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著的这本《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2-1943.2第3部卷2终局精装典藏版)(精)》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德军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二),本书重点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10个星期,苏军怎样挫败德军两次解围行动,击溃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重创德国第2和第4装甲集团军,并最终消灭德国第6集团军。
| 书名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2-1943.2第3部卷2终局精装典藏版)(精) |
| 分类 | |
| 作者 | (美)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著的这本《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2-1943.2第3部卷2终局精装典藏版)(精)》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德军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二),本书重点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10个星期,苏军怎样挫败德军两次解围行动,击溃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重创德国第2和第4装甲集团军,并最终消灭德国第6集团军。 内容推荐 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著的这本《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12-1943.2第3部卷2终局精装典藏版)(精)》借助过去难以获得或认为已缺失的资料,格兰茨对德军命运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十周做出详尽描述。简言之,红军阻挡、随后击败了德军解救第6集团军的两场尝试,粉碎意大利第8、匈牙利第2集团军,重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最终将德国第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随着50多万名将士消失于东线作战序列,希特勒的轴心国军队惊恐地发现,他们从胜利方陡然沦为失败者。本书对轴心国这场深具决定性的失败做出生动、详细的描述。 对于这场战役的最后阶段,相关事件的神话远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别是“天王星”行动为何能取得胜利、德军解围行动为何失败、德国第6集团军能否逃出包围圈或得到救援、谁应为最终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这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格兰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终较量所做的完整叙述,使本书成为这场史诗性战役的盖棺之作。 目录 第一章 苏德双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军沿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之战,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抗击“冬季风暴”行动,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战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动和托尔莫辛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风暴”“霹雳”行动的告终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团军的态势、初步战斗和顿河方面军的计划,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灭:第一阶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灭:第二阶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灭:最终之战,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总结和简评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冬季风暴”行动的由来 就在苏军最高统帅部力图以各种手段维系战略主动权、继续围困第6集团军之际,德军指挥官们不得不应对希特勒决定留在斯大林格勒所导致的后果。这些后果包含两个相关问题:如何增援或解救被围部队;如何为保卢斯提供再补给,直到第6集团军获得增援或解救。对这些问题的商讨,开始于保卢斯和魏克斯撤出第6集团军的要求被希特勒明确拒绝的那一刻。组织救援行动的艰巨任务落在了“顿河”集团军群及其司令官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元帅肩头。 曼施泰因向保卢斯发去慰问电并承诺“设法救你们出去”的两天后,11月26日,明显松了口气的保卢斯向他的上司坦率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参见副卷附录8D)。这位第6集团军司令在信件开头处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苏军攻势的性质和他接到的初步命令。他随后指出,战斗结果“尚不明朗”,在过去36小时内他“未收到上级的命令或消息”,他请求元首赋予他“自主决定权”,但没有得到任何直接答复。上级部门未提供丝毫指导,第6集团军的处境13趋恶化,保卢斯请求曼施泰因协助解决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信件结尾处,保卢斯添加的“附言”无意中透露出他目前的处境:“因条件所限,用纸和书写不甚规范,敬请谅解。” 尽管曼施泰因默然支持希特勒原地坚守的决定,但他11月24日13赶赴集团军群司令部途中给保卢斯发去慰电时,很可能对局势不太清楚。这位陆军元帅在魏克斯的司令部商讨第6集团军的态势时,并不知道被围部队的困境。他不了解有多少将士陷入重围,也不清楚德国空军空运补给该集团军的实际能力。不管怎样,对曼施泰因来说,现在重要的是拟制解救第6集团军的计划,并获得必要的兵力采取行动。 11月24日,这位“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与OKH取得联系,建议第6集团军推迟突围,这一建议基于两个假设:空运补给可以维持第6集团军,需要更多部队来确保救援行动取得成功。正如曼施泰因在回忆录中解释的那样: 眼前“11月24日”最重要的问题是,在最佳时机“11月21日一22日”已然错过的情况下,此时是否仍应尝试解救第6集团军。自保卢斯向希特勒提出突围请求后已过去两天,据B集团军群估计,11月29日或30目前难以实施解围行动。到那时,敌人已获得超过一周的时间加固其合围圈。 因此,曼施泰因最终得出结论:“救援行动要等12月初部队到达后才能发起。” 曼施泰因随后探讨了第6集团军突围和相关救援行动的两个选择:向西突围,赶往卡拉奇附近的顿河渡口和上奇尔河,但他认为此举风险较大,因为苏军沿这个方向部署的力量相当强大;第二个选择是穿过第4装甲集团军残部,向西南方突围,此举也存在风险,因为德军在这个方向上的力量较为薄弱。他对这些方向上可用部队的初步评估如下: ·第57装甲军军部,编有第23装甲师和强大的统帅部炮兵预备队,从A集团军群派往第4装甲集团军,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实施解围。 ·第6装甲师(近期恢复了满编)从西线调至第4装甲集团军,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实施解围。 ·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左翼增派1个军部(第17军或第48装甲军)和4—5个师,组成“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从上奇尔河向东推进,对斯大林格勒实施解围。 这份初步评估实际上设想的是从车尔尼雪夫斯卡亚北面、沿上奇尔河畔的博科夫斯卡亚地域发起救援行动,投入霍利特第17军辖下的第62、第294步兵师、第48装甲军余部和从西线或其他战线调来的新锐步兵师(例如第336步兵师和后来的第304、第306步兵师)。本章前文引用的OKW战时日志在考虑了其他重要事项后,对救援行动做出了乐观描述。实际上,霍利特第62和第294步兵师11月25日沿克里瓦亚河一线对西南方面军近卫第l集团军发起的小规模攻势,也反映出这一设想。但是,苏军的抵抗远比预计的强,最终打消了德国人的这个想法,曼施泰因不得不把注意力从上奇尔河转至下奇尔河和顿河,特别是下奇尔斯卡亚和雷奇科夫斯基地域。 根据曼施泰因11月24日提交给OKH的建议,两天后,OKH致电“顿河”集团军群,谈及哪些部队可用于救援行动: (a)第4装甲集团军编成内:基希纳将军指挥的第57装甲军(调自A集团军群),该军编有第6、第23装甲师和第15空军野战师。这些部队按计划应于12月3日前到达科捷利尼科沃地域。 (b)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区内:新组建的“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编有第62、第294、第336步兵师、辖第11和第22装甲师的第48装甲军(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第3山地师、第7、第8空军野战师。该支队应于12月5日前后在上奇尔河做好战斗准备。 11月28日,冯·曼施泰因元帅更改了他对第6集团军处境的判断,当天,他给希特勒发去一份详细的态势评估。与里希特霍芬和皮克特(空军第9高射炮师师长)商谈后,曼施泰因明确排除了空运补给第6集团军的一切可能性。他还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充其量只能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与第6集团军取得联系,他的结论是,将该集团军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断不可取。由于时间至关重要,曼施泰因决定,第57装甲军应做好12月3日前发起救援行动的准备;“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应于6天后以第48装甲军展开行动。但是,他强调一切都取决于许诺的援兵能否及时赶至——这个现实最终对两场救援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P7-9 序言 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国防军及其盟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与约瑟夫·斯大林的苏联红军展开激烈厮杀,11月,红军发起反攻,这场史诗般的战役就此到达高潮。自轴心国军队向东突击、跨过苏联南部以来,时间已过去约6个月。这段时间里,轴心国入侵者重创了防御中的苏军,毙伤100多万红军将士,前进600多公里,一举到达高加索山脉北坡和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虽然红军屡遭挫败,一次次遏止并击退入侵者的尝试徒劳无获,但1942年10月,他们终于在斯大林格勒瓦砾遍地的街道上阻挡住轴心国军队。德国独裁者及其军队的声誉危在旦夕,希特勒命令德军最精锐的集团军——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斯大林格勒。激烈的战斗耗尽了第6集团军的实力,失望的希特勒别无选择,只得将轴心盟友的军队投入前线。 正如一年前所做的那样,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巧妙地利用了希特勒肆无忌惮的野心,这种野心驱使德军远远超出了其能力的极限。1942年夏季和秋季确认并利用轴心国军队防御弱点的尝试屡屡受挫后,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以精心策划的“天王星”行动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苏军一系列以星座命名的反攻行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旨在击败轴心国军队,夺取苏联人所称的“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天王星”反击战期间,红军以三个方面军发起进攻,一举击败、歼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的主力,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力量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彻底颠覆了德军的进攻势头。接下来的10周,红军实施防御,挫败了德军救援第6集团军的两次尝试,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重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东线作战序列中的50余万德军士兵被粗暴地抹去,希特勒的盟友们惊恐地见到战争态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胜利者陡然沦为被征服者。总之,轴心国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德国及其军队再也无法从这场灾难中彻底恢复过来。 本三部曲的前两卷描述了这场灾难的由来:第一卷讲述的是德军攻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这场虚假的胜利进军,第二卷叙述的是斯大林格勒城内残酷的消耗战,事实证明,这场消耗战对整场战役至关重要,一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整个战争的重要性。前两卷都大量使用了新近公开的档案资料,以辨别、佐证、祛除自战争结束以来关于这场战役一直盛行于世的神话。 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关的神话,是基于既往历史资料来源自然产生的一种副产品。70年来,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的毁灭深深地吸引了历史学家和公众。尽管这个主题深具魅力,相关著作汗牛充栋,但这场悲剧的诸多原因和事件并不为后人知晓。正如本三部曲前两卷业已证明的那样,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只能在德军整场战役的背景下加以理解,而这场战役最初对夺取这座城市并无兴趣。侵略者真正的目标是高加索油田,但他们在距离这一目标很近处失败了。这场失利的广泛原因几乎与导致德军1941年失败的原因如出一辙:后勤补给线过度延伸、未能集中力量对付单一目标、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苏联红军的行动。 造成我们集体误解这场战役的第二个原因是,交战双方的参与者根据他们的记忆撰写回忆录,几乎没有使用官方记录。冷战期间,德国方面的许多记录似乎不可避免地遗失了,而苏军参战人员,例如瓦西里·崔可夫和格奥尔吉·朱可夫,也仅局限于他们自己的回忆。 误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三个原因是,至少在西方,人们普遍接受了关于整场战争的德方神话。为自身的失败寻找借口,甚至以某种合乎逻辑的方式重新编排相关记忆,这是人类的本性,尽管复杂、纷乱的过程得到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解释。因此,大多数德军东线生还者提供的字面真相,实际上是他们为失败寻找的借口(也许是无意识的)。在这类记述中,德军生还者记住的是他们的进军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直到卷入斯大林格勒被炸毁的各条街道。然后,也只有在此之后,德国人的集体记忆是,笨拙但狂热的敌人以上百场作战行动耗尽了他们的实力。待德军大伤元气后,苏军便以压倒性攻势打垮了侧翼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这才得以包围并歼灭第6集团军。这种集体辩解认为,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希特勒的胡乱干预和保卢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作为,被围的第6集团军仍有可能脱困。本卷的重点在于阐述犯错的并非希特勒一人,以及红军已变得极其强大,第6集团军虚弱不堪,保卢斯根本无法率部突出重围,与德军救援部队会合。 至于德军失败和苏军获胜的其他原因,我们留给读者们探寻,本卷和前两卷对此都有详尽的阐述。简单说来,虽然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勇气,并遭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但红军最终胜出,就此开始了收复苏联国土的漫长征途。 与前两卷的主题一样,第三卷以全新的文件证据为基础,对存有争议的问题和流传甚广的神话加以审视。本卷与前两卷的主要区别是与这一时期作战行动相关的疑问和神话的数量问题。简言之,这段时间的战斗中充斥着颇具争议、悬而未决的疑问,最显著的如下: ·是谁提出了“天王星”行动的概念? ·“天王星”攻势为何能赢得胜利? ·第6集团军是否能突出包围圈,或者被解救? ·德军救援行动为何失败? ·谁该为第6集团军的败亡负主要责任? 除了各种广泛的传统资料来源,本卷还使用了此前从未提供给研究者的两大类文件资料。第一类包括德国第6集团军作战日志中的大量记录,战争结束后,这份作战日志消失不见了,现在已被重新找到并予以出版。第二类是苏联(俄罗斯)新近公开的大量档案资料,其中包括红军总参谋部每日作战概要摘录;最高统帅部、国防人民委员会(NKO)和红军总参谋部下达的各种命令和指示;以及大多数时候都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苏军第62集团军及辖内各师、各旅的作战日志。 由于持续存在的争议和神话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审慎地将许多文件的英译本加入本卷,正是根据这些文件,我们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些文件和另外一些以图表和表格方式呈现的详尽证据构成了本卷上下册的实质。这是对第三卷的补充,也提供了接受、拒绝或仅仅是证实我们的结论所必要的确凿证据。因此,与前两卷一样,本卷提供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阶段前所未有的细节,以及新的观点、解释和评价。 本卷只集中于苏德双方的策划和在斯大林格勒周边实施的作战行动。具体说来,重点是第6集团军包围圈内外的战斗,包括德军救援行动的发起和失利;红军竭力向奇尔河、顿河和阿克赛河扩大合围对外正面;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包围圈内第6集团军的行动。因此,本卷只对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策划、实施的“小土星”攻势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后改为南方面军)发起的科捷利尼科沃、托尔莫辛攻势作出简要叙述。 由于红军1942年12月下半月和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和西部地区发动的攻势极其庞大,增补的第四卷将阐述本三部曲范围外的军事行动。具体说来,包括与斯大林格勒关系不大,但对第6集团军的最终命运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战行动,例如: ·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打击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小土星”行动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南方面军)打击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和罗斯托夫进攻战役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打击匈牙利第2集团军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进攻战役 ·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打击德国第2集团军的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进攻战役 ·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顿巴斯东部地区打击“弗雷特-皮科”集团军级支队和“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的攻势 ·外高加索方面军在北高加索地区打击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攻势 如果没有诸多个人和机构的支持,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再次感谢詹森·马克,既因为他个人提供的慷慨帮助,也是为了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跳跃骑士”出版社推出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术记述的开创性著作。另外还有威廉·麦克罗登,他毕生致力于编写详细、准确的德军战时作战序列,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对本卷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感谢两个人,他们的德文和敏锐的战争知识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出色的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罗梅迪奥·格拉夫·冯·图恩-霍恩施泰因博士慷慨无私地自愿对本卷手稿作出评价。他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这份稿件,并对其各个方面作出评判,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确定必要的资料来源,还纠正了我们对德文的频频曲解。洛塔尔·蔡德勒博士是一名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他在德军第168步兵师服役了两年多时间,两次负伤,他翻译了许多页德国文件,并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笔记和另外一些战时日记。两位的慷慨协助都是为了使本卷更加准确、更加客观。我们对他们的无私帮助深表谢意。 一如既往,我们要衷心感谢玛丽·安·格兰茨为编辑、校对这份手稿发挥的重要作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