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半生多事/王蒙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蒙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蒙自传:一个人的“国家日记”,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

文学大家的心路坦言,年长智者的心得阐述。

一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

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智慧,这些词用在王蒙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半生多事/王蒙自传》由王蒙著。

内容推荐

《半生多事/王蒙自传》从王蒙的幼年时代开始,讲述了他青年和中年所经历的青春的滋养、初恋的甜蜜、人生的辉煌及政治风云带来的命运的跌宕和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本书堪称是“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又是“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大量史事是首次披露:写作《青春万岁》前后遭遇的尴尬的家庭裂变,父母的离异,写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波曲直,反右中的心灵忏悔,发配新疆前后的人情微妙……

目录

1.故乡

2.父亲

3.母亲

4.精彩与荒谬

5.慈祥与温暖

6.如同梦魇

7.好孩子,好学生

8.作诗与失眠

9.我要革命

10.我有没有童年

11.雨果与周曼华

12.从拜财神爷到思想赤化

13.进步关系

14.入党

15.冬天里的春天

16.激情岁月

17.中央团校

18.秋天的发现

19.充满阳光

20.基层与实际

21.终于离异

22.永远的十九岁

23.初恋

24.艺术生活

25.走向文学

26.苦难与升华

27.青年作家

28.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9.这篇小说

30.青春万岁

31.我喜欢这样

32.大起大落

33.《冬雨》与《尹薇薇》

34.我与五十年代

35.新的一页

36.置之死地而后生

37.一担石沟

38.从一担石沟到三乐庄

39.告别郊区劳动

40.邵荃麟与冯牧

41.《夜雨》与《眼睛》

42.大学校园与市文代会

43.日子

44.在八大处反修

45.大风大浪的预感

46.到新疆去

47.红旗如火

48.喀什噶尔与叶尔羌

49.大漠孤烟直

50.寂寞的冬天

51.行行重行行

52.在生产队里

53.在生产大队

54.快乐永存

55.逆境中的小小胜利

56.伊犁的烹大虾

57.学而时习之

58.大战喀什河

59.干活吃饭

60.老百姓

61.“文革”是怎么样开始的

62.农村的纵横捭阖

63.二姨之死

64.边城“文革”纪景

65.别有洞天非人间

66.尚未形成的思想

67.或有忧思未敢言

68.清理花絮

69.努海图的大院

70.干校一记

71.干校记趣

72.画家列阳

73.告别伊犁

74.改剧本

75.“文革”文艺

76.游泳与写作

77.朋友们

78.孩子的眼睛

79.从“七八九三个月”到“四五”

80.啊,毛主席

试读章节

1.故乡

我是出生在北京沙滩的,那时父亲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母亲也在北京上学。但是我很认真地每次都强调自己是河北省沧州市(原地区)南皮县潞灌乡龙堂村人,我乐于用地道的憨鲁的龙堂乡音说:“俺是龙堂儿的。”我一有机会就要表明,我最爱听的戏曲品种是“大放悲声”、苍凉寂寞的河北梆子。我不想回避这个根,我必须正视和抓住这个根,它既亲切又痛苦,既沉重又庄严,它是我的出发点、我的背景、我的许多选择与衡量的依据,它,我要说,也是我的原罪,我的隐痛。我为之同情也为之扼腕:我们的家乡人,我们的先人,尤其是我的父母。

我出生后过了一两年,我被父母带回了老家。我至今有记忆,也是我有生以来的最初记忆,我的存在应是从此开始。而我的从小的困惑是在这些记忆以前,那个叫作王蒙的“我”在哪里。而如果此前并无王蒙的自我意识与我的自我意识,那么这个“我”的意识——其后甚至有了姓名,煞有介事——又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呢?

我在夏日睡午觉,我被两只黑猫吓醒了,两只黑猫的眼睛是亮晶晶的棕红色。有点血腥,有点凶险。我不能断定的是是否我们在老家当真养着这样的猫。

我还有一个梦,在老家房后的梨园里(家人称为后园子)玩耍,一脚陷入了一个大坑,我吓醒了。我闻到了秋梨的气息。

我记得祖母去世的一点情景,相信也是此年,也是夏日,在正房的相对比较大的厅堂里,许多人紧张地走来走去,说是奶奶死了。事后分析,这事情的发生大概是在凌晨,睡梦中被唤醒了,只记住了影影绰绰。

我的母亲董敏对奶奶的印象不佳,一直称为“老乞婆”。此外我对奶奶一无所知。我的父亲王锦第(字少峰,又字曰生)提起奶奶抱极尊敬态度。父亲是遗腹子,只见过他的母亲而没有见过他的父亲。

很晚了我才弄清,我的祖父名叫王章峰,参加过“公车上书”,组织过“天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脚,算是“康梁”为首的改革派。

又有一个记忆涌现脑海:有一个词:逃难?逃什么难?应是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从北京往乡下逃还是从乡下往北京逃?我记不清也问不出来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就是说我对于故乡的少量记忆来自我三岁以前的经历。逃难时母亲抱着我,坐着一辆马拉轿车。我的记忆是夜间宿在大车店时听到的马匹的吃草声和工人的铡草声,咔嚓,咔嚓,唰啦。唰啦……深夜,沉睡,我被咔嚓声吵醒,我似乎闻到了干草和青草的气息。有一匹大马充斥着我的印象与记忆空间。

我断定,我是先学会了说沧州——南皮话,后来上学才接受了北京话的,我虽然出生在北京,说话却和胡同串子式的京油子不同,我的话更像后来学会的普通话——“官话”而不是北京原生土话。至今我有些话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异,例如常常把“我觉着”的觉读成上声,疑出自“我搅着”的读法。一直到十四五岁了,我回到家,与父母说的仍然是乡下话,而我的弟弟妹妹就不会说这种乡下话了。我的这些表现似乎是要大声强调,我,我们的起点是何等地寒碜!我们的道路是何等地艰难!本来就是这样土,这样荒野,这样贫穷落后愚昧,远离现代,不承认这个,就是不承认现实。

也是许多年后,我去龙堂的时候,才听乡亲告诉,我家原是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后因家中连续死人,为换风水来到了离南皮(县城)远离孟村近的潞灌。本人的一个革新意识,一个与穆斯林为邻,密切相处,看来都有遗传基因。

一九八四年我首次在长大成人之后回到南皮——潞灌——龙堂。我看到的是白花花的贫瘠的碱地,连接待我的乡干部也是衣无完帛,补丁已经盖不上窟窿,衣裤上破绽露肉,房屋东倒西歪。

P1-2

书评(媒体评论)

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自己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我想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智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铁凝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