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编辑出版的“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收录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及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集学术性、知识性、普及性于一体。让我们一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海洋,将承载我们祖先智慧和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社区发展、融入城市文化,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面的作用,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朱江勇编撰的《何红玉: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为丛书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的口述史,详细讲述了何红玉老师一生致力于文场艺术的调研、推广和传承工作。
朱江勇编撰的《何红玉: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是“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记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文场表演艺术家何红玉从事广西文场表演的工作和生活,较好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桂北官话地区汉族清唱艺术——文场的发展状况。
第一章 我的家世——从孤儿到有爱的家庭
一、孤儿生活与奶奶的爱
二、才华横溢的青少年时代
三、甜蜜的“觅方”之恋
四、公婆疼、夫妻爱、儿女孝的家庭
第二章 拜师求艺——我太爱文场了
一、拜师文场大师王仁和
二、拜师文场大师刘玉瑛
三、向各地文场耍家求艺
第三章 演艺生涯——天生我材为文场
一、一炮走红的〈红色白衣战士》
二、金字招牌《骂玉郎》
三、唱返场的《二姐做梦》
四、京韵大鼓《黄继光》
五、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六、“四清”运动中的演出
七、特别慰问品
第四章 难忘师恩——师恩如水瞑目不忘
一、“忘不了”:忆导师王仁和
二、“想起就想哭”:忆满谦子教授
三、“你这个学生我收了”:忆韩洪夫老师
四,“文场就是桂林的特产”:忆贺绿汀教授
五、“希望你传承文场”:忆黄云书记
六、“你的老师我认识”:忆曲艺编辑王决
七、“文场演唱也要三绝”:忆丘振声研究员
八、“文场是你的第二生命”:忆音乐传播家冯光钰
九、“广东戏曲受广西文场影响很大”:忆著名音乐家李凌教授
十、艺匠能人:忆著名耍家娄德沛老师
十一、童年的记忆:忆何志华孃孃和霍儒珍姑爹
十二、你的生命宽广而绵长:忆龙子仲编辑
第五章 传徒授艺——为爱付出
一、家传弟子苏俊敏
二、嫡传弟子徐海燕
三、众弟子
第六章 逸闻趣事——都是文场的魔力
一、梦笔生花
二、作者是他的妈妈
三、听广播的耍家们
四、排练叉腰
五、何红玉是我亲家
六、一串炮仗唱排街
七、瞎派要数王仁和,光派要数蔡华圃
八、耍家演出摆”瑶台”
九、船上文场诗意浓
十、编外弟子曾克强
十一、“门外汉“梁福根
十二、河池的过街溜
十三、救书不救人
十四、毛主席保护了我们文场
十五、掉进戽斗不出来
十六、同志,听我唱一段先
十七、广东人唱文场
十八、开车来学习
十九、开拖拉机偷学
二十、何红玉住哪里
第七章 艺术心得与硕果——“演、编、创、导、研”五位一体
一、艺术心得
二、创、导
三、研究
大事记
后记
四、公婆疼、夫妻爱、儿女孝的家庭
讲我的家世,一定要讲到我的家公家婆,我的爱人儿女和我现在的家庭。我的家公名叫苏飞麟,原名苏广仁,桂林兴安县溶江镇人,是桂剧小生行杰出的代表人物,艺名碧云霄,绰号“罗成”。我的家公对家人情真意切,1936年他与我家婆——桂剧名旦秦湘云(艺名紫艳红)结婚,这对为自由爱情而抗争的伉俪在桂剧界被传为佳话。
我家公他很讲义气,新中国成立前,他带戏班就在官话流行地区演戏,比如柳州、宜山、象州、南丹等地,就在这些地方带班子去演出,他的戏班里面有很多规矩,但是很讲义气。我后来在文化馆工作到象州采风,那时候柳州文化局认识我们的人就打前站去介绍:“明天,有个何红玉,是广西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唱文场唱得很好的,何红玉和她爱人苏兆斌,她们两口子来。”后来那些象州文场的老艺人,就热情地接待我们。一听说我们的家庭,就讲:“啊,你是苏飞麟的儿子!你是苏飞麟的媳妇啊!”他们就把我家公新中国成立前在当地演出时的义举讲出来了:当地的官僚要我家公戏班一个女演员唱完堂会去陪酒,但是我家公作为班主要保护女演员,就把这个女演员放走了。结果那个官僚把我的家公抓起来关到牢里,戏班主不在了,这个戏班就要散了,唱不成戏的,所以很多老百姓第二天就到衙门口喊:“放出苏班主,我们要看戏!放出苏班主,我们要看戏!”官僚只得把我家公放出来。
我家公类似这种义举,我听到的有很多,自己亲眼所见也有。就说20世纪60年代吧,那时候我们的工资都很低的,大学生一般就是每月四五十块,当时有从湖南或县里来我们家的老艺人,他们有的没有剧团了也没有工作了,过得很苦。一旦有老艺人来到我们家,我家公就叫我们两口子到外面去住,把我们的房间让给老艺人住。老艺人临走,我家公总是五十块的一个封包给他们,我家公跟我们说:“我们现在很好了,不要忘记最艰苦的时候他们跟我在一块,在我的戏班里面演出。那时候都是吃大锅饭,演出得了钱就大家一起做饭做菜嘛,我们不要忘记同甘共苦的年月。”
我家公就是这样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记恩,懂得关爱人。我孃孃与我和好后,我家公家婆要我每个月送15元给孃孃,我不在桂林的话他们就自己送去,孃孃的子女上学的学杂费一般都是我帮出,现在还健在的当年在我家帮我带三个子女的伍桂兰妹妹对此事还记忆犹新。我家公对他的学生也是很关爱的,所以我们苏家就是秉承仁义传家,我这一代、我子女这一代都有学到的。比如,阳朔文化馆的副馆长叫彭毅,她爱人前两年得了甲状腺癌到桂林来做手术,我给他推荐医生,把我的房子让给他们住了一个多月。我的儿子小敏也很典型的,他的朋友因为上班,爱人坐月子没有人照顾,他就给人家做了几乎整个月的菜送到家里。
我的家公对桂剧和地方文化事业不遗余力,他不仅为桂剧培养了蒋文萱、刘艳津、胡艺亮、自甘霖等十数名小生接班人,而且作为桂林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桂林市委常委为桂林市的文化事业献言献策。他传艺一丝不苟,唱、念、做,武功跌打滚翻、刀枪把子,样样精益求精,病危在床时他还给徒弟传授《芦花荡》这出戏,感人至深,他住院期间,桂林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文化研究中心、市文化局等多个单位的领导同志到医院看望他。
我的家公是1987年得肺癌走的,因为他是一名老艺人,小时候练功演出,翻筋斗,从一张桌子上失手摔下来受伤吐血。当时是他以前的那个伤口癌变了,从去医院透视发现肺癌到他去世,就四个月的时间。四个月,都是我在床前伺候的。我那时在桂林市人民政府文化研究中心上班,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先到他老人家房间里帮他换尿布啊,擦洗身子啊,然后就去买菜,买菜回来就洗好放好,由我的外婆来煮饭。因为我的家婆不会做家务,连饭都煮不好,以前的演员呢,你说穷也是有穷讲究的,外婆是不让我家婆干活的。而且呢,她也害怕看见我家公瘦成那个样子,我家公生病前很英俊的呐。
P11-14
桂林不仅是人们所说的山水甲天下,而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
桂林是湘桂走廊上最重要的城市,湘桂走廊不仅是地理意义的走廊,而且是一条文化走廊,它是沟通中原、湘楚和岭南的交通要道,中原、湘楚、三苗和百越文化在这里交汇,这里居住着侗、壮、瑶、苗、回、汉等多个民族的居民,语言上主要有湘方言和西南官话,因而文化形态非常复杂。早在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去非《岭外代答》,明代徐霞客《粤西游记》,清代杨恩寿《坦园日记》等作品,不同程度上记载了湘桂走廊的地理、民俗、文学、艺术、语言和民俗等,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自秦以来,中原文化、骆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桂林戏曲曲艺的文化资源。至今在桂林境内,长江流域的全州、资源、灌阳县,珠江流域的临桂、阳朔、荔浦、恭城、永福、平乐、灵川、龙胜县,跨两江流域的兴安县等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群众至今在节庆祭祀、节庆活动、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中依然保留着演唱桂剧、彩调、文场、渔鼓等戏曲曲艺的习俗,这些戏曲曲艺仍以活态传承的形态存续,实乃桂林之所幸!
2006年,桂剧和彩调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广西文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都标志着桂林戏曲曲艺艺术进入一个新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阶段。
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简称“文场”,又称“文玩子”,它是与桂剧清唱的“武场”相对应而命名。广西文场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平乐、融安、宜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最为盛行。
源自江南丝竹、承金元戏曲余绪、与明清俗曲一脉相承的广西文场,在近三百年的传承流变中,得桂林山水的滋润,孕育发展成为与桂林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极富魅力的地方曲艺艺术。广西文场的音乐隽永典雅、细腻含蓄,既长于抒情也善于叙事,因而广西文场遐迩闻名、饮誉八方,被视为中国近古曲词的“活化石”,享有“曲艺宝库中一颗明珠”的美誉。
然而,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的广西文场,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日渐凋零的窘境,因此,抢救、保护、创新传承广西文场成为我们今天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梦想和使命同这本书的主人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说的那样:“让文场走出国门,走进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与文场结缘一生。”
我加入桂林文化研究行列是在2007年,当时我跟随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郑尚宪教授攻读中国戏曲文化方向的博士学位。郑老师经过多方面的摸底与评估,指定我以桂剧为研究对象并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桂剧研究》于2010年在厦门大学顺利通过答辩。2013年,经过几番修改的《桂剧研究》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反响,2014年获得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被学术界认为是“以多维立体视野开拓桂剧理论研究的新天地”的学术专著(见《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深入研究桂剧的学术专著。
因为桂剧,我结识了一些桂林戏曲曲艺圈的艺人、专家学者,他们在我的桂剧研究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因为桂剧,我有机会参与这次桂林市戏曲曲艺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的工作;更因为桂剧,我认识了广西文场国家级传承人何红玉老师,并很荣幸地负责她作为广西文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口述史工作,我翻阅了许多类似的书籍,思考如何再现一门艺术的方法。关于历史的状态,我很赞同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研究中国文学史时坚持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有“原生态”、“保留态”和“评价态”几个内涵,“原生态”就是当时历史的最原始状态,是没有办法还原的;“保留态”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记载的历史;“评价态”就是后人对历史的论述、评价。我想这种观点同样适合于艺术史的研究,艺人的口述史就是“保留态”和“评价态”两种历史内涵的结合,书中的口述历史事件、经历、照片、文字资料都是这项艺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保留态”,其中的观点、评判正是属于“评价态”。
经过多次对何红玉老师的访谈,我做了详细的提纲,与唐小琳、邓安格、吴艾东三位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头整理录音资料。在录音资料的基础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修改,在整理、修改期间得到我爱人李娟、桂林旅游学院《旅游论坛》编辑部潘岳风老师的帮助!
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耗时很长,从我感受秋日的凉风开始,到感受冬目的暖阳结束。总体上讲,这次访谈工作很愉快,我们有时在世纪新城访谈,有时在西山公园旁的山庄访谈,有时在能仁寺吃素食,有时在老厨房吃桂林菜,这些都成为工作中的美好回忆。
感谢桂林市文化局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感谢何红玉老师、苏倩敏女士、苏俊敏夫妇、刘涛先生以及我这个组的三位同学!
朱江勇
2015年12月21日
桂林旅游学院三里店
旅院家园思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