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春,叶圣陶应苏州吴县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邀请,到甪直任教。1919年7月把家搬到甪直,夫人胡墨林也到五高女子部任教。1922年秋把家从甪直搬回苏州。叶圣陶在甪直生活了五年多。他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新文学创作、编辑工作都是从甪直开始的。甪直是叶圣陶的第二个故乡,是叶圣陶成长的摇篮。在甪直期间,叶圣陶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新潮社,参与发起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撰写了一大批小说、童话、散文、诗歌、话剧和教育论文。
《叶圣陶甪直文集》由商金林主编。
| 书名 | 叶圣陶甪直文集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17年春,叶圣陶应苏州吴县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邀请,到甪直任教。1919年7月把家搬到甪直,夫人胡墨林也到五高女子部任教。1922年秋把家从甪直搬回苏州。叶圣陶在甪直生活了五年多。他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新文学创作、编辑工作都是从甪直开始的。甪直是叶圣陶的第二个故乡,是叶圣陶成长的摇篮。在甪直期间,叶圣陶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新潮社,参与发起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撰写了一大批小说、童话、散文、诗歌、话剧和教育论文。 《叶圣陶甪直文集》由商金林主编。 内容推荐 这本商金林主编的《叶圣陶甪直文集》汇集的都是叶圣陶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浓重的时代氛围和古镇风情中,全方位彰显了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当时的思想风貌和业绩,以及一位文坛先驱者对于社会的剖析和改造人生的热望。《叶圣陶甪直文集》约40万字,并配有相关图片30余幅,是古镇甪直最真实的乡土教材,也是研究青年叶圣陶重要的史料。 目录 前言 商金林 第一编 小说 春宴琐谈 这也是一个人! 春游 “你的见解错了!” “不快之感” 伊和他 母 一个朋友 低能儿 萌芽 恐怖的夜 苦菜 隔膜 阿凤 绿衣 鲤鱼的遇险 眼泪 画眉鸟 玫瑰和金鱼 花园之外 祥哥的胡琴 瞎子和聋子 克宜的经历 跛乞丐 快乐的人 小黄猫的恋爱故事 稻草人 第三编 散文随笔 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女子人格问题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中国体育史》序 吾人近今的觉悟 角直高小国民学校宣言 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 王钟麒《拟编高等小学史地教材大纲》跋 小学教育的改造 职业与生计 评女子参政运动 记徐玉诺 教师问题——希望于师范学校和师范 第四编 诗歌 春雨 我的伴 地主 人力车夫 两行深深的树 夜 儿和影子 拜菩萨 成功的喜悦 锁闭的生活 小虎刺 扁豆 小鱼 江滨 两个孩子 损害 路 不眠 黑夜 第五编 戏剧和文艺理论 恳亲会 艺术的生活 文艺谈 诗的泉源 第六编 附录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心是分不开的 多收了三五斗 《角直闲吟图》题记 后记 商金林 试读章节 此外还有数十架织毛巾的木机,也是葆灵生利的事业。雇佣的都是附近贫苦人家女孩子。那些女孩子的父母,自己衣食还不甚周给,膝下有了儿女,益发照顾不到。休说替她们入学,便是一日三餐,也有一顿没一顿。自从葆灵收她们去做工,赚下工资,可以贴补她们父母。每天晚上,葆灵还教她们一点钟功课。并不划定什么国文算术等科目,只拣女孩子身心日用上有用的教授。一年之间,那些女孩子居然粗知礼貌,懂得些常识。她们父母自然感激到十二分。在葆灵方面,却并不费甚心力。织出毛巾,各处都来批发,还是一宗极厚的出息,人我两利,这真是个最妙方法。此刻正届旧历新年,葆灵从俗例,停工半月,让那些女孩子轻轻松松快活几天,却不扣算她们工资。因此,葆灵的宽容大度,益发受一般贫民称颂不置。 且说这天她同碧儿视察过鸡场,便回到客堂里陈设一切。她嫌平常人家客堂里,不是枯寂无味,便整整齐齐像木器店,简直没甚美感。客人到了,只觉坐又不舒服,立又不雅观。这岂是款客之道?因此她那客堂,一切布置都含着审美思想.看似不甚整齐,其实极有丘壑.无论墙隅一椅,坐了也觉竟体舒适,顾盼咸宜。有时沿窗供了几盆花,阳光射人,花光灿灿耀目,使人心旷神怡,叹为不可更动。便是挂几幅字画,也煞费苦心,相位置,配修短,务使色色妥帖。她又以为一种陈设虽好,历时过久,便觉陈旧无味。所以她又时常变换客堂里的布置。今天请客,自然要变动一番。这时碧儿早把一大盆水仙供在正中桌上。丛叶镂碧,繁花琢玉,一堂春意都簇聚在这盆花儿上了。碧儿几幅绣画,已被葆灵取出,不问情由,张挂在左首素壁上。碧儿知拗她嫂子不过,只牵着她嫂子的袖央告道:“别挂这显露的地方,替我藏些拙吧。”葆灵道:“今日来客,都是初见,谁会笑你?况且你那针线,确是不差。”碧儿辩道:“今天瑶琴随她嫂子同来,难道她也是初见么?”葆灵道:“同学姊妹,彼此相知,她不是画过一幅弹琴图送你么?偏是你有这等羞态。”碧儿无话,只得憨笑。恰一狸奴走来,雪白可爱,向碧儿低叫几声,含着无限亲密的意思。碧儿便抱起来,同它亲了几下,还唧唧哝哝温存它一番。随说道:“雪狮的瞳子,渐渐收缩,将成一线,客人快要来了。嫂嫂还不去吩咐徐妈弄什么菜?”葆灵凝睇端相着刚挂的几幅画,答道:“昨夜吾已吩咐过,此刻只等客来了。” 原来今天来客,都是葆灵丈夫几位朋友的夫人。葆灵的丈夫陈乾庵,是个文学家,现在在别地报馆里当主笔,一时舆论颇为所左右。他们夫妇,情好极笃。乾庵乞假归来,葆灵常到车站去迎接。两个绿窗闲话的当儿,乾庵自数知交,道谁某谁某,都是肝胆之交。葆灵便道:“既如此,他们的夫人,吾也当结识结识。彼此投契之后,君同君友的交谊岂不更深么?”乾庵深以为然,便发信与他几位朋友,说明葆灵的意思,请他们夫人如期来家一叙,万勿推却。 不多几天,朋友处回信都来了。在别地的,说舟车跋涉,殊嫌累事,改日聚首罢。在本地的,也有害羞或怕事,不肯出门的,便诿说新年里家里走不开。答应来的,只有李汪程陆七八位夫人,同李夫人的小姑瑶琴。那瑶琴是碧儿同级的同学,最是个天真烂漫活泼泼地的女郎,脑筋里头简直装满了快乐,所以她那笑靥,睡梦里也不曾敛得。她家庭里,又没一个不有说有笑。每晚团坐闲话,老的少的,时常前仰后合,大笑起来。瑶琴说:“我们这样痴笑,倒像个疯人院。祖母年高德劭,还当推她做个院长。”这一语说得大家大笑起来。她祖母房间里,堆满着旧式器具,还是老人家嫁时的东西,从不肯轻易甩掉或送掉。瑶琴又说:“北京的古物陈列所搬到我们家里来了,祖母又兼个所长职务,不嫌繁剧么?”她趣语解人颐,诸如此类。今天要和嫂子赴会,也同碧儿一般,分外早起。梳洗既毕,弹了一回琴。看看将近十点钟,便催嫂子动身。两人遂围了领巾,加上手衣,一路行来。遇见一个花佣,瑶琴买了两朵白山茶。到得陈家,见碧儿姑嫂两个已在客堂里。便笑嘻嘻走进去道:“我们可是来迟了么?”葆碧望见,一齐迎将上来。瑶琴牵了碧儿手道:“你我嫂嫂,初次见面,我们替她们介绍罢。”说时,却把一朵白山茶插在碧儿襟角上,自己也插了一朵。葆灵和李夫人早已互鞠了个躬,随即让坐。 P4-5 序言 1917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帷幕。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把文学革命作为“开发文明”、解放思想和改造国民性的“利器”,以一位老革命党的口吻,下达了向封建文学进攻的号令。在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策应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革新浪潮风起云涌。 叶圣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氛围中,于1917年3月来到苏州的水乡古镇甪直,担任吴县第五高等小学(简称“五高”)教员。1919年7月,叶圣陶又把家从苏州搬到甪直,夫人胡墨林担任了“五高”女子部的级任教员。从此,一家人过上了极富水乡情调的乡村生活,成了地地道道的甪直人。1921年秋,叶圣陶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执教,随后又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但家仍在甪直,胡墨林仍在“五高”女子部任教,直到1922年秋才把家迁回苏州,叶圣陶在甪直生活了五年半。 用直在苏州东南三十六里,曾经是吴中的一个大镇。它南连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邻阳澄湖,素有“五湖之厅”的美誉,历史上是个文化发达的地方。春秋时吴王阖闾在这里建过离宫。唐代诗人陆龟蒙在这里隐居,“多所论撰”。陆龟蒙,号甫里,又号天随子。甪直镇古名甫里,甪直镇外有甫里塘,均为纪念陆龟蒙而得名。镇上的保圣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以后经多次重修重建。最盛的时候,据说有殿产五千多间,僧侣千人。宋明两代,文人雅士常在保圣寺天王殿、莲花殿聚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隐迹于保圣寺。镇上小桥流水,黑瓦白墙,窄街深巷,房舍层叠,店铺栉连。全镇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原有石桥七十二座半(所谓“半座”,指一处架在小溪上仅有三四级石阶的小石板桥)。漫步于甪直街头,真有“市尘五步一顶桥”之感,相传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就是在这里写成的。经明清两代建筑所形成的“分署清泉”“西汇晓市”“鸭沼清风”“吴淞雪浪”“海藏钟声”“浮图夕照”“长虹漾月”“连阜渔灯”等甫里八景,也远近闻名,名人学者纷至沓来,赞誉甚多。1926年1月初,郭沫若与周全平、常云湄一同到甪直镇参加严良才的婚礼,事后在回忆中说: 甪直于我却有点像物外的桃源。……那境地有点像是在梦里的一样。空气是那样澄净,林木是那样青翠;田畴的平坦,居民的朴素,使人于不知不觉之间便撤尽了內外的藩篱,而感到了橄榄回味般的恬话。 …… 1921年9月,叶圣陶应上海中国公学代理校长张东荪和中学部主任舒新城的邀请,到中国公学中学部教国文,同时受邀的还有刘延陵和朱自清。他们三人都写新诗,于是就有了创办《诗》月刊的动意。1921年lO月18、19、20RI连续三天,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刊登了叶圣陶写的《诗》底出版底预告》,形式很特别,是用一首短诗写成的: 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去了, 产生了三年的新诗还未曾能向人们说话呢。 但是有指导人们的潜力的,谁能如这个可爱的嬰儿呀? 奉着安慰人生的使命的,谁又能如这个嬰儿的美丽呀? 我们拟造这个名为《诗》的小乐园做他的歌舞养育之场, 疼他爱他的人们快尽他们的力来捐些糖食花果呀!“产生了三年的新诗还未曾能向人们说话呢”,说的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新诗的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没有专门的新诗刊物,用叶圣陶的话说是缺少个培育新诗的“歌舞养育之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公学闹风潮,叶圣陶、刘延陵和朱自清等“新教员”受到打压和排挤,《诗》月刊被迫拖延至1922年1月1日才创刊,1923年5月15日停刊,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共出了两卷七期(第一卷五期,第二卷两期),名为“月刊”,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时出版。 这一年半,叶圣陶“东奔西跑”。1921年10月,中国公学风潮结束后,叶圣陶应邀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与朱自清“击桨联床共曦月”,度过了“两个月”美好的时光。1922年2月,他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中文系主任马裕藻的聘请,到北大任教.可只教了一个多月就回苏州了,因为要陪夫人胡墨林到医院分娩。1922年秋,叶圣陶把家从甪直搬回苏州。1923年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把家搬到上海。《诗》月刊的“投稿地点”随着叶圣陶的履迹而迁徙。 《诗》月刊第一卷第三号的《投稿诸君鉴》中说:“今请以后诸君惠稿,都寄苏州甪直叶圣陶收”。《诗》月刊第一卷第四号卷首《一个启事》中说:甪“叶圣陶收移处改为苏州大太平巷五十号”。叶圣陶在甪直主编过我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从此,处在“筚路蓝缕”时代的新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刊物,新诗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上海来到古镇甪直,又从古镇甪直回到上海,叶圣陶的这个“回归”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前面已经说过,叶圣陶从上海来到古镇甪直是为了寻找教育改革的基地和新文学创作的源泉。而在甪直教育改革的成功和新文学创作的丰硕,不仅使得叶圣陶誉满全国,也使得时代对他发出了新的召唤,希望他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开拓奋进,引领未来。古镇甪直造就了叶圣陶的这个“传奇”。叶圣陶说甪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说他的教育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以及甪直人所说的“甪直是叶圣陶的摇篮”,都极形象而又生动地讲述着古镇甪直对叶圣陶的意义。可见,把叶圣陶在甪直写的作品汇集起来,编成这本厚厚的《叶圣陶甪直文集》,无论是作为甪直人民对于“乡贤”叶圣陶的纪念和缅怀,还是作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对于甪直的记忆,都显得格外珍贵,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和传承。 叶圣陶离开甪直后写的回忆文章,以及以甪直景观为原型的创作,作为“附录”,一并收入《叶圣陶甪直文集》。谨以此书隆重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一百周年。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的业绩将永垂史册! 后记 1979年5月,我第一次造访甪直。甪出发前我认真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甪直闲吟图)题记》。圣陶先生在《(甪直闲吟图)题记》中说,甪直“周围环水,必假舟楫乃达。甪自苏城搭航船而往,水程三十六里,……乘火车抵昆山,甪自昆山搭船,则水程较短,时间较省”。按照圣陶先生的指点,我从北京乘火车到上海,再从上海乘火车到昆山,从昆山改乘小火轮,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航程来到了甪直。 当小轮船徐徐地停靠在甪直轮船码头上的时候,同座的一位旅客惊喜地说:“这就是电影《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镇吧!”那时甪直镇的风景真不亚于电影里的芙蓉镇。镇上河港交叉,家家临河傍水,黑瓦白墙,甪阳台和窗沿上时见盆花小景,美极了。我在甪直镇住了三天,拜访过圣陶先生的学生许倬、宋志诚、殷之盘、钱孚恒、顾柏生和皇甫墀,参观过圣陶先生赁居过的怀仁堂走马楼,还在保圣寺文保所工作人员王新先生的陪同下走遍了甪直镇上的二十八座石桥。 这之后,又曾多次到过甪直。甪直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对“古镇”的保护、对“古镇”乡贤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隆重纪念新文化运动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我们也迎来了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为了纪念圣陶先生在甪直的丰功伟绩,圣陶先生的娘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强社长和韦志榕总编辑嘱托我主编这部《叶圣陶甪直文集》,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本书的编选出版,得到了《叶圣陶甪直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成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郭戈,甪直镇党委书记姚东,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暨叶圣陶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主任刘立德,甪直镇人民政府镇长陈菊林,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叶圣陶的孙子叶永和,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主任周民森及本书责编胡兰江的指导和帮助,书此致谢。 2017年3月9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寓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