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费城抉择(美国制宪会议始末)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科利尔//詹姆斯·林肯·科利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费城抉择(美国制宪会议始末)》考证翔实,讲述的是一场持续四个多月的会议,读来却毫不枯燥,显得紧凑有趣。作者克里斯托弗·科利尔、詹姆斯·林肯·科利尔使用讲故事的手法,幽默与严谨兼备,让一个个美国制宪人物活现眼前,又穿插了大量趣味十足的史料,引人入胜。读者会发现作者对美国宪法的评述非常有意思,为美国许多开国元勋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内容推荐

克里斯托弗·科利尔、詹姆斯·林肯·科利尔著的这本《费城抉择(美国制宪会议始末)》讲述了:

1787年夏,美国费城。在那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55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43岁,来自12个立场各异的邦,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他们几乎对任何一个议题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正是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历经2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增加了27条修正案,不啻为一个奇迹。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我们处于危急关头”

 第一章 危殆之国

 第二章 1787年的美利坚

 第三章 詹姆斯·麦迪逊的想法

 第四章 不一样的乔治·华盛顿

 第五章 麦迪逊设计蓝图

 第六章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英国模式

 第七章 查尔斯·平克尼之谜

 第八章 代表、规矩和规则:大会开幕

第二部分 大邦与小邦

 第九章 罗杰·谢尔曼和妥协的艺术

 第十章 威廉·佩特森发起一场斗争

 第十一章 争斗加剧

 第十二章 路德·马丁和错失的机会

 第十三章 紧张危险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三部分 北方和南方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联盟

 第十五章 西部地区

 第十六章 又一个权衡

 第四部分 权力问题

 第十七章 平衡的艺术

 第十八章 治疗共和病

 第十九章 詹姆斯·威尔逊,民主国家主义者

 第二十章 华盛顿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埃尔布里奇·格里反对组建军队

 第二十二章 乔治·梅森和公利

 第二十三章 “美妙的杰作”

附录一 邦联条例

附录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引文出处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新的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联盟与詹姆斯·麦迪逊5月组建的联盟在调子上完全不同。新联盟的特点是,富有理智的人较少,而以实用主义为主,他们一心要创建一个出口贸易不受限制的国家。这是他们在制宪会议上的主要目标之一。谢尔曼、拉特利奇及他们的盟友想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政府:一方面,建立一个全国政府管制下的健全的邦际贸易体系,另一方面,要使各邦在出口上不受任何限制。这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麦迪逊、威尔逊等人希望建立一个以一贯的理论为基础的政府,但谢尔曼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想要化整为零,讲求实用地处理每一个问题。

这个方案不完全符合所有与会代表的口味。弗吉尼亚代表尤为反感,他们的态度很强硬,认为全国政府必须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各邦,会议期间,他们自始至终投票支持限制邦权。在这个方面,他们得到了小邦的支持。马里兰、新泽西和特拉华成功争取到参议院的平等投票权,这样它们就有机会预先阻止自己不喜欢的立法,所以,参议院席位平等制一经确立,这些小邦就迫切盼望建立一个能够控制全美贸易的全国政府,以防邻近大邦对其进行掠夺。但在这一点上,小邦以前的盟友康涅狄格却背弃了小邦。康涅狄格只想让全国政府控制进口,希望出口依然不受限制。

在奴隶问题上,康涅狄格也抛弃了以前的盟友。中部各邦断然不愿将延长奴隶制的条文写进宪法。中部各邦的许多代表原则上是反对奴隶制的,但不论他们的原则是什么,所有人都清楚,只要宪法似是而非地支持奴隶制,这样的宪法很难被本邦选民通过。而弗吉尼亚的代表,出于自身的原因,迫切希望停止奴隶输入。因而,这几个位于国家中部的邦,都反对南部腹地各邦与新英格兰各邦达成的交易,它们决心斗争到底。

我们来看一下7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比例代表制的辩论进行到关键时刻,会议濒临解散,感到绝望的代表们推举特别委员会拿出一份大邦和小邦都可接受的妥协方案。7月5日,该委员会提交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全国议会第一院实行比例制,对目前已在联邦以内的邦,每4万人产生一名议员,各邦人数包括3/5算法,这个算法早先时候已得到普遍接受。

但这个算法仍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其中一人是古弗尼尔·莫里斯,据我们所知,他认为,富人“与社会休戚相关”,必然要承担很大一部分政府开支,所以,对于他们的钱如何花,他们理应有更大的发言权。第二天,7月6日,莫里斯提议新设一个委员会,来分配13个邦每邦的具体代表名额,在考虑人口的同时把财富也一并考虑进去。大会接受了他的提议,选举马萨诸塞的戈勒姆和金,南部的伦道夫和拉特利奇,以及作为关键一票的莫里斯担任委员会成员。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构成说明,人们是多么快就淡忘了大邦和小邦之间曾经有过的斗争:5位成员中,4位来自三大邦,第5位来自南部腹地,是他们的盟友。现在,要在南方和北方之间找平衡了。

7月9日,该委员会提交报告,代表名额分配方法如下:北方31名,南方25名,多给了南方一些名额,是因为南方拥有更多财富。随后展开的辩论主要针对是否应该把财富计算在内。

实际上,辩论进行到这个时候,“财富”一词已被用作黑奴的委婉说法。其实,争论的实质是,在计算代表名额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南方把奴隶计算在内。如果把奴隶计算在内,事情明摆着,南方只需增加奴隶数量就可增加其议员人数,南部腹地各邦反正一直在输入奴隶。

在读到7月9日那天的辩论时,我们发现威廉·佩特森说道:“我认为,黑人只能被当作固定资产计算。黑人没有自由,没有个人的公民权利,没有获得固定资产的特权。……”而且,我们还发现古弗尼尔·莫里斯说道:“我绝不同意让南部各邦为奴隶取得席位分配的资格,以此鼓励奴隶贸易。……”

北方的代表可不关心黑人的权利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不让南方在本次大会产生的新议会中占据多数。

P142-143

序言

人类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是自由。我们拥有的自由越多,就越能获得满足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是第一需求,人类漫长的历史证明,人对自由的追求是无与伦比的,为了自由,人们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但人类漫长的历史也证明,自由转瞬即逝。当今世界,据悉在西方民主国家,只有少数人,还不是人数众多的少数人,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美国的自由相对稀有,其他国家的人民渴求却不敢奢望自由。美国的自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如果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去了解其来龙去脉的话,实在令人震惊和失望。大多数美国人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觉得自己有一些“权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权利,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参与政府事务的权利,选择加入任何教会或不加入任何教会的权利。但很少有美国人知道,他们的政府是怎么被精心设计出来捍卫他们的自由的。特别要指出的是,他们不了解宪法——美国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意味着什么,为何是这个样子。的确,即使近代的很多美国总统,对自己宣誓要捍卫的这部伟大文件也只是一知半解。

我们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阐述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以及在费城那个漫长而又褥热的夏季,制宪先贤们的想法和感受。

本书只是提供一个视角。我们粗略查了一下,在过去100年里,对制宪会议的看法基本上有两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制宪会议是相互冲突的经济和局部利益交锋的场所:农业和商业,出口邦和几乎没有出口贸易的邦,北方和南方,等等。坚持这种解释的历史学家认为,会议产生的这部宪法是一系列妥协、妥协中妥协的结果,是妥协才使宪法最终得以成文。

还有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制宪会议主要是当时一群有思想的美国人,表达其秉持的理想和原则并达成一致意见的场所。也就是说,来费城开会的代表,或多或少持有共同的世界观,他们用这种世界观写出了这部宪法。他们的意见并非完全一致,有时不得不使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作出让步。这种观点认为,在人性以及社会政府关系等根本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时候要比分歧的时候多。

我们相信,这两种观点都有部分道理。可以确定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宪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还可以确定的是,代表们在许多哲学基本问题上意见通常一致。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能完全解释宪法的形成过程。就像今天的一些历史学家开始说的那样,仅凭一种动机不足以解释代表们在制宪会议上的行为举止——或者,甚至不足以解释任何地方的人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观点是,制宪先贤们不仅受经济因素、地域观念、政府理论和生活理念的驱使,而且受深藏在他们个性中的原动力和意图的驱使。精神紧张、堂吉诃德式的埃尔布里奇·格里,生性腼腆但智力超群的詹姆斯·麦迪逊,精明谨慎的罗杰。谢尔曼,固执己见的路德·马丁,才华横溢但骄傲自大的古弗尼尔·莫里斯,庄重高贵的乔治·华盛顿,清高的乔治·梅森,慷慨大方的约翰·兰登,他们都是人,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处世方式。我们认为,单单知道他们的钱来自哪里,或他们代表这个国家的哪个部分,我们还是无法理解他们为何在费城这样投票。我们认为,要了解美国宪法是如何形成的,就必须知道这些人对诸如权力、自由、自然、真理、上帝及生活本身等事物的看法。我们无意去写被称为心理历史学的东西,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持极端怀疑论的学科。不过,我们确实打算对制宪会议代表们言行举止的记录进行研究,以便对他们的态度和信念进行系统评价,这些证据将有助于解释,在制宪会议上,面对一些重大问题,他们为何采取这种或那种立场。因此,我们写作本书的用意,在于阐明这些开国元勋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

本书列出的参考文献表明,很多历史学家对本书贡献良多,我们在此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乔治·比利亚斯(George Billias)、理查德·科恩(Richard Kohn)、肯特·纽迈耶(Kent Newmyer)、约翰·奥康纳(John O’Connor)和保罗·克莱门斯(Paul Clemens),他们对本书提出了特别中肯的意见。戈登·伍德(Gordon Wood)通读了手稿全文,后来又读了其中一些章节。非常感谢他提出的有事实根据且总是有用的批评,对他的帮助深表感谢。不用说,解释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还想对三位编辑表示感谢:爱德华·T.汤普森(Edwarld T.Thompson),他从一开始就提供支持,鼓励我们继续写下去;《读者文摘》的斯蒂文·弗里默(Steven Frimmer),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兰登书屋的德里克·约翰斯(Derek Johns),他欣然接受书稿,加快了书稿的付印出版。

后记

1787年夏,美国费城。在那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55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43岁,他们各有缺点和偏见,而且性情各异。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几乎对任何一个议题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经常是一个代表提出方案,另一个代表马上强烈反对,或者提出新的方案,进行讨价还价。正是在这种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一一美国宪法。这部宪法历经2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增加了27条修正案,不啻为一个奇迹。

本书考证翔实,讲述的是一场持续四个多月的会议,读来却毫不枯燥,显得紧凑有趣。作者使用讲故事的手法,幽默与严谨兼备,让一个个美国制宪人物活现眼前,又穿插了大量趣味十足的史料,引人人胜。读者会发现作者对美国宪法的评述非常有意思,为美国许多开国元勋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本书翻译历时一年,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尤其是尹宣先生翻译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对本书翻译贡献良多,在此表示感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的张卓明先生,我和他谈到正在翻译的《费城抉择》,有些法律方面的术语拿捏不准向他求教,他欣然接受,并且通读了译稿,对译文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何元龙和秦堃给予我翻译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特别是秦垄先生,就译文的修改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本书边码为原著页码,以方便读者对照原文检索。译者努力传情达意,但讹误在所难免,译文中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玉明

2017年3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科利尔兄弟对这部‘最美妙的杰作’作了富有成效的介绍,可读性强。”

——《华盛顿邮报》副刊《图书世界》

“强力推荐……本书是关于美国制宪会议迄今为止最好的历史畅销书。……现代读者会发现作者对美国宪法的评述非常有意思,为美国许多开国元勋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图书馆杂志》

“叙述大胆明快……会吸引一大批读者。”

——《纽约时报书评》

“对那段历史的叙述很翔实,很像戏剧《1776》,把旧油画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得绘声绘色。”

——《费城问询报》

“本书对那群才华横溢、聪颖过人的年轻人作了引人入胜的研究,虽然他们各有缺点和偏见,而且性情各异,但在1787年费城那个漫长炎热的夏季,起草了美国宪法,成功地创造了历史。”

——《巴尔的摩日报》

“一本具有良好精神、清晰明了、充满活力的书。”

——《圣路易斯邮报》

“条理清晰,生动活泼,是关于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有吸引力的畅销书。”

——《克利夫兰诚报》

“读者会像看一本精彩的小说那样不停地翻页……相当不错,它提醒我们,在我们国家由来的故事中,虽不能说有英雄的因素,至少有人的因素。”

——弗吉尼亚纽波特纽斯《每日新闻》 “很棒的作品。”

——弗吉尼亚里士满《新闻媒体》

“该书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宪法制定过程……从头至尾抓住了读者的心,读起来像一本小说,深入事件的本质,毫不拖沓。”

——《南本德论坛报》

“写得好!”

——《查塔努加时报》

“宪法诞生的故事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对制宪先贤及其作为见解深刻。”

——《里士满时讯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