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环球人物》杂志社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环球人物杂志社编的《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是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之一,介绍了知情人眼中的国家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的真实形象,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

杨天石、罗伯特·库恩、张颐武鼎力推荐。

内容推荐

环球人物杂志社编的《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家属、后代、亲友以及同事和老部下的回忆,拨开重重迷雾,真实还原了他们的历史形象,讲述了他们的胸襟与抱负、他们的苦难与奋斗、他们的政治作为与个人性格。同时,折射出20世纪中国政坛风雨如磐的历史岁月。

目录

毛泽东的苦难辉煌

1938贫地惊雷

1941敌后烽烟

1944众望所归

保卫毛主席进北平

组建红色便衣队

十天步哨北京城

毛主席来了

站在金水桥头看开国大典

毛泽东布局建国大业

城南庄惊险一刻

小山村指挥大决战

北平礼遇民主人士

毛主席专列列车长回忆:惊心动魄的29天

初见毛主席

特殊时期的准军营生活

随毛主席上庐山,遵照指示学马列

誓死保卫毛主席

最后的背影

毛泽东对调八大司令员内幕

“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

从“东平湖”聊到《红楼梦》

建军史上的重大高层变动

张耀祠,一生保卫毛主席

 “8341”的秘密

衣食住行无小事

知其一不能知其二

最大心愿是回老家看看

晚年秘书张玉凤再谈毛泽东

不想被别人打扰

毛主席眼中的“张飞后代”

轻“”小养”重“大养”

难忘《枯树赋》

不为钱而活

毛泽东:被流言掩盖的真实生活

生活篇——生活上不爱享受饮食上粗菜淡饭

财产篇——工资经常不够用 稿费只有百万元

健康篇——不配合医生治疗病痛中坚持工作

安保篇——常违反安保规定爱挤在群众中间

 性情篇——该发怒时就发怒待身边人像亲人

周恩来,让国民党叹服

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旅欧共青团”

成立巴黎通讯处

欧洲大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前前后后

周恩来担纲筹建新政协

亲自指挥“夜幕下的行动”

关门起草《共同纲领》

接重任筹组政务院

寻访周恩来海外足迹

巴黎时光

新德里见证

感动万隆

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智斗尼赫鲁

短暂的“蜜月期” 
未谋面的“口水战”
在新德里的较量 
专访周尔均夫妇:难忘七伯周恩来 
他是怎样的人 
危机时先考虑部下安全 
唯一一次破例也是为了大局
力保邓小平“带领中国往前走”
为什么怀念周恩来 
朱和平:祖父朱德 
一切从教育说起 
爬上毛主席的屋顶 
体会“红”的意义 
朱家第四代秉承家风
八方营救刘少奇 
与毛泽东的一段情谊 
军阀恶行遭举国讨伐
各界纷纷出手相救 
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苏联密会斯大林 
带回二百二十位苏联专家
宣布毛泽东当选主席 
刘爱琴:父亲刘少奇 
不堪回首的童年
靠一张照片回忆生母 
生命中的父爱和两份母爱 
道不尽的人生沧桑
五大书记“进京赶考”
刘少奇、任弼时新晋书记 
“放手的民主,高度的集中” 
“五大书记”夜间集体办公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
回眸邓小平 
1997年:香港回归——邓小平遗愿实现 
199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改革开放?中国人越来越富 
1999年:中美建交二十周年——中美关系曲折中不断发展
2000年: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经济特区继续充当“排头兵”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申奥成功了却邓小平夙愿
2002年:南方谈话十周年——南方谈话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神舟五号”圆了国人飞天梦
2004年:党内首部监督条例颁布——反对腐败加速走向制度化 
2005年:百万大裁军二十周年——裁军百万中国走上精兵路 
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农村改革继续迈出新步伐 
2007年: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恢复高考?改变一代人命运
邓小平、卓琳的8个家 
陕北窑洞 
太行山沟坎 
武安山区 
山城重庆 
中南海小屋 
江西阁楼 
东交民巷 
米粮库胡同 
邓小平眼中的接班人
邓小平留下了什么? 
邓小平要选择什么样的人?
“我们将帮助你克服困难” 
“这我就放心了”
“好干部就在眼前” 
“你的人缘还不错” 
“出现三四十岁的政治家就好了”
结束语 
专访傅高义:邓小平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邓小平”
“要大胆地继续改革开放” 
不像斯诺那样,只说中国好 
与中国高层的亲密接触 
邓小平、陈云,历史选择了这对搭档 
陈云的发言扭转会议方向 
邓小平罕见地动笔写提纲 
陈云推动邓小平复出 
陈云反腐风暴 
走私猖獗,坚决予以打击 
不能当“老太婆纪委”,要做“铁纪委” 
干部子女不准经商 
“党风问题有关党的生死存亡” 
附录:“国乱思良将” 
附录:陈云家风 
叶剑英:坐镇指挥粉碎“四人帮” 
西沙一战不眠夜 
拒绝江青的邀请
怀仁堂力挽狂澜 
凌孜:父亲叶剑英
黄埔军校副教育长 
一位有传统美德的文人
父亲看着我心酸流泪
兄弟姐妹其乐融融
父亲李先念:家事 家教家风 
李紫阳:父亲耿耿于怀的两件事 
李小林:“保密”也是重要家规 
李平:父亲一生忠诚 

试读章节

此时,毛泽东正在延安的窑洞里,挥笔疾书《论持久战》。

“现在立即对日作战吗?”“对!”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在1937年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早晨,就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和朱德来得很早,以至于她没有时间决定是补一下口红,还是把口红完全擦掉。结果,她既没有补,也没有擦。“毛泽东在那座古老的砖地小院里同我握手,欢迎我到延安访问。他举止随意、态度冷静、谦虚好问。”毛泽东从方桌前把椅子拉到一边,脱掉软绵绵的红军帽,一束又黑又粗的头发落到了耳际,他交叉着的双手“异常健美、强悍,有贵族气质,显示出真正的力量”。

海伦给了毛泽东一份见面礼。“是她丈夫埃德加·斯诺一年前给戴着红五角星帽子的毛主席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广为传播,影响很大。”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安危说,“毛主席看到照片觉得很惊喜,说他没想到自己会是这个样子。”

斯诺拍这张照片时,毛泽东刚刚从瓦窑堡搬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那时延安还被张学良的东北军占着。在那次见面中,毛泽东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生平。“这些内容后来成为《西行漫记》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深深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对毛泽东的看法。无论罗斯福这样的美国高层,还是普通美国学者,都对《西行漫记》中举止洒脱、头脑聪明、满怀理想的毛泽东印象深刻。”安危说。

斯诺离开两个多月后,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他镜头下的这位统帅做出了抗战中第一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杀蒋’‘囚蒋’。别人的思想还没转过弯来,毛泽东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开始亲自去做工作,说我们不能‘杀蒋’,我们要‘逼蒋’抗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苏雅琳说。

毛泽东把蒋介石比作一头小毛驴,陕北的老百姓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毛泽东说,蒋介石在抗日的问题上,就像毛驴上山一样,不愿上山,不愿拿枪打日本,我们就得向老百姓学习,拉他和推他,再不干就打他一下。西安事变就是打了他一下,他会上山抗日的。但是,小毛驴也有缺点,很倔强,有时不听话,还会抬起腿踢人,我们要提防着这一面。

毛泽东提出“放蒋”的条件只有一个:停止内战,立即抗日。蒋介石答应后,张学良随蒋离去,东北军把延安古城移交给共产党。当海伦来到延安时,她对毛泽东这种敢于妥协和决断的气魄极其难忘。“他的见解带有一种王室和教皇声明的气魄,总是具有长远的、宽阔的视野。”

“在延安,海伦和毛主席坐下来长谈有好几次。起初,毛泽东对她说,你所问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请你把能想到的不明白的问题都写下来,我给你回答,然后我们俩合出一个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安危说。但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毛泽东忙碌起来,只能把跟海伦谈话的任务交给别人。直到1937年8月13日再次见面时,毛泽东把一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交给海伦:“这就是我们的抗日纲领。这十大纲领已送往南京,要求中央政府接受。”“共产党现在要求立即对日作战吗?”“对,共产党要求立即对日作战。”毛泽东两眼闪光:“如果有南京政府的合作,这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中国就要灭亡!”他拍案而起,愤怒地重复着最后一句话:“否则,中国就要灭亡!”

海伦在延安待了4个月,和所有人一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地上栖居着各种昆虫。每晚我都把鞋子放在高处,早上再把它们抖了又抖,看看有没有蝎子和蜈蚣爬进去。头顶上的天花板是一块白布。老鼠在木椽上彻夜奔跑,每跑一趟,就是一阵黄色的尘雨。我的床下放置着一个鼠夹,打住老鼠时,我就尖叫起来,把全院子的人吵醒。”每天吃的都是小米、馒头,没有菜,她饿得没办法,买了一只鸡来吃,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吃完就拉肚子,得了痢疾,最后瘦得不到90斤。

P2-3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