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份出生的人,有个尴尬的事情,那就是“老三届”,1966—1968年的三届中学生,这三年里,无论父亲是读到了初几,都不可能继续读书,所以,父亲成了生产队的一员。
同一时间开始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父亲14岁,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一员。不知道是宣传队练就了他的口才,还是他因口才而进入宣传队,反正总之,父亲能把毛主席语录背诵得极为顺畅,感情充沛,且能联系生活实际。
这个时候祖父的家庭比较贫苦,祖母会为了偷留一点口粮而藏在粪堆之下,但还算正常,别人家的日子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父亲跟着宣传队,走街串村,闲暇之余还能坐在炕沿唱书;品着知青姑娘送的无比珍贵的烧酒;穿着知青姑娘强披在身上的呢子大衣去看露天电影。
父亲,长得帅;父亲,酒量大;父亲,会说话。
这三个优点,给了父亲7年的快乐时光。英姿飒爽的父亲,去秀舅家唱书,享受着进门必须有人扫炕的待遇,不扫炕就不上炕,不上炕就不唱书。
不用思考家庭的重担,只需要自己活得潇洒,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方式。父亲的7年,弥足珍贵,7年之后,我大姐出生,父亲真的成了父亲。他仅仅是做了父亲的话,我还不能想象出他的变化,但仔细想想,作为长子的他,后面还有四个弟弟,自己做了父亲,意味着弟弟们要接二连三地娶妻安家,那些美好时光会被无情地压缩,容不得他再唱书了。
祖父是个老实人,没有张罗事情的能力,祖母有着全乡唯一女地下党员的荣耀,但那也仅仅是一份荣耀,从未踏入过我们村的权力核心。换句话说,她那颗革命似火、路见不平的心,时不时惹出许多事端,给家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这个大家庭,该由谁来做主心骨,该背在谁的身上?只能是我的父亲,而他当时只有21岁。现在21岁的人在做什么?坐在大学的宿舍里打电子游戏。而父亲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家庭,还有除去出嫁的两个姐姐之外的四个弟弟、两个妹妹的人生之路,一个21岁的人,背上驮着6个人的未来。
他有选择吗?没有,他是长子。人说“长兄如父”,我老叔常说“老人不在了,大哥就是老人”。大哥不做,你会觉得无情,大哥做了,你会觉得应该,但有谁想过大哥的难处和感受?究竟是你选择了那样的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逼着你做出选择?你无法选择,你过得怎么样,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一大家子的事。
2.顶天立地
16岁的父亲,做了两年生产队保管员。18岁的父亲,迎来了一件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情。
当时我家所在的东山村第一生产队,主要种植谷子,产量小,导致很多人吃不饱,怨声载道。乡里的干部前来调查,群众反映,产量小是因为一队的粪少。干部问大家,为什么一队的粪少?秀舅说:“少什么少?!要是把一棵谷子种在粪堆上,看看还少不少?”乡里干部罚秀舅面壁思过,然后问父亲,父亲大概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给出了一个令干部十分满意的回答。
这里有一个“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所以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干部当即决定,吃不饱怎么办,换队长!(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