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半生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滕生庚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滕生庚著的《半生往事》是一本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我”的成长为主线的个人散文回忆录,回忆了自己从出生到参军,随后成家立业到步入暮年这段几十年的光阴。

全书共十二篇,书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详细记述了他在江苏苏北小镇小纪镇滕姓家族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迁,文章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文笔清新可读,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敬重,有正气,有哲理,还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内容推荐

滕生庚著的《半生往事》记叙了江南小镇小纪的滕姓家族的发端与变迁,时间跨度41年。作者以“我”的角度,记叙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困苦与艰辛,个人成长历程的坎坷与努力,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和家教家风的传承,也反映了国家的巨变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步入暮年后回首往事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清晰深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虽是陈年往事,却会对当今的青年有所启迪,有所借鉴。

目录

壹 日寇暴行,家在劫难中苦撑

 我的家在小纪

 我是父母头生子

 祖屋被日本鬼子烧了

 租唐奶奶家的房子安身

 为生计搬到宗村

 抗战胜利后迁回小纪

贰 内战烽火,家在风雨中飘摇

 父亲银匠店重新开张

 下乡躲避飞机轰炸

 住进石桥河东茅屋新居

 母亲逃过一劫

 欢天喜地庆解放

叁 上海受难,回家才知家温暖

 我是小纪小学首届毕业生

 到上海投亲学生意

 辗转在上海三地

 回家才知家温暖

 重返母校复读

肆 扬师三年,为一生夯实基础

 赴扬州赶考上红榜

 三年寒窗甘苦相随

 养成课余阅读习惯

 入了团当上实习组长

 师生互动及同窗友爱

 扬州师范的那些人那些事

 念念不忘回家路

伍 兴化从教,收寒衣倍感母爱无涯

 扬州师范毕业分配到兴化

 走上竹泓小学三尺讲台

 一堂课跑两次厕所

 收寒衣母爱暖我心

 胸涌热血报名参军

 从兴化出发走向从军路

陆 投笔从戎,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落脚江门先唱歌跳舞

 赴广州一连任文化教员

 奉调到团部当打字员

 荣获军旗前照相嘉奖

 移防佛山,到教导连扫盲

 经历三大政治教育运动

 回家探亲喜极而泣

柒 安心服役,军中人文环境让我留恋

 去上川岛五连跟学技术

 海岛官兵的苦与乐

 重回文化教员岗位

 自然灾害搅动我的心

 留恋军中人文环境

捌 落户成都,在空军航修工厂扎根

 告别军营迎接新挑战

 培训结业分到厂工会

 享受第一次探亲假

 困难时期保持身心健康

 下车间进班组求知问学

 一篇文章的分量

 一方小手帕收获一颗芳心

玖 初涉文秘,与秘书事业终身结缘

 摸索秘书工作内容及规律

 进出“四清”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清”连着文化大革命

 下放飞机分解班劳动

 到飞机总装车间任支书

 七年之后官复原职

 结婚生子水到渠成

 女儿出世小家在聚分中前行

拾 舍离小家,为下乡知青及带队干部服务

 大难临头贤妻坚强面对

 驻绵阳为知青及带队干部服务

 走遍绵阳地区74个县市

 与妻共勉工作家事两不误

拾壹 不惑受命,筹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筹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抓作风养成,促教学相长

 办学成呆得到肯定

 恋家情结,毅然决然到芜湖

 航修路上再出发

拾贰 走南闯北,心中装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的家

 润物无声的母爱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

 牵着生英的手同行

 为生才成长进步高兴

 生桂孝一心后来居上

 母亲说九个儿女个个好

 亲戚走走格外亲

 用真一心实意结交朋友

 叫一声嫂娘

后记

再记

于无声处绽放——《半生往事》编辑手记

小纪记忆——1950年前小纪镇略图

试读章节

南街长百余米,宽五六米,路面由长条形花岗石铺成,街两边大部分是商店,也有少数住家。我家的银匠店居南街之中,因此,我从小就在南街上走来走去,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但要准确地把街上每个小店小铺记下来也难,后经多人回忆证实,才得以还1950年前后这段历史的原貌:

自东向西朝南商铺依次是,陈氏杂货店、曹氏香店、滕氏熏烧店、王氏南货店、尤氏石灰店、吕氏炭店、滕氏杂货店、张氏布店(解放后为银行)、滕立志银匠店、许氏棉花店、滕氏酱园店、滕氏豆腐店、徐氏日杂店、滕姑老太住宅、刘氏杂货店、钱氏香店、李氏剃头店、青脸大奶奶住宅、顾氏染坊、蒋氏饺面店、马氏五洋摊、潘氏住宅等。

朝北店铺是,滕氏茶水炉、滕氏烧饼店、孔氏灯笼店、桂氏杂耍店、老两口杂货店,凹进去一家是陈氏米行,刘大酱园店、刘二炒货店、吴氏烧饼店、高氏肉案、宗氏烟(旱烟、水烟)店、田氏茶食店、周氏一店两用卖广货行中医、钱氏香店、缪氏烧饼店、曹氏日杂店、顾氏锅蓆店、天元堂药店、徐氏缝纫店、钱氏饭店、滕氏铜锅店、钱氏银匠店、孙氏炒货店、殷氏药店、朱氏茶叶店、卞氏茶水炉、江氏酱园店、王氏饭店等。

我家银匠店与许氏棉花店共租沈家三间两厢店面,我家居东,他家靠西,中间店堂两边是两家柜台。许家在厢房摆台弹棉花,“嘭嘭啪啪”的声音响个不停;我家在店堂干活,“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也时有发生,但两家都习以为常,相安无事,各做各的买卖,共处共荣了十几年。

我家银匠店与周家广货店隔路相对,两家又是亲戚,我的南京娘娘滕立正嫁给周老先生的二儿子周百川为妻。我小时候爱到他家店里玩,行医的周老先生人很和气,记得有一天我到他店里借扫帚,口齿不清地说:“老太爷借扫帚用一下。”他便笑着说是老太爷来借扫帚,弄得我怪不好意思。其他的店除个别进去买过东西,都没有踏进过人家的门槛。

北街路面由青砖铺成,商户比较集中,一家挨一家,严氏布庄、滕氏南北货店、滕氏酱园店等都在此聚集。这里的店门面大,惹人注意,货品充足,在南街看不到的东西,准能在北街买到,连袁家的烧饼店也有两开间,烧饼的花式有好几样,适合不同口昧的人群。北街上有真武庙(前身叫北极宫)、地藏寺、滕姓北祠堂等文化设施,这是北街特有的一种气质和内涵。

西街路面铺的也是青砖,商店以饮食为主,烧饼店、饭店、饺面店、肉案、茶水炉等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叫得响的有大菩萨饮食店、缪氏饭店、王氏饺面店。鱼虾摊分布在街的两边,打鱼人、鱼贩子赶早人市,大小木盆一个挨一个,吆喝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早市后,小吃摊、炒货摊、杂货摊便陆续登场迎客。汤氏棉麻店在西街属于另类,他家卖的是棉线,店堂边就是棉线作坊,所雇工人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小纪镇仅此一家。

东河边随河的走向,路面宽窄不一,商店有几家:张氏布店、韩氏布店、张氏酱园店、张氏蛋行、周氏竹行等。东河边的功能在码头,里下河地区的船到小纪来,都停靠在东河边沿岸。每逢集期节日,这里的大船小船排成排,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十分忙碌,描绘出一幅水、船、人、码头、商店融为一体的街肆图。(P3-4)

序言

童年的时候,公公婆婆常常念叨的大舅舅,那是带给我们童年快乐的人。

少年的时候,公公婆婆常常凝望着墙上照片的大舅舅,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人。

青年的时候,公公婆婆让我读一封封家书中的大舅舅,那是我们敬重的人。

现在的大舅舅,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心中的一盏明灯。他的一切行动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老大”。

他用爱包容着我们,我们的爱也永远萦绕着他。

他的名字叫——滕生庚。

曹冰

2005年2月16日

后记

2014年,于我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时间段,是我退休近20年最繁忙的时间,抑或是我一生中最忙碌的时间,忙什么?爬格子,也就是我退而不休,自加压力,自找乐趣,延续我的秘书事业,继续爬格子,寻开心。

自2013年12月11日,写回忆日记,从小时有记忆开始写,一天一篇,至2014年元月21日,一共写了三十九篇,六万多字,平均一天一千六百字。这都是些素材,为写家史做资料准备。过年正月初四(2月3日),花2400元买了款平板电脑,练了几天,学会手写。拉纲目,打腹稿,开启家史创作。正在兴头上,厂里任务来了,2月17日,厂部办公室上门送来《空军航空修理史》征求意见稿,上下两册近百万字,我只好把家史写作停下来,抓紧时间审校航空修理史,一天看两万多字,不光看,还要提出修改意见,相当的吃力,眼看花了,手也抖了,坚持四十天,至3月27日,总算交了差。

马不停蹄,我继续家史写作,写了改,改了写,上午写一段,下午删一半,今天写一节,明天加几行,修修改改,脚步停不下来;白天动手,夜晚动心,躺在床上睡不着,回味前面写的怎么样,构思后续如何写,偶然想起一字一词一句,立即开灯把它记下来,怕天亮醒来忘记;白天有时人在心不在,闹出几多尴尬,想不到写点东西也会走火入魔;但还觉得不够,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勉励自己,再勤奋一点,再苦干一点。一字一字向右爬行,一行一行向下延伸,一页一页向前翻转,4月12日,从江都采访回来,平均每天写千字左右,至6月17日,草本(第二稿)收笔,前后用时四个月,写成十一章六十六节十万余字。这是心血,实实在在的心血。

家史草本刚打印装订完毕,不料工厂又派下新的任务,要求对新修《厂史》审校,同样上下册两大本近七十万字,不好推辞,不便叫苦,6月18日就把精力投到厂史上来,连早带晚,有时午休都免了,认真阅读修改,不放过任何一处差错,连续又是三十天,看完上、下两册,找出技术性差错1248处,提出三个方面十七条意见和建议。这之前的5、6月,厂办布置要“口述历史”材料,写了七八个“建厂故事”几千字;政治部办厂史展览写的解说词,拿来请我审校,不能应付,必须字斟句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握定断,来不得丝毫的马虎。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进行交叉作业,见缝插针,对第二稿进行修改。7月形成第三稿,请曹家琪校阅,小改小动后,打印两份,一份于8月初带给云起,一份于8月下旬寄给生才。9月,再次对第三稿修改补充,月底打印两份,一份寄给生宝,由弟妹传阅。一份送到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赵科长(退休后返聘)手里,他是“方志”和“年鉴”方面的专家,请求赐教,于11月初反馈意见出来,他以书面形式批阅如下:  您的《半生往事》读后感触颇深,短短十万字,记述了国事、家事及个人史,字里行间饱含着您对国家、对父母、对亲人的深情厚谊,读来让人非常感动!作为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同志始终不忘奉献的精神,令人十分钦佩,值得学习。

您的《半生往事》整篇以时为序,以你为主线,以工作、亲人为辅线,贯穿几十年,条理清楚,叙述清晰,结构严谨,文字功底深厚,用词造句有你自己独特的风格,看得出您为此书花了心血,下了一番工夫。

我在阅读中只做了一些小改小动,谨此参考。

另外,有两点建议:一是将“拙作选登”删掉,尤其是“游记”和“札文”两篇,读来有点乏味……;二是增设“滕氏近宗世系图”,留给后人,有很好的实际意义,让后人了解家族,不忘祖宗。

根据赵科长的赐教和反复回忆,对第三稿修改订正,于年底形成第四稿本,十一章六十七节,近十二万字。

几多耕耘,一点收获,但心仍放不下,2015年1月将第四稿本寄给云起,并转给家住双裕小区的刘老师。他不辞辛苦,于2月14日回复:

大作拜读,遵嘱对文中字句略加调整,尽量保持原作内容风格,改动之处是否妥当,尚请亲自定夺。

老师所改之处皆点睛之笔,我深受感动,日后到北京当面致谢。

2014年10月6日至18日,云起带父母到台湾探亲旅游,看望玳瓈的四哥四嫂及其子女等亲朋,游览了高雄、花莲、桃园及台北、新北市内十几处名胜古迹,宝岛归来用一个多月时间整理游记,写成“宝岛游日记——赴台探亲旅游十三天纪实”,两万余字,传给四哥四嫂,以表达兄妹台湾相见浓浓亲情的感激之情和受到热情接待、周到安排的感谢之意。

一年多来,这么密集的任务,这么繁重的文字工作量,真是在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中少有,事前不敢想,事后回望不知怎么走过来的,但现实证明一条:我不老!我能!

四稿还仅仅是个征求意见稿,凭记忆讲述半生往事,错漏之处不在少数,修改的余地很大,尤其离生才的设想,离云起的要求相差甚远。生才建议把家的每一重大转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这就难了,要上网查资料,弄清当时政局,比如国共两军的拉锯战,什么人领导的部队在什么地域中打内战?比如工商业改造,当时怎么改的,是什么政策?云起的意思是写成一个个小故事,用一根线把它串起来,这样可读性强,晚辈才愿看爱看。他们的建议意见很好,我也想写成这样的本子,但非一人之力能够完成,说到底还是我的把握能力和文学水平所限,五六级工的水平做不出七八级工的活来,实感遗憾。

2014年清明节、11月两次回江都,主要为父母扫墓,顺便和弟妹们聊聊往事,说说他们的成长经历,补充纠正我记忆中的缺项和错误;也找了几个小学同学、扬师同学座谈,交流中帮助我澄清了不少细节,充实了一些内容。这个稿本包含了很多人的贡献,在此一并感谢。

一年时间,我的精力全放在工作上,家务都由老伴承担了,这是她一贯对我支持的继续,四十余年如一日,如果这个稿本得到肯定的话,军功章有我一半也有她一半,谢谢了,我的好老伴。对云起、滕林两家给予的支持也表示感谢。

我用平板电脑手写,洋洋洒洒十万余字都保存在电脑里,怎么输出打印出来,曾得到江都侄女婿朱建军的帮助,输出打印五份(一至六章)。全本完成,由于没有接口,怎么输出打印,在多处碰壁后,先由外孙贲滕救急将平板电脑的草稿输进电脑,并帮助编排,形成书本式样,存入U盘,便于打印。后生可畏,我当感谢,我亦欣慰。后由滕林操作,父女多次共同修改排版,一次要花三四个小时,没有这份耐心、热心是完不成的。

2014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