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开始向技术工人学习看图纸。每次在安装前,班长都会进行图纸技术交底,不管听懂听不懂,我也煞有介事地坐在那里认真听。应该说简单的钢筋安装图纸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施工时慢慢地我能根据图纸要求,是几号钢筋,什么形状的钢筋需要安装在什么地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后来我听班长说,他很愿意教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理解力强学得快,老工人虽没文化学起来比较吃力,但他们有丰富的工地施工经验,他希望我们彼此加强互补。老工人们非但施工经验丰富,而且腰粗膀圆,力气很大,一根φ40mm,长度有4-5m的螺纹筋一个人扛起来就走,他们经常一边走一边笑话我:“你这个白面书生就是没力气,快点挺起胸别把腰扭了。”引得周围一片嬉笑。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干活真的不错,工人师傅们待人都是很真诚的。
在工地我和工人们住在一起,刚开始时一间屋里住四个人都是老工人,就我一个年轻人,所以打扫卫生等一切零星事务理应由我承担。我倒不是刻意要去接近工人师傅,环境就是这样,我们成天在一起,一段时间下来我确实发现工人师傅身上的长处,他们朴实忠厚、不虚伪,很好打交道。吃饭时他们经常把菜放在一起说说笑笑,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生活得很愉快。有时候我也会买两个菜和他们一起吃饭,这时候他们就会开玩笑说:“这就对了,知识分子慢慢就改造好了。”我的副班长叫王永法,人虽然矮小,但懂技术,看图纸水平不错。他发现我还肯学,平时施工时就把我叫到身旁,看着图纸指着实物,手把手地教我,时间一长我自己都感到在施工、安装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
看图纸有时候真的还是要小心的,当看平面图时,安装的钢筋是一条直线,但如果是剖面图,那么这根钢筋就是一个点,这时在图纸尤其是总图上是很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的。假如在剖面图上还显示有其它结构需要安装钢筋,那么你一定要有个先后顺序的概念,千万不能把平面图上的这根钢筋遗忘,一旦把剖面和整体的结构全部完成之后,你这根平面直线钢筋安装起来就困难了,如果是元宝钢筋那你就根本不能安装了,有些结构已经焊接,你势必只能推倒重来,以致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是钢筋工,扎钢筋是基本功,一般来说用铅丝扎钢筋,用钢筋钩拧弯两圈半时,钢筋扎得是最牢的。拧不够,钢筋就扎得不牢;拧过了,铅丝则容易拧断。此外,钢筋工是重体力劳动,一根φ40mm的螺纹筋,倘有4-5m长的话,那么重量起码几十斤,我们都是两个人抬的,一个班头干下来,人都累得快趴下了。我记得当时钢筋工每月有48.5斤粮食,当然那年头大部分都是粗粮,大米按比例只分配几斤细粮可以买米饭,那时我基本上能吃完一个月的定粮。
在当钢筋工的期间,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在高空作业时用电焊割除遗留在工地上的一些钢筋头,局部地区工程完工之后,为了保持整个施工区域环境美观,就必须把伸出建筑物的约30cm长的钢筋头去掉。割钢筋头的时候,一位老师傅用电焊烧钢筋头,我就在旁边用手抓住钢筋,因为烧断后不能让它掉下去,怕下面工地上有人被砸到后出事故。问题就在抓钢筋头时一定要用手紧紧抓牢,越是害怕,手就越易抓得不紧不松,电焊在打火时一阵电麻,感觉非常之难受。再说人离烧电焊处这么近,不时会被电焊光刺伤眼睛,晚上疼得直流眼泪。
那次,在大坝下游面割除原来施工时在大坝上留下的钢筋头时,有架子工在大坝面上搭起架子,我们就在架子上带着保险绳施工。有一回,正好遇上大坝有几孔开闸放水,黄河水从闸口奔腾而出并泛起浪花,我们在上面烧钢筋头,电焊光不时地发出一道道闪亮的白光,下面的工人都说这个场面很壮观。当时我按老师傅的话,带着电焊工的手套,大胆地用手紧紧抓住钢筋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P11-14
风云长遣动心魂
从我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来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3个三年、3个十年。其中工地劳动锻炼、伊拉克摩苏尔水坝钢管项目、尼泊尔巴格曼蒂拦河闸工程各三年;工程局中学教书、重返三门峡11局投标水口电站到调回上海、以及调回上海工作直至退休各十年;当然还有不到一年时间的非洲博茨瓦纳之行。
40年风雨兼程的努力,阐述了我一生的工作经历,真是风云浩荡,长遣心魂!一切都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想趁自己现在脑力尚好使,就赶紧俯首疾书,记录下我尘封了多年的过往。
40年的工作历程,我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自己想想倒也并非碌碌无为而虚度光阴,这样也就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抑或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了。我以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努力体现自身价值,恐怕是永远不会错的。
现在我已退休赋闲在家,平时抱抱孙辈、打打桥牌、养养花、练练字,生活过得倒也十分安逸、舒适。这几天我养的一株桂花树开了二度桂,香气四溢、芬芳郁浓,一年四季的辛劳,浇水、培土、施肥、拔草,临了总算给了我赏心悦目的回报。为此,我更坚信一个道理:世间万事,要想成功,一切尽在不断的努力之中!《易经》里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这本书写到这里,基本上也该搁笔了,回头再看看自己40年来的工作经历,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在我们水电系统里,像我这样能安心执着,不管风云如何变幻而能坚守住这片净土者,在我们公司圈内也是屈指可数的。1998年7月,水利部表彰连续在水电事业工作30年的同志颁发奖状和金质奖章时,包括吴美荣总经理在内,本公司总共只有3人,这也是我引以为豪的一桩事,因为那毕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对于高级职称的评定,则更不需要有什么刻意的造作,一切都是现成的中译英或英译中。10多年来几十万字的翻译有厚厚几大本,包括招标文件、技术资料、谈判纪要、传真函件等等。在调回上海时,顾海同志就是一边翻着我的这些资料,一边笑着对我说:“你条件还不错。”后来,局办告诉我高级职称评委是全票通过了我的申请,这同样令我倍感宽慰,因为那毕竟是对我工作能力的肯定。
我在水电单位连续工作40年很少调动,就是调回上海对外公司也还是没离开水电系统。因此只有这一次调动有11局的鉴定,虽然当初调离时有些不愉快,但这份鉴定还是如实地反映了我一生中最长阶段的工作状况。鉴定上是这样写的:“……该同志具有丰富的国内外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经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为我局高级专业技术骨干。多年来一直担任部门的副处长、处长等职,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他在多次长期出国执行劳务、承包合同及招揽工程项目中,能严守外事纪律,为我局和国家赢得荣誉。”我也很在意这一张纸上的文字,因为那毕竟又是对我几十年来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精神上的安慰。
最后,在这本书即将付梓问世的前夕,我要向我的两位老同学、好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是他们的鼓励和赞扬,让我克服了诚惶诚恐的自卑,才有了跃跃欲试要出一本书的冲动,这必将成为我后半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治方,我高中的同班同学。当过兵的他1965年退伍,考入上戏舞美系攻读设计绘景专业,毕业后去人民大舞台画海报达12年,继而调往每周广播电视报任美编,直至退休。因各自经历所致,一度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后来是通过他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那些令我阅之心情舒畅,思之感慨良多的文章才找到他的。受其影响,我也渐渐喜欢舞文弄墨,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成为知己。这次拙作出版过程中,治方兄忙前忙后,帮着梳理文稿,外加落实书号……我是既感谢又无奈,心中只能安慰自己,就让能者多劳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番由他特邀书法家何高潮先生题写书名,令此帧秀丽中藏奇崛,端庄中寓豪放的墨宝,倏然为本书平添了几分赏心悦目的亮色。
慰曾,和治方一样,也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他考上华师大中文系,我考入上外英语系,后来再也未曾碰到过。这位当年班里的语文课代表,语文水平就有点出人头地。他大学毕业后在大同煤矿一隅从教四十八载,系北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论著颇丰。当治方把我这本书介绍给他并请他作“序”时,他欣然允之。慰曾才高八斗在我们同学中是有口皆碑的,此番能抽出时间为我的拙作写“序”,委实令我受宠若惊,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我在这本书里写了这么许多往事,并非表明自己一直沉迷于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我的初衷是要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使读者有一条较为清晰的阅读思路才不得已而为之,姑且敬请诸君笑阅。虽说写下此回忆录,疑是对自己过往的些许眷恋,但我终究以为,一个幸福人生的三种姿态理应“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
这真是:惊回首,忆过往历史,看淡人生不易;视今朝,惜眼下幸福,瞻望夕阳无限!
2016年11月于上海
忠于职守,功业至伟
刘慰曾
案头摆放着高中同窗袁忠伟侃侃而谈、举重若轻的回忆录。
1962年初秋,我与忠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迈出母校延安中学的校门,分别投入各自院校不同专业苦读,大学毕业后又逢“四个面向”,遂奔赴广阔天地。半个多世纪间我俩竟缘悭一面,再未相遇,这也使我在拜读忠伟的《风雨兼程四十年——我的翻译人生》时觉得特别的亲切和感奋。
翻开精巧而纯朴的章节,心里沉甸甸的,因为书稿再清晰不过地记载了作者40年波澜壮阔的翻译生涯:艰难困苦的工作境遇,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感人肺腑。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里奔腾着曾经桀骜不驯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工地的摸爬滚打考验了作者的体力和心智,也夯实了他从事水电专业翻译工作的坚实基础;这里萦绕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十载教书生涯的风生水起,不仅成就了作者名噪三门峡市的教学成就,也萌生了刻苦进修水电业务的远大理想;这里回荡着两伊战争的硝烟,作者在异国他乡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经历,那本摩苏尔水坝建设有功人员的荣誉证书即是他爱岗敬业、为国争光的明证;这里轰鸣着阿联酋沙迦机场班机的颤抖声响,触类旁通的作者先后历经如是3次生死煎熬,更加坚定了自己居安思危的职业操守;这里充满着繁忙而细琐的默默奉献,作者因长年积劳成疾而摘除甲状腺囊肿,也因结识大夫而增加了人生阅历;这里的对外谈判偶尔也“却军于谈笑之际,折冲于樽俎之间”,为祖国争得了利益和尊严;这里凝聚着作者爱岗敬业、关心部属、廉洁自律的公仆情怀,他时时处处讲究“慎独”的职业操守,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信念,感人至深;这里也不乏爱才若渴的浦东人才交流中心,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游子的归来,从而给主人公晚年的归宿画上了大团圆的完满句号。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忠伟,既是精通业务、功绩卓著的翻译人才,又是领导有方、胸有全局的谈判专家。忠伟在阔别多年的老同学面前,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那些挟五洲风云、腾四海波涛的丰功伟绩,我在感到“陌生”的同时又钦佩不已!而他那矢志不渝的嘉言懿行,又让我觉得很“熟悉”!因为当年在延安中学那个忠诚憨厚、刻苦攻读的袁忠伟的形象,宛如穿越时空的光焰,一下子鲜亮高大起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铭记母校老师给予的教诲,并将其作为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大约一个月前,不揣冒昧的我,为延安中学高中62届(4)班部分同学的微信朋友圈起了个网名“延安风范”,是时我心仪已久的楷模,正是最具“延安风范”的袁忠伟!
1959年我们进入延安中学就读,担任我们高一(4)班班主任兼英语教师的是教学有方、发音标准的朱蓉珍老师,忠伟那纯正的语音语调即源自朱老师的悉心调教。不久朱老师因产假休息,又换了另一位恩师顾之屏。顾老师别开生面的英语教学更给笃学不倦的忠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每次听写顾老师都让忠伟以英语课代表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并且面对全班同学,在小黑板上同步听写。然后顾老师就在小黑板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改正忠伟的听写,并以此作为示范。这种日积月累的“过堂”考验,连顾老师都始料未及,竟然成就了忠伟英语成才的最初洗礼。后来,忠伟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深造并规避了“文革”的负面影响,大学毕业后他又深入基层,不放过任何机会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他曾经客串过前上海市市长江道涵、前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等首长接见外宾时的翻译,其翻译水平令人折服。
1966年到2007年的漫漫40年间,忠伟从最基层的勤杂工做起,一直做到集翻译、管理、营销、开发于一身的多面手大拿。他长年辗转国内外水电工地,历经各大洲浩瀚水域,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现状,深谙各地风土人情,为祖国的大坝水电事业赢得了财富和信誉,也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赢得了名声和口碑,他的“翻译人生”也因此有了超越个人回忆录的不寻常的意义。忠伟这40年含辛茹苦,迎难而上,不断钻研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总是奋战在工程密集的大坝现场和难题麋集的谈判桌前,这才有了他的功成名就。究其原因,还是忠伟博学众长、不断进取的必然结果。
在结束这篇序言的时候,我不禁记起著名翻译家、书法家,前外交部长杨洁篪书写的“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这件著名条幅的命意来。我想,不管是志士仁人的进取之径,还是世间万物的进化之道,皆无出其右。而忠伟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启迪,也正在于此。
丁酉年元宵节干云中古城姑聊斋
《风雨兼程四十年--我的翻译人生》是作者袁忠伟担任翻译,50多年前为水利部十一局服务期间,涉及的我国对外水利援助工作和中国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实务工作的简要回忆录,特别地涉及了我国支援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水利建设工程的实务事略。对作者与工程建设者一起,克服施工建设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做了深情的回顾。
《风雨兼程四十年--我的翻译人生》清晰地记载了作者袁忠伟40年波澜壮阔的翻译生涯:艰难困苦的工作境遇,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感人肺腑。这里奔腾着曾经桀骜不驯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工地的摸爬滚打考验了作者的体力和心智,也夯实了他从事水电专业翻译工作的坚实基础;这里萦绕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十载教书生涯的风生水起,不仅成就了作者名噪三门峡市的教学成就,也萌生了刻苦进修水电业务的远大理想;这里回荡着两伊战争的硝烟,作者在异国他乡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经历,那本摩苏尔水坝建设有功人员的荣誉证书即是他爱岗敬业、为国争光的明证;这里轰鸣着阿联酋沙迦机场班机的颤抖声响,触类旁通的作者先后历经如是3次生死煎熬,更加坚定了自己居安思危的职业操守;这里充满着繁忙而细琐的默默奉献,作者因长年积劳成疾而摘除甲状腺囊肿,也因结识大夫而增加了人生阅历;这里的对外谈判偶尔也“却军于谈笑之际,折冲于樽俎之间”,为祖国争得了利益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