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伦·凯勒著的《中流--我的激情岁月》的内容有一点必须要说明:这本书绝对出自凯勒小姐之手。关于她成就的真实性,各种怀疑之声很久之前就已平息,甚至在欧洲,人们也早已不再质疑,但是曾经在很多年里,他们都只是把她当做美国人夸张事实的典范。现在只有那些不了解她的人,才会时不时向人们暗示,凯勒小姐所说的话都是梅西夫人教给她的。事实上,凯勒小姐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凯勒小姐与梅西夫人的观点并不相同,她们彼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截然不同”这个词绝不是我信手拈来。在她们各自的心中,都有一些对方不曾进入也无法进入的空间。尽管在过去的40年里,梅西夫人与凯勒小姐朝夕相伴,但是凯勒小姐在书中披露的一些事情仍然让梅西夫人震惊不已。
海伦·凯勒著的《中流--我的激情岁月》介绍:海伦·凯勒的童年生活已经为人们熟悉,但她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后来故事却鲜为人知。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后25年的人生经历为世人开启深入了解她辉煌人生的大门。
你可以见证海伦·凯勒思想走向成熟;见证她沉浸于爱与被爱的幸福;见证她与美国总统、富贾名流结下深厚情谊,与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电话之父贝尔、钢铁大王卡耐基建立传奇友谊;还可以见证她挑战自我的勇气,进行巡回演讲、勇闯好莱坞、跟随马戏团商演……
跨越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我生活的故事》中,我已经详细记述了我为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所作的努力。那么接下来,我就对我在大学的经历和心得稍作介绍。
我知道,求学路上我注定要征服重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的存在只会更加激励我以健全学生的标准来试试自己的能力。
在大学里,女孩儿们和我有共同感兴趣的课程,也和我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我怀着与她们携手并进的热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就像年轻人为了尽情讨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慷慨激昂地加入集会,我也满怀激情迈进了课堂。这里有专门“为灵魂斟酒”的侍酒人,我的一切困惑都将在他们那里获得解答。
但我很快发现,我只不过是无知者无畏,才会有如此过高的期望。我想起在吉尔曼女校时,我们的住所有一间图书室,一排排书架笔直站立,所有图书被分门别类地摆放着。
当老师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她惊呼起来:“多漂亮的书啊!你快摸摸看!”
我触摸着那些精美书卷,因为书名是华美的浮雕文字,我还能辨读出一些标题。它们装帧十分精美,看上去像乔叟、蒙田、培根、莎士比亚和但丁的鸿篇巨制。而当我试着取下其中一本,却发现那些书籍都是一些模仿之作。这也正是大学时光给我的感受,我的梦想褪色成灰暗的现实。
整个大学期间,我始终面临两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是盲文书籍缺乏,二是时间太少。大部分必读书籍都是莎莉文小姐在我手上拼写,亲自读给我。多少个深夜,当室友都已酣然入睡,我们还在忙着读书,尽力赶完每一天的阅读任务。
我那些慷慨大方的朋友,比如罗杰斯先生和威廉·韦德先生,倒是乐意为我把书译制成盲文。但我无法从教授那里事先得知,哪些书籍需要及时转译成盲文。如今红十字会专门为盲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而在25年前却没有。若是有,我就不会遇到那么多困难,学习也会自在很多。
为了跟上课程,非盲文书籍的内容不得不尽快靠别人用手语字母拼给我。我不但学得慢,而且不能独立、尽兴地反复阅读那些我十分心仪的文章,这让我的耐性备受考验。但是莎莉文小姐始终伴我左右,不仅在课堂把老师的授课内容拼给我,在课余时间给我读书,而且还帮我查拉丁语、德语和法语字典。事实上,这几门语言她完全不熟悉,而且她的视力也有缺陷。直至今日,对于莎莉文小姐能坚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仍惊叹不已。
每一卷盲文书都是我的宝藏。在那些盲文书中,我尤其记得《奥赛罗》、《冬天的故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十四行诗集》,李维和塔西佗的部分史记、普劳图斯的戏剧、卡图卢斯的诗歌,还有蒲柏、德莱顿、艾迪森和斯蒂尔的选集,以及济慈、华兹华斯、勃朗宁和雪莱的诗选,那些圣歌般的诗篇带我远离喧嚣的尘世,进入宁静的世界。我用指尖在这些书页中徜徉,并无比自在地用这些书准备我的习作与考试,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P10-11
大概在此书的某一页,海伦·凯勒说:“为了能集中思想进行创作,作家和艺术家自古以来享有独处的特权。"但是这样的特权,她却从不曾享有过。
从7岁开始,她就被誉为“非凡的儿童”、“智力神童”、“智慧超常的奇才”等等。她的成绩“简直是奇迹”,她的进步是“胜利的征途——一次次辉煌的胜仗”。无论她走到哪里,公众都会关注她、谈论她。不论关于她的传闻是真是假,他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大力宣扬,甚至还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将事实渲染一番。但很多时候,事实本身比人们的想象更精彩。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喀姆比亚。出生时她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但18个月时一场重疾突袭而来,具体是什么病至今也不甚了了。病愈后,海伦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又因为失聪的缘故,她很快也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在之后的五年里,她一直被禁锢于无声的黑暗世界。后来,她父亲了解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非常关注盲聋哑人,于是便恳求贝尔博士给予帮助。就这样,在贝尔博士的帮助下,一位刚刚从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的20岁年轻女孩儿被派到了海伦身边。她就是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
1887年3月2日,莎莉文小姐来到海伦身边,海伦童话般的人生从此拉开序幕。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位老师就为她的学生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语言。这样的成绩,对于5O年前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在那个时代,盲聋双残的人被当做是完全没有智力的人,根本得不到人们的关注,直到塞缪尔·格里德利·豪博士①通过对劳拉·布里奇曼②的教育,才向世人证明了这些盲聋双残的人也可以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
自从有了劳拉的教育为榜样,那些与她同样不幸的人也开始获得与世界沟通的机会。他们中有些人颇具天分,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海伦·凯勒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到目前为止,她是唯一一位被明眼人世界接受的盲聋人士。虽然有些不太情愿,一所招收健全女孩儿的学院录取了她。在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海伦用与其他同学同样长的时间完成了学业,并以优等成绩获得学位。
她还学会了开口说话——在美国盲聋人士中,她是唯一一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她参加过歌舞杂耍表演,拍过电影;除了佛罗里达州,①她在美国其他州以及加拿大一些地区进行过演讲;她创作了许多文采斐然、价值恒久的作品;大学毕业以后,她一直代表盲人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重要活动;她还能用英语、法语和德语进行广泛的书信交流,并大量阅读这三种语言的书刊杂志,让自己不断地了解世界。
到目前为止,所有作过的测试都已经证明,她的感觉器官,可能除了嗅觉外,并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能力。她似乎完全没有方向感,这是一些盲聋人士的明显特征。她的家并不大,但是如果她想开门,就得先朝对面的墙走去,再通过家具来判断自己的方位。如果家里的小地毯被挪走,她就完全不知所措,只得重新熟悉房间的整体摆设。除此之外,她的距离感也很差。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到门口,于是会一直往前走,直到撞上去为止。在冬天,如果地上冰雪覆盖,那么她的日常散步就成了惊心动魄的冒险。
关于她的报道和传言,很多都是荒唐的无稽之谈,而且肯定还会越来越多。她对此非常清楚,人们对她的种种批评,她也完全知晓,因为所有对她的攻击都被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她。我想她自己也明白,人们之所以对她产生错误的判断,并不只是某一方的原因,其实双方都有一定责任。我们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感受去解读她的感受,而她最大的愿望和大多数残疾人一样,只想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健全人,所以她对我们总是妥协退让。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我们和凯勒小姐之间还是有一堵高墙。虽然有极小一部分的确已经瓦解,但那堵墙还在那里,而且不可能被彻底摧垮。
针对她的研究有很多。她已经成了许多科学实验和哲学思考的对象,甚至威廉·詹姆斯都参与其中。而这一切却在学者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让他们惊慌不安的是,她推翻了人们之前对她的种种猜测与假设。最终,除了威廉·詹姆斯,谁也没有对她作出结论。威廉·詹姆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了一番特别的总结:“一切只能证明你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如果谁敢说你不是,我就要他的命!”
自从海伦·凯勒的第一部自传《我生活的故事》在国内出版之后,这位异国女子的“奇迹”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而我自己更是从年少时起就一直深怀对她的崇敬之情。不曾想多年之后,我居然有幸参与她第二部自传的翻译工作。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她的传奇人生与非凡成就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而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瑰丽、深邃的内心世界更让我惊叹不已。
虽然遭受失聪失明双重不幸,但是她却凭借超凡的毅力与耐力博览群书,勤学不倦。她精通多国语言,在年近40岁时还开始学习意大利语。即使是深奥的数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知识,她也颇感兴趣。虽然行动上多有不便,她却广得人缘。她是贝尔博士和马克·吐温的忘年交,是卡耐基和福特家族的好友,是数位总统的座上宾,甚至还是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知音……她拍过两次电影,进过马戏团,还有过长达数月的野外探险经历。她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认真研究新生儿致盲的原因,并以此推进医疗制度的改革。她热爱和平,不顾时局的险恶,勇敢地参与反战运动。更让人惊叹的是,她既是斯维登堡主义的信徒,又甘愿冒西方世界之大不韪,勇敢地宣布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
的确,她的人生是那么光彩夺目,那么令人赞叹与惊羡;但是当我在翻译过程中追寻她的人生足迹时,我也窥见了她内心世界的脆弱和无助,也为她的无奈与痛苦唏嘘不已。身为名人,她一直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影响以图“拯救世界”,然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让她不堪重负,人们对她的种种误解更使她遭受了诸多屈辱。虽然名满天下,她却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虽然尽享朋友的支持与关爱,她却无法挽留她和老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梅西先生;虽然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空前成功,她却无法自主选择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当掌声与欢呼如潮水般涌来,谁又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作为一个女人的寂寞和孤独呢?
我在此提及海伦·凯勒自己都不愿回首的伤心往事,并不是想给她的人生传奇再添一丝悲情色彩。我只是在经由文字纵览她的一生之后,真切地感触到了一个事实——海伦·凯勒不是神,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始终向往美好,追寻人生,充满柔情的平常女子。虽然双目失明,她却和所有女人一样,对美丽充满神往。在我见过的海伦·凯勒的所有照片中,她总是穿着优雅得体;和所有爱美的女人一样,她也喜欢香水、香粉和面霜,甚至熟悉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她也喜欢纽约第五大道,也想“在商店里选出一条美丽的手帕或一顶合适的帽子”。虽然看不见花朵,她也同样痴迷于花朵的娇艳;虽然一再拒绝爱情,紧锁心扉,她也和平常女人一样,无法抵挡爱情的诱惑。
海伦·凯勒本人也曾无数次强调:她是人(Human Being)。而且,她也极其渴望人们把她当做人,而不是神,更不是什么人间“异类”。她之所以深深地敬爱贝尔博士,并不仅仅因为贝尔博士的伟大成就和曾经给予过她的帮助,更是因为贝尔博士自始至终都把她“当做一个有才能的真正的人”。她在这本传记里不厌其烦地一一澄清那些将她“神化”的荒谬言论。她渴望大家尊重她,尊重盲人;但尊重不是同情与施舍,而是将他们视为“黑暗中的健全人”,因为她说:“盲人的心也是人心,盲人的痛苦也是痛苦,盲人和你一样也有自己的快乐、理想和爱!你想要的东西,他也想得到。他也同你一样梦想爱情,期待成功,希冀幸福。倘若明天有一场意外让你突然失明,但你还是你自己。你心中的期盼也不会就此改变。”
翻译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海伦·凯勒的故事将会陪伴我一生。我想,她就是我生命中一盏永恒的明灯,在遥远的彼岸指引我前进……
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亲人、朋友以及同事的鼎力支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母亲陈燕飞女士,是他们为我承担了所有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的重任,我才得以全力以赴地工作。另外,我在此特别感谢昔日的同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龚高叶老师,为了支持我们的翻译工作,他甚至一再搁置自己的小说创作;还有重庆出版社的吴向阳老师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蒋小娟老师,他们都给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支持与帮助。我们也非常感谢求真出版社的唐雪峰编辑,是她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在工作中极大程度地避免了疏漏与谬误。当然,我们也要感谢求真出版社所有为这个译本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合译者杨柯女士,是她的智慧与才情,以及她的敬业与团队精神才成就了我们这段愉快的合作经历。作为该书的译者,我们付出了努力与艰辛,然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陈庆
2010年4月于湖南工程学院木鱼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