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福著的这本《太平歌词》详细介绍了太平歌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艺术传承”、“作品赏析”,以及对太平歌词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内容极其精深庞杂,做到了全面的高度统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领域独树一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了其所蕴含的文化特点。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使读者既能获得文字阅读的愉悦,还能欣赏插图的艺术性,实现了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装帧精美、设计典雅、印刷精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真实的品相、精彩的画面,开本、纸张都呈现出文化的儒雅韵味。
王双福著的这本《太平歌词》阐述了太平歌词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一,太平歌词的历史渊源;二,太平歌词的艺术特点;三,太平歌词的艺术传承;四,作品赏析。本书把太平歌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力求对所有方面一一进行讲述,对太平歌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底层民众有冤无处诉,有苦不能言,如此种种,足见旧社会当权者之凶蛮。王兆麟等一些有抗争意识的艺人,便把满腔委屈转化成了口中的太平歌词,抒发胸臆。
据《曲艺艺术论丛》记载,王兆麟自己能够写词创腔。他受到天津进步戏剧家王钟声等人的影响,经常根据时事新闻即兴编成太平歌词演唱,如歌颂鉴湖女侠秋瑾的《女士英豪》、针砭张勋复辟的《黄粱梦》及《灯下劝夫》等。
这些作品在宣扬反帝爱国精神,规劝世人戒烟、戒赌、戒嫖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鲁迅在《论第三类人》中所说:“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可以产生托尔斯泰的。”这是鲁迅先生对通俗文艺的高度评价。
20世纪30年代末,艺人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作品的编演中来。演唱“新词”反映时事的,还有常连安、秦佩贤、袁佩楼、张杰尧等人。从此时开始,这门艺术呈现出遍地开花、日新月异的艺术风貌。
北京南城的天桥是民间艺人的大本营;城里的东单、西四、鼓楼、花市以及隆福寺、护国寺等庙会,也都是艺人们的会聚献艺之所。这些热闹非常的地方,耍、弹、变、练各项技艺无所不包,自然少不了太平歌词的存在,胡兰亭、高德明、常连安等人都争相上演,为这一曲种争取了众多观众。
在西单商场“南棚”作艺的胡兰亭,原名朱兰亭,是“穷不怕”朱绍文的孙子,因幼年过继给其舅父,改姓胡。他拜朱派再传弟子郭瑞林为师,并深得真传。胡兰亭的文化底蕴深厚,撂地时,一边白沙撒字,一边演唱,很是吸引观众,颇具先祖风范。
1938年,著名艺人常连安在西单商场开办了启明茶社,会聚了大批名家登台献艺。著名艺人吉坪三、荷花女就曾受邀来此表演太平歌词。
常连安是徐有禄的再传弟子,他演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
曲艺人都知道,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一个曲种能在北京发展,并在天津站住脚,才说明它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
1940年4月15日,戏剧家潘侠风在天津创办了《游艺画刊》,他以“发扬戏剧功能,评定艺术价值,提倡正当的娱乐”为办刊宗旨,在“杂耍版”中刊登了大量曲艺理论知识、艺人生平、曲目介绍和艺术评论。这本画刊是民国曲艺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在1941年由著名作家戴愚庵主持的曲艺专栏“什样杂耍”中,就刊载了太平歌词《劝人方》的唱词。
在天津的谦德庄、鸟市、南市及劝业场等地,郭瑞林、秦佩贤、杨少奎、刘广文、王本林等人的太平歌词受到了行内外的一致赞许。
郭瑞林师承朱派传人范有缘,并深得其艺术精髓,曾对“老调”太平歌词加以革新,增添了韵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佩贤的技艺,承袭于吉坪三,是朱派弟子冯昆治的支派。他掌握的曲目极多,是20世纪40年代天津舞台上以演唱太平歌词为主的艺人之一。
杨少奎和刘广文,同是朱派弟子沈竹善的后辈传人。杨少奎的演唱,音色优美,吐字清楚,声情并茂,曾在电台直播,很受观众欢迎。刘广文嗓音条件优越,擅长“柳活”,技艺精湛,是继王兆麟、吉坪三之后的太平歌词演唱名家之一。
王本林,自幼学唱太平歌词,23岁入班,与白云鹏、林红玉同台,一生奉献于太平歌词事业。其子王双福,承袭了他的技艺。王本林是老艺人连秀全的弟子。连秀全与马三立同门,师承周德山,为范有缘的传人。
太平歌词流传至山东地界,在济南大观园的晨光茶社里,会聚着众多知名艺人,其中孙少林、郭宝珊、袁佩楼都是演唱的名家,吉坪三也曾携弟子秦佩贤到济南献艺。
袁佩楼早年随吉坪三学唱太平歌词,后拜师张寿臣学习相声,长期在济南晨光茶社献艺。他口齿伶俐,表演稳健,勇于革新,擅长编演新作品。
东北地区的曲艺场所,有沈阳的北市场、小河沿,抚顺的老虎台,辽阳的小白塔,以及哈尔滨的道里市场、江边市场。朱凤山、白万铭、于春明、师世元、杨海荃、彭国良等众多艺人,都在这些地方演唱过太平歌词。
朱凤山,艺名人人乐,沈阳人,拜范有缘为师,将技艺传播到了东北三省。他用关东方言演唱的太平歌词,声情并茂,韵味十足,词句风趣幽默。脸上表情更堪称一绝。
于春明,艺名小北瓜,师承崇寿峰,属沈竹善这一支派。他不但善唱太平歌词,白沙撒字更堪称一绝,侯宝林曾专门向其讨教过撒字的技巧。他艺术全面,能逗能捧,尤以“柳活”“腿子活”见长。他还能为京剧掌鼓、操琴,是一位艺术全才。
师世元,拜师熙醒生,是吉坪三的再传弟子。他自幼在天津工厂学徒,其间在“三不管”、河北鸟市等杂耍场子听撂地艺人演唱太平歌词,对此产生了兴趣,自学了多个段子。他经常揣摩、研习王兆麟的唱片,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他的演唱富有韵味,颇为动听。
也有太平歌词艺人在河南郑州的老坟岗、开封的相国寺,陕西西安的鸡鸣市场献艺,并影响到内蒙古的包头、甘肃的兰州和新疆的乌鲁木齐。
张杰尧先后在郑州、开封等地演出,将技艺传播到了中原之地。他师承高闻元,是与朱派齐名的沈(春和)派传人。他的弟子班松麟在乌鲁木齐首演太平歌词,为新疆的太平歌词艺术开了先河。
刘化民,艺名小地梨。他拜师张寿臣,是徐有禄的再传弟子,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南、山东一带作艺,演唱太平歌词。他在郑州老坟岗地区的知名度极高,可谓家喻户晓。
民国时期,这些民间艺人走南闯北,为太平歌词开拓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全国各地都有他们耕耘的足迹。王兆麟、吉坪三、常连安、张杰尧、袁佩楼、王本林等众多名家,在开拓曲艺阵营的同时,传唱了众多篇目,丰富了太平歌词的唱段。这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保留曲目。
P37-39
据资料记载,以演唱太平歌词而著称的相声演员有很多,如王兆麟、吉坪三、常连安等,这些前辈虽说经常演唱太平歌词,但他们仍是以说相声为主。那有没有以演唱太平歌词为主的相声演员呢?有一位,那就是相声前辈王本林老先生。王本林先生的演唱功力深厚,他能用唱来塑造形象鲜明的各类人物,他的甩腔、拖腔、俏口也独具特色。余生也晚,无缘亲睹老先生演出之风采。幸运的是,1976年,我与王本林先生之子王双福先生相识,我们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文工团曲艺队演员。双福先生的艺术造诣令人欣赏赞叹,也让我获益良多。几十年相处期间,我多次在舞台或家中听双福先生演唱太平歌词。
双福先生的太平歌词深得家传,一般人唱来单调重复的上下旬,双福先生则唱得韵味浓郁,变化繁复,极尽委曲婉转、灵动巧妙,再配合双福先生恰到好处的身段、表演,令观者耳目一新,击节称赏。顺带说一句,双福先生对传统戏剧亦情有独钟,京剧武生的一些动作也是他日常练功的内容,我就曾看过他表演京剧的“起霸”。他在演出快板书和太平歌词时,常将戏曲动作融入表演中,这使得双福先生的表演具有身架漂亮、造型帅美的特点。表演、演唱二美兼具,是双福先生的特点。我常常一边听双福先生的演唱,一边想象王本林先生的神采,不禁赞叹其代代有传承,实难能可贵。
双福先生幼年从艺,见多识广,在相声、快板、评书和山东快书等领域得到过很多前辈名家的指点,他会的“活儿”多,即同行常说的“肚囊宽绰”。他掌握了不少濒临失传的太平歌词唱段,为曲艺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太平歌词,他摒弃陈旧保守之私念,将不少不为外人所知的唱段坦诚奉献。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双福先生无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由双福先生来写这本《太平歌词》,可谓正得其人。相信大家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对太平歌词这门艺术的起源、发展会有初步的了解,对各位前辈艺术家的演唱特色也会留下不同的印象,还会由衷敬佩王本林先生及其他老一辈艺术家在太平歌词发展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书中还介绍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先生等诸多前辈与太平歌词的逸事趣闻,这些大家对曲艺的热爱和支持令我们肃然起敬。
王双福先生现在是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重要的教学、授徒任务。可喜的是,向双福先生学习太平歌词的人日渐增多,他的学生、徒弟的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我期待这朵奇葩在曲艺的百花园中越开越鲜艳。最后,以一首我前两年写的《水调歌头》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
我识双福久,初会卫星城。
万里无边戈壁,慰问科研兵。
发射塔前说唱,测试房中捧逗,倾注一腔情。 欣赏双福艺,战士手拍疼。
相声妙,评书好,快板精。
太平歌词绝唱,老调谱新声。
部队遍栽桃李,汗水辛勤浇灌,累累果实红。
曲艺盼兴旺,薪火赖传承。
2016年1月
书本自惭称学者,
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
不损胸前一片天。这首诗是古人留下来的,用来说明什么呢?一个人做什么都不是容易的。就这本太平歌词的书稿,我们要研究、推敲、找资料、编写,我本人没那么大能耐,在我的两个学生的帮助下我们一块儿才完成了这个任务。稿子完成以后还得找编辑,帮着审阅,帮着挑毛病、找缺点,我们还得要继续修改……
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写本书更不容易,如果没有那些鼓励我、支持我、帮助我的人,如果没有党的政策激励着,我一个人是没这个动力的。
有时候我一想起来我们这个行业,这里边的人,总有不尽的感慨。他们过去在那种“观众刮风减半,下雨全无”的境遇中生活,多么苦啊!他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生活,他得卖艺、唱曲,挣两个余资,养家糊口。每当我想起了这些事,真是五味杂陈……虽然太平歌词不是故宫上的一片瓦,也不是长城上的一块砖,可这是几代人的心血,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心态、他们的辛苦凝结出来的。不好好整理这些东西,对不起祖宗。
所以说,今天写这本书,里边包含有前辈艺术家们的希望,包含有广大观众的支持,包含有党和各级领导对我们文艺事业的关怀!
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文代会上,高元钧老师对我说:“双福,他们没听过这个太平歌词,你给他唱一段。”在老先生的激励下,我即兴写了一段太平歌词《庆祝文代会召开》,当场就唱了,高老师非常高兴,说:“这个不能丢,你得留下来,没事的时候遛遛活。”
在那以后,我遇到了王决先生,他拿了一个小段《仁义礼智信》,让我到电台去录音。那阵没有电视台,只有电台。我录完这个小段后,他说:“我听说有大段,您看是不是也能录下来?”于是我又录了一段《饽饽阵》。侯宝林先生在政协礼堂某次演出中听到了我演唱的太平歌词,激动地对我说:“小子,你爸爸的太平歌词是天下第一,听了你的不错,这是将门出虎子。”
后来,我在电视上看见侯宝林先生在展示白沙撒字,打那儿就留了一个心,想着把这些东西都倒腾倒腾。像老调儿太平歌词和王兆麟改革以后的太平歌词,以及杨少奎和我父亲王本林的太平歌词,始终在求新求变,但又改不移源、离不移本,保持了太平歌词艺术的精髓和韵味。
一次我演唱太平歌词《探晴雯》,在后台偶遇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他说道:“你那两句‘石头记留下半本红楼梦,拿着些真情实意怎换了些个假情’,唱出了曹雪芹的内心世界。”听到红学名家的点评,我甚有启发,这些唱词都是前辈们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应该倍加珍惜。
我有个朋友叫刘英男,在这里我要说一说。他是辽宁省文联沈阳曲协的,一个大笔者。我跟他有一段交往。这个人很不错,很实在,对艺术不模棱两可。他为了把一个老艺人的相声抄录下来,他宁可跑到新疆以至全国找到相关人士,一段一段地淘换,愣是把它凑成了六本相声大全。刘英男先生还给我寄来了一封信,要几段太平歌词,说相声大全里边缺了它就不完整了。在刘英男同志的激励下,我开始倒这些词,供稿时一共十二三段。后来英男先生说,沈阳有几位老先生已经倒不出来几段词了,你匀给他们两段,一位是傅女士,还有一位于先生。我就从我这十几段中拿出三段给了他们,作为他们整理的。
计划出版的36段太平歌词文稿,整理工作近来也已基本完成了。这些小段整理归整理,但是我尽量保持其原貌,尽量让其原汁原味。
这本《太平歌词》,是花费一年半心血完成的。我的两个徒弟帮助我把它整理出来,问世了,很不容易。当然,这本书里肯定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有我没有想到的,甚至还有落掉的东西,希望读者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后我们再努力弥补。
如今,承蒙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出版这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费心联系出版的史燕明女士,为记谱付出辛苦的陈楚,以及编辑的辛劳表示感谢。书籍著述过程中,得到了田立禾先生、李伯祥先生及师胜杰先生等众多曲艺同行的帮助,他们为本书提供了素材和线索,促进了章节的完善。书中有关历史沿革、曲艺理论的部分知识,借鉴了《中国曲艺志》《相声大词典》等专业书籍及专家学者的相关著述,在这里一并致以谢意。
我经常想,若没有王决、刘英男先生曾经的督促,若没有高元钧先生在第四届文代会上鼓励我的话和众多同行艺友的帮助,我估计没有这个脑子和动力去写出一本书来。民族文化复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向是对的,路子是明的,事情是好的,就是把所有的心血都熬上去,我看也值了。
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希望行内行外的仁人志士、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使这门艺术能延续下去,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心愿。
王双福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