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亟需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本族文化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得启迪。这种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曾国藩的奏折大多反映了晚清官场波谲云诡的官场生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为读者更准确了解晚清历史提供了经典读本。
| 书名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唐浩明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处于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亟需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本族文化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得启迪。这种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曾国藩的奏折大多反映了晚清官场波谲云诡的官场生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为读者更准确了解晚清历史提供了经典读本。 内容推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作者唐浩明先生从曾国藩奏折中精选最有价值之部分,加以评点而成。作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四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目录 清代奏折的传递 人才的激励机制:转移、培养、考察 这道折子太出格了 道光末期中国百姓的三大苦难 不惧恶名重典以锄强暴 参折的最大秘诀——辣 移衡的真正原因在折外 逼出了嫡系部队——湘军水师 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重要决策 出师未捷身欲死 异于常规的激情报告 参倒了现任巡抚 狼狈回籍守父丧 不合时宜的讨价还价 从大悔大悟到盼望复出 趋利避害皆为不忘天恩 胡林翼为曾氏跑官 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 一份绝密军事文件 以包揽把持控制江南战区 一个冷处理的历史例证 一份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重大历史文献 东南战场强弱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 不能轻授非常之权 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总督与部属联手造假案 一百五十年前的“非典”式传染病 从学识入手提高官样文章的档次 平生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 “因病”后面的种种原因 科举考试是如何出题的 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 对于捻战的厌弃与恐惧 一篇驭下的经典之作 效法古人自贬之义 清廷用人不当 古今难见彭玉麟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享受 复姓归宗事当以情谊为重 晚清时期保护妇女权益的一个例子 清代的官场特权 委曲求全以保和局 晚年为民族振兴所作的一项大贡献 试读章节 清代奏折的传递 原折: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新补翰林院侍讲充四川正考官曾国藩为呈请代奏,恭谢天恩事。 八月初三日,接到知会转准吏部咨称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其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窃国藩楚省菲材,山乡下士。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本年三月初十日,廷试翰詹,猥以芜词,上邀藻鉴,列置优等,授翰林院侍讲。沐殊宠之逾恒,俾迁阶以不次。旋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乃复荷高深之宠,俾真除侍从之班。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 译文: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乡试正考官请为代奏谢恩状 新近补授翰林院侍讲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曾国藩,为恭谢天恩之事请人代为呈递奏章。 八月初三日,接到转来的吏部咨文上说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予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暗思国藩不过是湖南省一个平庸之辈,偏僻山村里的下等士子而已,供职翰林院,惭愧学术疏浅;协修史书,在众史官中也只是叨陪末席。今年三月初十日,朝廷考试翰林院与詹事府官员,臣以粗劣的文词,获得皇上的赏识,列于优等,升翰林院侍讲。沐浴着破格的特殊恩宠,得以迁升不按常规。接着在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温馨的谕旨再次捧到,心中的惶恐更加深重;初次持节出使,此身已作好万里奔波的准备。又蒙受高厚的宠信,得以正式进入文学侍从序列。惭愧屡次获得宏大的恩赐,却没有给皇上以露珠尘埃似的报答;唯有勤奋学习,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态对待职守。所有国藩的这种感激心情,按理应请人代为具折奏报,借以叩谢天恩。谨呈。 评点 在评点曾氏这道奏折之前,笔者先来对清代的奏折作点简单介绍。 在清代,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有两种。一种是报告例行公事,如财政的收入支出,军营的管理操练等等。这种报告叫做题本。先送通政使司收取,由通政使司报往内阁,由内阁处理后再择要汇报给皇帝。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则用奏折的形式直接向皇帝陈述。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上奏,它有级别和职责的限制。清制规定: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职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将军、都统、提督有权上奏。用今天的职务来套,即中央各部部长副部长、监察纪检方面的官员,文职省长副省长、武职大军区司令员、省军区司令员都有上奏折的权利。由省里派出的管理数府州及负责督粮、盐法事务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遇有要事,也可以专折上奏。此外,负有特殊使命的人,虽不在这个级别之内,也可以临时授予他单独上奏的权利。如曾氏后来带湘军出省打仗,他当时是一在籍守制的人,没有任何职务,但肩负的担子非一般,他向皇帝请求单独奏事的权利,皇帝同意了。 这两者之外,遇有非要向皇帝通信息不可的话,则只有请够资格的人代为呈递了。 题本、奏折分行到光绪二十七年时,朝廷实行“改题为奏”,即将题本改为奏折,也就是说废除了题本。从那以后,文武大员向皇帝报告情况,便只有单一的奏折了。 各衙门对呈递奏折一事极为看重,尤其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大员更是视为神圣。各省题本,均由驿站按规矩一站一站地送往北京,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达通政使司。但奏折不同。它是由发折官员的侍从武弁专差护送到京,并且限定时刻到达。若是紧要公文,则用快递。当时的快递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几个等级。若是四百里、五百里则逢站换马;若是六百里、八百里,则日夜兼行,逢站不但要换马,说不定还要换人。将奏折送出衙门外,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拜折”。拜折时得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天一早,衙门警卫森严,卫兵严执刀枪站在甬道两边,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余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一切准备就绪后,奏折的主衔官员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走到庭院中,面对着大堂香案上的木箱。这时,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主衔官员对着香火缭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弁。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 有趣的是,这个看似神圣的黄缎木箱里其实是空的,奏折并没有放在这里。要等这个仪式结束,衙门内外完全安静下来后,奏折才由人包好,从衙门后门交给折弁带走。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揣测,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热热闹闹中办的是“假的”,“真的”却是在悄没声息中进行。读者诸君不妨细细地去观察观察,便可以发现,世间许多事其实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办成的。 P1-3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动笔创作历史小说。从那以后,写作便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几乎占据业余时间的全部。不知不觉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有点杜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味道。偶尔回头一望,过去的岁月,如同逝水飘烟,一片迷离,幸而有这些文字,仿佛能告诉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三十年来,我的写作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长篇历史小说,一是“评点曾国藩”系列。 三部历史长篇《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花费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若要找源头,可以追溯到酷爱读书的少年时代,先是在书摊边租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是去图书馆借阅原著。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认为那是天底下最好的书。若干年后,当我无意间走进晚清,走进那个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内心里有许多冲动,有许多话要说。当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义》,三部历史小说就这样产生了。要说宿命,这就是宿命。历史有许多种表述方式,用文学方式来述说历史,依旧为今天的中国人所喜爱。这三部历史长篇多年来不断重印,说明的正是这个事实。 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勃兴于民间的国学热。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新世纪被重视,应该是国学热中的必然现象。小说《曾国藩》得到持续的关注,曾氏这个人物,也引起全社会的浓厚兴趣。国内书店书摊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关于曾氏的书籍。这些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书越多,历史上的那个曾国藩反而变得越模糊。作为当代重提曾氏的“始作俑者”,我有一种正本清源的义务感。我决定放下历史小说的创作,一心研究曾国藩。值得庆幸的是,曾氏给后人留下一千多万文字,为今人深入研究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熟悉这些资料,想借助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也希望借助对这个传统文化标本的解剖,来帮助寻常百姓形象地感知我们的国学,于是就有了“评点曾国藩”系列。这件事情做下来,便又耗去十五年光阴。 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开始修订我的历史小说。现在交给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曾国藩》,便是这个修订本。这是该书问世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修订。这次修订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评点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小说某些章节做了相应修改。二是增加了一些能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三是文字上的提炼、加工与修缮等。受时间的限制,另外两部长篇这次来不及修订,仍以原貌再版。 在写历史小说与评点的空隙中,我也写过一些散文随笔,一部分是应报刊之约而写,一部分则是关于我的小说主人公的专题演讲稿。这次结集为《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也是这些文章第一次结集出版。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感谢老朋友向继东兄,没有他们的盛情,就不会有这套作品集,也不会有散篇文章的汇编成书。 是为序。 唐浩明 二〇一六年七月 于长沙静远楼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