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唐浩明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唐浩明所著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不是一部简单的曾氏家书。它是一个智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奋斗的历程,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全套家书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唯一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最佳版本。

内容推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作者唐浩明效法蔡锷,在曾国藩千余封家书中精选三百余封加以评点,从曾国藩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与读者一道,深入曾国藩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

目录

上卷 道光二十年到咸丰十年(一八四〇一一八六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评点 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 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 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 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 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 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评点 同意诸弟外出求学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评点 和睦兄弟为第一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评点 升翰林院侍讲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 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评点 清代官员的薪俸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评点 罗泽南其人

 致温弟沅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 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 作如火如荼之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评点 妹夫来京不能安置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 治学以有恒为主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 送妹夫王五诗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评点 诗之门径

 禀叔父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

下卷

试读章节

《曾国藩全集·家书》共收有曾氏给祖父母或祖父的信十六封。曾氏的祖父名玉屏,号星冈,是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曾氏对祖父的崇仰之情远过父亲。从曾氏亲撰的墓表中可知,曾玉屏青少年时是个好游乐、无节制的浮薄子弟,直到三十五岁时才洗心革面做一个规矩农民。曾玉屏体魄强壮,说话声如洪钟,有威仪,治家有方。一直是曾氏大家族的家长,且热心邻里之事,颇有乡党领袖的风度。曾玉屏少时不读书,壮年后深知读书的重要,对子孙课读甚严。他虽未经历过大世面,却有识见。在长孙点翰林后,他告诫家人:我们家以种田为本,虽富贵也不能丢了这个根本。国藩做翰林,只是刚开始,事业还长得很,家中的琐碎事不要去打扰他,以便他一心一意做官。因为有祖父这番叮嘱,故而曾氏做京官十余年,没有为家事操累过。祖母王氏,比丈夫整整大了七岁。直到道光二十六年,祖父祖母都还健在。那时曾氏已三十六岁,官居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衔。这种家庭,世间并不多有。

曾氏想到自己上有祖父母、父母,中有诸弟姊妹,下有妻子儿女,又做了中级京官,真个是福禄周全、门祚鼎盛。他深知月盈则缺、花盛则谢的道理,常以盈满为戒,故将书房取名“求阙斋”。阙者,空也,缺也。曾氏希望今后在别的事情上存有缺憾,以便“堂上重庆”的福气能多保留些日子。

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官居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已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了,曾玉屏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按照当时礼制,他可以得到从一品荣禄大夫的封赠。一个乡间农民,能享到孙子所带来的这般好处,也可谓洪福齐天了。

在曾氏的心目中,祖父是一个有大智大才,只因生不逢时而未获大用的英雄豪杰。到了晚年,他已建立大功勋,封侯拜相,仍认为自己远不如祖父。纵观曾氏一生,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他的影响很大,其中尤在两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在为人上。他以祖父所说“懦弱无刚乃男人最大之耻”作为终身座右铭,并将这句话一再告诫子弟。曾氏又在“刚”中注入“毅”的成分。“刚毅”二字成为曾氏性格的主要特征,也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石之所在。

将曾氏祖孙三代对照来分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前面说到,曾麟书是个平庸懦弱的人,而曾玉屏却是一个强悍不羁之才。这父子俩颇有点像虎父犬子。父祖两代均在曾氏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曾氏多次说过自己“胆气薄弱”“禀性素弱”。从他带兵之初两次因失败而投江自杀的记录来看,可知其性格中有明显的脆弱的一面。显然,这源于其弱父的遗传,是他的先天禀赋。但他又有“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的倔强、不服输的一面,看来这是自小起所接受的强祖耳提面命的结果,属于后天性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天性并非就决定了一切,一个人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对其一生的走向也相当重要,尤其是至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别人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祖父对曾氏的另一重大影响在治家上。曾氏“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治家八字诀,完全是对祖父平时所作所为的概括。他反复告诫子弟:“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

信中所言“楚善八叔事”,系族叔楚善被债主追逼度日艰难,写信给曾氏请求帮助之事。因祖父在乡党中有威望,故曾氏将此事推给祖父,请他代为援手。

P5-P6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动笔创作历史小说。从那以后,写作便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几乎占据业余时间的全部。不知不觉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有点杜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味道。偶尔回头一望,过去的岁月,如同逝水飘烟,一片迷离,幸而有这些文字,仿佛能告诉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三十年来,我的写作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长篇历史小说,一是“评点曾国藩”系列。

三部历史长篇《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花费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若要找源头,可以追溯到酷爱读书的少年时代,先是在书摊边租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是去图书馆借阅原著。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认为那是天底下最好的书。若干年后,当我无意间走进晚清,走进那个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内心里有许多冲动,有许多话要说。当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义》,三部历史小说就这样产生了。要说宿命,这就是宿命。历史有许多种表述方式,用文学方式来述说历史,依旧为今天的中国人所喜爱。这三部历史长篇多年来不断重印,说明的正是这个事实。

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勃兴于民间的国学热。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新世纪被重视,应该是国学热中的必然现象。小说《曾国藩》得到持续的关注,曾氏这个人物,也引起全社会的浓厚兴趣。国内书店书摊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关于曾氏的书籍。这些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书越多,历史上的那个曾国藩反而变得越模糊。作为当代重提曾氏的“始作俑者”,我有一种正本清源的义务感。我决定放下历史小说的创作,一心研究曾国藩。值得庆幸的是,曾氏给后人留下一千多万文字,为今人深入研究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熟悉这些资料,想借助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也希望借助对这个传统文化标本的解剖,来帮助寻常百姓形象地感知我们的国学,于是就有了“评点曾国藩”系列。这件事情做下来,便又耗去十五年光阴。

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开始修订我的历史小说。现在交给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曾国藩》,便是这个修订本。这是该书问世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修订。这次修订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评点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小说某些章节做了相应修改。二是增加了一些能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三是文字上的提炼、加工与修缮等。受时间的限制,另外两部长篇这次来不及修订,仍以原貌再版。

在写历史小说与评点的空隙中,我也写过一些散文随笔,一部分是应报刊之约而写,一部分则是关于我的小说主人公的专题演讲稿。这次结集为《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也是这些文章第一次结集出版。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感谢老朋友向继东兄,没有他们的盛情,就不会有这套作品集,也不会有散篇文章的汇编成书。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