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川上流云(中国文化名人琐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建智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建智所著的《川上流云(中国文化名人琐记)(精)》收录30篇文章,虽然大多短小精悍,但知识信息涵蕴极为丰富,对于其人其事,来龙去脉,均有系统梳理。有些人是作者早有专著问世者,如张静江、王世襄等,写来自然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即以他人相关论著已多者,如鲁迅、巴金、陈梦家、陆文夫等,亦能择新视角、新视野,不落前人窠臼,必须熟读深究始能如此从容书写。

内容推荐

张建智所著的《川上流云(中国文化名人琐记)(精)》收集了作者与王世襄、巴金、梁宗岱、南怀瑾等二十多位文化名人交往及对这些名人的经历,其作品的评述等,还包括往来照片,手迹、书画、宋版书影等。记载的一些事件从侧面反映了这些文化名人的个性风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读起来颇有意味。

目录

斯人已去成绝响

一个回归中国文化的智者

花落春仍在

一段永念的往事

与赵萝蕤的一段姻缘

从故居所想到的

百年思索

丽宋楼的藏书

最后的词人与文人画家

完成感恩的《晚祷》

千古情人我独痴

1932年的事

一个作家与美食家的片谈

千古文章未尽才

却想当年似隔生

中国最后一个“托派”

从《五杂侃》说起

清末一位法律改革家

词客哀时未返家

只合穿云放眼看

一个曾惹怒鲁迅的人

布被秋霄梦觉

一位报人与《文汇月刊》

北大的法学家

除却巫山不是云

近代一位藏书家

一位民国大律师

世界顶级古董商

从《明定陵行》说起

与《尤利西斯》结缘的人

试读章节

木心的散文和诗歌,追捧者多,小说反被冷落,但我却喜欢他的精致巧意却不乏哲思的短篇小说,惜只有《温莎墓园日记》一册小集,其寥寥十几篇,有些是微型小说,写着月淡如水的故事,没有冲突,没有煽情,充溢着一湾泓水,淡定如神,却写出了一个灵动的世界,读来篇篇令人感叹、唏嘘。我想,也许只有如木心这般经历风雨人生,徜徉于中外艺术之上,却依然保有一颗浪漫、温润之心的人,才能用透彻而节制的笔调,写出了人生的无奈、情愫、重聚、别离与生死!迄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版木心著作二十多种,包括《木心画集》。先于2006年1月推出《哥伦比亚的倒影》,附一册《关于木心》的白皮书,全文刊登了1986年对他作品的讨论。这书,现还插在我电脑旁的书架上,随手抽出此书,就见陈丹青在发布会上的话:一‘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这是其对亦师亦友——木心的一片至情。他称木心是“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还说,“他的文字有一种真正的母语的力量,非常精致,非常典雅,而且非常具有表现力。”如今,若回想2006年,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之际,读者对作者,可谓一无所知,但这本看似完全不起眼的小书,却掀起了一股“木心热”,一时洛阳纸贵。木心的其他著作也纷纷得以问世,如《鱼丽之宴》《西班牙三棵树》《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直到近期的《云雀叫了一整天》《巴珑》《诗经演》等,每本都吸引了大批拥趸。木心先生,由陈丹青从纽约接回乌镇定居,那是“9·11”以后的事,记得我去拜访他时(通过桐乡熟人),是木心先生定居乌镇的第二年,因读了他的书,很想面对面聆听其教。也可以说,这是木心从海外回来的第一个春节。2007年春节后的暖冬,一个晴朗天的下午,我们至乌镇,木心先生正住在镇上一家名为“通安客栈”里,当时先生住二楼一个套间。当我们甫坐后,木心先生很客气,只见其投足举止,总透出儒雅且有一股欧化的味道,向你迎面袭来。他告我们说,现只是暂时借住旅店,自己的住房,当地政府正在装修布置中。我们问他从美国现代大都市纽约,突回归这寂寞的水乡小镇,能住得惯吗?他却说:“这里很清静,我在国外已二十多年,多么需要这样的地方,来安享晚年!”我从木心特别闪亮的眼神中,真正体味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种感觉。那日,已近晚霞的一缕阳光,正从木窗射进他坐的靠椅上,我们的谈话无拘无束,先生谈性很浓,也许那时接触他的人还少,不像日后若去拜访木心就难,要“从一扇边门进去,穿过走廊,从后门进厅堂”,还有男佣会对你说“不能拍照”等诸多规矩。那日,我们之间只是海阔天空,可以谈一切。谈他写的书,谈他的书画、闲章。而木心先生更是一位书蠹,对书特别敏感,文友绍平,跟他聊及自己的一方“谁非过客,书是主人”闲章时,木心马上建议他,应刻一枚椭圆形的闲章,内容就叫“书长寿”!足见他是多么爱书啊。我们带了一些木心出版的书,请他题签,他一口答应。而当我们谈及他哪册书特别令我们喜欢时,他就高兴地附上一句:“等一下我要送你们每人一本!”那样的时刻,倒使我们感到不好意思。但我发觉,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点上一支烟,总与来访者交谈文学艺术,不像有些作家见面签书了事。而他送你书,不急于签赠,聊到兴起处,竞可以忘却一切。

P8-P10

序言

我与建智相识于20世纪初,其时湖州举办首届“笔墨江南”艺术节,细雨迷蒙,春寒料峭,然而却更能体现烟雨江南的神韵。

他虽然是市府外事部门的文职人员,公务很忙,经常要出差于海内外各地,但却能在公余笔耕不辍,逐年都有佳作问世,题材之广,知人阅世之深,乃至文字隽永,都能赢得众多读者沉迷。

建智尤其善于随笔,信手拈来,自得其乐,而言志寓意若隐若现,更加耐人阅读。《川上流云——中国文化名人琐记》(以下简称《川上流云》)是他即将出版的散文结集,共收入对晚清以来中国文化名人的纪念文章30篇。我逐篇阅读以后,有两个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其阅读数量之大,一是其乡土情结之深。

先言阅读数量之大。30篇文章,虽然大多短小精悍,但知识信息涵蕴极为丰富,对于其人其事,来龙去脉,均有系统梳理。有些人是作者早有专著问世者,如张静江、王世襄等,写来自然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即以他人相关论著已多者,如鲁迅、巴金、陈梦家、陆文夫等,亦能择新视角、新视野,不落前人窠臼,必须熟读深究始能如此从容书写。正如近代大藏书家周越然的一本书名《书书书》那样,建智本人也是一位大书迷,阅书、淘书、藏书、印书,朝夕以书为伴,以书为乐,虽茶余饭后,旅游途中,亦多以议论各大藏书楼为赏心乐事。因此,《川上流云》似可作为近代中国藏书史与阅读史供人们参考。

再言乡土情结之深。建智是土生土长的南浔文士,因此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大多属于浙籍、湖籍,特别是南浔本地的文化乡贤,从陆心源、王世襄、吴藕汀、沈家本,直到周越然、卢芹斋、徐迟、金陡,都是江南水乡孕育成长的灵性才俊。建智与这些前辈大家多数曾经接触,有些还成为忘年之交,以文会友,以书结缘,情深意挚,终生不渝。因此,《川上流云》书写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突出,常常于细微处显其精神,寥寥数笔,惟妙惟肖。建智不仅善于写人,而且善于写景,特别是写这些人物的栖息处所,更增加这些短文的真切感与亲和气氛。正是这样浓郁的乡土情结,更使我对《川上流云》反复赏析流连忘返。

我的祖籍是湖州荻港,原属菱湖区菱湖镇,后因菱湖区撤销,改隶南浔区和孚镇,与建智成为更为亲近的小同乡。加以书中有若干人物也是我曾结识的师友,如徐迟即占较多篇幅。除建智自己所写的《徐迟:词客哀时未返家》外,还附录了我的《忆徐迟》、白桦的《枯叶蝶》和李牧的《徐迟谈话录》。徐迟新中国成立后落脚于武汉,与我相知较深,白桦也曾在我任校长时来华中师院做过大型演讲,李牧虽然未曾结识,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乃是徐迟比较信任的密友。我们分散在各地,处境也各不相同,但却在徐迟死因上发表了相近相通的见解。正如建智在列举各种死因之后结语所说:“我想,此题也许太深太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人人殊,人生也只能任由自己去选择了。”择生即包括择死,择死不一定就是消极,或许正是一种对社会的抗议或更高一层的超越。仅仅“孤独感”或“黄昏恋”就足以构成徐迟这样伟大作家的死因吗?我们不约而同地都不以为然。

正是徐迟的《江南小镇》驱使我回归荻港寻根,而建智则是最先理解我并且热情接纳我的南浔乡亲。天寒思滞,乡思缠绵,谨书此短文聊以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