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讲文物(精)/大家小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沈从文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商朝人多穿齐膝短衣,扎着裤脚。衣着材料除麻、葛外,已有十分细致的细(同“绸”字)子。奴隶主贵族的衣服上,多织绣花纹,连腰带、衣领和袖口,也有花纹。贵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种平顶式帽,到春秋战国还流行;汉代的“平巾帻”,就是从它发展而来。妇女多梳顶心髻,横贯一支圆骨簪;有的还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支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大姑娘梳辫子。小孩子则梳两个小丫角儿。男女贵族身上都佩玉;玉被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一种为玉鱼。奴隶只能穿本色粗麻布或粗毛布衣服,光头无发,有的头上包巾子,缠得高高的,和现代西南苗族人一样。

到西周,统治阶级穿衣服,日益讲究宽大。周天子坐朝、敬天、办婚丧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于迷信,出行还得按季节、定方向穿不同颜色的服装,配上相当颜色的车马。穿皮毛也分等级,不能随便。猎户打得的珍贵的狐、獭、貂、鼠都得全部上缴,私下不能使用,也不许出卖。一般平民,年老的在名分上虽可穿绸衣,其实何尝穿得起?也只能和奴隶一样穿粗麻布或粗毛布短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的牛衣即冬天盖到牛身上的草编蓑衣!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生活越加奢侈,穿的衣服更加华丽,佩的玉也比(以)前越发精致。剑是这个时期的新兵器,贵族为了自卫并表示阔气,经常还得有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挂在腰间皮带上。皮带头有用铜或骨、玉做成的带钩绊住,讲究的带钩必用银镶金嵌玉做成,而且式样很多。男子成年必戴冠。贵族的冠高高上耸,有的又和个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样多是椭圆形)。年轻妇女梳辫子,梳法多种多样。有的妇女喜戴圈圈帽,而且还在颊边点一簇胭脂点(聚成三角形),眉毛被画得浓浓的。女孩梳两个大辫子,向两边分开;穿的衣长度齐膝,下沿折成荷叶边。贵族男子流行八字须,两角微微上翘。武士则喜留大毛胡子。舞人不论男女,衣袖都极长。打猎人由于经常在丛林草泽中活动,衣裤特别紧小。

历史上所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谓“胡服”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存有关材料推断,“胡服”的特征约有四点:①衣长齐膝,袖子很小;②腰间束有附带钩的皮带,可松可紧;③头上戴一顶用毛毡或皮革做的尖尖帽,和个馄饨差不多(后来人把它叫“浑脱帽”,到唐代还一度流行);④脚上穿着短统皮靴。因为这样装束,骑在马上作战特别方便。

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后,衣服的式样也比较统一起来。统治者戴的冠,前梁高耸,向后倾斜,中空如桥;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几种,上面另加金玉装饰,表示爵位等级。凡是有官爵的人,无分男女,还得把一条丈多长的丝绦(按品级颜色各不相同),折叠起来挂在右腰边,名叫“组绶”。贵族男子这时已改佩环刀。普通男子头戴巾、帻。巾子多用来包裹头发;帻则如平顶帽,上加个“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帻”)。汉代妇女已不再点三角形胭脂,但却常用黛石画眉毛;髻子向后梳成银锭式,向上梳的多加假发。年轻姑娘依旧梳辫子,也有松松绾成一把,末后结成一小团,成个倒三角形的。这时期,衣服最贵的是白狐裘,春秋战国时就已价值干金。衣料最贵的是锦绣,上面有各种山云鸟兽花纹,比普通绸子贵二十倍。西北生产的细毛织物和西南生产的木棉布、细麻布,价格也和锦绣差不多,一匹要卖二两金子。当然,这些材料只有贵族用得起,一般劳动人民是连做梦也不敢想的。

P2-P3

目录

我国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

龙凤艺术——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

鱼的艺术——鱼的图案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

狮子在中国艺术上的应用及其发展

谈锦——矩纹锦的本源及其发展

织金锦

谈刺绣

谈挑花

谈染缬——蓝底白印花布的历史发展

谈皮球花

中国古玉

中国古代陶瓷

古代镜子的艺术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漆工艺问题

螺甸工艺试探

谈金花笺

扇子史话

谈辇舆

谈车乘

谈谈中国马具的发展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内容推荐

《沈从文讲文物(精)/大家小书》编选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窥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与文献互证这一独特方法,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构筑的是艺术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经验、体验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编辑推荐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的误会而割舍了与文学的因缘,坚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条寂寞之路跋涉,从而取得了文物研究举世瞩目的成就。

《沈从文讲文物(精)/大家小书》的文字与笔法,更是饶有韵味,提现了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