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卫英士目睹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了解了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听见了人民善良的诉求心声,也亲自施行了方方面面的善举。在《华南客家十五年》十万言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副当时客家人民生活的长卷,因而得到其后一代又一代从百姓到官员,包括文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该书在美国出版后,也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 书名 | 华南客家十五年(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美)卫英士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卫英士目睹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了解了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听见了人民善良的诉求心声,也亲自施行了方方面面的善举。在《华南客家十五年》十万言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副当时客家人民生活的长卷,因而得到其后一代又一代从百姓到官员,包括文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该书在美国出版后,也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内容推荐 1912年—1927年,美国传教士Frank.J.Wiens(卫英士,1880-1942)来到福建上杭传教,并建立了上杭国际红十字会、医院、学校、教堂等机构。卫英士将自己在上杭的经历及上杭城市风貌、风土民情、社会生活等记录了下来。作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当时的风物、事件,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详细的描述,这些为当时中国人所习以为常,故中文文献极少予以记录,卫英士的描述恰好可以补中文文献之不足,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上杭及客家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此外,作者还配以数十幅反映上杭历史风貌的旧照片,这些旧照片多为作者自己拍摄,今天在国内极少见到,《华南客家十五年》中文版完整的保留了这些照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客家族裔简介 第二章 使命的召唤 第三章 辗转俄罗斯 第四章 来到中国——神遴选的圣地 第五章 深入内地,拓展教义 第六章 全力以赴。硕果初结 第七章 初次下乡传道 第八章 芸芸众生,未知未觉 第八章续 第九章 战火中的传教士 第十章 古老的中国在崛起 第十一章 “现在不知道。将来会明白” 第十二章 与盗为邻的那些岁月 第十三章 难忘的那些人,那些事 一场传统的中国婚礼 埋下种子,收获希望 一些关于马的故事 致命的高烧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想当牧师的人 客家传教中的里程碑事件 一个奇怪的祈祷 为灾民而乞讨的传教士 挽回教会学校的声誉 台风中登船,获得捐款 新来传教士的首次巡回之旅 两次离开上杭的经过 附录一 附录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大约在公元800年至公元1200年间,中国北部发达地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可耕种土地逐年减少,而人口却快速增长,从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规模巨大的人口南迁。在此之前,已经有小规模的北方部落集体迁徙到富庶的江南沿海地带生活。许多新兴的城市拔地而起,星罗棋布。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壤,给予人民优厚的回报。这些先迁移过来的人群就永久定居下来了。 公元800年以后,更大规模的人口从北方迁徙到江南地区,矛盾就在新旧移民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已经划地而居的老移民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来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就用战争来解决双方之间的纠纷。“强龙难压地头蛇”。战败的那些初来乍到、根基未稳的新移民就只好被排挤到南方的山区、丘陵地带,并最终在那里安居乐业。这些族群带有外来此地做客的情结,因此他们自称为“客家人”。但渐渐地,这些“客人”反客为主,成为在当地定居的主人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客家人集中在一起,他们最终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东东部地区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传宗接代了。这些客家人传承着比较正统的汉文化,和在闽南、潮汕地区的“河洛人”同出一脉,却又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是外来身份,又势单力薄,为了保护自己,客家人历经数十代,在自己的居住地建造了许多周围有厚重城墙保护的城池。这些坚固耐牢的城墙至今还可以抵抗现代火器的进攻。其中一些城市如嘉应(现在的广东省梅州市——译者注)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客家族裔的文化政治中心了。而上杭就是这样一座当时属于汀州府(现在福建省长汀县——译者注)管辖的易守难攻的客家小县城。 时至今日,这些客家小县城里面的许多废墟遗址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几百年来这些客家祖先们当初的富庶和他们从中原带来的精湛的手工工艺。这些,都足以让当代客家人引以为豪。 客观地讲,客家人其实是中华汉儒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而且,他们都非常的聪明、优秀。有时,我们在火车上、轮船上、电报局、教育部门等等这些地方,随便和当地人聊聊、接触接触,大家就可以知道我说的一点没有言过其实。 和沿海地区的河洛人比较,客家人是非常爱干净的。就算是在夏天,他们天天都要洗热水澡,说是那样才可以清除身上的污垢。这个习惯非常符合我的习性。虽然我们很多美国人都不见得会那么讲卫生。 客家人也许还是性格最矛盾的群体了。他们一方面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又经常自我否定。有时候知书达理,儒雅又有教养;有时候却是无法无天,残暴而又血腥。双重性格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客家人还是一个非常愚昧迷信的群体。生活中离不开求神拜佛,问卦许愿。 在中国,目前有三种宗教控制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排在第一位的是儒教。它自秦汉以来就长期占据着世俗权力的尊崇地位;接下来就是佛教和道教了。这两种宗教以数不胜数的神话偶像和深不可测的迷信手法左右着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阻碍着人类的进步。而刚刚在西北地区兴起的伊斯兰教只有很少的信徒。 站在客家地区的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的群山常年青翠欲滴,许多无名的山花烂漫绽放。山脚下的稻田和果林交相叠印,错落有致。弯曲绵延的小河环绕着炊烟袅袅的小村庄。遇到阴天,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烟雨朦胧,云飘雾绕,山水相融,如诗如画。这些美丽的客家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我看到的最美的中华江南。 值得一提的是,在层峦叠嶂、林深草密的山林里面,生活着无数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客家山民们经常拿着猎获的老虎和蟒蛇到集市上出售。这些都是昂贵的药材和滋补品。只要是野味,不管是老虎,还是蛇、猫、狗,还是耗子,对客家人来说,都是人间美味。 当地贫苦阶层的生活是非常窘迫和简陋的。在1910年那个时代,穷人每人每天三四分钱就可以过日子。而那些富豪阶层,则是非常喧嚣和奢靡的。他们每天的开销是穷人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让我记忆很深的是,客家人不管是家境情况如何,大家都喜欢享用新鲜的蔬菜瓜果。 P1-3 序言 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烽火连天,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卫英士牧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闽西客家上杭县开创了第一个浸信教会。 卫英士牧师自1911年来华,尔后一直在上杭侍奉传道。同时办起多项教育、医疗等事业。含辛茹苦、历尽艰险,直至1927年回国,除去中间回美述职的十个月,整整十五年,把人生的青春岁月全部留在了杭川土地。 卫英士牧师在传福音的同时,关心民瘼、关注社会人群,深入底层百姓,在上杭人民的心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记忆。 时光定格在1918年的秋天,上杭城又一次陷入大灾难的边缘。一边是全副武装的奉系朱永桂部队,另一边是粤军许崇智军阀,城墙内外虎视眈眈,炮口对准城内的每一个重要目标,城内百姓已被困半个多月了。蔬菜粮食进不来,死人棺木也出不去。士绅们央求卫英士牧师做调停人。卫英士牧师冒死请人用竹篓将自己从城墙上垂吊下去,劝和双方将领,在梅县经过艰苦的数天谈判,终于达成和解,成功拯救了上杭人民。 打铁出身的卫英士有惊人的膂力。一次,汀江游泳的两个小伙同时遇险溺水,卫英士发现二人生命已危在旦夕,就一边一个,用有力的双臂把他们双双救活。 卫英士牧师不只有过人之勇,亦满怀对于弱势群体、底层人众的爱。他用镜头记录下各种职业,处于各种生存状态的人们的影像。在当时上杭还未有人听说过照相的时代,卫英士牧师就成了开拓影像文化的先河。这儿有饱受战乱之苦、衣衫褴褛的老人,有流落街头无依无靠的儿童,有被军阀强征入伍的士兵,有在战争中不避危险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有在田里扶犁的农夫和在河岸拼力拉纤的船员,更有兵临城下正持枪战斗的官兵。那个用竹篮垂吊下城墙去为双方军人谈和的场面也给入留下了惊险又感人的瞬间。 这些林林总总的照片都收入了卫英士著作的《华南客家十五年》一书中。 在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卫英士目睹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了解了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听见了人民善良的诉求心声,也亲自施行了方方面面的善举。在十万言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副当时客家人民生活的长卷,因而得到其后一代又一代从百姓到官员,包括文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该书在美国出版后,也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据笔者所知,半个世纪前,卫英士所著之《华南客家十五年》曾有一部为上杭教会保存。几十年来,闽西范围内有知晓者曾多次借出,或部分翻译,或转发图片,或复印其中内容,亦曾被全文翻译过。这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公安部门、政协机关、博物馆、社会人士、专业文史工作者等等。在长期反复传递借出收回过程中,最终原书散失。 近几年来,多部门人士问询笔者此书下落者不下数十人次。我亦曾多方寻觅,终一无所获。因之产生一大疑问:此书既非文学名著、亦非辞藻文彩吸引读者,又非所载图片精美绝伦而蒙爱戴,究竟是何原因受到如此重视?实话实说,至今笔者还未能很好地回答。或正因此一点浩茫,成为此书魅力之一端。 今有万里之外的杭川子弟丁立隆先生钟爱此书,费心费力重译原著,即将付梓之际,嘱余为之作序,以笔者于此书之内涵及背景了解不多,加上水平有限,总觉心有惴惴,然盛情难却,兹书拙文,就教于译者及大方之家。 周显贵 2017年春节于上杭 后记 故乡,在游子的心里,是一本最精彩、最浪漫、最温馨也最伤感的爱不释手的书。一句家乡话,一抹晚霞,一阵笑声,一碟菜肴,甚至一片落叶,都随时拨动我们思乡的心弦。 福建上杭,那个深藏在闽西群山之间,被汀江环绕的古老的客家小县城,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美丽的家乡。从17岁那年我离开它外出上学,到现在已经一别30多年了。期间我也多次回乡,但对家乡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关注到和家乡有关的任何消息。所以,当我从北美上杭同乡会了解到卫英士牧师的这本回忆录《华南客家十五年》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多么震撼!原来我的家乡是多么幸运!一百多年前,上帝就遴选了它作为传播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福音的地方!原来我们的祖辈曾经蒙受这么几位外来的传教士的恩德!1911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我们的祖辈,他们身处大裂变年代,他们的伦理道德宗教观念曾经发生过这么痛苦的挣扎和蜕变!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珍贵的回忆录,每读一遍,就多一份感慨。当我了解到目前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的时候,我想,对了,这就是主对我的召唤了。正如同一百多年前,主召唤卫英士牧师不远万里携妻带子奔赴上杭传播福音一样,这是我的义务和职责把它翻译成中文,出版它,让更多的家乡人民看到它,让这段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越开越多的人感受到主的恩德和爱的温暖。 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她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告诉全世界,她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支笔”。然而,正是这只“上帝手中的笔”,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璀璨美丽的一页。她在典礼上的祷词中说道: 主啊,请让我成为你的和平的倡导者;若何处有怨怼,我愿播种仁爱;若何处有罪恶,我愿播种宽恕;若何处有猜疑,我愿播种信任;若何处有绝望,我愿播种希望;若何处有黑暗,我愿播种光明;若何处有悲伤,我愿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不苛求安慰,只是去安慰他人;让我们不苛求被理解,只是去理解他人;让我们不苛求被爱,只是去爱他人。因为忘我,才可以回归真我;宽恕,才能获释原罪;死亡,才可以轮回永生。阿门。 特蕾莎修女的这段祷词,完全可以高度概括卫英士牧师在上杭的十五年里的忘我的奉献。 几个月前,我对基督教还一无所知。但是,在反复阅读了卫英士牧师写的这本回忆录之后,我的粗俗不堪的内心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我对基督教义有了至高无上的尊敬。它让我知道,对我们这个世界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战争、疾病、饥饿和污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无能。仁爱和希望,并没有在人间大地上遍地播种,上帝的声音还没有在苍穹之下四通八达。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的传教士可以为了心中那份信念,万里迢迢,携带妻儿来到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的华南的客家山区,传播仁爱和慈悲的种子。可是,我们作为上杭的后代,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知恩图报,是传播仁爱和希望的第一步。所以,我才希望有更多的家乡父老、弟兄姐妹可以了解到这段感人的历史,知道我们的祖辈们,曾经受几位美国牧师们的这么大的恩惠!以人推己,将来我们也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施多于拿,爱多于被爱。那么,困惑我们的很多问题都不会是什么问题了。 感谢我的妻子在我的翻译过程中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北美上杭同乡会的曾晓芬女士、梁瑞风先生、雷和荣先生,他们不仅帮助我了解到这本感人肺腑的回忆录,还在我的翻译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帮助。同时,我还要感谢上杭网的总裁张兴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因为有他们的辛勤劳动,这部中文版的回忆录才得以第一时间在上杭网连载,并得到很多读者的支持。感谢尊敬的周显贵长老为本书写了序。最后要感谢的是几十年来的好朋友赖寿康先生,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了本书的出版。 神佑上杭! 丁立隆 2017年4月于美国洛杉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