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海诸岛历史事件编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彩霞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彩霞著的这本《南海诸岛历史事件编年》从历史文献学角度出发,对中国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进程做综合、全面的考察,从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命名,开发与利用,到当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与坚持,做出纵线条的勾勒,力争使之成为考察中国开发南海诸岛历史进程的资料齐全、考证翔实的重要参考

内容推荐

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人民生产和活动的海域,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学者、旅行家、航海家及渔民对南海诸岛的描述与记载,证明自秦汉开始就有岛民在南海诸岛活动。正是他们长期不断的辛勤劳动,才使南海诸岛从无人岛变为有人岛,由原始状态到得以开发。李彩霞著的这本《南海诸岛历史事件编年》以时间为顺序,对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命名、开发与利用、近代所受的外来冲击,以及当今中国对主权的维护与坚持等方面,进行综合性介绍,以期对中国各时期、各阶段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实行政治与军理管理,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通商、友好往来的史实讲行梳理。

目录

第一章 先秦至唐五代——南海探索与开发的起步

 第一节 南海命名与开发经营

一 南海认识的萌芽与早期命名

二 渔民的开发经营活动与渔民信仰

 第二节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的行政管理

一 秦汉行政与军事管辖的确立

二 三国至五代管辖权的发展

 第三节 海上交通与贸易

一 秦汉海上丝路的形成

二 三国至隋朝海上航道的开拓

三 唐五代海外贸易的繁荣

第二章 宋元时期——南海管理的发展

 第一节 行政与军事管理

一 纳入版图、设立政区

二 水师巡视与军事管辖

 第二节 郭守敬“南海”测点位置

一 “南海”测点的经纬度与纵横网状分布格局

二 观测点的选点标准与思想宗旨

三 元初的测量、航海技术及“南海”位置的确定

 第三节 海外贸易对南海经济的带动

一 宋代的海外贸易

二 元代的海外贸易

三 宋元渔民的南海开发活动

 第四节 南海地名的集中化与范围界定

一 南海地名的集中化演变

二 宋元时期的南海疆域

第三章 明代——南海开发经营的顶峰

 第一节 行政和军事管辖

一 行政管理的延续与完善

二 海寇、海防与海难救助

 第二节 明代南海疆域及界线

一 地图与文献中的南海疆域

二 七洲洋范围的演变

三 石塘、长沙的范围

 第三节 明代对南海的开发和经营

一 海上丝路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二 渔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三 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

第四章 清代——南海主权的维护与挑战

 第一节 清代的南海疆域及界线

一 中外文献地图中的南海疆域

二 七洲洋范围与海洋认识水平

三 石塘、长沙范围的演变

 第二节 清政府对南海权利的维护

一 行政管辖与开发经营

二 巡海会哨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海外贸易及渔民活动

一 南海交通对贸易的影响

二 渔民对南海的开发

三 南海更路簿的分类与分期

 第四节 南海疆域面临的挑战

一 西方列强对南海的侵犯

二 东南亚国家对南海的侵犯

第五章 民国——南海管辖权的延续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南海危机

一 法国对南海的侵略

二 日本、菲律宾对南海的侵略

 第二节 民国政府的行政与军事管辖

一 战后接收、恢复主权

二 军事与外交相结合

 第三节 民国时期对南海的开拓

一 政府的开发经营活动

二 渔民的生产与生活

 第四节 民国的文献与地图记载

一 文献与地图资料

二 南海连续疆界线和断续线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主权维护的新篇章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 外国侵犯与中国的主权维护

二 越南“黄沙”与“长沙”并非西沙群岛

三 武装自卫与开发经营

 第二节 20世纪末的复杂局势

一 外国侵犯与主权维护

二 开发与经营活动

三 军事演习

 第三节 21世纪初的新变化与延续

一 外国的侵犯活动

二 行政管辖与开发经营

三 外交与军事相结合

 第四节 地图、文献、文物与国际会议

一 地图资料、国际会议

二 文献记载与文物遗迹

结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三国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的战乱促使经济重心南移。吴国地处东南,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吴国造船业处于当时的领先水平。吴国设置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之事,所造军舰大者可载3000名士兵,有上下五层,商船则雕镂彩画,“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阁楼,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孙吴船队北上辽东、高句丽(今朝鲜),南下夷州(今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地。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吴国陶制船模中共有八根横梁,把船体分成九个船舱,船航行时,即使一两个船舱受损进水,仍可抓紧进行修理,不影响其他船舱。吴主孙权出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对发展海外交通极为重视,与辽东公孙氏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航海交往。黄武五年(226年),广州刺史吕岱灭交州后,便派人前往南海诸国宣扬吴国声威,促使扶南、林邑、堂明(在今泰国境内)诸王遣使纳贡、互市。吴国韦昭《吴鼓吹曲·章洪德曲》描述当时东吴和南海诸国的来往盛况:“《章洪德》者,言大皇帝章其大德,而远方来附也。汉曲有《将进酒》,此篇当之。章洪德,迈威神。感殊风,怀远邻。平南裔,齐海滨。越裳贡,扶南臣。珍货充庭,所见日新。”东吴与南海诸国的海上贸易络绎不绝,各国商船往返两地,获利良多。

吴国还开辟了一条沿海南岛东部海岸经西沙群岛北礁、南沙群岛海域,直达东南亚各国的新航线。吴国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从马来半岛的句稚国到中国的航程,“句稚去典逊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外徼人乘大舶皆以铁叶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玳瑁如龟,生南海。”句稚又称九稚,在今马来半岛中部,典逊在缅甸,涨海泛指南海海域,这是三国时吴国对南沙群岛航行方位、距离、海况及捕捞活动的记录,与东汉杨孚所载一致。孙权还派遣朱应、康泰统率庞大船队出使南洋,历时六年回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朱应、康泰留居扶南国的时间很久,亲自游历过南洋群岛中的若干岛屿,并向其他的旅游者探问通航大秦的情况。二人回国后根据经历写成《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杂传》,记叙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风土、历史、人物等。朱应、康泰出使南洋的航行促进了吴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交往和经商贸易,此后他们之间的商船不断往来于南海之上。

东吴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势力遍布于东海、渤海、黄海、南海之间的海岸线上。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直洲”,虽然没有找到宣洲,却到达了夷洲(今台湾)。嘉禾元年(232年),东吴与辽东公孙政权开展航海交往,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船队浮舟百艘循东海、黄海北上,到达辽东半岛的沓津(今辽宁大连),登岸“贸迁有无”。次年三月,孙权趁护送辽东使臣返国之便,“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辽东公孙渊慑于曹魏压力,在吴国船队登岸时发动突然袭击,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幸免于难,“得达句骊”,意外地沟通了与句骊的交往关系,开辟了由长江口直抵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航路。赤乌五年(242年),孙权派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兵三万,自海上远征海南珠崖、儋耳,复置珠崖郡。赤乌六年(243年),扶南王范旃又遣使献乐人及方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海上交通与经济文化联系继续开拓和发展。由于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和造船业的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便迅速发展起来。魏晋时,南海诸国与中国的海上联系密切,东南亚诸国经南海至中国经商进贡频繁。姚思廉《梁书·海南诸国传总叙》云:“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始为之传。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晋武帝时文学家左思《吴都赋》有“穷陆饮木,极沉水居”之句,李善注曰:“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大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其中的“朱崖”(珠崖)海中之渚即指南海诸岛。唐宣宗时(847~859年)的校书郎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进一步说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这里的“木饮州”即前人穷陆饮木之州,也是指南海诸岛。三国至南朝皆以岭南为大后方,南海为对外贸易之要津,“用兵交州、林邑,唯海师是赖”,保卫海上安宁,“自亦恃海师”。《晋书·林邑国传》载:“交州遂致虚弱,而林邑亦用疲弊”,“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反映了交州(包括广东、海南及越南北部)人的生活状态为,穿着较暴露,以黑为美。自东晋末年起,天竺的婆罗门教和其他一些外教传人扶南,扶南国的文字与梵文相近,“亦有书记、府库,文字有类于胡”。

P37-39

序言

古代学者、旅行家、航海家及渔民对南海诸岛的描述,散见于大量中外古籍中,记载了我国人民从汉代开始就在南海诸岛捕鱼、居住。正是他们长期不断地辛勤劳动,才使无人岛变为有人岛,由原始状态得到开发。

中国是唯一长期经营、管理南海诸岛及附近水域的国家。南海群岛中的东沙、西沙、南沙、中沙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著作记载了中国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实行主权管理和同南海周边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史实。秦朝开始对西沙群岛进行管理,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汉书·地理志》记载我国先民从徐闻、合浦出海,前往南海诸岛及南洋各地进行探索拓殖,记下航海路程,在南海留下踪迹。三国时吴国朱应、康泰、万震等出访东南亚各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派舟师巡视南海。南朝宋武帝锐意经营涨海(中国南海的古称),率水军在南海诸岛海域作战。唐代岭南道下设崖州都督府,最晚在贞元间南海诸岛正式归入唐朝疆域。北宋对南海诸岛行使管辖权,设巡海水师营垒,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洲”(今西沙群岛)。元朝在今海南海口港(秀英港)外置白沙水军,负责海上巡逻。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等都提到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南海诸岛)。明清时期中国涉历南海的人数日益增多,南海疆域日渐明朗,大量的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地图都记载了对南海诸岛的管辖。费信《星槎胜览》、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张燮《东西洋考》及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又称“水路簿”)等,是我国先民长期的航海知识的积累,对南海诸岛的岛屿名称皆有详细记载。

近年来学术界对南海诸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科研著作或论文数量不少,如韩振华主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对南海诸岛史料收编得十分详细,是今天南海资料的重要参考来源;《南海诸岛史地研究》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南海海域范围、近代以前南海诸岛作为中国领土的古籍记载、南沙群岛古地名等情况。向达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考证福建到琉球的航海针路所记诸岛屿,是今天考证明清海道针经《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的重要资料。向达先生还考证了《郑和航海图》中所记500余个岛屿中的300个左右,其中许多岛屿位于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吴士存《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李金明《南海主权争端的现状》阐述我国南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证据丰富确凿。李国强《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和吴士存《南海资料索引》收录从清末至近年来有关南海诸岛的论文、资料和译文索引,梳理了以往南海问题的研究文献。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南海诸岛古地名》和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从地理、历史、语言、民俗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做了考证。吴凤斌《明清地图记载中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李庆新《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鞠海龙《近代中国的南海维权与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佐证。赵理海《从国际法看我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杨文鹤《20世纪中国海洋要事》也有涉及中国维护和捍卫南海主权的多项内容。吕一燃《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等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对南海的开发、管辖及维护国家主权的情况。

但是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法律和国际关系研究相对较多,历史地理研究相对较少。当前解决海洋问题主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且主要涉及南海周边国家,所以目前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际关系方面。对于南海历史地理的研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搜集困难等原因而相对较少。第二,个体研究多,整体研究少。目前对南海诸岛的研究主要侧重某一时段(如汉、唐、明清、近代)、某一方面(地名、考古、地图、海上丝路),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的《西沙水下考古》偏重于三沙水下考古,如吴凤斌《南海诸岛中的几个地名考释》、刘南威《南海诸岛古地名》等偏重于地名考证,吴凤斌《明清地图记载中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赵焕庭《西沙群岛考察史》偏重于航道研究,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等。而且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缺少对中国开发南海诸岛历史进程的全方位研究。此外现有成果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疏漏之处。

古代中国对南海群岛的发现和开发,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海自古就是中国人民生产和活动的海域,与南方沿海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在南海中从事采集各种海产的活动,不断地在岛上和其周围从事生产劳动,挖井汲水,盖造茅屋,修造庙宇,开辟园地,畜养家禽等。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长期不断地辛勤劳动,用汗水浇灌岛上的土地,才使南海诸岛由无人岛变为有人岛,由原始状态得到逐步开发,中国人民成为这些岛屿的主人。本书通过大量的中外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水下、地面出土文物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由中国政府最早行使行政管辖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中国南海诸岛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了强烈的外来冲击,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以测量、命名、勘探矿藏等方式进犯南海诸岛,强占岛屿岩礁,摧毁建筑,赶走中国渔民。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坚持与维护。清末设水师营巡察南海,为西沙各岛命名、升旗、竖碑宣示主权,成立“筹办西沙岛事务办”,两次修订《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地理全图》,将南海诸岛列入版图。为阻止法国对“九小岛”的侵犯,积极进行外交交涉,派军舰调查南沙。民国政府成立“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南海诸岛地图,公布岛礁的中英地名。近代南海维权斗争为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延续提供了完整的线索与充分的国际法依据。南海岛屿中遗留下来的海底打捞的陶瓷、钱币等古代遗物,居民遗址及郑和船队成员的墓碑,中国沿海渔民在岛屿上生活时的遗物、庙宇、神牌遗迹,以及沉船遗物等,也是中国人开发南海诸岛的有力证据。外国人的记述如英、法、日等国的海军志、水路志和航海记录、水文测量报告等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近代西方国家对南海诸岛的勘测、命名,使岛屿名称和地理图志发生了很大变化,受西方国家领土管辖观念影响的国际海洋法的施行,造成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为后来南海主权声索国侵占岛礁埋下了祸根。但我国政府维权斗争的完整线索为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延续提供了充分的国际法依据。本书从历史文献学角度出发,对中国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进程做综合、全面的考察,从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命名,开发与利用,到当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与坚持,做出纵线条的勾勒,力争使之成为考察中国开发南海诸岛历史进程的资料齐全、考证翔实的重要参考。为了维护南海历史性权利,应对丧失主权、资源危机,完成对南海诸岛传统主权和管辖权的转型,我们应加强海上执法力量,保护海洋权益;加强经济建设,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建设强大海军,加强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加大海洋勘探力度,在海洋划界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法律地位。

李彩霞

2015年12月20日

后记

南海是中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区之一,总面积约358.91万平方公里,共有280多个岛屿礁滩,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大岛群。东沙群岛现属台湾省管辖,另三个群岛归海南省管辖。南海一直内属于中国,先后被划至交州、岭南道、广南东路、湖广行省、广东布政使司、广东省等行政区,行政管辖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循序渐进,越来越明晰并有针对性。晚清的国家概念从天下意识转换为国家意识,对主权和疆界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二战结束后,越南等国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甚至动用军事手段非法占有南海诸岛,1974年、1988年中国与越南在南海的两次小规模战役,皆以中方获胜为结局,意味着中国有能力采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南海问题,更宣示着中国捍卫南海主权的决心。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问题提交仲裁后,中国发布《中国政府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声明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仲裁庭对南海问题没有管辖权,中国领土应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

据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300亿吨,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南海周边国家抢占南海岛礁,谋求地缘利益,最终造成了目前纷争的局面。截止到2017年,中国控制南沙8个岛礁,其中大陆控制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7个,台湾控制太平岛。菲律宾控制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西月岛、北子岛、双黄沙洲、司令礁8个岛礁沙洲;马来西亚控制弹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簸箕礁、榆亚暗沙共5个;越南控制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南威岛、景宏岛、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毕生礁、柏礁、西礁、日积礁、南华礁、无乜礁、大现礁、东礁、六门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蓬勃礁、广雅礁、万安礁、西卫滩、李准滩、人骏滩、奥南暗沙、金盾暗沙共29个岛礁沙洲。

这些国家通过主权宣示、军事占领、联合域外国家、资本共同开发等手段不断强化对所占岛礁的控制权。截至2012年3月,菲律宾通过招标与外国公司展开合作,在已经招标的15个油气田中,有3个伸人我国南沙海域。印度尼西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开发南沙附近的油气资源,将大部分中国海疆线内的海域“出租”给外国公司。马来西亚在南通礁与曾母暗沙之间打了90口油井,进入南沙海域内120海里,年均开采石油800万吨,年获利至少30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处于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捍卫主权的力量也相对较弱。这一时期,越南对中国南海主权挑衅最多,侵占岛礁最为严重。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油气资源的发现,南海地理位置凸显,美国、苏联、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处于政治经济建设恢复期的中国,克服各种困难,以宣示声明、警告、自卫反击及经济开发等多种手段抵制封锁,捍卫主权。虽然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对所有岛礁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但这些努力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中国维护海洋权利的决心,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1世纪以来周边国家大肆侵吞油气资源,域外大国纷纷卷入海洋经济开发,使得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更加复杂。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采取容忍的态度,与相关国家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采取主权宣示、自卫还击、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等必要的手段,收回了部分岛礁的控制权。南海争端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我们不应放松警惕,对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侵犯,在坚持和平解决的前提下不放弃军事手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促进区域和谐安定。同时继续坚持以维护南海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安全大局为重,开展广泛合作,两岸联手共同开发资源,维护中国海洋主权等。虽然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和平措施解决争端有利于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让南海维权之路困难重重,一味忍让只能让相关国家看到中国软弱可欺。只有中国国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空军力量增强,才能为保卫南海海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南海诸岛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