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上工业智能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美)李杰//刘云璐//刘宗长//田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变革前夜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融合,还是融合

以互联网为纽带,工业与商业在今天走到了融汇点。随着商业形式的不断变革,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从人类迈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和商业之间一直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而且两个体系内又各自形成了完善细致的分工,两者的发展路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商业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货币的出现,到商业社会行业分工逐渐细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模化,再从规模化到精细化的过程。商业模式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产品直销,到销售渠道分销,到引入售后增值服务,再到产品定制化的演变。而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引爆了商业的颠覆式变革。互联网对消费需求的升级起到了催化作用,将消费需求进一步从多样化向个性化推进,从功能性向综合价值转化,我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也逐步从功能性需求转化为对品牌和文化符号的消费。同时,互联网改变了商业生态,从线下到线上,再演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缩短了商业运作的路径和周期,迅速催生了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和角色。商业将从美国沃尔玛的大生产、大消费模式,逐渐发展为Amazon Go(亚马逊无人零售商店)线上线下一体的便捷模式。客户体验,而不只是产品功能,将成为未来产消一体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终极目标。革命,又是革命

工业在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发展的推动下,从最初的农业中分离,从个体手工业经济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从机器大工业到现代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业的分工体系也在不断壮大完善。这个过程推动了制造业从单件生产到分工序、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再到小批量柔性定制化生产模式的演进。核心竞争力也在从劳动力成本向生产工艺、集成化水平、管理水平及核心知识转变。制造系统的进步过程,经历了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4个阶段。这背后的制造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全流程改善,降低浪费、次品和事故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为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服务。在以上几个阶段的基础上,现在的制造系统正处在向智能化+客制化迈进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在无忧的生产系统中,以低成本快速实现用户的客制化需求。而实现“无忧”的关键在于,利用数据建模手段对生产全过程中的要素进行透明化、深入和对称性管理,实现从问题中产生数据,从数据中获取知识,再利用知识避免问题的闭环过程。

图1-1 制造业哲学的演进过程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自动化和精益化的生产系统发展到了越来越高的水平。近10年间,我们逐渐发现,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发生新的更为复杂的变化,单纯的工业内部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此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出现为工业系统的革命性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互联网以其平等、开放、共享和协作的思维正在重新定义制造系统的价值。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则将隐性和碎片化的工业问题变得显性化、模型化和可预测化,成为推动工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新生产力。商业和工业在其各自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今天,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它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进行融合。而这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工业互联网的起源。

痛点,仍有痛点

在工业和商业从分离到融汇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有4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转变:客户需求的转变、生产系统的转变、商业模式的转变和工业系统运转模式(决策模式)的转变。客户需求的转变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再从精到个性化的过程。生产系统的转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规模化,从规模化到精细化,从精细化到柔性化,从柔性化到智能化和客制化,最终实现无忧人性化生产环境的过程。商业模式的转变,是从卖产品到卖能力,从卖能力到卖服务,从卖服务到卖价值;从统一的市场营销到针对某一群体的精确营销,再到现在针对某一个人的精确营销的过渡。工业系统运转模式(决策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应激式的管理模式到基于经验的模式,再到从基于经验的模式向基于线索和事实的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以及生产系统的革命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背后的核心都是工业价值的转型。在工业价值转型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痛点逐渐凸显出来。

个性化需求与夫见模化生产的矛盾

几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成了规模化和流水线生产,然而,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出现,这一“模式化”的生产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起来。固定的流水线模式需要转变为柔性的按需生产模式,以适应个性化需求。从最早期GE(通用电气公司)、空客的产品定制化模式(B2B定制化,即从商家到商家的定制化),到现在居家生活与服装产业的定制化(C2M定制化,即从顾客到工厂的定制化),核心的矛盾都体现在生产系统,包括设计、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组织结构的不匹配,以及定制化与柔性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P3-7

书评(媒体评论)

沈稳杰 吉利集团营销IT总监

互联网重塑了整个世界,制造也然;谁能在云+智能制造时代掌握产业生态的制高点,取得掌控工业数据的先机,《云上工业智能》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与答案。

林永康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

推进智能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企业制造云,快速有效地整合梳理现场数据,深度学习挖掘,实现智的制造大脑。在这方面,《云上工业智能》能给您全方位的诠释!

王晓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室主任

工业价值的来源有三:一是自然资源和低成本人力资源的挖掘;二是现有产业的效率挖掘;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智能是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挖掘隐性信息和隐性知识,提升现有产业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工具,也是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本书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为广大工业届朋友清晰地指明了这一方向。

王俊秀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

中国既是互联网大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如何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之路?就是要从这两个前提出发,走互联网牵手制造业之路。云上工业智能,就是阿里巴巴这几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做出的探索。如今,得以一部著作的形式呈现,值得无数关心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人关注。

马旗戟 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

《云上工业智能》核心回答了一个事关经济变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即当代技术如何才能帮助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实现变革,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打造制造业升级版。显然,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的智能制造既是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关键方法,它经由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的结合,通过互联网+、智能+等技术增强生产能力,实现从局部到全局、由浅至深的商业价值挖掘,提升优质良品效率并最终提升经济效率和增长。以此而言,这本书尤其适合经济政策制定者、经济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家认真阅读与品鉴。

薛兆丰 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教授

在经济逐步放缓的大趋势下,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该瞄准“生产制造”和“全球营销”的环节,寻找和把握中国机会。本书以云计算为基础,从工业智能角度给出了中国企业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思路和实践,是非常好的指引。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工业智能革命正式开启

 第一节 变革前夜

融合,还是融合

革命,又是革命

痛点,仍有痛点

 第二节 全球制造新格局

三足鼎立

中国:转型升级关键期

美国:开辟制造业的新价值空间

德国:基于制造的价值升级

日本:略显滞后的转型

 第三节 中国制造:挑战大,机会更大

劳动生产率低

产品价值缺失

制造基础薄弱

代际机遇

政策性结构调整

互联网红利

 第四节 云计算:中国智造新机遇

当数据成为问题

制造业的厨房

从数据到知识

云计算的三大优势

第二章 工业智能化

 第一节 工业智能化的本质

工业视角的转变

高效、自省的体系

不可见的问题

不可见的需求

 第二节 工业大数据:工业价值转型的新视角

工业大数据的挑战与目标

“不可见世界”的价值

“无忧”的制造环境

 第三节 人工智能:获取知识的新手段

从“深蓝”到M

打破“知识的边界”

从人工智能到工业智能

 第四节 云平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不只是计算

云计算价值体系

重塑制造生态

 第五节 信息物理系统:两化融合的新模式

CPS技术架构体系

数字化镜像

价值创造过程

第三章 云上中国智造

 第一节 云计算的5S特征

 第二节 直击中国制造痛点

个性化需求 vs 规模化生产

工业快速发展需求 vs工业知识相对封闭

中国制造成本较高 vs 价值获取较低

 第三节 从商业应用到工业应用

工业云平台的四大功能目标

工业云平台的7S特征

 第四节 释放用户潜力

 第五节 推动工业价值转型

 第六节 构筑未来工业体系

泛制造域

泛知识域

泛服务域

泛产品域

第四章 工业云平台的应用探索

 第一节 面向制造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 面向产品价值的应用

 第三节 推动业态融合的新生态

 第四节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索

制造的全流程协同

核心制造水平的提升

从产品到服务

第五章 工业云平台的应用案例

系列1:企业应用

 第一节 协鑫光伏的云平台智能服务

 第二节 台湾高聖带锯机床的智能服务

 第三节 滚珠丝杠健康管理及预测性服务

 第四节 基于云平台的风场智能运维系统

 第五节 基于云平台的新能源智能运维系统

 第六节 智能轨道交通运维系统

 第七节 制衣企业全渠道供应链营销智能系统

系列2:生态建设

 第八节 淘工厂的柔性供应链生态

 第九节 云栖小镇的智能硬件创新生态

结语

致谢

序言

在之前出版的《工业大数据》和《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两本书中,作者给工业界带来了“蛋黄”(6M)加“蛋白”(6C)的创值思维,阐述了利用工业大数据管理工业中“可见”和“不可见”问题的思路,其中特别指出:“蛋白”一定是从用户使用场景而非产品端来思考问题的,它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服务。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提出,数据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线”,他指出,没有云计算,也就不会有大数据。我们将王坚博士的这句话延伸一步:没有云计算,也就不会有大数据,也就没有数据智能。因此,李杰教授和阿里云一起,进一步就云计算与工业智能化转型展开深入研究,聚焦中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发展的独特道路,希望在加速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进入快车道方面进行一些模式探讨与路径探索。

中国有着与美、德、日不同的制造文化,跟随他国的道路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中国制造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要素相互融合的新模式,完全有可能达到弯道超车的效果。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人口与消费市场,体量与门类第一的制造业生态体系,加上全球最多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都是中国实现广义的工业智能化的基础条件,中国在智能手机上的逆袭已经体现了我们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在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制造领域,这种融合创新的模式有机会被进一步放大:我们判断,中国将在未来

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市场以及产品提供者,而中国市场最大的机会则在于代际所带来的消费革命,“90后”

“00后”带动的5亿中产阶级消费革命,是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的终极驱动力。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在过去的1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促进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为其他行业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互联网同样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助力,互联网的广义衍生要素,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都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素。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从互联网、数字经济、制造知识等全方位视角看待“中国制造2025”,把工业与在中国市场上得到验证的互联网模式真正融合在一起,创造全新的模式、机会和路径。

本书从微观的应用场景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围绕工业智能化的三个核心领域:工业云模式、工业大数据、工业智能展开叙述。内容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造的内功,包括制造知识和制造系统等。第二个方面是产品的价值如何给客户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带来改变。第三个方面是工业价值体系的集成,包括生产系统内部的纵向集成、产业生态链的横向集成,以及最终客户价值交付的端到端集成。

内容推荐

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面三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工业制造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出发点,而是将客户端价值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改变以往工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从上游向下游推动的模式,从客户端的价值需求出发,提供客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目标,使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协同优化,其本质是工业视角的转变。

李杰、刘云璐、刘宗长、田丰著的《云上工业智能》旨在从中国独特道路和生存之道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工业与互联网结合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变革。

从中国制造的世界格局到预见未来,从微观场景到宏观概念,本书围绕工业智能化的三个核心领域:工业云模式、工业大数据、工业智能展开论述,通过对工业制造、产品价值、供应链等概念的阐释,为工业企业描绘了一幅未来工业智能生态的全图景。

编辑推荐

BAT关于中国智能制造的首次权威发声,第一作者为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专家,阿里云官方委托授权的数据披露,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作序推荐,内容前沿、权威,李杰、刘云璐、刘宗长、田丰著的《云上工业智能》是对我国工业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权威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