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出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贤博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贤博著的《出关》一书,作家长期行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关注农村历史进程,对越来越臃肿的城市、越来越空旷萧条的农村,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和人群切入,通过细腻舒畅、犀利透彻而朴实无华的文字叙事,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份对农村、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于在社会变革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思考。文风朴实沉厚,笔锋细腻流畅。

内容推荐

杨贤博著的《出关》是作者继散文集《古道诗情》《向上流动》后的又一部散文力作。收录近年间散文计五十余篇。

目录

奔流的河

故乡的火炕

老屋

八里村

残雪

大象无形

45岁说

东乡

端午午话

坟事

父亲

供销社

沟里沟外

关中大书房小记

登山怀乡

槐之花

今天的雨

来不及感叹

蓝关雪

粮站

离别

楼下

麦香

落叶划过屋檐

南沟

年味

母亲树

三娃

秋红

秋声

三干会

山的这边

深夜独白

随想

眺望

潼关的笛声

文人趣事

无法忘却的记忆

夕阳下的土地

乡村散记

香铺(上)

香铺(下)

向上流动

小院

远山眉趣事

欣赏朱双建

夜雨

行走

叶落下

夜市

一个人的武关

有妈真好

雨中行吟

猪场

走山阳

之夜

后记

试读章节

草原上真有那座山,门前有一条河,川流不息。

村庄空旷,特别是到了秋季。树木开始脱去绿衣,叶子开始离开母体,树干呈现出坚挺的脊骨,准备着接受又一轮严寒的洗礼。黄叶落下,像蝴蝶闪动,悠然回归土地。

没有人在乎村庄的存在,但她却在无声无息奔波于自己的使命,装扮了美丽的春,度过了风雨的夏,回归于成熟的秋。平静无声,为寒冬那场洁白的雪让路。

漫步在家乡的河边,看着秋收后空寂的土地,一坎坎排列整齐的玉米根土梁,一道道翻过的土豆塄,已没有了旺盛的生命力。风来,伴着落叶,传递着冬的讯息。

山没有变,变得是颜色。白变绿,绿变红,红变黄,黄变白。年复一年,岁月改变着熟悉的村容。屋后,多了一座、两座、数座的土堆,土堆的周围,树木已长得老高,密麻地堆积着。那里安息着我的祖辈,他们曾经期待着我们的成长,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有的曾经喊过我的名字。我曾经看到他们肩上的扁担,腰间的镰刀。现在,他们走了,无声无息,而我们依然像当年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我的背影如他们一样,在慢慢地消失,直至模糊……

我开始敬畏村子里每一寸微小的生命。

已入不惑之年,走了不少路,布满荆棘的道路磨烂了我不少的鞋子,我在更换着鞋子,脚也在变得坚硬,路却不断地向远方延伸。阅了不少的人,感叹着人的复杂,人的自私,人的欲望与人的脆弱。也懂得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少了当年的激情,在浮躁的尘世中多了一份淡泊和坦然。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思考的久了,倒显得更多的迷茫。日子在继续,有一天妻子顺嘴撂出一句: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她的话让我惊愕不已,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态度,大众的,应该是最实在、最现实的吧!

二十年前,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憋着一口气,在不大的领域里折腾。人,不能丧失劳动。想通过劳动改变命运,向往幸福。勤奋着,吃着苦;累着,快乐着。直到我蹚过了一条条河,走过了一段段路,疲惫地站在路上张望,却疑惑着: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呢?今天,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承认,真正的财富并非用劳动能够得到。而真正的幸福,也不是仅靠劳动就能够拥有的。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的一句话,也是这代人的共同心声。我喜欢这句话,它是我在某个年龄段困惑与迷茫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社会底层,绝大多数的人依然在为生存而不惜健康、放弃真情,盲目而又无奈地起早贪黑,反复地重复着昨天和今天,明天是什么样,很多人充满迷茫困惑……  我并不是在无病呻吟。我目睹着村庄里空巢的老人、留守的儿童,关注过住在城市边沿城中村中的打工族,他们的生活以及居住条件非常简单且极其简陋。生活无法谈及幸福,无法谈及快乐。一年四季,老人盼着儿女回家,孩子盼着见到父母,而打工的我们,我们这一代人,在不断地为城市的建设创造利益的同时,牺牲着自己的一切,包括亲情、健康。在越来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这代人变得麻木,变得迷茫,变得贪婪,变得失去人情味,更变得没有了方向。

P1-3

序言

青年作家杨贤博是条文武兼于一身的高大汉子。肤色收藏了很多阳光,因为吃的是电力饭;同时雨雪无阻,经常上坡、翻岭、爬电杆抢修线路。业余热爱写作与喝酒。每有好文诞生,便设饭局。几杯下肚,大眼睛就笑成了两曲缝儿,嘴角隐隐显出两个小酒窝儿,颇得女文友们喜悦。如此一个单纯的男子,却经常陷入一种烦恼彷徨。这是自找的,因为你选择了爱写作,等于选择了与一个女妖谈一场没有尽头的恋爱,时悲时喜、欲罢不能哦!

他的苦恼和迷茫还在于,他的成长期正与中国城市化大潮流同步滚动,是亿万人的苦恼迷茫案例之一,天然地带有某种标本意义——特别是,如果你通读了杨贤博这本散文集《出关》的话,便不难得出如此印象了。他在乡里,满眼的土地荒芜,红瓦白房次第建起,却无人居住。老人死气沉沉,少数的孩子如野羊游狗,欢乐清贫的童年乡村再也不见了踪影,怎不让他感伤呢!可是一进省城里的商品住宅楼,虚荣心顿时满足了。只是没要十分钟,上街人海里一转悠,再次两眼茫然: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的人,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家园、我的心灵该托付于何处呢!

这种浮萍态与焦虑状,在杨贤博身上表现得很强烈。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文章,目的都是要寻找地方栽植他的浮萍、释放他的焦虑。亿万人不也如此吗?只是他们不写文章,他们只能动用他们各自能够动用的方式方法宣泄出去。杨贤博笔下的土地、山林、河流,人物、牲畜、烟火,一缕缕怀念,一声声叹息,虽然写出来不久,无奈又会再次合围身心。他就是这么一种存在现状:城里人看他是乡下人,一会儿挖洋芋一会儿烧苞谷;乡下人觉得他在城里有车有房有儿有女,不时与文朋诗友下馆子谝闲传,羡慕他的神仙日子。但这实在是忽略了一个基本规律:幸福总在别人身上,却不解冷暖自知呢。

杨贤博的家乡很有意思,名叫牧护关,书名《出关》因此而得。秦岭北坡陕西境内,号称七十二峪,其中一条峪叫蓝峪。进蓝峪将爬顶时,只见两条小河,冲积了两道小川坝。于是出现一个小镇,辐射勾连了周围散落的人家。水流黄河、海拔千米,竟然生长竹子、鸭鹅相戏,算是一奇;第二奇是这地方本该属于西安市蓝田县管辖的,却硬是划归丹江流域的商洛,似乎一个孩子被人抱养了去。商洛那厢又是什么感觉?唉,咱有一个娃娃,在人家地盘作人质呐。杨贤博的写作弥漫着一团团左右为难的气息,可能与其地理尴尬别样有关吧。

杨贤博为人真挚、行文真情,这是他的最可贵处。其读书量可能不是太大,阅读也有些单一,这使他的写作受到一定限制。年纪轻轻的,却喜好连篇的短句式,读起来像是背石头上坡,不断喘气呢。好在因为他总是动于情而落于纸,我还是常被感动了。乡下到了腊月,便要垒大灶、支巨锅、吊烧酒。热酒顺着竹管槽流出来,围观者必定每人一碗品咂复夸赞的。此时一片枯叶,或是冷风卷来几节草絮落入酒碗,没有关系啦,勿须拈去、照饮不误,无碍村酿之美依然醇口啊。

2017年3月14日 采南台

后记

心灵的守望

——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

蓝关古道,是通往古长安的重要交通要道,隶属陕西历史上四大关塞之一的武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自秦、汉、隋、唐时期即为京都到长安南大门的交通要道。当年韩愈在此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把蓝关古道烙印在了史册之中。岁月是一条漫长的河,在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迈过不惑之年,对于故乡的情感是复杂,深情而深沉的。时常能够感受到先贤的感召与哀叹。对于浩瀚的历史而言,生命是短暂且渺小的。这些年,经常地奔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这片土地,也许,思想已随着门前那条四季不枯的河水,奔流而去,关注着外面世界的繁华,而恰恰相对于故乡这片土地上的变迁,我默然地守望着,期待着,思考着,记录着这一时代的变化与发生。

牧护关,地域上属于商州唯一的黄河流域灞河的源头。属于蓝关古道的终点,商於古道的始点。2001年前,一直是边远、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的乡镇。312国道建成后,打通秦岭牧护关隧道,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牧护关成为西安到商洛必经之路。市、区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这里,牧护关成为一个亮点。随后几年,小流域治理、开发旅游,修建了度假村、滑雪场,原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曾来秦茂村视察,把一个原始、封闭的乡村小镇推向到世人面前。一时间获得了“商洛西大门”“商州第一镇”的美称,车水马龙,生机勃勃。在山清水秀的秦岭之巅,感受到一个新的世外桃源,一片前程似锦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秋沪陕、福银两条高速西商段的建成,使牧护关在最短时间失去了繁华。政府也把发展目光转移到高速路沿线,度假村转包亏损,滑雪场营业不善,农家乐生意萧条,“路带经济”成为过去。

牧护关东距商州城50余公里,西距西安城70余公里,由于进城务工相对方便,大批农民丢下土地,外出打工,把孩子送出去上学,几年间家乡变得空旷。

由于工作原因,我留在了故乡的这片土地上。我的媳妇外出打工,女儿、儿子在外上学。我只有在单位与家庭中来回奔走,不断地在州城和省城间颠簸。我不断地关注着家乡的变化,目睹着乡亲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前些年,人们在外挣到第一桶金后,都先回老家盖了房子,盖房子也不仅是为了居住,而是一种虚荣与攀比,更是为展现在外“混”得很好,以体现自己的能力。几年间,房屋越来越多,大片大片的土地在不断消失。以前淳朴自然的村容村貌,荡然无存。以前的村子,一个院落一条出路,而现在几乎是每家每户一条出路。大块的土地被分割,被用于其他用途。人都在算着自己家的小账,种地不划算了。以前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几乎都已荒芜。村子变得空旷、衰败而颓废。  社会在变革。每一条沟每一个村落都几乎已经看不到大面积的土地,却在不断地竖起一栋又一栋的小洋楼,没有整体的整齐规划,随处而盖。造成村貌混乱的原因,是土地划分承包到户。乱修乱建在村子里非常突出,加之土管部门“以罚代管”,群众盖房几乎不申请、不填表、不需要逐级上报审批,也是经济活跃后意识的转变——“反正在自己地里盖,大不了处罚几个钱。”也好像省去了许多麻烦。

中国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发展。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60、70后这一代农村的主力军,基本上都进城务工。子女基本成人,上了大学的毕业后,大多是在城市找份工作,不再回农村;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的,也蜗居于城市的角角落落打工或做生意;部分人有钱了,在省城或县城买了房子,不断扩大着生意门路;镇子上机关单位的公务员、职工或者学校老师,进城买了房子。村子里有钱人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职业——上班。城市变得臃肿,乡村变得萧条。留守在村庄里的多是老人。老人也在逐年减少,上锁的大门越来越多。留守的孩子,一天天大了,也逐步走出去了。

村庄里没有了学生,希望小学也锁了大门,几所学校合并成一个;自然村人少了,几个村合并一个行政村。村子里的女孩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村子里的男娃剩下的就相对的多了,只有走出去能改变命运。

人们习惯了城市里打拼的生活,眼界也宽阔了。挣了钱的,开始在城市买房子,觉得自己也是城里人了,不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婚事,对方提条件要在城里有一套房子,也就火了楼盘生意。就这样,村庄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村子里旧房子腐朽倒塌,新建房子成为摆设,铁将军把门,门前长满野草。

村子里红白喜事,相邻匆忙回来帮个忙或送个礼,热闹两三天,就没有了人影。很多人早上回来送人情吃席,下午又返回城市,甚至连自己的屋子进都不进。礼金越送越大,亲情越来越淡薄。村子里老人去世,再感受不到失去亲人的悲痛,只剩热闹地承办。

……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每一个人都在实现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或挣扎或迷茫,或喜悦或艰辛。写作是我多年的爱好,手中的笔几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我关注着家乡的变迁,记录着它的兴衰。这块面积仅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两千余户近万人的乡村,在陕西地图上是一个点,在中国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存在着。近三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几乎代表着中国农村的变革。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国家,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在发生。站在秦岭看商洛,身在商洛看中国。从牧护关的历史演变,能看到中国农村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

世界很大,但几乎大同小异。而我要写的,也许已经不是地域上的牧护关。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发生,几乎包括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农民生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经济利益下的冲突等一切问题。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个人的经历,代表着众多农村60、70后这代人的命运、肩负着的社会责任与压力、经受着的生活的艰辛与彷徨、经历着的变革的困惑与拼搏,也同时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优越感。我期待着人们能回到故乡,回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然而,人们还能回去吗?身体回去了,灵魂会回来吗?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我是一个学识浅薄的人,写作纯粹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文章中,不大理会技巧,不讲究摆设,好像说话一样,把话说好,说出了属于自己的话,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耳闻目睹,记录下生活中的发生。也许,我更应该以其他形式,把家乡的变迁完美地展现给读者,这是很多人寄予我的希望,也是我内心深处的奢望与坚持。

诚恳感谢多年来支持、关爱我的诸多老师、朋友、领导以及我的家人,是他们成就了这本书的出版。特别鸣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刘东风社长的鼎力支持,感谢责任编辑舒敏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贾平凹先生、孔明先生、鱼在洋先生的热情推荐,感谢方英文先生为本书作序。能力决定了作品的厚度,我会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生命是美好的!珍惜生命的存在,流逝的岁月中,该发生的、不该发生,都在继续……

2017年2月14日于牧护关

书评(媒体评论)

在西安出席数次文化活动,好多次碰见过杨贤博。个高,面冷,少语。待后来熟悉了,倒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有把火在燃烧,向上的火焰很旺。他也是从商洛走出来的,人品和文品都赢得圈内人的喜爱。贤博的散文朴拙厚实,空间感强,真情实感,乡土气息浓。他长时间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农村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

——贾平凹

杨贤博是个赤诚的人,他的赤诚之心与他的朴实之文浑然一体。读他的文,等于读他的心,被感动是自然而然的。他有写作天赋与冲动,就如同母鸡有下蛋的本领与本能。他的灵感总接地气,所以行文如行云,文风如山风,有空灵感,却无空洞感。他勤于耕耘,不问收获,闲适散淡却是自家面目,闲云野鹤却自在风流。一句话:姓杨不张扬,文如其名,既贤且博。

——孔明

游走于牧护关和长安城的贤博,带着大秦岭的泥土味,浸淫于大都市的文化之海,目光愈加明亮却不失纯真,写心之所想,让真情从心底流出,一如他故乡丹江源头那不息的一汪清水。

——鱼在洋

作为一个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穿梭在热闹与寂寥之间的思索者,杨贤博的经历是特别的。这特别的经历让他迷茫、让他纠结、让他不得不拿起他所挚爱的笔,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苦,透过文字宣泄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小镇牧护关是如何的热闹起来,而又如何的萧条下去,与此同时,我们也就看到了城市化进程历史背景下的中困。

——舒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