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和力(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歌德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亲和力(全译本)(精)》是歌德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奥托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夫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严的推理思辨,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手法,三者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了一部既好看又具思想深度的杰作。

内容推荐

歌德著的《亲和力(全译本)(精)》是一幕由社会伦理角色错位引发的爱情悲剧。贵族青年爱德华和妻子夏洛蒂历尽波折方成眷属,然而爱德华的密友奥托上尉和夏洛蒂的养女奥狄莉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小说是继《少年维特之烦恼》35年之后歌德的又一力作,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关于本书,歌德曾说“至少要读三遍”,才能看清他藏在书中的许多东西。如果能细心阅读,并且和《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较阅读,就能发现这部作品的奥秘。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爱德华——我们这样称呼一位富有而正当盛年的男爵——为了把才得到的鲜嫩枝条嫁接到一株株幼树上去,在自己的苗圃里消磨了四月的一天午后的最美好时光。眼下他刚刚忙完,把用过的器械收捡进了工具箱里,正喜滋滋地在那儿察看自己的工作,这时园丁也走了过来,欣赏主人亲手完成的劳绩。

“看见我妻子了吗?”爱德华问,已经准备离开的样子。

“在对面新辟的庭园里,”园丁回答,“她在府邸对面岩壁前搭建的那间庐合,今几个就竣工了;一切都挺美的,老爷您准喜欢。那儿风景太好啦:村子就在脚下;稍微靠右一点是教堂,您几乎可以从它的钟楼尖上望到远处;府邸和一座座花园就在正对面。”

“一点不错,”爱德华应道,“从这儿往前走不几步,我已看见人们在工作。”

“还有,”园丁继续说,“右边的峡谷很开阔,越过茂密的树林你可以眺望明朗的远方。登上岩壁去的小径敷设得舒适极了。夫人精通这个,在她手下干活儿真是非常愉快。”

“你到她那儿去,”爱德华说,“请她等着我。告诉她,我希望欣赏欣赏她的杰作。”

园丁匆匆走了,爱德华也立刻跟过去。

他走下一级级台地,一边走一边观看身旁的花房和苗圃,一直走到溪边,然后跨过一道小桥,抵达通往新庭园的小路分为两条的那个所在。他撇下穿过墓地径直通到岩壁前的一条,走上了左边穿过小树林缓缓上升的更远的另一条。走到了两条路重新又会合在一起的地方,他在那张放得恰到好处的长凳上小坐了片刻。随后,他才踏着真正是上山去的小径,攀登上各式各样的石阶和平台,循着狭窄的时而陡峻、时而平缓的道路,最后走到了那间庐合跟前。

夏绿蒂在门前迎接自己的丈夫,让他坐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使他透过门窗望出去,就可以把那一幅幅像是加了画框似的美景尽收眼底。爱德华非常高兴,希望即将到来的春天将使一切更加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只想提醒你一点,”他补充说,“这间小屋在我看来似乎窄了些。”

“对于咱俩可够宽的啦。”夏绿蒂回答。

“那自然,”爱德华说,“再来第三个人大概也还有地方。”

“可不是吗?”夏绿蒂应着,“即使有第四个人也不成问题。人多了,咱们可以另外准备地方。”

“好,现在我们单独在一起,没谁来打搅,心情宁静而愉快,”爱德华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不向你承认,好些日子以来我就怀着一个心事,觉得必须对你讲也渴望对你讲,但就是找不到机会。”

“这我早看出来了。”夏绿蒂回答。  “只不过我想坦白告诉你,”爱德华继续说,“要不是明天早上有信使来催我回信,我们必须在今天做出决定的话,我也许会沉默下去的。”

“到底是什么事呢?”夏绿蒂关切地问。

“事情关系着咱们的朋友,关系着那位上尉,”爱德华回答,“你了解他眼下的可悲处境;而他之堕入这样的处境,也如其他一些人一样并非由于自己有什么过错。要他这么个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想必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不想再避而不提我希望为他做的事:我希望,咱们能请他来工作一些日子。”

“这可得好好考虑考虑喽,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夏绿蒂回答。

“我准备谈谈我的看法,”爱德华针锋相对地说,“在他的最后一封信里,已暗暗流露出内心深藏着的烦闷;倒不是因为缺少什么必需的东西,他这个人知道节制,而我已让人为他准备了必不可少的一切;也并非他对接受我的周济有什么过意不去,我们俩一生中相互欠的情太多了,简直算不清楚谁应该报答谁——他真正的苦恼在于无事可做。他唯一的乐趣,是的,甚至唯一的热情,就是每日每时地用他自己所学的那许许多多东西,去为他人谋利益。现在倒好,要他游手好闲,或者在那么多旧本领都无从施展的情况下再去学习新的——够了,亲爱的,这处境十分难受,而他又那么孤独,所以一定会感到两倍、三倍的痛苦。”

“可我想,”夏绿蒂说,“他从其他许多地方也会得到聘请。我本人就为他给好些有能耐的朋友写过信,而且据我所知,也不是没有效果。”

“完全正确,”爱德华回答,“但正是这各式各样的机会,正是这各式各样的提议带给了他新的苦恼,新的不安。没有一处的情况是适合他的。人家不是要他去工作,而是要他去牺牲,牺牲他的时间、他的种种思想以及他立身行事的方式;而这,在他却不可能办到。我越是考虑,越是体察这个情况,想要在咱们家里见到他的愿望就越迫切。”

“你如此关心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这在你是太好了,实在令人钦佩,”夏绿蒂接过话头说,“可是,请允许我要求你也替自己想想,也替咱们想想。”P3-5

序言

《亲和力》——一部内涵深沉丰富的杰作

1774年,年仅25岁的歌德以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震动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坛。事隔35载,在年满60而进入老境的时候,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再一次于德国读者和评论界中搅起了轩然大波。也可以说,在歌德生前,《亲和力》所受到的注意和引起的争论超过了除(《维特》以外的其他所有作品。小说问世的次年,一位友人写信给他说:“我从来没有听人谈起什么像谈您这部小说一样地感情激动,一样地恐惧不安,一样地愚蠢荒谬。书店门前也从来没有过这么热闹拥挤,那情形简直就跟灾荒年间的面包铺一样……”

一方面,《亲和力》获得了一些富有鉴别力和洞察力的作家及评论家的高度赞赏。卡·威·弗·左尔格说“这是一件含义无穷的艺术杰作”;威廉·格林认为“它只有歌德才能写出来”;福凯则断定:“这样的杰作,我认为,年迈的大师还从来没有写过。艺术如此精湛、深刻,感情如此热烈、真挚,信仰如此神圣、宁静!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倾心于它。”

可是,另一方面,《亲和力》这部书却为当时的多数读者所不理解,一些个卫道士甚至骂它是“一部不道德的书”,“有伤风化”,而它的作者歌德,也就被斥之为“异教徒”,因为他据说在书里竟然为违犯基督教所谓“十诫”第六诫的人作辩护。相传在一次社交聚会中,一位夫人告诉歌德,她认为《亲和力》这本小说是极不道德的。歌德听罢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冷冷地问答:“很遗憾,它却是我最好的作品。”

时至今日,人们对《亲和力》的评价虽然都已趋于肯定,但是,具体谈到它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题材和主题思想而言,《亲和力》可以讲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确有相似之处;但是老年的歌德毕竟不同于青年歌德,《亲和力》的思想内涵事实上要深沉得多。

歌德在晚年曾经说,他的所有作品“仅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亲和力》也不例外,同样反映了他一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1807年12月,歌德在老友耶那出版商弗洛曼家中做客。弗洛曼有一个养女名叫米娜‘赫尔茨丽卜。她年方16岁,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连衣裙,娇嫩白皙的脸上长着一双顾盼撩人的黑色大眼睛,眼神中总是含着忧郁、智慧和幻想,后脑勺上盘着乌黑的发辫,整个人看上去就像初绽的花蕾一般地美丽。在冬日的寂寞中,歌德和随后到来的一位当时算是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察哈里阿斯.维尔纳尔比赛写诗,可爱的少女米娜自然成了他们崇拜和讴歌的对象。在两个礼拜里,歌德颇为她写了些自己本不喜欢写的十四行诗,不知不觉间,他已忘记这是逢场作戏,而真的爱上了米娜。这是歌德20多年来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爱欲,内心激动不已,似乎恢复了青春。然而,这却是一次无望的爱情,只能给他带来痛苦:歌德已经58岁,与姑娘的年龄太过悬殊,而且他和克里斯蒂娜于1788年开始同居,第二年便生下儿子奥古斯特,在来耶纳之前不久刚好和妻子正式举行了婚礼。没有别的办法,歌德只能努力克制自己勃发的情感,强忍着痛苦,像以往多次从自己的爱人身边逃走一样,未经告辞便离开了弗洛曼家。

《亲和力》就是在这短暂的冬日爱火中产生的。它的篇幅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两倍多,但第一稿仅用7周便完成了。可以想象,59岁的歌德仍和25岁的歌德一样,也是在按捺不住的狂热状态和创作冲动中写成了《亲和力》。

不过,尽管如此,这部小说并非他与米娜那段短短的恋情的直接和简单的记载。在弗洛曼家的经历和感受,只提供了契机和刺激,迫使歌德去思考他曾经为之长期苦恼的一些问题。诚如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亨利·胡斯所说:“在这部书中,歌德把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全都写了下来。”为了证明这个论断,只需举出一个最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小说的四位主人公全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自己的原型:美丽、善良、谦逊、乐于助人的奥蒂莉十分像歌德热爱的米娜·赫尔茨丽卜;聪明、冷漠、有决断力而人到中年仍丰韵犹存的夏绿蒂,也酷肖魏玛宫中那位既给了歌德爱和鼓舞,又长期在精神上折磨他的封·施泰因夫人——她的名字并非巧合也叫夏绿蒂;至于爱德华和奥托上尉,他们两人身上同样都具有作者本人的某些特征,只不过前者热情奔放,主要像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时的青年歌德,后者富于理智,更似写《亲和力》时的歌德罢了。……析者,书中主人公是循着一个严格而冷酷的逻辑,一步步接近了不幸和死亡。

《亲和力》和《少年维特之烦恼》题材和主题近似,艺术风格却迥异。要想真正理解和欣赏《亲和力》,似乎得花更多的工夫(歌德说“至少读三遍”)。在这个意义上,《亲和力》又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德国长篇小说。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严的推理思辨,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性,三者被作者成功地糅和在了一起。

尤其是富于浪漫和神秘色彩的象征手法的使用,可以说是《亲和力》的一个十分独特之处。以化学术语“亲和力”晓喻两性关系的多方面深刻含义,上文已讲得不少,这儿不再赘述。还有歌德给书中四位主人公取的名字,也大有讲究,也有深义存焉。两位男主人公原本同名,即都叫奥托(Otto),只是为免混淆,才常常一个仅称其姓爱德华(Eduard),一个仅呼其职上尉;而两位女主人公即夏绿蒂(Charlotte)和奥蒂莉(Ottilie),她们的名字中同样隐含NOtto这个名字的女性形式即Otte。①甚至还有,夏绿蒂生下来的那个神秘的孩子也取名为小奥托。于是,整个的故事,都可以说是在男女奥托之间发生的事情。不过歌德并非在这里玩字谜游戏,而是于这几个同出一源但性别鲜明的名字中,暗藏了深意。就像亚当和夏娃这两个名字具有了象征和隐喻整个人类的意义一样,在小说中的Otto和Otte也可以被理解为泛指一切的男人和女人,泛指被分为男女两性的整个人类。因此,《亲和力》给我们讲的乃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的故事,探讨了形成人类命运悲剧的自然而神秘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歌德对作品的艺术形式是何等重视和讲究。大至整个小说的题名,小至主人公们的称谓,无不有助于表现作品深邃的立意和主题。这就是说,即使在一些不起眼的艺术形式中,《亲和力》也如歌德提醒读者的那样,藏进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反复地进行观察,以便穿过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帷幕,最后窥见其中的真意。

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这不仅指它的四位主人公都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就连一些次要人物也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作者为此十分纯熟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甚至是多重对比的手法,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如小说的中心人物奥蒂莉,我们不但会自然地将她与性格截然相反的夏绿蒂对比,还可以与同龄人露娴妮对比;另一中心人物爱德华,我们不但会将“无条件地爱”的他与理智冷静的奥托上尉相比,还可以与同样爱慕奥蒂莉的校长助理和建筑师相比。通过如此多角度的对比、烘托,人物的形象、性格就更加丰满,更加光彩照人。特别是奥蒂莉这个少女形象的塑造,更是令人赞叹,值得深入研究和细加玩味。

《亲和力》不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歌德整个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而且也帮助我们理解西方,特别是现代西方恋爱婚姻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基础。东西方在伦理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也许正由于这个原因,在40多年前即已问世的第一个《亲和力》的中译本——为笔者的恩师冯至先生的恩师杨丙辰先生所译,才没有得到我国读者的理解和重视。在实行对外开放和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重新介绍歌德这部“最富有现代精神”的作品似乎更加必要。

近些年,《亲和力》这部小说尽管也有了不止一种新译,但遗憾的是研究、评论仍不多见,在读书界引起的反响更是寥寥。也正因此,笔者在结束本文时,想再次强调一下:无论从哪方面考察,《亲和力》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