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1早期新剧)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傅谨主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1907—2007)是一个填补话剧史、话剧研究领域出版空白的一个项目。从项目的框架设想看,该项目分为作品卷、理论卷。总体规模为十五卷。其中,作品卷占主要篇幅主要遴选在话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引起巨大反响的剧本。理论卷次之,主要遴选在话剧研究理论方面占有重要位置的文章。也包括著名演员、导演、话剧舞台艺术参与者的回忆文章。作品卷以时间为序。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1早期新剧)》为作品卷第一卷,由陆炜主编。收录了《黑奴吁天录》、《张文祥刺马》、《黄金赤血》、《社会钟》、《不如归》、《弱女救兄记》、《家庭恩怨记》、《新旧怪现状》等十六部早期话剧。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西方侨民把话剧带人中国,数十年后,话剧开始为中国人接纳。

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历,就浓缩在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里。本套书是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的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套书分为剧本、理论资料两大部分,其中前十卷是剧本,后五卷是话剧理论与资料汇编。

我们不妨把这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看成一部全新的中国话剧史的雏形。基于这部典藏的中国话剧史,或许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所操控的工具史。人们并不难从中找到新的历史线索,还有对中国话剧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把握。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1早期新剧)》为作品卷第一卷,由陆炜主编。所选剧本为早期话剧,剧本涉及的时间段为1907—1918年。

目录

黑奴吁天录

张文祥刺马

黄金赤血

社会钟

不如归

弱女救兄记

家庭恩怨记

新旧怪现状

生死鸳鸯

孙知事被掳

虾蟆王

烹饪学

县视学

童子针砭

谁谓茶苦

新村正

试读章节

第一幕

地点:南京城外招商客栈

布置:小客栈的客堂一角

人物:张文祥(祥) 窦一虎(虎) 张发(发) 栈房老板(板) 老板娘

(娘)差官林(林)

[幕启:灯光午后。老板娘在客堂里收拾。老板由外归来。

娘 你回来啦。

板 回来啦。有人来找过我吗?

娘 刚才有个林老爷是衙门里来的,找你不知为什么事。

板 是不是瘦瘦的高个子?

娘 对啦,对啦。大富,你怎么会认识衙门里的人?

板 是我昨天进城,晚上在酒店里碰着的。我和朋友谈话,他知道我是栈房老板,就问我店里买卖好吗,住些什么客人。我就告诉他,并没有谈别的事情。怎么会今天来找我,真奇怪!喂,他和你讲些什么?

娘 他没有说什么,就说等一会儿再来看你,有话跟你当面谈。

[幕后差官的声音。

林 栈房老板回来了没有?(老板闻声迎上)

板 不知差官驾到,未曾远迎,请恕罪。(奉承拍马)

林 你也坐下。

板 (坐下)我跟您引荐引荐,(指妻)这是我的贱内,这位是制台衙门的林老爷。

[老板娘向林施礼。

娘 林老板请坐一会儿,我进去烧一点点心。

[老板娘下。

林 老板,你老婆很会做人,看起来很聪明。

板 蠢妻,蠢妻。林老爷今天到小客栈里来有什么事吗?

林 你昨天在酒店里和我谈,你们这儿住了一个张文祥,一个窦一虎,是吗?

板 是的,是的。

林 我今天奉了大人的密令,有件差事交给你办。

板 (一惊)差官老爷,不知道是什么差事?

林 张文祥和窦一虎跟我们大人有密切关系。我们大人正在想着他们,想和他们见见面,实在忙,没有工夫,命你暗地里留着他们,不能离开你的栈房。这个差事你能办得好,可以弄个小官做做。

板 (结舌)这……叫我强留他们,恐怕难以办到。

林 为什么?

板 听他们说,路过此地,本来早就走了,因为天天下雨。今天雨停了恐怕他们就要走了,差官老爷,你叫我怎么办呢?

林 那你要想办法哟。

板 我……

林 你敢违背大人的密令吗?!

板 不敢!不敢!

林 谅你不敢。只要你圈住他们三天,大人自有办法。这里有三十两银子交给你,差事照办!假使他们走掉了,当心你的脑袋!

[老板娘捧着点心停步窃听。

板 (无法推托)是是是。(差官下)

娘 差官来究竟为了什么事?是不是你在外面闯了祸?

板 不不不,我没有闯祸。

娘 那他为什么要你的脑袋?

板 (向妻耳语,指着张文祥、窦一虎的房间)就是为他们。

娘 (焦急)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板 你不要急,我自有办法。

娘 你有什么办法呢?

板 我先把窦一虎骗出去逛窑子,用女色来缠住他。一方面你殷勤地侍候张文祥,能把他圈住,只要三天,大功告成。 [张发幕后叫老板的声音,老板闻声推妻入内。张发上场。

发 栈房老板。

板 老管家,有什么事吗?

发 我们三爷关照,今天晚饭不要开上饭,就开下饭吧,吃得马虎点儿,不要太好了。

板 是是是。

发 关照你好几次,房间里的坏痰盂换一换,搞得地板上尽是水,很肮脏,再要不去换,我们三爷就要发脾气啦。

板 是是是。(回首叫店小二)小二,小二,十五号房间里的痰盂立刻换一个。(小二内应声)“知道了,知道了。”

[幕后窦一虎叫张发的声音。

虎 张发!张发!

发 二爷,二爷,我在这儿。

[窦一虎出场。

虎 三爷起来了没有?

发 三爷睡午觉还没有起来呢。二爷,您到哪儿去的?

虎 我在后园里看花。张发你也去看看,那些花长得很有趣,跟我们乡下的花有不同的长相。那个颜色真好看。

发 等三爷起来我们一块儿去看看。

虎 房间里的痰盂关照过了吗?

板 (插嘴)窦二爷,痰盂已经换过了。(张发下场)

虎 好唻。

板 (向窦拍马)窦二爷,请坐,请坐。  虎 栈房老板,你挺客气。

板 我们做生意人,和气生财,应当客气。

虎 (坐下)不错,和气生财,你和气就发财,是吗?

板 唉,是的,是的。小客栈侍候二爷不周到,还请二爷多多原谅。

虎 你太客气啦,我们出门人到处为家,差不多的事情就马马虎虎了,谈不到原谅不原谅。

板 您自从到了此地天天下雨,我看得出来二爷心里很烦闷,对不对?

虎 你真聪明,猜到我心里头了。

板 老天爷为什么要天天下雨。

虎 你们做生意人不懂。这个时候是雨季,乡下人望雨,雨多庄稼好。

板 二爷,您对乡下的事很熟悉。

虎 我从前也是个庄稼汉。

板 噢,二爷,你是乡下人?

虎 怎么?你看不起乡下人?

板 不敢,不敢。乡下人、城里人,一样,一样。二爷,今天雨住了、天晴了,我陪你到外边儿游玩游玩去吧。

虎 南京有什么好玩的?

板 南京是名胜之区。城外有城外的风景,城里有城里的风景。

虎 城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板 城外有燕子矶、雨花台、岩山十二洞、铁链锁孤舟。有一个洞通到镇江,洞中有水,水上有菩萨。

虎 噢,岩山十二洞,这些洞有什么好玩呢?那些菩萨都是烂泥做的,没有意思,不好玩,不好玩。

板 (想尽办法来引诱虎)二爷,我再把城里的风景说给你听听:城里有夫子庙。

虎 夫子庙更不好玩。

板 夫子庙前面有秦淮河,河里有花船,坐在船上可以划到钓鱼巷。

P11-14

序言

本卷所选剧本为早期话剧,剧本涉及的时间段为1907—1918年。

“早期话剧”,这是话剧史家使用的词汇,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词。当时的叫法是,剧人自己称为“新剧”,社会上又称其为“文明新戏”、“文明戏”。“早期话剧”的意思是把当时的戏剧看作话剧的早期阶段。

早期话剧是中国话剧的发端,又是明显的一个话剧史段落。因此对它的说明涉及两个大问题:一是,中国的话剧是怎样发端的;二是,早期话剧是怎样的一个阶段?

中国话剧的发端不是因为西方的戏剧这个时间才来到了中国。话剧的发端根本上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的历史发展使得中国戏剧不能不现代化,不能不发生变革的结果。

已经出版的话剧史著作对于话剧的开端都持这样的观点: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失败,证明传统戏曲形式不能适应戏剧现代化的要求,由此出现了话剧。这种看法是需要商榷和修正的。因为从时间上看,如果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1904)和柳亚子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等一批文章是戏剧现代化思潮兴起的代表性文献,1904年创办于上海的中国第一份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可以被看作戏曲改良运动发端的标志性事件的话,那么作为早期话剧发端的学生演剧早在1900年就已经开始,到1905年就发展到很大规模了,并不是在“戏曲改良”运动“失败”之后。从演剧形式上看,早期学生演剧是直接继承着汪笑侬等人开始的“时事京剧”的表演形式的,在实际演出中,“新剧”是可以和京剧同场演出的,杨小楼、梅兰芳这样的大名角都曾一场演出前面演折子戏。后面的大轴位置让新剧剧团演一出新剧。再从观念上看,从事早期话剧的人也没有把自己同戏曲分隔开。自己搞的是话剧,要改造戏曲甚至取代戏曲,这样的观念根本不存在。因为“话剧”的称谓到1928年才出现,当时的戏曲一词,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戏剧一词,不是仅指古典戏曲而排斥话剧的。成立于东京,演出了话剧《黑奴吁天录》的春柳社的《春柳社演艺部专章》宣称自己的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发表于1907年5月10日天津《大公报》),把自己的戏剧活动明确地置于“戏曲改良”概念之内。所以,早期话剧应该被看作戏曲改良运动的直接贯彻者。正因为如此,中国话剧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关于自己的运动的宗旨和形态的宣言,也不需要这种宣言。

早期话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约可以分为三段,一是早期学生演剧;二是从1907年到辛亥前后的繁荣时期;三是从1914年到1918年的商业化时期。

话剧是西方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来到中国。1860年,外国侨民就在上海筑起了西方式的剧场兰心大戏院,经常演出话剧。虽然中国人也偶有去观看的,但对中国并未发生什么影响。中国的话剧最初来自于学校演剧。在教会学校中,为了学习外文,就有把西方剧本拿来朗诵排练的活动,渐渐地这种演剧形式被用来表现中国的内容,语言也不再用外文而是使用汉语,这就有了话剧这种形式。

早期学生演剧从1900年开始发展起来,以上海南洋公学最为活跃,并向其他学校蔓延。1905年已经超出学校范围,为社会所认识。1906年,学生演剧已经在戏院演出,并且卖票。但早期学生演剧的形式并不是完全的话剧,而是模仿“时事京剧”的形式,即不用程式化的歌舞形态,以对话为主,但还用锣鼓,还唱皮黄,角色表演也有角色化的明显痕迹。

1907年至1912年是早期话剧的第二期。1907年,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发起成立了春柳社,该年2月,春柳社尝试演出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三、四幕,获得好评。接着由曾孝谷改编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剧本《黑奴吁天录》,于1907年6月1日起上演于日本著名剧场本乡座。演出大获成功。1908年春阳社以通鉴学校的名义在上海演出《迦茵小传》,由于有从日本回来的任天知的参与,这次演出完全取消了唱,剧本也有了整齐的分幕。从此以后,国内演出的新剧一律不再唱,早期话剧由此定型。

春阳社1907年6月建立,1908年解散,存在还不到一年,但编演了《张汶祥刺马》《宦海潮》《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一系列宣传革命的剧目,影响巨大,风行一时。在春阳社之后,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是影响最大的新剧团体。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的成员大都回到了国内,成立了春柳剧场,是又一重要的戏剧团体。

在辛亥前夕,由于革命潮流的涌动,新剧蓬勃发展,而辛亥革命成功伊始,由于不再存在清政府的压抑,新剧更加发达,形成辛亥前后新剧繁荣的局面,有剧团成立以及有巡回演出到达的地域从上海到广州、天津、香港,再向内地扩散,遍及北京、东北三省、山东、江浙各地、芜湖、福州、重庆、长沙、贵州,甚至有剧团去南洋演出。但辛亥革命既成,原来附着于革命的新剧也失去了鼓动目标。而从1912年开始,袁世凯大倡尊孔,封建复古逆流大肆反攻,早期话剧作为新文化遭到查禁,新剧剧坛突然沉寂下来。早期话剧的第二期就此结束了。

1914—1918年是早期话剧的第三期。在沉寂之后,随着赴各地的剧团陆续回到上海,上海的新剧剧坛又活跃起来,转而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1914年4月,上海六大文明戏团体(新民社、民鸣社、启民社、民兴社、开明社、春柳剧场)联合公演,获利甚丰,极一时之盛。一时间,上海新剧剧团达数十个,职业演员一千多人。但由于文明戏在艺术形式上不成熟,失去了思想追求走上商业道路后,为了招徕观众,就从以宫闱秘史、社会黑幕、家庭丑闻的情节取胜走到了粗制滥造、滑稽笑闹的境地。“文明戏”由原来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从1916年开始,早期话剧开始失去观众。早期话剧的一些团体实际上存在到20年代。但到1918年,早期话剧的时代已经结束。

早期话剧产生了多少剧目无法准确统计,因为大量的演出剧目是幕表戏,没有剧本存留下来。除了一些个人回忆,成规模的搜集整理有:1919年,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了郑正秋编的《新剧考证百出》。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了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早期话剧的一些剧目被叫作“通俗话剧”得到挖掘整理,出版了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编的《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数集。南京大学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修订再版)在以上两种资料基础上又搜集当时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新剧剧目,总共收录了至1918年为止的早期话剧剧目300多种,但也难免遗漏。所以早期话剧的剧目估计应该有数百种之多。

早期话剧的剧目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影响最大的宣传爱国、革命的政治主题的剧目;第二是数量最多的家庭题材的戏;第三是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许多“新剧”文学剧本,它们演出情况不详,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却最为广阔。早期话剧的选本有王为民编的《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选本已经注意了包括上述的三个方面。本书的选编力求使以上三个方面更好地得到反映。于是,除了一些必选的剧目(如《黑奴吁天录》《张汶祥刺马》《新村正》等)之外,对政治性的戏压缩了同类的剧目(如进化团的名剧《黄金赤血》《共和万岁》只选了前者。春柳社由日本新派剧改编来的戏有多个著名的,只选了《社会钟》),家庭戏选了两个,而报刊发表、演出情况不明的剧本则选了五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