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灯(1)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万行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万行著的《心灯(1)》里的每一篇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都是万行法师真切的心声,都是万行法师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名晦暗,打开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倘若本书对您的修行与人生能有所助益,万行法师则深感幸甚与宽慰 。人到中老年发现人生的苦恼皆是对往事的执念,人生需要把握的事物只有百分之十,而百分之九十的事物是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内容推荐

《心灯(1)》是万行法师继“三心一月言大义”之后的最新力作,层次更高、视野更宽、角度更全,涵盖了我们在世出世上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让我们彻底了悟在历经了降心、用心、心无住之后,发现吾心本自在,三心本无差别。

目录

身心物合一

修炼三阶段

放下即是道

行愿第一

住而无住

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人生三阶段

负面力量不可思议

学会自我管理

禅定成片才算功夫

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

敞开就是道

轻重缓急就是道

行动才有说服力

多情乃佛心

止观是法门之母

表里如一就是道

道德铸就高尚情操

东华学堂开学典礼

凡圣一体

心底无私是真戒

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

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

虔诚到忘我才能入道

信心与耐力是做事的根本

人品胜过技巧

什么是人生观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凡事用心就会圆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年人生观

差神使鬼与鬼使神差的区别

如何得人才

内外同体

试读章节

而高中生距离大学生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但是接受的概念多了,考虑和顾忌的东西也就多了,于是就被种种概念和框框套住、限制住了。为什么高中生想得多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渴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由于过多地在文化知识上下功夫,他们的行动力就减弱了,所以成功率只有10%。

还有小学生,他们是凭机遇,凭国家的政策,凭市场的需求,凭自己的吃苦耐劳、猛打猛干,或者靠投机取巧而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无论靠哪一种方式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都不会持久,因为他们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化素质。

还有第四种人不在这三种人之列,他们包括真正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等等。这类人可以引领世界,为人类的文明做导航。他们一旦成功,就会名留青史。在他们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宗教家的影子。

一个政治家实际上就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家就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学家首先是一个艺术家。宗教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懂人类的心理,还懂人性的特点,能医治人类心灵的疾病。

比如,鲁迅当初是打算学医治病救人的,后来他发现中国人最严重的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的疾病、心灵的疾病:中国人没有斗志,没有民族感,没有方向,所以他才弃医从文,成为影响一代文坛的伟大文学家。为什么他能成为文学家呢?因为他具备了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素质,有政治家的头脑,方向感很强,国家如何发展,人类如何进步,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所以当时的政界要员个个都敬畏他。周恩来对鲁迅有一句评价,说鲁迅一人不亚于中国的十万大军。

我们出家人实际上就是众生心灵的医生。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灵医生,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思想家。可是世间的事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去经历、去尝试,怎么办呢?就是多读书,多观察和思考别人的经历和阅历,细细去品味、去感受,从中汲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与智慧。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去经历是不可能的,很多事只要边看边思考,边做边观察,就悟到了。这个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你有心就会得到,没有心就会失去,谁有心谁就得到。就像机遇一样,谁有心,随时做好了准备,谁就会得到;没有心,没有做好准备,机遇来了也会擦肩而过。

古今中外有一个定律: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想取得一番成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权威、代表人物,他在这个领域里做一件事不能少于十年,少于十年是不可能出类拔萃的。因为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在于是否专一、专注,是否有恒心、耐力。

为什么高中生、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的成功率反而比不上一个初中生呢?因为初中生常怀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学历,读的书太少,所以很谦虚、很谨慎。而且因为他们渴求知识、渴求文化,所以很努力。

而某些大学生、某些教授、某些专家学者,他认为:“我是权威,我是方向,这个领域由我来导航,由我说了算。”这样的人一旦成为专家,要么误人子弟,要么让人脱胎换骨。所以成功的人是行出来的。前几天我悟出一句话,写了一副对联:千贤万圣,行愿第一。为什么你能成为千贤万圣中的一员呢?因为你把行愿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想得多、说得多、行得少,怎么可能成功呢?

禅七只是一个短期的强化训练,不足以突破我们身心的极限。过去的祖师打“般舟三昧”,24小时都在用功,吃饭也站着吃,不躺下睡觉。“念佛三昧”也是24小时走着站着念佛,不坐下,不躺下。“华严三昧”也是昼夜24小时都在诵经。还没有听过“禅七三昧”。

如果我们吃完饭就打坐,不躺下睡觉,也不昏沉,我想也可以叫做三昧。如果打坐昏沉了,就起来绕佛参禅,走着参禅,或者跪着参禅。走累、跪累了,再盘起腿来参禅,我想这也可以称作三昧。只要身心统一、协调,始终处于功态之中,都叫做三昧。

如果你们有心的话,细看一下历史上成功的人,他们一般都是边做事边学习,很少听说哪一个人关起门来什么都不干,专门学习。这样反而学不到东西,无法深入体验人生,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

P20-21

序言

《心灯》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于2012至2014三年中,贫僧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贫僧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贫僧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修行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识生命的本质,找回我们原本完美的初心,开启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从而更好、更真实、更踏实、更轻松、更愉悦地生活,更无我地奉献自己,服务这个世界,服务众生,乃至最终圆满自己的生命。倘若不将佛法与世间法衔接,不借助红尘历事炼心,磨炼心性,佛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落实和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即所谓的不落地、不接地气。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深陷在物欲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犹如堂吉诃德在虚幻的世界里大战风车一般,拼命地追逐着金钱财富与物质的享受,而不关心自己是谁,不关怀自己内在世界的福祉。但是物欲的极大满足并未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却导致了道德的没落、精神的缺失、心灵的空虚。科技的发展也并未给这个星球带来想象中的和平与安宁,却因为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地球生态环境招致一定程度的破坏。

部分人逐渐觉醒,痛定思痛,开始探寻生命的真相与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佛门,开始了解佛法,加入修行的队伍,踏上心灵的回归之途。修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而不再是少部分僧侣、离世隐修者的专利。被冷落千年的佛法重新得到世人的认可与重视,令人倍感欣慰。。

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时下学佛修行者中多有弊端:一是外求,执着外在形式,而非内证,不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打多少坐,所谓“看破、放下”而丢掉工作,放弃家庭、责任等等,以为如此就能开悟解脱。二是停留于经律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去实修实证,把自己变成一个佛学研究者。三是鹦鹉学舌,把祖师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而是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以理废事,变成不落地的口头禅、狂禅。四是一心想住茅棚山洞,离世隐修,只追求个人解脱,不管他人生死。五是追求声光、影像等境界和各种“法术”“神通”,被其所转,不能自拔。六是追求所谓的灵性,沉迷于各种灵修活动,在身体上玩游戏,满足头脑的感觉和需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皆因缺少了正知正见,也即佛门所说的见地。祖师一再说修行的三步路:见地、修证、行愿,并一再强调“七分见地,三分行持”。可见,见地是根本。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导致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则悔之晚矣!修行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鉴于此,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修行队伍,面对众生求道的热切渴望,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正确的知见,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踏上回归的正途呢?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各宗各派的论著亦是汗牛充栋,各种修行法门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让不同素质、层次和根器的人们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契入佛法的真意呢?

古德们离世修行的方式已不合时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当代众生急需一种能与工作、生活相融的修行方式。因此,佛门的修行也必须与时俱进,引领众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佛法的智慧运用于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中、每一个细节里,落实到每一个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中,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悟道、在生活中超越、在生活中成就,这才是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式。

贫僧始终坚持佛法是以人为本的,而人又是以德为本的,当一个人的德行圆满了,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逊的品质、无所不容的心量、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照的平常心,他就在道中,他就是佛。一个人有无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中,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所以,学佛修行应该从做人开始。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就是效法祖师大德、古圣先贤,以佛法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端正生活态度,纠正生活方式,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利益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锤炼自己、磨砺自己,敞开自己的心胸,打开自己的心量,去掉自己的烦恼习气,破除自己的无明我执,培养自己的正念觉照,完善自己的人品人格,圆满自己的功德福慧,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心灯》里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都是贫僧真切的心声,都是贫僧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倘若本书对您的修行与人生能有所助益,贫僧则深感幸甚与宽慰。

释万行于东华禅寺

2017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