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富贵人家(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普凡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叶辛、孙顒先生联合推荐。

著名收藏评论家祝君波先生作序。

普凡著的《富贵人家(精)》讲述了沈路平以白描笔法写了外祖父的一生,文中也涉及了沈吉甫从一个学徒到银行家的过程中所结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看做是民国时代的各种轶闻的集成。透过个人和家庭的历史,白描了十九世纪前半的中国历史。

内容推荐

普凡著的《富贵人家(精)》讲述了:沈吉甫出生于清朝末年,少年时恰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开埠通商的大背景下遇上了人生选择。生活的现实让他毅然放弃了学业,走进了商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年,这位刻苦学习的宁波年青人便当上了外国银行的买办。

成功后的沈吉甫并没因此而止步,紧接着,他又依靠洋人的势力,拿着真金白银同王爷、总理、大帅们论起了利益交换。连年动荡让各期政府都急着用关税和盐税向银行换取贷款来维持权力,洗吉甫知道,这正是提高自己地位及名声的关键。利益的雪球越滚越大。权倾朝野的小庆亲王载振、北洋总理梁士诒、顾维钧、引发“五四”运动的曹汝霖、风流名士张伯驹、唯武力者张作霖、上海商会会长虞洽卿都成了他圈中的朋友、座上盼宾客。

环境改变了,沈吉甫的爱好也高雅了,他开始跟朋友们一起专注收藏。据陈重远先生记载的琉璃厂老行家们回忆:“沈三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后任中华懋业银行总理,三十多年来,他每年用所得之二三十购买书画、家具及瓷器..这里面又以古瓷为最,在北京独一无二。”

中国有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若仔细想想,沈吉甫的家产竟连一代都没捱过,“富贵人家”在多年战乱动荡中很快变成了“贫穷人家”。唯一幸运的是,大维德基金会收藏了五件名瓷,且有记载。至少现还能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这些曾见证过一个家庭盛衰的瓶瓶罐罐。

沈吉甫一生,是一段局势变迁最剧烈的时期,他经历过清朝、北洋政府、抗战、内战以及后来的新中国,如加上那些与他打过交道的权势人物,其过程近乎一部近代史。小书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琐事趣事,一帧帧交汇的光影,折射出许多真实面貌。

目录

引言 陈重远先生拿腮帮子肉换来的珍贵史料

一回 从宁波奉化来到了上海姨母家

二回 让他们把老爷的好意先收起来

三回 学习朱葆三,沈“寿头”当上了洋买办

四回 孙仲英让他去北方闯事业

五回 看见高耸的红墙和巍峨的宫殿,有点惶恐

六回 南蛮子学着向恭王爷和庆王爷请安

七回 想改变已经太晚,清王朝终于倒塌了

八回 沈家客厅里的客人越来越尊贵

九回 李达山当上了京畿戒严总司令

十回 东院西院以及家庭改制的缘由

十一回 为慈禧太后保驾和小灰驴告状的故事

十二回 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建立

十三回 中华懋业银行原来是大总统徐世昌的地盘

十四回 请沈家招待贵客,原来是庄士敦的坏主意

十五回 琉璃厂赏古玩买宝贝,誉满北京城

十六回 清华园偷鸡血案和熊庆来的打油诗

十七回 曹锟说,“如果要害人,最好让他来当大总统”

十八回 溥仪就是那条龙尾巴

十九回 干坏事的定是段祺瑞家中老猿

二十回 大帅御赐的黄车牌和少帅送的老虎肉

二十一回 蒋介石说,“吃过奉化芋艿头,走过三关六码头”

二十二回 到这个份上,再懂得觉悟就太笨了

二十三回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件金融诈骗案

二十四回 载振、载洵、张伯驹常来常往,沈吉甫怀念载滢

二十五回 为了梅兰芳和孟小冬,冯六爷蒙灾受难

二十六回 温婉秀丽楚楚动人的晚香玉

二十七回 拉洋车的替珠宝店破解欺诈大案

二十八回 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把古玩界震动了

二十九回 张伯驹喝醉酒,竟敢调戏狐仙

三十回 孙传芳的鲜血差点溅到沈吉甫身上

三十一回 识破蓝衣社诡计,没摆脱古月轩遇假

三十二回 大混蛋、二混蛋和老混蛋王揖唐一家

三十三回 日伪总司令任援道很买叔父面子

三十四回 宝珍如同一块大肥肉

三十五回 虞洽卿对沈吉甫说,“还是侬门槛精”

三十六回 大力金刚混世魔王江湖大盗王一刀是也

三十七回 好几百两黄金才换了两罐美国咖啡

三十八回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三十九回 今天扮小姐,明天就要准备当丫鬟

后记

参考及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一回 从宁波奉化来到了上海姨母家

东边天色已经有点微微发亮,邻居家院子里也响起了阵阵雄鸡的鸣叫声,沈吉甫这才发现自己一宿没合眼,整个晚上都在床上辗转反侧,因为他明天将要去一个新地方,这新地方就是上海姨母家。他使劲地想象着上海的样子,可脑子里浮现的,又全是宁波鼓楼大街上见过的那些铺子,听大人们说,上海比宁波要热闹许许多多。沈吉甫最担心的是将在新地方遇到的人和事,他明白,自己同姨母家虽然是亲戚,但理应多讲究点说话和做事的规矩。他暗暗告诫自己,平日在家免不得任性撒娇,从今以后万万不能再那样随心所欲了。沈吉甫从来没离开过母亲,这是第一次出门,心里忐忑之极。

吃过早饭,沈吉甫便向母亲、姐姐和妹妹辞行,登上了姨母家伙计老周早就雇好了等在门口的马车。母亲舍不得儿子,拉着他的手,把刚嘱咐过的话又重复了几遍,才挥手让车离去。浙江地界大多是山路,他们从奉化出发,要到宁波才能坐上太古号轮船,然后由水路再去往上海。马车在崎岖路上颠簸着向前驱驰,沈吉甫感觉到,新地方离自己越来越近。

浙江奉化是个贫瘠的小地方,四周围除了山还是山,沈吉甫家乡就在这山坳坳里。沈吉甫的父亲沈诒瑶本是个读书人,后因屡试不中才继承了祖传中医,可惜他在沈吉甫六岁时就得病亡故了。父亲病殁之后,母亲陈氏只能依靠祖上遗留下的一点薄产勉强度日,幸好妹妹嫁的是有钱人家,平日里时常给些周济,一家人生活暂时倒还无忧无愁。沈吉甫的母亲是个既明事理又行事果断的女人,虽然身处窘境,但她知道教育儿子是头等大事,家中希望只能寄托在儿子一个人身上。因为沈家祖上是念书的,所以沈母更清楚读书识字之重要,当沈吉甫服阕之后,母亲就急急忙忙让他入塾去发蒙学习了。幼小失怙的沈吉甫很懂事,他早早地就目睹了家中的艰辛,入学后也常想着长大后要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让母亲过上舒服日子。为了不辜负慈母的期望,他读书非常用功,老师和街坊都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

塾中老师姓水,是直隶保定府的一位秀才,早年因为给别人充当幕僚,才从北方来到南方。后来那个为宫的朋友病死在浙江任上,水先生留恋江南的青山绿水,索性设馆教书长住下来。水先生见沈吉甫念书不错,言行举止也是好模好样,心里很是欢喜。另外,他还顾惜这孩子孤儿寡母,家中缺少帮助,从心底里又生出不少同情。水先生独自一个人住在馆里,没有家事牵缠,空余时候便常给沈吉甫多讲些古文篇章和人情世故,不想小小年纪的孩子倒也听得明白,几年下来长进不少。

光阴荏苒,转瞬间沈吉甫已经长成一个聪俊少年。这时,经商风气在浙江渐渐有些抬头,特别是英商太古公司在宁波开建了码头,使得甬沪两地往来方便不少。浙江沿海山地多而良田少,是个藏在旮旯里的穷地方,现在交通一下子便利了,致使很多人都跑到上海去寻求发展。当时宁波有一份《甬报》,它除去刊载社会新闻和时事评论,还常常说点生意买卖。什么宁波开通电报局啦,严信厚创办棉纱厂啦等等之类的商业消息,这些新思想和新事物使得人们眼界大开。水先生骨子里就是个求新人物,旧学问虽然不错,可不愿意囿于旧规矩,因此才寻了这个逍遥自在的场所。如今他看见四周围兴起的都是洋玩意儿,便猜想这世道该变化了。他同时想,外国人会造枪、造炮、造机器,还会通商做买卖,可咱们除了念书还是念书。中国人的念书虽然有不少好处,但想要熬到一个功名实在太难了。他认为,若按现在这世道发展,咱们更应当去学点其他东西,最要紧是具备致用的本事。水先生从念书想到了造机器和通商做买卖,再由造机器和通商做买卖想到了沈吉甫,他恐怕这孩子今后在这条讲求功名的道儿上耽误久了,“在一棵树上吊死”,影响前程。水先生觉得,现在正是个改变抉择的好机会,可这终究是件人生大事,非得让沈吉甫和他母亲好好地考虑才是。P24-27

序言

翻开书稿,看到文字和照片,立刻就让我感受到那些浓郁的民国气息。许多朋友都喜欢把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阶段,当作时代来划分,说来也是,“民国时代”人们的衣着打扮和生活面貌真是特色非常。一个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王朝突然倒塌了,人民于枷锁中解放出来,变化之大当然翻天覆地。可有趣的是,某些旧传统却继续维系着,买办、官僚、学者们脑子里装上了新思想,身上却仍旧穿的是袍子马褂。再往后发展,这种挚爱传统、拒绝西化之情趣,竟然演变成了思潮,形成了观念。大家如果注意一下那些年的生活和文化,时代特色几乎无处不见,胡适乃典型一例。民国另一亮点就是巨大的包容和自由,新思想和旧习俗和谐共存,这让社会变得五光十色,甚至匪夷所思。《富贵人家》属纪实文学,读罢始知民国痕迹不少。

沈吉甫先生的外孙普凡先生说,他写这本小书有两点要求,一是要具备可读性,二是要有真实感。我一口气读完了此书,认为作者的自我要求完全达到了,全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由一个人物的欢悲,折射出时代的更替。《富贵人家》并未全谈古玩,作者将其定位于“大人物之小故事”,切入的方式很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兴趣。小庆亲王载振、国务总理梁士诒、顾维钧、逊位皇帝溥仪、引发“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曹汝霖、“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上海商会会长虞洽卿、日伪海军司令任援道,都是近代史中振聋发聩的人物,只可惜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这本书把这些远去的“大人物”们拉近了,让读者看到这些人物生活的场景,甚至嬉笑怒骂的画面,实属难得。书中的主人公沈吉甫先生身在高位,富贵荣华,一生送往迎来经历过五个政权,曾见过不少的总统和大帅,结果却在贫困无奈中离去。透过这样一个家庭的兴衰存亡来观看整个社会,也使人对民国的动荡局势发出由衷感叹和思索。

我是研究收藏的,大概年代相隔太过久远,对当初沈吉甫先生收藏生涯,也仅仅从陈重远先生写的《古玩谈旧闻》中略有所见。最好笑是沈家后代,要不是陈先生抢救和发掘了琉璃厂掌故,他们连自己家里曾经有过多少宝贝都稀里糊涂。艺术品传承过程确实如此,许多东西都在不经意间留存或毁灭,要不然一个明代鸡缸杯也不会拍卖到两个多亿。沈吉甫先生还算幸运,他的收藏经历及地位,在大维德爵士图录记载和大英博物馆实物展示中,都能久远地保存在人们记忆之中。沈家后人近在档案馆中发现一张沈吉甫先生民国十七年(1928年)向盐业、大陆、新华等六家银行借银廿万的收据。当时廿万现大洋是什么概念呢?能创办一个中等银行。他要这笔巨款干什么?想来想去,估计还是去淘换古董。

收藏是一种癖好,也是一种责任。为玩赏,为研习,为护宝,不管出自何种目的,结果都是历史遗产的保存人或者传承人,他们护送一程,又把宝物委托给他人,一棒一棒交下去,一个民族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从这一点讲,沈吉甫是位有功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人物。而作者以他的洞察力和文学才情记录下沈氏生活的过程以及展现那个时代的场景,无疑也是大手笔,令人佩服。

后记

我随母姓,本名沈路平,是书中主人公沈吉甫先生的亲外孙。

先外祖父是民国时期的大金融家、大收藏家,他的经历虽颇具曲折和趣味,但可惜民国史中所载甚少,并且谬误多多。我今天把这些东西挖掘和保存下来,一是想替民国时代增添些原版色彩;二是为感激先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这些经验对我母亲沈西凤和我个人的人生道路之影响都相当重要。

这本小书应属纪实文学,我前后写了整十年,其中大部分是消耗在寻找及查证史料上面,细节虽有虚构,可故事内容完全真实。在小册子里,读者可从头至尾见到一根主线,这就是着重表现从清末至民国终结这段期间内,有钱有势人家对动荡时局的无可奈何。大清朝倒了军阀来了,北洋政府倒了国民党来了,再接着又是抗战和内战,沈家败落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小缩影。我把先母叙述先外祖父沈吉甫先生从大清朝当买办开始,直至1952年去世,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如实写照,尽量做到好事不夸张,坏事不藏掖。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从富贵走向衰败的真实过程。

民国多动荡,沈吉甫先生确实很具智慧,这就是他对潜伏在荣华富贵背后祸患的忧虑。我小时候家中早已贫困异常,所居屋子几无容膝之地,但母亲仍旧处之泰然。上世纪90年代初,家中经济条件略有好转,我劝母亲说:“咱们去玩趟北京吧。”老太太高兴极了,阔别了六十年,在她眼中的北京依然亲切万分。我们先去了蓑衣胡同旧宅,在这个大杂院中,母亲首先认出了东院那棵大枣树,接着又找到了大客厅,甚至还看见屋顶上熟悉的“雕梁画栋”。母亲在胡同里溜达半天,在张淑珍家门口还问到七十年前小伙伴的下落,街坊说她去包头闺女家了。在胡同里母亲逢人便说话,因为口音关系,她在上海生活的六十年中,几乎从没遇到过与别人随意交谈的机会。向南走出南锣鼓巷,进了北海后门,这也是当年佣人常带她来玩耍的地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还都是原来的样子。最后我们坐着三轮儿去了什刹海,找到了醇王府大门并照了相片。母亲说,醇王府她常来,看堂会戏时都是坐在大人身上看的,而那些抱着她的又是哪位督军或哪位总长。母亲絮絮叨叨地没完没了,我当时就如同听白头宫女话天宝,但一点没感到逝去时光的特殊之处。又过了许多年,直到写完书稿,我才意识到沈家当时是那样地显赫,从富至贫的道路犹如下地狱,庆幸的是外祖父早在抱着女儿看戏的时候就已注意到了世事无常的规律。他常指着台上梅兰芳对女儿说:“做人也跟唱戏一样,今天演小姐,明天就要能扮、r鬟。”谁会想到没过多少年沈家就贫穷了,因为母亲牢牢记住了她父亲的嘱咐,才活了下来。

陈重远先生是写这本书的始作俑者,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也正是北京满山枫叶红了的季节。那次我们两人刚寒暄完没说上几句,陈先生便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姥爷真是个好人,我应该给他单独写一本书。”听完后我觉得有点奇怪,陈先生和我外祖父并没见过面,那些陈年旧事全是听上一辈古玩行家转述的,关系如此之远,怎么会冒出这样一句颇带感情色彩的亲切话呢?陈先生著有好几部大作,当我仔细看完了才明白其中原因。

屈指算来,这几位忆旧的老行家在当时也只好算作是当学徒的小孩子,许多事情又是从他们师傅那里再转述的。如:铭珍斋的韩敬斋,延清堂的丁济谦,大观斋的赵佩斋,荣兴祥的贾腾云才是真正见证者。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沈家为了避祸由天津迁往上海,从此沈吉甫和北京古玩界彻底失去了联系。可谁想得到又过了七十年,沈家后人居然还能见到如此详尽记录和对沈吉甫的深切怀念。这些人和事跨越了一百余年,经历了整整三代人记忆,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其他收藏家的藏品大多由著录或评论记载,可沈吉甫所靠的竟是他和古玩商那份真挚交情,才因此绵延。

老古玩商们确实对沈家非常熟悉,房子的格局、客厅的布置和家属的状况基本都和所述相符,当然最清楚的还是沈吉甫藏品内容。陈重远先生曾希望我母亲能提供更详细目录,结果只是一场空欢喜。沈家都是女眷,对家中宝贝无有半点兴趣。书中对藏品的记载全部是琉璃厂旧人之琐碎回忆,里面虽有讹误,但大致应该正确。

开始写书的时候,我曾追问过陈重远先生,替沈吉甫单独写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他肯定地说:“有。”陈先生知道我不了解祖上情况,也不懂收藏历史,他就把老行家的“以经营古瓷著名的‘延清堂’和‘荣兴祥’所藏历代名瓷和沈家藏品相比都尚逊色”的评价又说了一遍。并补充说这两家古玩铺的古瓷收藏,在北京属于第一毫无疑问。我问话目的是确定沈吉甫的收藏地位,做后面事情需要底气,至少不能光想着替先人涂脂抹粉而自吹自擂。

“大人物之小故事”也是本书一大特点,里面两广总督张鸣岐,溥仪的师傅庄士敦,京畿戒严总司令李达山,小庆亲王载振,因为都留有许多生活细节,所以尚能看到一些生动有趣形象。可惜的是其他那些总统大帅、督军总长们尽管袍笏登场十分热闹,由于年代相隔太过久远,读者只好当作历史背景观看大概了。这许多的人和事就像散落的珠子,把它缀辑成文,肯定存在缺憾。

正当书稿完成并准备付梓出版之际,突然传来了陈重远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我常常盼望一个人在归天后能有灵魂,有了灵魂就能继续看望人世间的高兴事情,这样可以给活着的人一点安慰。如今不仅陈重远先生了却了心愿,我的外祖父和母亲也看到了纪念他们的新书,他们都高兴极了。书名斟酌许久,最后以为《富贵人家》较合适,因为这是一册想通过记载一个家庭变迁,来折射民国上层社会生活的小书。  拙作篇幅虽不长,但历史跨度并不短,特别是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历史人物浩如烟海,故事情节似有似无,整理这些东西极费工夫。所幸的是在如此漫长的写作时间里,竟得到许多领导、师长、朋友们给予的倾力帮助。因此今特向叶辛先生、孙顒先生、祝君波先生、钱定平先生、邓小秋先生、江更生先生、杨良志先生、汤克均先生、马铭德先生、张斯琦先生,表示深切谢意!

普凡

2016年8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