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通史(民国卷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拉巴平措、陈庆英主编的《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努力探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编者根据西藏历史发展与祖国内地王朝更迭进程大体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以来基本相同的特点,把《西藏通史》分为“早期卷”、“吐蕃卷”(2册)、“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2册)、“民国卷”(2册)、“当代卷”(3册)8卷13册。每卷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专门论述各个时代西藏地方政治史发展脉络为主,下编集中叙述专题和制度史。

周伟洲主编的《西藏通史(民国卷上下)》为民国卷,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内容推荐

周伟洲主编的《西藏通史(民国卷上下)》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西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的局势及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西藏的局势

 二、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第二节 第一次康藏战争及民国政府与英国的交涉

 一、第一次康藏战争及川滇军队的西征

 二、英国干涉川滇军西征及中英交涉

第三节 达赖喇嘛返藏及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一、达赖喇嘛返藏及其发布的《水牛年文告》

 二、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三、所谓的“藏蒙协定”

 第二章 西藏地方政府与西姆拉会议

第一节 西姆拉会议及其破产

 一、英国策划的所谓中英藏三方面会议

 二、西姆拉会议

第二节 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和私划印藏边界

 一、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

 二、英国与西藏地方关于藏印边界的秘密换文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第三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与第二次康藏战争

第一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改革的背景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措施

第二节 1917年—1918年第二次康藏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二、康藏战争与《暂议停战退兵条件》的签订

 第四章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及民国中央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与中国各阶层的坚决反对

 一、1918年—1919年英国催促续议藏约

 二、全国各阶层坚决反对与英国续议藏约

第二节 民国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甘肃督军奉命派遣李仲莲、朱绣等入藏

 二、民国政府接待达赖喇嘛派遣的驻京堪布

 第五章 1920年—1926年西藏地方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英国派遣贝尔人藏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一、贝尔入藏和英国胁迫续议藏约

 二、贝尔入藏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1923年—1926年西藏政局的变化

 一、九世班禅离藏北上

 二、西藏亲英军人集团夺权事件

 第六章 西藏地方与国民政府关系的改善及其与康、青的战争

第一节国民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国民政府派遣贡觉仲尼入藏及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成立

 二、国民政府先后派遣刘曼卿、谢国梁入藏及英国的维尔使团一

第二节 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一、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纠纷引发的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二、岗拖协议与青藏和约

 第七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地方政局

第一节 1932年—1933年的西藏政局及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一、1932年一1933年的西藏政局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第二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上层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

 一、土丹贡培事件

 二、邦达昌事件

 第八章 热振活佛摄政时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热振活佛摄政与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一、热振活佛摄政

 二、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第二节 黄慕松人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

 一、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

 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英国的干涉

第三节 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吴忠信入藏主持灵童坐床典礼

 一、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热振活佛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二、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及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正式成立

第四节 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及其卸任

 一、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

 二、热振活佛的卸任

 第九章 达札活佛摄政前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和“西藏外交局”事件

 一、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

 二、“西藏外交局”事件

第二节 1942年—1946年的西藏局势

 一、关于使用西藏畜力运输线问题

 二、英国对国民政府出兵西藏的干涉

 三、美国首次派遣代表团入藏

 四、英国调整对藏政策及其对西藏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觊觎、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一、1941年前英国觊觎和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二、1942年后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及与西藏的交涉

 三、印度独立前夕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的活动

第四节 国民政府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驻藏办事处处长沈宗濂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二、西藏代表参加南京国民代表大会

 三、“西藏革命党”事件

 四、十世班禅转世坐床

 第十章 达札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1947年的“泛亚会议”

 一、“慰问同盟国代表团”在印度的活动

 二、1947年的“泛亚会议”及西藏代表在会上的活动

第二节 热振事件

 一、林周宗事件及达札与热振矛盾的激化

 二、热振事件及其后果

第三节 “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分裂活动

 一、印度独立后的对藏政策及美国对藏政策的调整

 二、“西藏商务代表团”的组成

 三、“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印度之行

 四、“西藏商务代表团”在内地的活动

 五、“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英美“签证”及美英之行

第四节 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一、1949年的国内形势和国民政府驻藏机构

 二、“冷战”格局下美国对藏政策的变化

 三、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下编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

第一节 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

 一、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摄政

 二、噶厦及其所属机构

 三、班禅的扎什伦布寺拉章和堪布会议厅

 四、官员扩大会

 五、西藏职官品级制度

第二节 西藏地方各地的行政机构

 一、基巧公署

 二、宗谿

 三、谿卡

第三节 西藏地方的军事制度

 一、藏军的体制和装备

 二、藏军的规章、军风、军纪和训练

 三、军士的来源、军费和装备

第四节 西藏地方的法律制度

 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法律

 二、西藏地方法律制度

第五节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涉藏、驻藏机构

 一、蒙藏事务处(局)、蒙藏院与蒙藏委员会

 二、驻藏官员和机构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和制度

第一节 农业与畜牧业

 一、农业

 二、畜牧业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

 一、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萌芽

 二、商业与交通

第三节 西藏地方与英国的贸易及其影响

 一、英藏贸易的增长及其特征

 二、藏印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 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人身依附

 二、土地经营方式和封建地租

 三、藏北牧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营方式

 四、阶级和等级制度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宗教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格鲁派的整顿与改革

 二、格鲁派主要寺院的整修和扩建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藏的寺院制度

 一、寺院与僧官

 二、寺院内部组织

 三、寺院僧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

 一、民国初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复兴及特征

 二、民国后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兴盛及意义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一、文学艺术

 二、科学技术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的寺院教育

 二、官办俗官、僧官学校和私塾

 三、近代教育

 四、西藏留学生

第三节 社会生活

 一、谿卡农民的社会生活

 二、部落牧民的社会生活

 三、世俗贵族的社会生活

 四、寺院僧侣的社会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藏学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政治研究

 三、经济研究

 四、历史与地理研究

 五、宗教文化与教育研究

 六、文学艺术与文献研究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试读章节

当时,在西藏拉萨的驻防清军(主要是“川军”)中,首先打出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旗帜。然而,驻军统领钟颖招募带领入藏的川军,“十九皆地方上之流氓无赖,而哥老会匪亦多投入其间”,募集后未加训练即出关。军中哥老会势力炽盛,有犯会规者,由哥老会龙头开堂审理。“因而是时有目兵为龙头,排长、队官犯规,喝之跪不敢不跪,喝之起不敢不起,喝之认罚不敢不遵罚者。会规行而军法弛矣。”钟颖乃贵胄子弟,懦弱无能,不懂带兵打仗,靠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放任军中的坏分子败坏军纪。驻藏大臣联豫才小量窄,排斥异己,专擅大权。此二人在平时已难以守成,更不用说在动荡多事之秋承担起控制大局稳定边疆的责任了。由他们来统帅桀骜强横的川军,“如以朽索驭怒马,其不颠踬者几希”。川军入藏后,即对联豫怨恨不满。募兵时,川督赵尔巽曾许诺人藏川兵口粮钱按四川米价从薪饷中扣除,每月银八钱。到藏后,联豫按运到西藏的米价扣饷,多达二两有余,后虽加饷,但川军对此仍愤愤不平。随后,联豫为削弱钟颖兵权,将张鸿升马队、陈渠珍步队划归兵备处罗长椅节制。当波密发生动乱时,钟颖率军赴波密,按照与联豫商定的策略进行招抚,联豫暗中指示张、陈发动进攻,结果大败。联豫归咎钟颖,撤销钟颖统领军职,调回拉萨办银元局,委托罗长椅为统领。在赵尔丰边军的支援下,波密得以暂时平定。罗长裿自恃有功,待川军严刻寡恩,撤除川人军官,代以湘人,川军更为怨愤。联、钟纠葛卷入军队之中,演变为川军与联豫卫队及亲信之间的矛盾。在内地革命风潮传人西藏之前,驻藏军队中已伏下了兵变的危机。

1911年11月13日,驻藏大臣秘书何光燮、哥老会总公口郭元珍等人利用军士因欠饷的不满情绪,以“索饷”为名,在兵营驻地札什城先树勤王旗帜。他们首先控制了兵备处军械粮饷,及驻藏大臣官署库房、各局所。接着,举兵备处书记官李治平、标部书记官范金为总参谋。11月15日夜,总参谋李治平命田得胜等率兵攻占驻藏大臣官署。是夜,他们以“西陲”口号相约,发动事变,将联豫从二堂内桌下搜出,拖至署门,恐其惊死,遂用肩舆兜往札什城楼房软禁。

拉萨驻军起事后,在何光燮、郭元珍等谋划下,成立了具有临时政权性质的公议局,下设民政、财政、军政三部。马队管带汪文铭为议长,何光燮为民政部长,郭元珍为财政部长,钟颖为军政部长,张谋为议院总议长。由于哥老会势力已布满全藏,“官兵入会者,已占全军百分之九十五”,因此,“又设一大同保障总公口,郭元珍任之”,定于二月初一日(1912年3月19日)接钦差关防,正式成立军政府,以何光燮为都督。另又派人去波密、江达,对该处驻军进行联络,很快得到其他地区驻藏清军的响应,后藏、江孜、波密、江达等地的驻军纷纷前往拉萨,各树“大汉革命”旗帜,“驱逐联豫、钟颖,组织军政府”。江孜驻军得拉萨公议局之令,也拔队回拉萨,宣称“特来取联、钟首级”。拉萨驻藏清军响应武昌起义的行动,尽管与内地各省的起义没有联系,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毕竟摧毁了清朝在西藏的统治。

P4-5

序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时代,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历史上,仅有38年的这一历史阶段一般称之为“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本卷为《西藏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我们在编写这部《西藏通史·民国卷》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宗旨是:

1.在尽可能收集、整理我国和英国、俄国、美国档案为主的各种文字的史料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有关的研究成果,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力图多方位地再现民国时期西藏的历史。

2.以西藏地方民国时期历史为主体,大致划分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执政、热振活佛摄政和达札活佛摄政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3.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体现在本卷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民国时期只是短短的38年,然而却是西藏地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一历史时期西藏地方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藏族与内地汉、蒙古等族的关系,仍然是整个西藏地方历史,也是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如前所述,本卷不能写成上述的关系史,但这种关系仍是影响和决定这一时期西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乃是元明以来,特别是清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继续,是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仅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法律和西藏地方的法律大多沿袭清朝法律,即可窥其大概。因此,不能割断西藏历史,孤立看待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

其次,民国时期,从当时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出发,中国正经历着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西藏地方自辛亥革命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曾一度与中央政府疏离,驱走中央驻藏官员和驻军,采取“两面政策”,然而在政治上始终未与中央政府完全断绝关系,双方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改善关系的接触和谈判。这就是本卷一再提到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不正常的关系”。而作为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尽管在国内军阀混战、列强侵侮的严重局势之下,仍然一贯以国家根本大法及各种法律,坚决维护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坚持西藏地方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以此处理一切与西藏地方有关的事务。

在民国时期,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先后派大员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在拉萨设立派驻机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西藏地方政府和在内地的九世班禅也设立驻京办事处,并先后派代表参加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或代表会议,享有与中国其他省区一样的参政议政权利。特别是两千多年以来,西藏地方与内地频繁的经济、文化(包括宗教)交往,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割不断的纽带,是双方关系的基础。

近代以来,国外有些学者和逃亡国外的达赖集团,一直鼓吹“西藏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谬论,其中民国时期“西藏事实上是独立的”就是他们的根据之一。民国西藏地方的真实历史,无情地批驳了这种谬论。就是当时极力支持、鼓动西藏脱离中国“自治”、“独立”的英国政府,也未敢公然打出“西藏是独立国”的旗帜,而是歪曲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承认或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民国后期也企图染指西藏的美国及独立后的印度等国,均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歪曲和篡改不了的。

第二,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是,英国积极支持和扶植西藏地方上层中的亲英份子,通过各种方式,将侵略势力深入扩展到西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各方面;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其印度北边的“缓冲国”,觊觎和侵占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和察隅等地;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每当中央与西藏关系有所改善时,英国总是立即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阻挠和破坏,甚至通过外交方式,向民国中央政府施加压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冷战战略的需要出发,开始染指西藏,进行了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

第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仍然保存着自清代以来的政教合一的体制。但是,在世界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十三世达赖喇嘛开始逐步实施改革(又称“新政”)。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在西藏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改革。改革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但客观上具有促使西藏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性质。如在噶厦中新增加了一些办事机构,诸如藏军司令部、拉萨警察局、电信局、电报局、银行等具体实施各项近代化建设的职能部门;试办近代化的工业;注重文教事业,派遣留学生;建立和装备近代化的藏军等。这一切都是西藏社会近代化的开端,影响深远,具有进步的意义。这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又具有明显的“两面性”(表现在与中央政府和英国的关系上)和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不仅如此,随着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外的逐渐开放和外界接触的增多,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解放运动思潮,在西藏一小部分知识阶层中也产生了影响,并且逐渐渗入到西藏社会的诸多方面。1934年西藏龙夏的改革,1944—1946年的“西藏革命党”事件,以及近代藏族著名学者、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的思想、论著和活动等,均是这一时期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西藏社会中的反响。

第四,尽管在民国时期西藏社会出现近代化萌芽,但是其政治体制仍然是牢固的政教合一体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生产力落后,封建农奴制度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土地进一步集中到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三大封建领主手中,他们为满足日趋腐化的生活而加重了对广大农奴的压榨。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某些改革措施,特别是扩充和武装藏军一项,清查和增加贵族、寺院的税收以为军费,自然使三大领主加重了对一般农奴的压榨。英国对西藏的经济掠夺,也加重了广大农牧民的负担。1923年九世班禅被迫北上,龙夏的改革等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民国时期腐朽的西藏农奴制的没落。这应是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编写本卷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通史》编辑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但是,却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其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西藏档案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印度事务部档案馆等,保存了浩如烟海的有关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第一手档案资料。然而,虽经我们多方收集和整理,却因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不可能全部见到或收集到,因而影响了本书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其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历史,仅短短的38年,在此期间,西藏社会经济及作为经济基础的封建农奴制变化不大;西藏社会的上层建筑,诸如政教合一体制、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未发生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在撰写这些方面时,尽可能地凸现民国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但势必与清代后期西藏的情况有所重复,且因资料的局限,我们在研究分析民国时期西藏的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多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故内容略显单薄和不足。

此外,本卷在史料的引用、辨析、评述和结论,篇章结构和文字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望专家及读者不吝赐教。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把民国西藏历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6月10日

后记

由拉巴平措总干事主持的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课题《西藏通史》,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当8卷13册的巨著即将面世之际,我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拨出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这一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繁荣我国藏学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对该项重大课题的关怀,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三届党组和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拉巴平措、陈庆英两位总主编的全盘驾驭、精心谋划,并提供上乘稿件。感谢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先生为我们介绍编著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经验并在课题规划时给予热心指导,陈得芝先生在定稿时对部分卷稿件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在《西藏通史·当代卷》面临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感谢《西藏通史》近百位直接参与撰稿的专家和编委,感谢百十位参与课题研讨和稿件修改工作的学界同行。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各兄弟研究所、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藏学杂志社等机构和科研、行政与人事办公室等部门持之以恒的支持。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帮我们精心绘制历史地图的诸位编辑,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专家与朋友。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几位尽职尽责的年轻学者:梁俊艳、邱熠华、班玛更珠(严永山)、白丽娜和魏文。中国藏学界同仁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是我们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关键!

在此之际,我们十分感谢并怀念离我们而去的《西藏通史》顾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王尧先生,编委次旺俊美先生、仲布·次仁多吉研究员、次仁加布研究员,以及为本书撰稿的申新泰教授、孙林教授!

《西藏通史》课题成果除了8卷13册900余万字的主体成果之外,还包括正式出版的《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20部,藏文历史资料丛刊《历代达赖喇嘛传》15部,《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传》8部,及刊印的《西藏通史资料丛刊》42种。在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研究成果,探索西藏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得失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历史研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课题完成的时问有所延迟,但是我们仍遵照原设计的要求和承诺,并在极其困难的时刻,把握西藏历史发展态势,将当代史的下限延长了14年,一直写到2014年底,既增添了研究的内容和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却收获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西藏地方历史发展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历史紧密相关,也与中原汉族地区和其他兄弟民族地区历史密不可分,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西藏地方历史还因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出诸多区域发展特点,具有既统一又多样的特征。藏学界对西藏地方历史各个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这是编撰体例完整、内容系统全面的《西藏通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课题负责人拉巴平措研究员的带领下,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成员为骨干,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先后召开多个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包括“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和不同历史时段专题研讨会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纳了藏学界多方面的意见和智慧。在审稿阶段,我们反复召开形式多样的各分卷专家审稿会,利用北京地区学者云集的有利条件,请专家多提意见,认真把关,有效地弥补了不足,解决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在西藏拉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等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在深化西藏历史研究论题的同时,也与各地藏学界同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定稿阶段,我们同样得到大批专家的鼎力支持,给我提供中肯而细致的修改意见。

为了便利读者检索、阅读和利用,《西藏通史》在每卷后面都附录了专有名词汉藏对照,罗列了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以及大事纪年和索引等。

《西藏通史》作者近百位,出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著述风格不尽一致,我们虽然做了统一工作,但也保留了作者各自的文风特征。各卷上下编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是交叉重复的情况依然难免,如宗教、文学、艺术等部分。

由于藏学著作出版规范还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所以,历史上的人名、地名,以及政权、机构、官职名等,只能力求做到各卷基本统一、叙事统一,采用当时通用或习惯称谓,在括号内加注今名;重要人名、地名、职官名等在第一次出现时(或重点涉及处)括注藏文。书中摘引文字均用原文,汉文典籍一般只注明卷数、章节,不一一注明版本、页数。纪年以公元纪年为主,为叙述方便也使用年号纪年、藏历纪年,但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段则采用年号纪年,括注藏历纪年,或者藏历纪年括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

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西藏通史》中不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遗憾依然存在,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可能存在,而当代西藏的历史仍在持续发展,西藏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将这套体例较为完整、规模空前、集西藏历史研究之大成的通史摆在读者面前,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修改完善,并更好地嘉惠学林,服务读者。

张云

2015年7月31日初稿

2015年12月底定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