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蒋勋艺术美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为散文类图书。以画芭蕾舞者闻名的德加,孤独与洁癖,旁观与投入,节制与自由。他的作品,凝结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直剖繁华人间的深度荒凉。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引我们走进“凝视繁华、坚持孤独”的德加美学,看到人世间的繁华、荒凉、热闹、孤寂,深入了解这位大师精彩和特立独行的一生。

全彩四色印刷,精选德加100余幅经典作品;附德加重要作品列表及收藏博物馆。

随书附赠:《德加之谜》系列大幅拉页,

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深入了解印象主义画家德加的艺术与人生世界。

内容推荐

“艺术美学”系列,美学大师蒋勋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梵高、莫奈,这次,他通过《蒋勋破解德加之美》一书选择了德加。

德加出身贵族,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他受到现代美学启发,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他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目录

作者序

 德加: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第一部 德加之谜

 一张割破的画

 未完成的杰作

 德加与卡莎特

 芭蕾与同情

 私密裸体

第二部 蒋勋现场

 妹妹与莫比里公爵

 青年斯巴达

 德加-卡莎特

 夫人庆生

第三部 德加

 德加

 德加家族画像

 德加与马奈

 德加在新奥尔良与商场绘画

 赛马和运动

 德加与卡莎特

 城市生活与时尚

 洗衣女工

 芭蕾与表演

 妓院与女性身体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试读章节

德加

一直很想谈一谈德加。在《蒋勋艺术美学》系列里,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莫奈,后期印象派的梵高。大多是把个别画家放进一个时代或流派里讨论。为方便起见,创作者当然可以做时代分类、派别分类。但也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创作者,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个性特别强的创作者,也常常有不容易分类的特质。例如德加,在艺术史上,刚好就是一个流派分类上的难题。

一般的画派归类,都会理所当然地把德加放在印象派。然而,有趣的是,德加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即使为了厘清个人与画派归类的问题,让喜爱美术的读者注意到黑白分明的流派标签,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创作者,也应该谈一谈德加了。

许多艺术创作者,只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感觉,并不随意趋附一个画派。当然更不会随波逐流,为某种流派的教条服务。

艺术创作里的孤独性,艺术创作里保有的纯粹自我,都异常珍贵。在人云亦云的一窝蜂潮流里,德加始终保持他的孤独,甚至与原来流派里的同伴意见相反,绝不随便妥协。这种个人品格上的孤独,这种美学坚持上的孤独,都异常难能可贵。中国不是一个容易保有个人“孤独”的环境,向读者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创作者德加,或许不只是希望跟大众一起思考他的艺术,其实更是希望我们在繁华热闹之余,可以沉静下来,认识一个生命如此孤寂的煮义吧。

艺术史的不同时期,分不同流派,有助于了解一个创作者和他的时代环境的背景关系。但是,我们的矛盾是:一旦有了流派的归类,很容易就替一个创作者贴上了固定的标签,例如:莫奈常被称为是印象派的命名者,的确,是因为莫奈一八七四年展出的一张画作《日出印象》,产生了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把莫奈和印象派连接在一起,是一种归类的简便方式。

有许多画家可以归类于印象派。一八七四年前后,也的确有一群年轻创作者,对抗当时的学院美术,对抗官方的主流绘画评审制度,试图为新来临的工业革命、城市文明找到全新的美学价值。

印象派的主流画家,莫奈生于一八四○年、雷诺阿生于一八四一年、西斯莱生于一八三九年、莫里索生于一八四一年、塞尚生于一八三九年——这一群大约都出生于一八四○年前后的创作者,在一八七四年前后,三十几岁,正当盛年,他们坐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初的交通工具—一火车,走向海滨,走向户外,沿着塞纳河寻找大自然里跳跃明亮的光,寻找自然光线里瞬息万变的色彩。他们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机械、工业,商业贸易,快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暴增,城市从传统市镇转变为大都会(Metropolitan),像巴黎,一八五。年前后经过全新的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新的建筑、交通、社交、时尚,娱乐,取代了原有单调而沉重的手工业市镇和简陋的农村生活。

米勒画《拾穗》《晚祷》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歌颂农村、歌颂劳动、歌颂土地的《拾穗》《晚祷》,是对传统农业信仰最后的致敬。但是,无论如何庄严,无论如何留恋,传统农业劳动,已经是最后的一瞥了。《晚祷》的夕阳余晖终将褪淡消逝,教堂晚钟飘散。二十年后,大地上亮起来的就是印象派的日出,以全新的璀璨曙光向世界昭告新美学的来临。

莫奈是吹响印象派号角的号手,一群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要为自己的时代发声高歌了。

一八七四年印象派的团体,为了对抗强大的学院保守主流,也刻意强调一种新美术的创作姿态,如:不用黑色,在自然光里观察色彩——凡是美术运动,大抵都会有宣言、有宗旨、有共同创作的理念或目标。为了团结对抗保守派,宣言也容易变成不容置疑的教条。

因此印象派成立了,印象派也成了一种标签。

凡是和莫奈等人理念相近的创作者都被贴上印象派的标签,凡是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第一次印象派大展的画家,也都被贴上了印象派的标签。

于是,德加被贴上了印象派画家的标签,因为他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印象派的第一次大展,因为他与印象派往来密切,也与印象派许多画家的创作理念近似。

但是,德加一生,极力否认自己是印象派。他不愿意被贴上标签,他害怕被贴上标签,他一定常常想:一个好的创作者,会轻易被别人贴上标签吗?如果不得已要被贴上标签,德加宁可选择较为平实的写实主义,他说:“我是写实主义。”

在艺术史的归类、分期之外,也许德加提醒我们,永远要回到创作的原点,创作的原点永远是“人”,是创作者“自己”,好的创作者,不可能轻易被归类,也不会轻易被归类。

所以,对德加的讨论应该从“不是印象派的印象派”开始吧。

P44-46

序言

德加: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二〇一四年是德加诞辰一百八十周年。从二〇一〇年以后,全世界重要的美术馆都开始陆续筹备德加的展览,从不同角度呈现和探讨德加这位画家的重要性。

二〇一二年夏天我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看了他后期“裸女”主题的大展,这个展览“Degas and the Nude”是奥塞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联合筹划的,集中探讨德加在女性裸体主题上颠覆性的革命。

二〇一四年五月,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画廊推出“德加-卡莎特”大展(Degas/Cassatt),这个展览从五月展到十月,横跨五月二十二日卡莎特的生日,和德加七月十九日的生日。卡莎特生于一八四四年,二〇一四年也是她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德加一生未婚,唯一交往密切的女性就是这位美国画家卡莎特。因此,从美国的立场来看,把为德加庆生的世界性意义,连接起美国本土的画家卡莎特,当然更适合美国国家画廊强调的关于她身份的角色导向。

二〇一四年一月开始,日本也推出相关德加的展览。日本起步早,早在一九一〇年前后已经有欧洲当代作品的收藏,当时船业巨子松方幸次郎收藏的德加画的《马奈与马奈夫人》,目前是北九州市立美术馆的重要藏品。这件作品因为当年被马奈割破,引发了众说纷纭的议论,NHK国家电视台因此制播了有关这件作品的多方面的讨论。

中国在全世界的“德加庆生”活动里好像缺席了,连美术教育界对德加也十分陌生。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收藏有七十四件德加的铜雕作品,这些铜雕原来是德加生前为了研究马、芭蕾、裸女的形体,用石膏捏塑的实验性作品。德加生前没有展出,在他一九一七年逝世以后,因石膏原模保存不易,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间,陆续被翻铸成铜雕。许多美术馆也都保有这一套作品,作为对德加实验性雕塑的了解。

德加,对一般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芭蕾舞主题系列。但是德加的创作面十分宽广,他的作品涵盖好几个不同主题,这本书从他最早的自画像和家族肖像谈起,探索德加的贵族出身,以及他扎实深厚的古典人文背景。

他的《祖父像》、《贝列里伯爵家族肖像》都是他对父系家族的寻根,也是他展现古典绘画基本功的作品。

贵族出身,德加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德加在一八六二年前后认识马奈,受到现代美学启发,从贵族的古典世界走出来,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德加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

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德加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他从贵族的家庭出走,接触到母系家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豪宅,舅舅缪松忙碌于棉花交易市场,德加因此画下了最早资本主义的市场景况。他的父亲、弟弟都活跃于金融银行业。德加也是少有的一位画家,涉足股票市场,画下了当时犹太商人操控的股票交易炒作。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贵族、中产阶级、金融业、股票、棉花交易、赛马、芭蕾表演,全部成为他的绘画主题。包括他和卡莎特交往的十年,因为陪女伴挑选时尚品牌的衣服帽子,德加有机会长时间观察都会女性时尚的主题,留下了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面貌。

不只如此,走出贵族养尊处优的优雅骄矜,德加在巴黎这个繁华城市也看到了挤在边缘辛苦求生存的劳动者,他画了一系列当时处在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这些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女工,疲惫、困倦,一面熨烫衣物,一面打呵欠,她们卑微辛酸的生活都被记录了在德加的画中。

德加看到的不只是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的辛苦,他逐渐也转向了世俗还没有人揭发的性产业中妓院的女性生活。他和文学上的莫泊桑一样,用颠覆世俗歧视的眼光,重新检视女性用自己身体做交易的事实。

德加后期许多女性裸体,远远不同于传统学院模特儿的优雅、美丽。他大胆画出在私密空间里擦拭下体、胳肢窝、脚趾的各种女性动作,这些不预期被别人看到,不预期要取悦他人的身体,不优雅,不美,可是,是不是更真实的身体?

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一直是难以归类的画家,他参加印象派,他又说:我不是印象派。

仅仅从美术画派看德加,或许不容易看清楚:德加关心人,人才是他的永恒主题,贵族、芭蕾舞者、洗衣女工、妓女——芸芸众生,回到人的原点,都是德加笔下关心的对象吧。

谨以此书,向德加致敬。

蒋勋

二〇一四年十月八日寒露过一日

于八里淡水河边

书评(媒体评论)

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余秋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