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然而当阅读了此书后,您或许能够稍为淡然一些地面对它。
厄内斯特·贝克尔编写的《死亡否认》从不同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本人进行了一场“分析的分析”并对这场精彩的分析给出了答案。人的英雄主义冲动,是全书内在逻辑的出发点。英雄主义作为人最根本的冲动,自有其深刻的根源,那就是死亡恐惧。
| 书名 | 死亡否认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厄内斯特·贝克尔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然而当阅读了此书后,您或许能够稍为淡然一些地面对它。 厄内斯特·贝克尔编写的《死亡否认》从不同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本人进行了一场“分析的分析”并对这场精彩的分析给出了答案。人的英雄主义冲动,是全书内在逻辑的出发点。英雄主义作为人最根本的冲动,自有其深刻的根源,那就是死亡恐惧。 内容推荐 厄内斯特·贝克尔编写的《死亡否认》从不同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本人进行了一场“分析的分析”并对这场精彩的分析给出了答案。人的英雄主义冲动,是全书内在逻辑的出发点。英雄主义作为人最根本的冲动,自有其深刻的根源,那就是死亡恐惧。全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英雄主义的深层心理学,分析人格、精神分析家的克尔恺郭尔,以及弗洛伊德的性格难题;(二)英雄主义的失败,总结精神分析的成果和人所释放的魔力;(三)回顾与总结:英雄主义的困境,系统分析心理学与宗教:什么是英雄主义的个体。 目录 译者导言 前言 作者序 第1章 导言:人性和英雄主义 第一部 英雄主义的深层心理学 第2章 死亡恐惧 “健全心智”的观点 “病态心智”的观点 死亡恐惧的“消失” 第3章 精神分析若干基要观念的重建 人的生存困境 肛门性的意义 俄狄浦斯企划 阉割情结 阴茎嫉妒 原始场景 第4章 人格:生死攸关的谎言 完全的人和部分的人 结论 第5章 精神分析家克尔凯郭尔 作为心理学和信仰起点的生存悖论 克尔凯郭尔的人格学 作为精神病理学家的克尔凯郭尔 常态神经症 其他自由冲动 做人的含义 第6章 弗洛伊德人格难题再探 精神分析:关于人之受造性的信条 弗洛伊德的第一大阻抗:死的观念 弗洛伊德的第二大阻抗 两次昏厥与弗洛伊德一般生命难题的关系 琼斯和弗洛伊德的解释 自因过程中的情感冲突 自因过程中的概念冲突 结论 第二部 英雄主义的失败 第7章 群体施放的魔咒——不自由的关系 超越弗洛伊德的进展 更广阔的移情观 作为物恋控制的移情 作为生之恐惧的移情 作为死之恐惧的移情 一对共生的存在动机 移情:对更高的英雄主义的渴望 第8章 奥托?兰克:精神分析抵达克尔凯郭尔 浪漫主义解答 创造性解答 第9章 精神分析最新成果 神经症类型 幻象难题 作为历史问题的神经症 兰克与克尔凯郭尔:神经症与罪的汇合 理想的健全 第10章 总观精神病 抑郁症 神精分裂症 性变态 双性体意象 与物种局限性相对的个人自由问题 被恋物和戏剧化 施虐—受虐的自然性 作为失败之英雄主义的精神病 第三部 回顾与总结:英雄主义的两难 第11章 心理学与宗教:什么是英雄主义的个体? 不可能的英雄主义 精神疗法的限度 人性的限度 科学与宗教的融合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健全心智”的观点只反映了死亡恐惧众多研究的一面。关于死亡恐惧,存在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不妨称为“病态心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许多人,并不反对“健全心智”观的儿童早期经验观察。他们承认经验可以强化自然的焦虑,接着还会强化继发的恐惧。然而,他们最终会着重强调:死亡恐惧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他们认为,死亡恐惧是一种根本的恐惧,影响其他各种恐惧。他们指出,死亡恐惧可能拥有各种各样的伪装,归根结底,无人得以幸免。威廉‘詹姆斯即持这样的“病态心智”观,早就为此发表了看法。詹姆斯拥有一种通常色彩绚烂的现实主义,藉此把死亡描绘成“深藏的蛀虫”,潜伏于人们追寻幸福的诉求中。副马克斯·舍勒是一位优秀的人学研究者,他认为,对于这只“深藏的蛀虫”,所有人,无论其承认与否,无不具有某种确定的直觉。“病态心智”观的阵营还包括众多思想权威,不乏弗洛伊德的高足、精神分析核心层的要员、非精神分析的著名学者等等,其中的某些人本书将依次论及。由此形成“健全”观与“病态”观的论战局面,双方各自拥戴杰出权威相持不让。面对这一局面,我们作何选择?科隆(J.Choron)的表达颇有些剑走偏锋,他说,死亡恐惧能否被确定为基本焦虑,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怀疑。面对如此重大的争论,一个人应该努力站稳立场,凭藉最权威的论据,提出最有说服力的论点。 坦率地说,我赞成“病态心智”的观点。事实上,本书包含诸多论点,但全书体系的基础,则是死亡恐惧的普遍性。对于死亡恐惧,我更喜欢称为“恐怖”,试图表达这样的思想:一旦完完全全直面死亡恐惧,它将是何等伤筋动骨的事情。眼下让我首先引证精神分析学者齐尔伯格的一篇论文,它格外深刻,表述简洁,眼界宽阔,几十年来却尚未引起充分的注意。齐尔伯格在这篇佳论中指出,死亡恐惧极少暴露本来面目,所以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然而在种种表象之下,的确存在着普遍的死亡恐惧: 身处险境我们就会不安;在无助感与压抑感之下,永远潜伏着根本性的死亡恐惧,其存在经得起最缜密的推敲。它藉由众多间接的方式显明出来……无人得以豁免……焦虑神经症、形形色色的恐怖症、五花八门的抑郁性自杀、种类繁多的精神分裂症,它们充分证明死亡恐惧无处不在。在精神病理学各专门领域,所有重大的病理冲突现象,其内部必然包含着死亡恐惧……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精神现象中永远存在着死亡恐惧。 同样的意思,詹姆斯早就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过了: 让乐观的健全心智得过且过吧,让这样一种心智,倚仗其自身古怪的力量,尽情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恶的背景始终真切存在,令人无法安宁;而在健全心智的欢宴上,骷髅将会露齿微笑。 齐尔伯格的表述要晚几乎一个世纪,而且以更现实的临床工作为基础,而不仅仅出于个人直觉与哲学沉思。考虑到这一事实,两种表述中想象力和风格的差异就不那么重要了。可以说,齐尔伯格直接继承了詹姆斯和后达尔文主义的发展路线,后者把死亡恐惧看作生物学和进化论的问题。我认为齐尔伯格脚下有着极为深刻的基础,我特别喜欢他的论证方式。他指出,死亡恐惧其实是自保本能的情感表现,其功能在于提供持续的驱力,维系生命,应对威胁生命的危险: 如果死亡恐惧不是一个常项,那么,生命自保所需要的心理能量就无法得到稳定的补给。术语“自保”暗示了反抗生命解体的努力,其情感表现就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P14-15 序言 当我走进病房,厄内斯特·贝克尔开口便说:“你在我生命的尽头逮着我了。我关于死亡所写下的一切,眼下正在经受检验。我有了一次机会去表明:一个人怎样死,怎样面对死;他是否死得尊严、勇敢;围绕死亡他有些什么样的思想;他如何接受自己的死亡。” 1973年底,《死亡否认》一书寄达《今日心理学》杂志社,放在我的案头征求意见。见书后不到一小时,我就决定要亲自采访厄内斯特·贝克尔。12月6日,我打电话到他在温哥华(Vancouver)的家,想知道他是否愿意为我们的杂志做个访谈。不曾想到,他妻子玛丽亚告诉我,他不久前住进医院,已是癌症晚期,预计活不过一星期。翌日她来电话说,如果我能在他精力尚存和神志清醒之际赶到医院,他愿接受访谈。我激动难抑,急速赶往温哥华,也顾不得冒昧闯入濒死这一私人领域;我知道,如果拒绝他的邀请,那将是更为冒昧的事情。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我们立即切入了话题。死亡迫在眉睫,他已极度衰弱,哪还有寒喧的念头。我们面对垂死谈论死亡;面对癌症谈论罪恶。那天末了,厄内斯特精疲力竭,谈话也无法再进行。我们局促不安地待了几分钟,因为,要说出最后那句“再见”是多么难受。我们俩都清楚:谈话刊登出来时,他已看不到了。令人稍感慰藉的是,床头柜上的一纸杯药用雪莉酒为我们提供了终别仪式。我们同饮一杯酒,随后我就离开了病房。 那一天已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但是,就塑造我与我的死亡奥秘之关系以及与我的生命之关系而言,那是一个中心事件。厄内斯特的勇敢形象将伴随我一生,我会永远记得,他是怎样熬住疼痛保持清醒的神志,如何用思想的激情临时抵御住死亡的逼近。亲睹这样一个人英雄般地承受临死的痛苦,是我莫大的荣幸。 贝克尔去世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他是我们时代描绘精神图景的一位大师,一位智慧的灵魂医师。尽管有些抵触,我们还是渐渐开始明白,他开出的苦药——凝视我们无可回避的死亡之恐怖——其实是良方,给我们必死的命运增添了一丝甜意。 按《死亡否认》和《逃避罪恶》两书的内容,我们看到,四条线索组成了贝克尔的哲学。 第一条,世界令人恐惧。起码可以说,贝克尔描述的自然,与迪斯尼乐园全然是两回事。在贝克尔笔下,“自然母亲”是残忍的母兽,齿爪沾满了血腥,凡她所创造者,她都毁灭。贝克尔说,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生物的日常活动是“用所有各式牙齿撕裂别的生物——用磨牙咬断并咀嚼鲜肉、茎秆、骨头,带着欣喜把嚼烂的食物急不可耐地送入咽喉,将其中的精华融合进自己的组织,然后排泄出散发恶臭的残留物”。 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否认死亡恐惧的需要。人命中注定要焦虑不安,因为,在一个我们命中注定要死于其中的世界里,我们终究茫然无助,横遭遗弃。“恐惧在于:我们来自虚无,拥有名字,拥有自我意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胸中极度渴求生命和自我表现——即便如此,还是要死。” 厄内斯特·贝克尔和库伯勒一罗斯(Elizabeth Kublel’jRoss)是素昧平生的盟友,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把死亡和垂死从隐秘之处拉到光天化日之下。库伯勒一罗斯让我们放手去践行死得体面的艺术:而贝克尔则教导我们,凝视死亡之事实,必然伴随着畏惧、害怕和本体意义上的焦虑。 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生死攸关的人格谎言”是第一道防线,它保护我们免受对于自身之无助的痛苦意识。每个儿童从成人那里借取力量,通过内投(introjecting)上帝般存在者的品质,形成人格。如果我跟强大无比的父亲一样,我就不会死。只要乖乖待在人格防御机制里——赖希(Wilhelm Reich)称之为“人格盔甲”——我们就感到---安全,就能自称:世界不难驾驭。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昂贵。我们压抑身体,牺牲快乐,自我封闭,试图换取不被时间摧毁的灵魂,试图赢得不朽,试图逃避死亡。可是,当我们蜷缩进人格的防御堡垒之际,生命也逃离了我们。 针对我们天生的无能,社会提供了第二道防线,它创造出一个英雄体系,这一体系允许我们相信,通过参与某些具有恒久价值的事情,我们就超越了死亡。献身于征服一个帝国、建造一座庙宇、写本书、建立家庭、积攒财富、推动进步繁荣、造就信息社会和全球自由市场……通过某 #~_g4的事情,我们取得了人造的不朽。既然人生的主要使命是成为英雄和超越死亡,每一文化群落就必须向其成员提供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体系,其背后是宗教。这意味着,文明(文化群落)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本质上是各种不朽企划(project)之间的战斗,是圣战。 对于社会心理学,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贡献。贝克尔帮助我们认识到:企业和国家会受无意识动机的驱使,这些无意识动机与企业或公司公开表明的目标毫不相干。商场上的倾轧或战场上的杀戮,一般说来,与其说出于经济利益或政治现实的考虑,不如说出于这样一种需要:相信我们自己已经成就具有恒久价值的事情。试看不久前的越南战争,美国卷入越战并非出于实际的经济或政治利益,而是出于一个压倒一切的需要:打败“无神论的共产主义”。 第四条,以除灭罪恶为主旨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恶。人间冲突是生死斗争——我的神祗对抗你的神祗,我的不朽企划对抗你的不朽企划。人为罪恶的根源并非出于人的动物天性,也非出于领地的侵犯或固有的自私,而是出于自尊的需要、否认必死性的需要、实现英雄般自我形象的需要。我们希求最好者的欲望,恰恰是导致最坏者的原因。我们想净化世界,让它尽善尽美,使民主安然无恙,除净神的敌人,消灭罪恶,建立一座不会因人间悲哀而黯然的皎洁之城,或一个千年帝国。 或许,贝克尔的最大成就,是创立了一门罪恶学(a science of evil)。他指明了一条新路,让人有可能理解,我们是如何制造额外更多的罪恶——战争、异族清洗、种族灭绝。人类一直在应对荣格所称的人之阴暗面——自卑感、自恨、歉疚、敌意,办法就是把它投射到敌人身上。用贝克尔的眼光,我们无法理解战争何以能像人们所说,是净化世界的一种社会仪式;在战争中,我们把敌人看作人渣、危险分子或无神论者。达乔、开普顿、米菜、波斯尼亚、卢旺达……到处都是无情的证明,到处都需要替罪羊——犹太人、黑人、图西人。战争是死亡庆典,在这庆典中,为了消灭卑鄙的正义之敌,我们把英勇战士的生命作为献祭。而且,血流得越多越好,因为人死得越多,为神圣事业、神之家和神之计划所做的献祭就越大。 贝克尔提出了激进的结论:恰恰是我们的利他主义动机把这个世界变成藏尸所——我们渴望与更大的整体相融合,把生命献给更伟大的事业,为至高的权能效力。贝克尔的结论向所有人和所有国家提出了一个令人恐慌的革命性问题:为了确信自己是英雄,我们付出了何等样的代价?毫无疑问,贝克尔的书从未有过广大的读者群,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让人看到,我们是如何容易为了证明自身的正确性而杀人。贝克尔让我们无地自容。他作出这样的揭露:我们既想否认自己赤身裸体,又想锦衣丽着光彩照人,这样一种欲望是如此妨碍着我们,使我们无法承认:皇帝身上根本没有衣服! 对人的境况做了如此可怕的诊断之后,毫不奇怪,贝克尔只开出了缓解性药方。不期盼奇迹的疗救,不期盼成圣,不期盼摆脱了蒙昧的未来,不期盼理性的胜利。 贝克尔勾画了非破坏性英雄主义(nondestructive heroism)之两种可能的方式。 第一,我们对整个社会所能寄予的最大希望是,在广大的无意识个体身上,一种替换战争的道德代用品能得以发展出来。人学已向我们表明,社会总是由被动的隶属者、强力的领袖和敌人(那是我们投射歉疚和自恨的对象)三部分组成。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发展一种“对客体的恨”,这种恨的对象不是作为替罪羊的人,而是某些不具人格的东西,比如,贫穷、疾病、压迫或自然灾害。由于我们让不可避免的恨变得明智和通达,我们或许能够把破坏性能量转向创造性用途。 第二,对于特殊的个体,存在着古老的哲学智慧之路。贝克尔和苏格拉底一样,教我们练习死亡。培养对死亡的觉悟,会使我们解除幻想,丢弃人格盔甲,有意识地选择对恐惧的承受。因循这条自我分析之路的生存论英雄不同于普通人,因为他(或她)知道自己不得安宁。这样的英雄并未躲在人格的幻象之中,而是直面自己的无能和脆弱。这样一种祛除了幻象的英雄否认大众文化的模式化英雄,而钟情于普遍英雄主义;普遍英雄主义抛弃了不假思索和自我欺骗的依赖性,发现了选择和行动的新的可能性,发现了勇气和耐性的新形式;正因为如此,在普遍英雄主义境界中有着真正的欢乐。这样一种英雄个体,怀着对死亡的自觉意识而活在世上,有能力选择绝望,或者像克尔凯郭尔那样“绝望一跃”,信靠“普遍者之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力”,信靠那位不知其名,却在宇宙演化之恢弘戏剧中表达其玄奥目的的生命之神。 贝克尔的工作得到承认,这是一个迹象;这样一类迹象表明,某些人已经从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漫长黑夜中觉醒,并致力于发展蒂利希所谓的超越性的道德良知,即一种非人种论的、普世的伦理学。我们未来的使命是要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对每一个体而言,成为地球大家庭之一员,成为同宗者(kindred beings)中的一员,其意义何在?生活等待着我们去抉择:要么滥用我们的自由,把我们自己囊封在狭隘的、宗族的、类偏执狂的人格中,并创立更为血腥的乌托邦;要么与被遗弃的人们共同建设惺惺相惜的社群。只要人类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那么,对未来的一切希望必须用虚拟形式表述——我们或许可以,我们但愿,我们也许能。未来是兴盛还是毁灭?根本没有什么专家能够预测。罪恶对我们的支配既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我们或许可以选择。关于明天的剧本还有待撰写。 最后,贝克尔留给我们一个希望,尽管极为纤弱,却有非凡的潜能。他说:“并非自然的动物本性,而恰恰是对惊恐(panic:)的掩饰,让我们活在丑陋之中。这意味着,罪恶本身经不住批判性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相信,理性有力量影响罪恶。”在不那么遥远的将来,假如理性克服了我们的自毁性英雄主义(habitof self,·destructive heroics),假如我们有能力减少自己造成的罪恶,那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厄内斯特·贝克尔的工作,他帮助我们认识到:罪恶的支配力与我们对死亡的否认相关联。 后记 真没想到二十五年间会三次翻译出版这本孔e Denial ofDeath。第三版即本版《死亡否认》。本书前身为《反抗死亡》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和《拒斥死亡》(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个版本都是我的译作,适译远非完善,但因原书魅力,仍受读书界好评。本次翻译给我一次重要的机会,让我真正理解了作者厄内斯特·贝克尔的思想深度与高度,让我有条件逐字逐句重译全书,尤其书名、章节标题、重大关键词等等,均重新慎重推敲。书名最后确定为《死亡否认》,呈复调结构,意蕴准确、丰富而微妙。①章节标题的重新处理,由第5章、第7章等可见一斑。“自因”(causa sui)、“企划”(pro。ject)等关键词的确定,读者自可明鉴(可参“译者导言”)。此外,纯粹就文字质量而言,本书也远远超越前两书。现对比2000年华夏出版社《拒斥死亡》,谨举四例如下—— 第一例 原书,第266页: Abstractions will never do.God.terms have to be exemplified…Men crave their principles incarnate in enactable characters,actual selective mediator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polytheism of experience.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抽象概念永远是不够的。上帝的语言必须以实例加以说明……人们渴望着f己的原则具体化为可以展现的人格、他们自己和多神论经验之间可作实际选择☆介质。 人民出版社本版,本书第251页: 概念化绝对不行。神格(God.terms)必须现身说法……人们渴望自己的考义道咸肉身,成为可行动的人格,成为他们和多神论生存(polytheism of expe~ence)之间的中介——可作灵活选择的中介。 (本版译法充分体现了本句对于“大众消费神学”的精深分析与辛辣反讽参见“译者导言”中“消费惊恐:波粒不二,同体大在,娱乐至死”一节。) 第二例 原书,第197页: ...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playing the debt of dependency and yielding to the lmger meaning of the rest of nature,to the toll of suffering and the death that it demands..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依赖和屈从身外自然的更大意义及其它所强索的苦难和死亡之权柄一这是无法不付的债…… 人民出版社本版,本书第184页: ……依赖和屈从身外自然更大的意义,为此支付苦难和死亡的税金,这整/1是一场无法逃避的债务,最终必须偿还…… 第三例 原书,第11页: Is it not for US to confess that in our civilized attitude towards death we are oncmore living psychologically beyond our means,and must reform and give truth its dueWould it not be better to give death the place in actuality and in our thoughts whiclproperly belongs to it,and to yield a little more prominence to that unconscious attitudItowards death which we have hitherto SO carefully suppressed?This hardly seems indeeda greater achievement.but rather a backward step…but it has the merit of taking some—what more into account the true state of affairs...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以我们对死亡的文明化了的态度,在我们原有的招数之外,我们重新在心理学的意义上生活着,我们不应该承认这一点吗?我们不应该承认必须改进真理并且公正地对待真理吗?在现实中,在正好属于死亡的思想中给死亡以位置,并且向我们对死亡的无意识态度——我们一直极为小心地抑制这种无意识态度——略略多作一点让步,不是会更好一点吗?这种认识似乎确实很难作为一个伟大的成就,相反,倒像是一步倒退……然而这具有这样的优越性:它多少会较有助于我们对事件的真实状况做出解释…… 人民出版社本版,本书第10页: 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已然文明化了。在这种态度中,在旧有的招数之外,我们居然得以在心理学的意义上重新活着,难道我们不承认?必须改进真理,还真理的本来面目,难道不是应尽之义?在本属死亡的领域,从实际上,也从思想上,还死亡的一席之地,难道不是一种改进?对于死亡,在上述文明化了的态度之外,另有一种无意识的态度,一直遭受着周密的压抑。今天,向这一无意识态度稍作让步,略略恢复其卓越声誉,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就上述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的确难以视为一个伟大进展,反倒像是一次倒退……然而不无益处,有助于我们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 第四例 原书,第247页: All heroism is relative to some kind of‘‘beyond”;the question is,which kind?This question reminds US of something We discussed earlier:the problem of too—limited beyond.From this point of view,perversions are merely a demonstration of the severe aDotheosis.The sado—masochist is someone who plays out his drama of heroism v/s-a—v/s one person only;he is exercising his two ontological motives--Eros and Ag印e—on thelove object alone.On the one hand,he is using that object to exDand his sense of h own fullness and power;on the other,giving vent to his need to let go.abandon h will,find peace and fulfillment by a total merger with something beyond him.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289页: 所有的英雄主义都与某种“彼岸”相联系,问题是到底与哪一种相联系这一问题令我们想起前面讨论过的某种东西,那就是各种过分局限之彼岸的天题。从这种角度来看,性变态只不过表明了人为了自己的英雄式成圣剧而选择告彼岸之严重局限。虐待一受虐狂是这样一种人,他只对一个人演出他的英雄主3之剧;他只向爱的对象表现他的两种存有动机——爱欲和神爱。一方面.他把童对象用来增强他自己的圆满和力量感;另一方面,他也要满足放弃自己的意志白需要,通过与在他之上的某物完全的融合,而找到宁静和满足。 人民出版社本版,本书第232页: 所有的英雄诗剧都与某个“彼岸” (beyond)相联系,但究竟是什么样白“彼岸”,这是一个问题!在这儿,我们不由自主回到前面的讨论,其中我们e然见识过那些过于有限的“彼岸”。就此而言,性变态也是一个见证:当事人爿自己选择了一个“彼岸”,试图藉此完成英雄主义的成圣诗剧,然而,这一‘‘在岸”却是何等的局限!我们知道,爱欲与神爱(Eros and Agape)是一对共生的Z在动机。对于施虐一受虐狂,这一对存在动机只向所爱者一人表达,所上演的害雄成圣诗剧,只有所爱者一位观众!事实上,他利用这位观众来增加自己的完4感和力量感,与此同时,也把这位观众当作宣泄的出口,藉此排空自己的意志与“彼岸”之物完全融合,以便让自己得到宁静和满足。 本书一项特殊的处理需略加解释:《死亡否认》原书The Denial ofDeoth实两上有三级标题(“部”、“章”、“节”),但第三级标题(“节”)未见于原书目录。贝克尔在“作者序”中宣告:本书是一场“雄心勃勃”的入学综合。这一22-惭不仅反映了他精深的理性思考,也体现了其犹太先知般的感性,而且禀有强烈能诗化风格。这也许导致他有意在目录中略去第三级标题,以便让本书显示相应猷大气、简洁和诗意。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原书目录第三级标题的省略自有奥代价,那就是有碍读者的理解,所以值得商榷。须知,本书思想涉及犹太一基督教神学、精神分析和生存论,三者难度不言自明,遑论其交汇及“人学综合”。因此,为帮助读者充分理解这部伟大作品,本次汉译在目录中列出原书省略的第三级标题,出于同样的目的,还对这些第三级标题作了若干技术性处理,并增添了第4章1_2节、第7章1节、第11章1节共四个第三级标题。依同样的原则,译者还为第5章3节增加了两个第四级标题。特此说明。④ 感谢本书前身《反抗死亡》和《拒斥死亡》两书相关人士(参见《拒斥死亡》“译后记”),尤其感谢《拒斥死亡》校译者徐志跃先生,作为见证,本书特别保留了他为《拒斥死亡》适译的萨姆·基恩“前言”(并三个“校注”),特此说明。 感谢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谢谢周文。众多读者素昧平生,惠赐莫大的鼓励。至爱亲朋(尤其老友钟明)一如既往,给予温暖的理解和支持。凡此等等,在此一并致以特别的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李琪,本书工作之巨,尤其最后的冲刺阶段长达半年,其间,她在教学、科研和公益奉献之余,独自承担繁重的家务,安排营养丰富的饭菜,反复提醒我劳逸结合。苦熬下来,我尚能保持良好的健康,没有像往常著述那样“垮掉”,不由得对她充满感激之情。 最后,特别感谢本书作者厄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t‘,1924.9.27—1974.3.6),他为人类提供了一本如此伟大的书,明察秋毫而兼备深邃博大,鞭辟入里却饱含真诚挚爱。特别是,他在九泉之下,或者说,在他蒙恩的先祖亚伯拉罕怀中,藉这本书耐心等待了我二十五年,一直等到今天,让我终于有能力去体会他的拳拳之心。他英年早逝的一生,基本是一场“旷野漂流”,分享着他的民族古老的沧桑命运。他的父母双亲都是欧洲犹太人,约于1920年前后移民美国。他于1924年生于美国麻省小城斯普林菲尔德(Spl。ingfiel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美国陆军,赴欧作战,参加过解放纳粹集中营的战斗,这样的集中营曾经吞噬了他的数百万犹太同胞,包括他家族中远远近近的亲友。二战结束^他返回美国,入纽约州锡拉丘兹(雪城)大学学习,毕业后派驻美国驻巴黎岁使馆。大约1954年之后,他再次离开欧洲故土,重返美国的母校,攻读文化/类学,196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禅宗思想以此为基础,他于1961年出版了第一本著述《禅:一个理性的评判》(zen:。Rational Critique)。同年,他的导师托马斯·沙茨(Thornas Szasz.1920--2012出版了《精神病学的神话》,这是一本“反精神病学”之书,指责精神病学的彭断是“贴标签”,只代表医生个人的价值判断,本质上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彭社会压迫。此论一出,学界哗然,令其险遭解雇。在激烈的论辩中,贝克尔支末导师的思想,遂于1963年被解雇。1965年,他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牙分校谋得一席教职,开设人类学课程,不料又与校方发生冲突,被责令离职;兰时,数千学生起而请愿,要求校方纠正错误决定,未果。1967年,他另在旧篁山州立大学心理学系谋得教职,却因反对校方限制学生游行自由,再次得罪朽方,被迫离职。在这些动荡的日子里,他竟先后撰写、出版五本著述:《有意'的生与死》(舭Birth and Death ofMeaning,1962);《精神疗法的革命》(Revozution in Psychiatry,1964);《超越异化》(Beyond Alienation,1967);《恶的结构:(死e Structure ofEvil,1968);《身着甲胄的天使》(Angel in Armor,1969)。最后1969年,他终于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v、安顿下来,开始了相对平静的教授生涯。但不幸的是,此时他的生命只剩五个牟头了。五年之内,他又陆续写成三本重要著述:《失落的入学》(‰Lo。t Sci。聊.ofMan,1971);《死亡否认》(死e Denial ofDeath,1973年12月);《逃避罪恶j(Escapefrom Evil,手稿,约完成于1973—1974年之交)。后两本著述撰写与出膨之际,他已然癌症晚期。1974年3月6日,他与世长辞,年仅49岁。两个月后《死亡否认》获普利策大奖(文化人类学专项)。1975年,他的遗著《逃避罪恶》由妻子和友人代理出版,这本书继续深化他一贯的思想:心理学的拷问迫使人性直面自己的尽头,等待救赎。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书值得林和生这样不倦的思想者和诗人在二十五年间三次翻译,这本身就说明了其意义。《死亡否认》比《拒斥死亡》更接近作者要表达的终极关怀深度,也代表了译者走进西方文化思考生命意义的进程。 ——金观涛、刘青峰 一本杰作,致力于直探人性深层,并揭示生存之要义,为所有痛苦的灵魂准备,并允诺我们最终或许能与死亡打个平手。 ——唐晓渡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然而当阅读了此书后,您或许能够稍为淡然一些地面对它。 ——霍大同 读毕此书,叹为观止,从此不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 ——吴思 深刻、震撼、激情;划时代巨著,充满勇气,洋溢着乐观主义…… ——《纽约时报·书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