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鲁塞尔烙饼LOBBYING(一个驻外记者的欧洲行走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农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何农编著的《布鲁塞尔烙饼LOBBYING》分为三个部分:《天下》,讲的是欧盟之所以成为欧盟,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家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横剖面”,描写、刻画部分欧洲国家的性格、传统、风俗,等等。《江湖》,通过对十几个欧洲人故事的叙述,向读者展示欧洲人的前世今生、酸甜苦辣。

本书不是理论探讨,而且读者的口味复杂,发达的互联网和旅行的便利,使得“人人都是记者”成为现实。驻外记者的优势,是个人的积累和长期地与书写对象“面对面”。

内容推荐

何农编著的《布鲁塞尔烙饼LOBBYING》是一本从饮食男女到家国天下生动解读欧洲的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天下》一章讲的是欧盟之所以成为欧盟,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家国》一章则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横剖面”,描写、刻画部分欧洲国家的性格、传统、风俗。《江湖》一章通过对十几个欧洲人的故事的叙述,向读者展示欧洲人的前世今生、酸甜苦辣。既有严肃的学术探讨,也有发挥记者常驻欧洲多国的优势,从个人积累出发的思考和分析。既有充分结合“正在发生的事”的时效性,也有拉开距离、换个角度的时空转换,新颖、深刻、现场感强。

目录

序言——◎赫尔曼·范龙佩

写在前面——◎何农

天下

 欧盟:英语、法语“争天下”

 欧洲精英也“装腔”

 布鲁塞尔“烙饼”

 “白脸”欧盟

 方法论优势是欧洲的核心优势

 “调停者”欧洲

 欧盟谈判模拟游戏

 想给简历添彩吗?来布鲁塞尔工作吧!

 欧洲需要巨人,但还没有产生巨人

 从“法国文化例外”到“欧洲文化例外”

 危机冲击欧洲社会福利

 欧洲的社会模式该不该坚持?

 贝努瓦不满推迟退休的“改革”落在自己头上

 走进比利时养老院

 中国对欧洲来说是个威胁吗?

 中国人来欧洲买点什么带回去?

 再谈中国人来欧洲买点什么带回去

 抚不平的皱纸

 低投票率迷局

 风云变幻话欧洲

 欧洲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

家国

 英国王室: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关公司

 为什么一定是拉菲?

 德国人为什么能“自哀”?

 希腊人,你们得顶住啊!

 希腊危机中的文化因素

 “风雅颂”之“荷风西语”

 “风雅颂”之“雅比”

 “风雅颂”之“卢颂”

 “四百下”

 说“比”谈“中”

 比利时人为什么喜欢连环漫画?

 巧克力为何成了欧洲的特产?

 比利时就是一片云!

 为什么最豪华的私人住宅从未让人看到过正面

 从排场说到浪费

 当中国古董成为世界新宠

 当西方古董成为中国人新宠

 以茶会酒

 银行业的好日子快走到头了!

 “武装中立”

江湖

 潜水人生

 从干邑酒商到“欧洲之父”

 一座千年城堡全家半世辛劳,

 一生书缘一世情

 让孩子继承什么?

 荷兰:女王变公主,王储当国王

 “一生都随心所欲”的天才伊夫·圣·罗兰

 从布鲁塞尔到布鲁塞尔,18000公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欧洲年轻人也“拼爹”

 普罗旺斯人去哪儿度假?

 幽默的土壤

 法国人舌根儿上的伦敦奥运

 危机不误休假

 小国收藏天下

 南意不“在意”

 上进心才是最好的避孕药

试读章节

欧盟:英语、法语“争天下”

据一位常驻布鲁塞尔、报道欧盟事务逾30年的荷兰记者朋友说,英语在欧盟各机构中大行其道是近十几年的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法国人雅克-德洛尔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后来接任的卢森堡人雅克.桑特的母语也是法语,在他们两人前后十几年的任期内,英语在欧盟是没有地位的,在这之前当然就更没有了。这也是延续了欧盟从一建立就昭然若揭的传统:欧盟、其前身欧洲共同体乃至其雏形欧洲煤钢联营,都是在法国拉着德国的情形下逐渐走向成熟的。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加上德语影响相对有限,又那么难学,几无成为多数国际机构基本通用工作语言的可能,所以只能听任法国人在欧盟各机构推广法语。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众多欧盟机构的主要办公地点,分别在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和同样也是法语国家的卢森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法语的地位。

眼下的欧债危机,在救助危机的各个操作层面上,在主要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中,德国人占的比例比较高,但德国人倒没有借此机会不遗余力地推广德语。在欧洲央行、欧洲稳定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里,德国人都是说了算的,不过那里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有个意大利记者说,倘若这些机构都是法国人说了算的话,呵呵呵……

这里面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文化例外”。政府可以挺身而出.在国际谈判中要求文化“例外”,但英语的“侵蚀”却让法国人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通用语言,英语入门简单、来源多样,善于海纳百川以至于词汇量巨大,让什么人都能对付两·句的特点,确实是法语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有专家称,英语词汇现在有60万,莎士比亚要是活在今天也是个半文盲。连汉语中的‘‘纸老虎”“关系”,甚至最新的“土豪”等,都已经进入英语词汇,而且很多就是直接用汉语发音。当然,英语本身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两个母语都不是英语的人同样说的都是‘“英语”,但由于都分别离“英国英语”的“圆心’’比较远,两个人也只能明白个含含糊糊。

所以,法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语在欧盟攻城略地,逐渐有超过法语,成为24种工作语言中的第一大工作语言之势。现在欧盟的各种招待会、研讨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英语开场,如果没人用法语提问,主人很少主动说法语。在北约,虽然法语和英语一样,也是两种工作语言之一,但除了每次都有个法国记者用法语提问“提醒’’法语也是北约的两种工作语言之一以外,主人一般也不会主动以法语回答问题。曾是欧盟第一大工作语言的法语的命运尚且如此,可以说,一个只会自己母语加上其他一门或几门外语,但英语不灵光的欧洲人要想在欧盟各个机构里混,相当不容易。新一届当选“欧盟总统”、欧洲理事会主席的波兰人唐纳德‘图斯克就是这样。他只能讲简单的英语,法语则一点不会。俄语倒是不错,不过在欧盟还用不上。这不得不让人为他未来的工作捏一把汗。当然,英语也通,法语也能用,要是再加上西语、德语什么的,“看人下菜碟”那就最好了。

反正法国人、比利时瓦隆人,或者是法语,一定是在历史上把佛拉芒人得罪得不轻。部分佛拉芒人对法语、对讲法语的人不友好,随时做好准备故意奚落你。有个讲法语的比利时人说自己的佛拉芒同胞,“他们一开口讲英语就舒服!可别忘了,100年前,他们也是这么学法语的。”过去,在佛拉芒贵族家庭,讲法语是时髦、有教养和神通广大的表现,有点像今天中国一些家庭中让孩子从小用英语会话,还美其名日“创造语言环境”。更有一个瓦隆区的古董商朋友对我说:“您不讲佛拉芒语吗?太好了!你们外国人,可千万别学那些语言!”我对他怒目而视,因为,这么说已经涉嫌种族歧视了。但可以相信,他一定因为不会讲佛拉芒语而受过不少气。

但是在欧洲法院,法语仍然是第一大工作语言。法院负责人对记者说,这里主要的文件都用法文,最终的判决书用法文,所有文件的标准文本是法文。

英语影响再厉害、再好学、再容易上口,也不能指望让母语为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欧洲人张口就说甚至以说英语为主。当然,也许母语是佛拉芒语的比利时人除外。他们宁可说、宁可在学校里教这个本来不是比利时官方语言的英语,也不肯说、教、学法语,即使法语是比利时的三种官方语言(法语、佛拉芒语、德语)之一!佛拉芒人自己之间一定是说佛拉芒语。这很正常。当有不会佛拉芒语的外人在场,他们一定和你说英语,哪怕这些“外人”中也包括有自己的同胞比利时人,只不过是讲法语的比利时瓦隆地区人。佛拉芒人的英语水平当然高。不过,水平再高,那也是他们的外语啊!好比两个北京人,用在学校里上课学到的广东话聊天……

比利时佛拉芒大区的教育部长曾公开要求说:“布鲁塞尔所有居民都要会讲至少一种共同语言,应该就是英语。”注意,他可是在要求自己相互不买账的两个族群的同胞都讲外语!但据布鲁塞尔自由大学2011年一项调查,在布鲁塞尔,63.2%的人以法语为母语,21.1%的人说阿拉伯语,19.6%的人说佛拉芒语,3%的人说西班牙语,仅2.5%的人以英语为母语。而且布鲁塞尔现在正在努力增加法.佛双语学校,因而想让根本不是自己母语的英语成为人人能学、人人会说的“通用语”,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甚至有人认为这类似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搞的“殖民教育”。还有,就是让人觉得这建议其实还另有目的,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贬低法语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有人说,法国人最希望在欧盟各个机构领导人换届的时候。选上那些英语不灵光的法国人、比利时人、卢森堡人,这样,法语在欧盟重整河山的机会说不定就来了。这样的候选人如果当选,所有的演说、记者会,他(她)一定说法语。如此,欧盟说不定又能回到以讲法语为主的“德洛尔时代”!P6-9

序言

每当欧中峰会举行之际,中国领导人都会跟我提到这个说法,即欧洲和中国,各自代表着一种古老的文明。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一向都相互理解。

的确,欧洲和中国在历史、文化方面存有很大的差异,但双方都面临着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历史都给我们刻下了印记。但是,这种对传统、对祖先、对劳动、对责任感、对家庭、对公益的尊重,毫无疑问是欧洲和中国共同的价值观。

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这个成就是全球唯一的;而欧盟则实现了敌人之间的和解,化千戈为玉帛,这个成就也是全球唯一的。

何农先生了解中欧两种文明及它们在今日的解读。因此,他得以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双方的异同。当然,作为中国人,他的观察不一定是中立的。但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又使他得以触及两种文明之魂。

中国和欧盟在世界上长期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就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样,也有可能此消彼长。但国家的整体性、联盟的整体性,则将永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和谐”,这个人类大同的理想高悬于上,但要实现之,则首先要跨越那些现存的障碍。同时,对于高瞻远瞩的人而言,独立自主和全球治理的目的,一定是清晰确定的。而中国人和欧洲人一样,一定会从各自的历史中得出结论,对此了然于胸。

何农先生的文章,观察深刻细腻,分析精当准确。但今天能够结集成书,还要加上他对中国、欧洲两个“大陆”的热爱和持久的热情。

书评(媒体评论)

好的驻外记者一定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清醒的政治分析家、眼光独到的社会观察家、深入了解当地情况的杂家。三教九流、生活万象,都有可能成为笔下的主题。何农是我少年时就熟悉的朋友,也是我朋友圈内的资深名记之一。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常驻欧盟时,在各种外交场合经常碰到的那个机智敏捷的年轻记者何农。他的国际新闻和评论总能切中要害,吸引读者。他的文笔也是值得赞赏和令人记忆深刻的。

——中国前驻欧盟使团团长、大使关呈远

我与何农同志曾同期在巴黎工作过。他在当年是中国常驻巴黎的一名很活跃的新闻记者。印象中,他对法国社会的了解认识和涉猎广泛的兴趣是在同龄人中不多见的。他对新闻的敏感和对许多事件报道的把握都很出色、很到位,表现出我们国家主流媒体驻外记者的良好业务素养和文字沟通能力。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赵进军何农此书体现出他对欧洲的了解、理解,值得一读!

——欧盟原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TranVan一ThinhPaul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