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抗日名将范子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了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范子侠(1908-1942)江苏丰县人。高等小学毕业后入中学半工半读。后入东北军,被选进天津入东北军随营学校学习,历任东北军参谋、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9年11月,率部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率部转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与八路军各部协同抗日。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1942年2月,参加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日寇“扫荡”。12日,在与日寇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4岁。王了所著的《抗日名将范子侠》记录了范子侠将军戎马倥偬、疆场驰骋的一生。

内容推荐

王了所著的《抗日名将范子侠》以抗日名将范子侠将军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为线索,详细生动地记述了范子侠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先进事迹,彰显了范将军率领抗日武装加入八路军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由衷地赞美了范子侠将军伟大而崇高的人格,以及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情操。

目录

引言

一 家境贫寒

二 偶遇良师

三 沿途见闻

四 福建求学

五 淤泥不染

六 院校深造

七 初入军营

八 一身正气

九 愤而辞职

十 回乡成婚

十一 奇袭土匪

十二 为民除害

十三 胸怀家国

十四 急切救国

十五 奔赴前线

十六 大刀挥舞

十七 负伤参战

十八 结交英豪

十九 勇敢冲锋

二十 风云再起

二十一 苦寻出路

二十二 打入敌阵

二十三 遭人陷害

二十四 坚定信念

二十五 奔赴山西

二十六 组建队伍

二十七 制定教程

二十八 严惩土匪

二十九 解决保障

三十 夜袭长寿

三十一 夹缝求生

三十二 坚决抗战

三十三 报仇雪恨

三十四 龙宫之战

三十五 顽固排挤

三十六 临城之战

三十七 路遇诤友

三十八 长官接见

三十九 巧取军火

四十 自筹经费

四十一 夜袭车站

四十二 践行民主

四十三 千里寻子

四十四 首长关怀

四十五 应付摩擦

四十六 殊途同归

四十七 统一战线

四十八 首长栽培

四十九 一触即发

五十 推心置腹

五十一 首长恳谈

五十二 细致入微

五十三 民主选举

五十四 坚定抗日

五十五 加入组织

五十六 部队转移

五十七 派员指导

五十八 协调作战

五十九 反敌围攻

六十 武乡休整

六十一 铁路破袭

六十二 接受检阅

六十三 临危不惧

六十四 夜袭桑掌桥

六十五 攻克测石

六十六 草帽山战斗

六十七 辛庄战斗

六十八 悼念战友

六十九 沟岭设伏

七十 关家垴战

七十一 管理后勤

七十二 筹建分区

七十三 边区会议

七十四 忘我工作

七十五 兴奋回忆

七十六 争取伪军

七十七 关心同志

七十八 威慑敌人

七十九 壮烈殉国

八十 沉痛悼念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家境贫寒

1908年,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动荡之年。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清政权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日益摇摇欲坠,影响中国政局的两位最重要的人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两天之内相继去世。列强为了维护在华的利益,他们纷纷扶持新的代理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海外以及内陆地区加紧筹备和发动新的革命,力争用最短的时间给中国带来新生。身处社会底层的中国老百姓,生活日益困窘。

江苏省是位于我国南部的一个省份。南北朝时期,江苏曾经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京畿之地。丰县是江苏省建制最早的县,史书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的记载。历史悠久的丰县位于徐州最西北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毗邻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古称凤城、丰邑、秦台;春秋属宋,为宋王偃的都所;秦时建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古往今来,这里英雄辈出,景色优美,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河道纵横。丰县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大沙河,古往今来是丰县主要的经济商贸通道。大沙河养育了沿岸村庄的人们。大史楼村位于大沙河的岸边,大沙河流经大史楼村西。靠近河边有一户人家,是佃农范立文的家,他们家世代都是佃农。为了改变穷苦的命运,父母节衣缩食,让年幼的范立文念过几天私塾,父亲希望他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可是,由于贫穷,范立文就中道退学了。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产者来说,他们只能成为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范立文的母亲和媳妇都是贤惠的农家妇女,他的父亲是勤劳善良的庄稼人。

还没有到夏至,大雨却弥漫起来,闪电在天空中伸开爪牙,把树木都劈开了。好不容易雨水停了,勤劳善良的范立文再也坐不住了。他掀起自己家里的草帘子,不时地抬头看天。天依然灰蒙蒙的,并没有放晴的架势。他担心自己家里的秧苗被毁坏,在父亲的召唤下,他顺手提起一把镢头就走了。大雨早已把秧苗淹没了,田边的小路上泥泞不堪。他开始担心秧苗是否会倒下。对于水稻来说,它并不怕水,水是它的宝,可是一旦秧苗深陷泥潭,那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仔细地向泥水中探望着。他发现,在浑浊的水中隐约露出一个个小白尖来,他揪紧的心顿时放松了下来。秧苗是农民的命,安不上苗,这一年就白搭了。就在他张望水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蓦然间由稻子想到了“子”来。天下万物,都是有“子”的,庄稼更是,怪不得他们叫“稻子”、“谷子”的。想到“子”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媳妇。刚出来的时候,看着媳妇快生的架势,他不知道媳妇这次会给他生儿子还是女儿。想到这里,他心里不仅又紧张起来。自从他结婚以来,孩子生了不少,但是都没有长大成人。更令他们心碎的是在七八年前,他们养育了一个儿子,那时候是他们一家最幸福最快活的日子。可是一场瘟疫过后,孩子没有了。全家人肝肠欲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忘记自己的伤痛。半年之后。,媳妇的肚子又隆起来了。一旦这个孩子出世,不管什么原因,他一定要把孩子的名字叫得响亮一点。他感觉自己一辈子给人当牛作马,忍气吞声,见证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己却没有胆量站出来伸张正义。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就像除强扶弱的豪侠一样,即使神鬼也会敬而远之的。他决定给孩子起名叫子侠。

他边往家走,边胡思乱想,冷然间和村里的接生婆在街巷拐弯处走了个对面,险些撞个正着。接生婆看到他,大声说到:“赶紧回去,别来叫我了,我知道你媳妇快生了。”

这时候,他才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媳妇快要生了。他搀着接生婆疾步朝家里走去。刚进院门,一个婴孩响亮的哭声从破旧茅屋里传了出来。接生婆朝着他说到:“你老婆这一定不是头一胎。其实不叫我,她也能生下来。”说罢,她便扭头就走。范母急忙从家中走出来,一脸喜悦却又歉疚的表情,朝接生婆说到:“他婶,麻烦你白跑了,孩子生下了。”接生婆扭过头来,搭讪到:“顺产就好,没事,那我就走了。”说罢,转身离开了。

随着一声婴孩的啼哭,佃农范立文的儿子诞生了。范立文急不可待地跑到屋里。当他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不由眉头紧锁起来。这个孩子太瘦小了,面黄肌瘦,四肢虽说不停地在踢腾着,但是范父、范母和范立文都似乎对他并不满怀期望。上一个出生的孩子那么健壮,生下来就虎生生的,都没有养活。这一次他们又担心起来。就在大家失神思索的那一刻,孩子却蓦然间不再哭叫了。众人以为又出了什么问题,走近一看,原来这小家伙眼睛睁得滚圆,聚精会神的样子似乎在谛听周围的动静一般。全家人再看看孩子,不仅没有了偏见,反而觉得心头掠过一丝甜蜜的感觉。范立文害怕再次失去孩子,赶紧脱口说到:“孩子名字我想好了,要孩子健健壮壮,将来做一个顶天立地、声播四海、行侠仗义的男子汉,所以叫子侠吧。”父母听后,理解儿子的一片苦心。当地有这样的风俗,一旦第一个孩子没有成人的话,他们就要依据当地风俗给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起一个健壮的起劲的名字,可以帮助孩子驱邪避疫,强身立命。

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日,范子侠诞生了。

子侠虽说长得瘦弱,但是却很懂事。他并没有父亲范立文所期望的那样。他刚满月的时候就高烧一次,全家人只能干巴巴看着心疼。三天过后,不吃不喝的他居然挺了过来。为了给孩子保命,范妻就到附近的庙宇为孩子乞了护身符。子侠的身体依然瘦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即使再大病症,这个孩子的精神却依然喜人。

为了使孩子少生病,范妻从来没有给孩子断过奶,生怕孩子营养不良。1914年的秋天,范妻因为养育孩子而体力严重透支,加上营养不良,就病倒了。三秋过后的十月初六早晨,范立文起床后,发现妻子还躺在炕上。年仅六岁的小范子侠看到母亲那疲惫的神色,早已乖巧懂事地自己穿好了衣服,坐在母亲身边守候着。范立文把手伸向妻子的额头,发觉妻子浑身热得滚烫。他急切跑到宋家楼镇去取药。等他刚回来,还没有进家门,便在院子外听到父母哭儿媳的声音。他像雕塑般僵立在那里。小范子侠跪在母亲的身边,“哇哇”大哭起来。

P3-5

序言

“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这是范子侠将军牺牲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新华日报》撰写的纪念文章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范子侠将军,1908年生于江苏省丰县华山镇大史楼村。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范子侠不顾国民党顽固派的威胁和诱惑,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毅然摆脱国民党的统治,将其所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独立旅,对坚持和发展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范将军1939年加人共产党,历任129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八路军太行山军区第十旅旅长、八路军太行山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兼新十旅旅长。1942年2月12日,在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的河北省沙河县柴关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范子侠将军一生戎马倥惚,疆场驰骋,身经百战。男儿意气当纵横,纵死犹留侠骨香。范将军是一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全民抗日战争,是光辉伟大的篇章。为讴歌和宣扬抗日民族英雄的功绩和高尚品质,使抗日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发扬光大,我们特意奉献出这部《抗日名将范子侠》,以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宝贵的“抗战精神”。的确,今天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一场同样伟大也同样艰难的挑战,既是实力与能力的考验,更是意志与精神的比拼。全面深化改革,多少硬仗要打,仍需满腔爱国情怀;走向民族复兴,多少难关待克,仍需保持必胜信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生养英雄的古丰大地,今天已经发生了大变巨变。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煤盐化工、电动三轮车、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新城区、老城区、开发区以及中心镇、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古老的凤城正在插上腾飞的翅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以范子侠将军为楷模,学习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拼搏进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丰县篇章作出最大的贡献!

邱成

后记

1997年,我刚初中毕业,由于在家无聊,于是受朋友之邀,产生了到附近游历的想法。等我们聚集到一起后,经过商议,看去哪里比较合适。有人提议到范子侠将军墓地。大家听后,不假思索,一致同意。那时候虽说年轻,并不了解范将军戎马倥偬的辉煌人生。但是回来后,我还是感触颇多,并且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游历感受。直到现在,虽说诗的原稿早已找不到了,但是我却还能清楚地记得每句诗的意思。题目是《瞻仰范子侠将军墓地有感》:

那一天

我们轻轻地走到墓碑旁边

没有长歌当哭

没有激情满怀

一种深沉的思念充塞了我们的心

此刻

我们才真正感受到

青山永久屹立的伟大

河水万古长流的深情

20多年过去了,每当陪朋友到范将军墓地凭吊时,我就会想起二十多年前写的这首诗来,就会想起范将军这位坚定的抗日志士。

从那以后,我搜集到了许多有关范将军的资料。有的是根据回忆整理的,有的是史料记载。对范将军的人生事迹就逐渐有了了解,并加深了印象。我一直在想,像范将军这样一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他的人生经历一定是充满艰难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如果把他的人生事迹记述下来,既可以光大将军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宏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为追求真理和正义而勇于拼搏进取、勇于自我牺牲的抗争精神。同时,又可以以范将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为楷模,教育后世子孙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2009年,由于手头资料比较充裕,我认为为范将军写传记的时刻到了。由于忙于教学工作,于是断断续续,直到2014年暑假时期,传记才写出初稿。期间曾得到范将军的儿子范国光先生,以及孙女范蔚女士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沙河市各级领导,以及丰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初稿完成的五六天时间内,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亚峰,以及副部长张波等一行六人,不远千里,亲自驱车来沙河凭吊范将军,并对书稿的出版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由丰县县委宣传部、丰县文联负责出版此书事宜。此后,丰县方面与我多次友好协调,就改稿、出版等事宜达成正式协议。

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再现范将军传奇而伟大的一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有据可查的,以史实为依据,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力争使本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趣味横生,呈现出传记文学的特点来。

如今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对为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沙河市委书记曲斌、沙河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刘国芳、沙河市政协主席王爱英、册井乡乡长王印奇、沙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自琪、沙河市文联主席赵孟魁、沙河市委宣传部常委副部长徐利民、沙河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樊渠金、沙河市作协主席董竹林,以及沙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秦增群等人深表谢意。特别感谢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亚峰、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张波、丰县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张尊军、丰县县委宣传部文艺科长张梦杰、丰县作协名誉主席王振山、新华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贾允河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中共丰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邱成为本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序言,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本书在写作时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以及著作,其中有韩寅编著的《忆范子侠将军》一书,以及李建平撰写的《怀念范子侠将军》等文章,此外还参阅了闫光明所著的电影剧本《跃马太行》等资料。除此之外,还参考了《太行革命史》、《抗日战争史》、《刘伯承传》、《邓小平传》、《册井村志》、《沙河市志》等著作。谨此,对以上著作以及文章的作者深表谢意。

如今书成,无论完美与否,至少对我来说,终于了却了为范将军树碑立传的宏大愿望。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而2015年恰好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值此之际,我想此书的问世,对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来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我希望将来阅读到这部书籍的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范子侠将军那宽广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从而激励后世子孙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不息。

作者

于2014年9月24日深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