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的大型历史纪实文学作品《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的岁月》分三条主线、四大板块,以历史大视角、政治大舞台、军事大场景、风云大变幻,全景展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到1928年期间中国大地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该书以1907年秋瑾慷慨就义为引子,以1928年毛泽东井冈旗红为尾声,告诉读者辛亥革命之后那些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叫军阀?什么是革命?各个政治集团、社会势力在这一历史时期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涌现出哪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使人们了解那个群雄并起、山河变色的时代,中原竞逐,得鹿何人,试图给人们以思考与答案。
辛亥革命之后,到1928年底告一段落,陈杰的大型历史纪实文学作品《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的岁月》把这一时期称作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也结束了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尽管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却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能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这究竟是为什么?
辛亥革命之后那些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什么叫军阀?什么是革命?各个政治集团、社会势力在这一历史时期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涌现出哪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
本书注重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以纪实手法,将读者带入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并试图给人们以答案与思考……
第一批烈士
10月9日深夜。武昌城南的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临时总司令蒋翊武两眼紧盯钟表,盼着一声炮响。
12时,1时,哎,炮呢?咋不响捏?嗨!派出的3路通知炮队的人马,都因城内戒严耽误了行动,哪个也没把信儿送到。各标营革命党人根本就没联络上。
起义计划落空,抓捕的清兵却来了。一番混战,蒋总司令越墙逃走脱身,可苦了其他人。
很快被拿住三个。其中一人扔出炸弹反击,弹没安火栓,未炸被擒。另一人倒记得安了火栓,却不慎在自己大腿上炸了个窟窿,伤重被俘。第三人本已逃脱,自恃身着宪兵服装,大摇大摆返回探听情况,被逮了个正着。
别看清政府干别的事拖拉,搞镇压绝不含糊。当晚就对三人进行了审判,比处理秋瑾事件还从快从重。别看三位党人作战不内行,在法庭上可真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令人敬佩。
“你们这些听命于朝廷的猪狗,我等加入革命党,就是要推翻卖国欺民的清政府!要杀要剐,随便!我等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愿革命大业早成,国人赶快觉醒,一雪我大汉数百年之耻!革命何罪?造反有理!中华振兴有望!”
听听,听听!义正词严,声震八方。把个主审官直气得三魂出窍,七孔生烟,当即判了个斩字。10月10日凌晨,三位勇士被当街斩首,枭首高竿。血呼啦嗒的首级上,个个怒目圆睁。是啊,他们在革命前夜失去了生命,差一天就能看到武昌首义的胜利情景,死不瞑目啊!笔者行文至此,也不免为他们惋惜。
让我们记住武昌首义第一批烈士的名字吧。他们是:
刘复基,生于1883年。湖南常德人。担任临时总司令部参议。
彭楚藩,生于1884年。湖北省鄂城人。负责运送军火。
杨宏胜,亦作洪胜,生于1875年。湖北谷城人。任联络员和交通员。
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随着起义意图暴露,革命者横尸街头,白色恐怖加剧。官府按图索骥,革命党人人自危。看来干也是死,不干也是死,反正名单在人家手里捏着,能有好果子吃啊?套句《史记》里的话:“等死,死国可乎?”
新军工程第8营,革命党人集中。大家跃跃欲试,气氛极为紧张。好容易挨过了白天。后队正目(相当于小班长)熊秉坤(湖北江夏人,共进会会员),早呆不住了,牵头在下面秘密串联,大家一致同意拼个鱼死网破。他们不知,他们即将书写惊天动地的历史。
士兵已开始秘密行动。晚8点许,一“排骨”自己跳了出来,引发了第一枪。当时军校毕业从军都从排长干起,当排长被戏称为“炒排骨”,排长也被士兵叫做“排骨”。一个姓陶的排长,看不少士兵神色异样,好生奇怪,就去查营。
巡查到2排5棚时,见副目(副班长)金兆龙正在往枪里装子弹,大惊,吼道:“你又不值班,拉枪栓做什么?”
金平时就看不惯“排骨”的做派,事到如今还怕你不成?回答道:“我愿意拿枪,用得着你管?”
“呵家伙,还挺横,我看你小子八成想造反哪?”
金兆龙也不示弱,说道:“你算说对了,老子今天就是想造反了!”
事发突然,还没容陶“排骨”醒过味来,金兆龙顺过步枪,朝着他就扣动了扳机。
另一种说法是:听到这里,陶“排骨”慌忙伸手掏枪,说时迟那时快,一旁的士兵程正瀛照他后脑勺就给了一枪托。陶撒腿就跑,边跑边喊,程正瀛顺过步枪,朝着他就扣动了扳机。
哪种说法对,已不好查考。反正这一枪出自工程第8营,后来就给熊秉坤算头上了,是人家组织的嘛。
这是武昌首义千真万确的第一枪!
这一枪,令山河变色。它虽然只是打趴下了一个反动排长,但击碎了清朝帝王皇冠上的煌煌钻石。
这一枪,与日月同光。它看似几个小人物突然举动,却洞穿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巍巍宝座。
这一枪,声震八方。它昭示天下,民主共和体制将取代封建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
这一枪,回音久长。它向全世界宣告,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上必将一去而不复返!
“砰!——”好几部反映辛亥革命的影视剧,在处理这一枪时,都运用了特技镜头。高速摄影下的慢动作,一颗金色的子弹,呼啸着,旋转着美丽的弹道,慢慢掠过镜头。雄壮的音乐声起。
美哉!壮哉!P32-34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对河北人民出版社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编审校工作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王琳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也感谢好友苗秀旺、包巨文、张洲、刘凤岭、宋怀志、董新强、赵玉龙等从各个方面给予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
尤其要感谢夫人蔡四兰、女儿陈佳音,没有她们的亲切鼓励并为我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本书的面世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
2015年春于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