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古道上,大运河的东岸,有个不足20户人家、80多口人的小村,名叫孙龙庄村。别看此村小得不起眼,可是村里却出了个闻名遐迩的人物。他就是蜚声国内外的杂技马戏之父——孙福有。
清光绪年间,孙福有在孙龙庄村里一个叫孙艺林的贫苦百姓家出生了。听人说孙福有出生的前一天夜里子时,他的母亲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落入她的怀中,按周公解梦的说法解释,“红日入怀喜得贵子”。说来是个喜得贵子、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好兆头。
因此,全家人听了甭提多高兴啦。这回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改换门庭了。当然这是迷信,毫无科学依据。但也许真的感动了上帝——好人必有好报。送子观音不负忠厚勤苦的孙家所望,到了第二天清晨日出时,孙家真的添了一个大胖小子。孙家有了希望,把将来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孙家为给孩子起个福贵康寿的小名,还远到20里外的小周庄请了个算命先生占卜,起了个小名叫“有”,意在有名、有利、有福有寿。可是,就在孙福有5岁那年,他的父亲在江湖闯荡中,不幸暴病而亡。这时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本来就不富裕的孙家,经济更加拮据,日子更加难过了。
孙龙庄附近有个张庄村,村里有个大财主,家有万贯财产,地有万顷沃野,是该村的第一大富户。孙福有6岁那年春天,被生活所迫跟母亲讨饭来到张庄村。这天,恰巧是该村张大财主的六十大寿,圣诞之日,那真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来客中有骑马的达官贵人,也有坐轿子的小姐太太,熙熙攘攘,云集于此,好不热闹。张财主大门前的空场子上停满了花轿、拴满了坐骑。孙福有瞅着那五彩缤纷的大花轿,看看四周无人,瞅瞅母亲没有注意,便钻进了一顶大花轿里,看了个仔细,玩了个痛快。出来时,不巧被跟着送客的张财主的小儿子狗剩看见了,这个胎里坏的小狗剩一看一个衣着褴褛,骨瘦如柴的小叫花子从大花轿里钻了出来,就来气了,跑过去抬手打了孙福有两个嘴巴子。孙福有的脸蛋儿被打得火辣辣地疼,他捂着脸,却没有哭,也没敢还手,因为他知道还手就会吃大亏的,却气愤地“哼”了一声,说:“不就是一顶破轿子吗?有什么了不起,等俺长大了坐的花轿要比这个好得多。”狗剩听了“嘿嘿”冷笑了两声,说:“就你这个穷酸样,穷得连肚子都填不满的叫花子,也想坐花轿,做梦去吧!回家让你娘用纸给你糊一顶还差不多……”接着又“嘿嘿”地讥笑了两声便扬长而去。
孙福有摸着疼痛的脸蛋冲着狗剩的背影狠狠地“呸”了一口唾沫,便自言自语地说:“哼!真小瞧人,将来俺长大了发的财要不比你发的大,俺就不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哼!不信咱就走着瞧!”
此时,孙福有的母亲正好从张财主的家里走出来。孙福有见了母亲并没有哭,也没有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只是一个劲地问母亲:张财主是怎么发财的,怎样才能发大财。母亲漫不经心地说:“人家张财主从老辈子就是个大财主,咱穷人想发财可不容易呀!做买卖吧,咱穷人没有本钱,靠种地吧,咱只有那么三分老碱洼,收成又不好。咱穷苦人做梦也甭想发财,能混个饱肚子,暖身子,就很不容易了。还想做发财的梦……”
可是,孙福有并不甘心受穷,更不相信这一辈子注定了非受穷不可,于是,他到处打听发财致富的方法。
后来,孙福有听姥姥说陈大财主的儿子叫陈智先,人送艺名叫“陈半仙”。陈半仙从11岁那年,就开始拜师学艺跟师父闯荡江湖当“小抄凡儿”,撂地卖艺演杂技。16岁时跟师父去了俄罗斯,一呆就是8年,后来师父得了暴病死在了莫斯科,他在同行的帮助下加入了莫斯科的一家皇家大马戏杂技团,在团里靠表演《马叉》、《飞刀》、《刀门子》之类的中国传统杂技节目和《仙人摘豆》、《平地拔杯》、《遁人不见》等中国古彩戏法出了名。俄罗斯的羌贴(卢布)比中国的大洋钱好挣,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不仅发了财,还娶了个俄罗斯的姑娘做了媳妇……
孙福有听了,甭提多高兴啦,好像他自己也发了大财似的。恰巧,此时陈半仙为扩班建团回老家吴桥招收杂技高手和有培养前途的孩童为徒,孙福有闻讯急不可待地跑去找陈半仙,死去活来地缠着陈半仙要拜师学徒当“小抄凡儿”。陈半仙下意识地试了试孙福有的胆量,摸了摸孙福有的腰部、胳膊、腿什么的,觉得各方面的素质条件都不错,是个很有前途的杂技苗子,但考虑着孙福有的年龄太小,又是对门邻居家的亲外甥,且又是独苗一根,怕万一有个好歹,不好交待,未敢收下。孙福有的姥姥和母亲也说什么不愿让孙福有冒着生命危险去学杂技混饭吃。可是,孙福有并没有就此罢休。
孙福有好不容易寻上一条圆发财之梦的路,一心想拜这个很有名气的身怀绝技的杂技高手陈半仙为师,学徒当“小抄凡儿”(小伙计)。可是,母亲和外祖母说什么也不让孙福有再去学徒当“小抄凡儿”,千方百计阻挠陈半仙招收他。这是何苦呢?孙福有的母亲和外祖母深知闯江湖之不易,孙福有的父亲孙艺林又是死于江湖,且祖上三代单传。历来都是说,闯江湖撂地卖艺演杂技能混上顿饭不假,可是,又有几个有好结果的呢?三扁担打不倒的棒小伙子出去闯江湖没几年,伤的伤,残的残,死的死。还有的一去死活无音,下落不明。在家里拉着打狗棍讨口饭吃虽苦,但总没有伤残和死于非命的横祸临头啊!
可是,孙福有这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特别要强好胜,从不甘心屈于别人之下,只要他认准的事儿,谁的话他也听不进去。孙福有认准了要彻底翻身不再受穷,就得走学好杂技,挣外国钱的发财之路。拜师学艺当“小抄凡儿”不成,他就横下一条心偷着学,刻苦练。幸好,孙福有出生在杂技之乡杂技艺人最集中的地方,每天清晨和傍晚教学杂技的场面比比皆是,处处可见。这为他自学苦练成才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信心。
P47-49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围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中国古代的百戏杂技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有着我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而且与我们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赵芳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杂技》介绍了古代杂技的有关知识,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向我们依次展现了杂技艺术从萌生到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豪放的性格。
赵芳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杂技》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首先追溯了杂技的起源,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至近现代杂技的发展历程。全书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读罢此书,喜欢中国古代杂技的读者大致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