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谷云,原名毕国荣。1930年生,上海人,自幼跟从京剧名家赵云卿老师练功,后从祁彩芬、林颦卿、王福卿、小冯子和、新丽琴、何佩华老师学戏。1949年拜徐碧云为师,1951年又拜荀慧生为师,1961年拜梅兰芳为师,并向筱翠花、芙蓉草、朱琴心老师学艺,向方传芸老师学昆曲,曾组毕谷云京剧团在各地演出。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民生京剧团、红星京剧团任团长和主演。1958年,北京市剧团支边时,毕先生到辽宁省阜新、本溪两地建立京剧团,为主演,兼任团长。现为国家一级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剧协理事、文联委员,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理事等。先后录制了《红娘》《贵妃醉酒》《十三妹》《绿珠坠楼》等剧目和展现毕谷云舞台艺术的《话说毕谷云》《壮心不已》等电视片,以及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等专题片。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毕谷云其人其艺,被写进由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京剧史》一书及《京剧大辞典》。
上篇
毕谷云是京剧徐派的代表性传人之一,所上演的经典传统剧目通过唱、念、做、打及跷功、椅子功等,展示出徐派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及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诣。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并不平静的年代。上海,一座并不平静的城市。毕谷云便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座城市。不过,在他的童年印象里,并没有太多关于战争和动荡的记忆,有的是童年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美好。
毕谷云12岁随京剧名家赵云卿练功,据毕老讲,他14岁开始练跷功。旦角的跷功来源于过去妇女缠足裹小脚的真实生活,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寸金莲”。戏曲舞台不管是男旦还是坤旦演员,跷功是基本功,尤其是花旦、武旦演员的跷功更要扎实。跷是木制的,一般使用枣木或榆木,因为这类木材坚实耐用,不容易折断劈裂。跷的形状,主体部分是仿照缠足女人的小脚形状制作的,外面再套上鞋和袜子,大约在3寸左右,整个跷形似一只长柄的大汤匙。踩跷的演员全身的重量全靠前脚掌支撑着。踩跷时,要用两条长达五六尺长的白布带子,把演员两脚牢牢地绑在跷上。跷分硬软,软者易也,毕先生却完全是硬跷功。毕谷云幼年练跷,先是绑上跷靠墙站立,忍受着疼痛,逐渐地练习扶着墙壁行走,再慢慢独自站立、行走,再跑圆场。为了跑得快、轻、稳、灵活,跑得富于美感,练功时还要在脚面上绑铁砂袋,而且砂量逐渐增加,直到每袋重6两,甚至更多一些为止。这样练习过一段时间后,再把砂袋除去,就会觉得轻松自如、健步如飞了。在练跷功的同时,还要打靶子、练毯子功、翻筋斗等等。毕谷云在练跷功上吃苦最多,因此他的基本功相当扎实。18岁他便崭露头角,组织毕谷云京剧团在各地演出,揭开了他艺术生涯的起始之旅。
1949年,毕谷云在上海演出花旦戏《得意缘》时,正巧京剧徐派创始人徐碧云先生前去看戏。徐先生很赏识他的表演,就在那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于上海新新大酒楼举办了隆重的毕谷云拜师会,上海、北京的名伶纷纷赶来参加。从此,徐碧云有了第二个人室弟子(第一个弟子是“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毕谷云从此拜在徐碧云门下,得其真传。
徐碧云先生文武兼备,是可挑大梁的人才,不仅工青衣、花旦,并兼演武旦戏。1927年,由北京的《顺天时报》公开选举,徐碧云先生以新编《绿珠坠楼》一剧夺取桂冠,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共同当选为“五大名伶”。由于时局混乱,徐碧云先生得罪了军阀,20多岁时便被迫离开了北京的戏曲舞台,也因此徐派艺术没有像其他四大名旦那样广为人知,以至于绝迹舞台多年。梅兰芳梅家和徐碧云徐家有很深的渊源,徐碧云先生的大哥——徐兰沅先生,是梅兰芳先生的琴师,也是梅先生的姨父。徐碧云是梅先生的妹夫。徐派与梅派在艺术上既有相似之处,又独具风格。
毕谷云拜徐碧云为师之后,刻苦学戏,继承徐师表演艺术风格,能戏甚多,20多岁便挑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初,毕谷云组建北京民生京剧团,后改为北京红星京剧团,领衔主演。那时“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和“四大须生”马、谭、杨、奚所组建的剧团在京、津、沪等各地演出。而毕谷云则率团以徐派名剧活跃在舞台上,观众格外喜欢。至今,在本溪市群众艺术馆和本溪市档案馆里,还保存着毕谷云领衔主演剧目的大幅宣传海报,足以证明当时毕谷云演出受欢迎的程度。
徐派名剧《绿珠坠楼》、前后部《玉堂春》、《活捉王魁》、《大乔小乔》、《虞小翠》等戏,上座率极高。尤其是《、绿珠坠楼》,场场爆满。这是徐派的代表剧目,演唱行腔充分体现了徐派特点,刚柔并蓄,行腔委婉,优美新颖,吐字清晰,听来真有行云流水、珠落玉盘之感;节奏快慢有致,富于韵味。从行当上虽以青衣演唱为主,为了表现绿珠遭遇不幸时复杂的内心感情,徐碧云打破了青衣行当的局限,巧妙地运用花旦的身段、动作、眼神。在剧中载歌载舞的场面中,他又以轻盈优美、灵活曼妙、飘然欲仙的舞翎子、舞水袖来烘托人物的内在情感,颇见深功,独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是最后一场戏,绿珠坠楼时,舞台上设有3张高桌的楼台布景,绿珠要从楼台上翻筋斗而下,表现坠楼而亡的惨景。徐碧云隐退舞台后,倾心传艺,虽然培养了很多学生,但只有毛世来和毕谷云继承此剧,后因毛世来年纪较长,不再演出,所以只剩毕谷云一人将这出具有独特表演技巧的徐派名剧呈现给观众。
在舞台上有所成就后,毕谷云依旧感到不满足。他深知,与前辈艺术家相比,自己的水平还相差太远,他拜荀慧生为师,成为荀派学生;他拜梅兰芳为师,成为梅门最后一名弟子。毕谷云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吸取名家流派精髓为己所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表演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韵味醇厚的唱、简练准确的做、感情细腻的演和惊险高超的翻跌技艺。
P3-6
这本书本来打算写成一本比较扎实又中规中矩的传记——通过多次比较细致深入的对传主和相关人士的走访、笔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后,勾勒出一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可是当我接触了毕谷云先生之后,发现以我目前的京剧知识储备和吞吐量都根本无法从容地描述出这位从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登上京剧舞台,并被梅兰芳、荀慧生、徐碧云收为徒弟的传奇老人,我老老实实跟毕谷云先生地说:“您的传记我写不了。”
不是客气——第一次采访老先生,他跟我随口说了说梅兰芳、筱翠花两位大师从未见之于记载的艺事,就已经让我觉出其中的含金量了,我暗自考虑:可据此写上几千字,而且会让读者产生强烈兴趣。第二回,毕先生拿出好些剧照、扇面、老戏单、海报让我看,细细告诉我:这是谁的旧物,这是谁的亲笔,这是民国几年谁的评价,哪个装扮是京剧界的革新,哪些扇面是出自陶冷月之手,哪些照片是外界从来看不到的,哪些戏服是梅兰芳先生当年定制又由梅家慷慨借给自己的……我再一次叹服,如今在世的艺术家有几人与京剧“五大名伶”有直接的师从关系?更不用说本人至今依旧没有完全脱离舞台(至少每年一次的“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还能一睹毕谷云先生风采),而且是男旦——即便不是硕果仅存,也是比国宝熊猫也稀少的存在了!我为极大丰富的资料而欣喜忘情,飞快进入一种盘桓和玩赏的姿态,不由自主地为某个细节长久驻留频频回首,难以控制地为某桩轶闻激动难捺半天……毕先生的“玩意”太多了,真让我难以取舍和割爱!单单解放前这一段,要扎扎实实、清清楚楚、有舒有放、有滋有味地写出来,就够写上好几本,更不用说他50年代又从上海迁到北京,成为民生京剧团的团长和主演;后来响应政府支边号召,带着全团扎根辽宁,一去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他筚路蓝缕地坚守着男旦表演艺术的“地盘”,潜心打磨,不遗余力地继续深入,使之更加讲究、精致,既坚持演传统老戏,又顽强地尝试着新戏甚至样板戏……要写好这一时期的人与事,既绕不开对“戏曲改革”的深入了解和考察,又离不开对男旦艺术从高峰到式微的观照,甚而还要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我浅薄的积累和孱弱的笔力,确乎有所不逮——我真是左右为难!书不出,实在可惜;出了,又因为自己的原因,对展示毕谷云先生的人生和艺术带来遗憾。如何是好?
思考再三,我决定采取一种比较稳妥、客观的方式——尽量使用各种报道、回忆和评论文章,并附以相当数量的剧照和史料照片来完成全书。使得读者既能够有一定时代的带入感,感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评价角度和内容的多样性,又对毕先生的人生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当然,其中一些剧评,囿于时代原因和撰写者的水平,也因为报纸、杂志的层次水准参差不齐,今天看来是有些遗憾的,但这又未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评价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呢?我想,它们至少能够为读者们提供一点线索和材料,提供一份非虚饰非刻意杜撰的真实感,这就是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这本书由在业界以质量考究、制作精良赢得口碑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堪称幸事。由于编选文字大部分来自多年前的报刊资料,多次复印扫描,甚为模糊,虽则编者做了订正,但编辑的工作依然非常繁重和琐碎。感谢责任编辑钮君怡小姐——这是一位对京昆艺术有着浓烈感情、亦有精彩专著问世的行家,她耐着心性、不厌其烦地订正文字并对图片提出要求,极其负责地保证了读者的观感。同时也感谢同事、本书的图片编辑简建以及毕谷云先生的高足、优秀青年男旦牟元笛,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使得这本书有了相对丰赡的面貌。当然,最应该致敬的,是毕谷云先生,他论艺谦逊温良,为人厚道热忱,腹笥极宽,很有雅量,颇有梅兰芳先生之遗风,相处一年多来,时时感动、感慨,如沐春风。遗感相遇也晚,他最好的年华和最精彩的演出,我无福得见!
这本书之后,还有一本《毕谷云:(绿珠坠楼)》会接踵而至,请有心人、有缘人一并笑纳了吧。
张泓
2016年101月14日
前言/郭宇
第一章 毕谷云小传
第二章 追忆恩师
徐碧云唱片三种/毕谷云
附:《顺天时报》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史料/王兴昀
漫谈徐碧云先生的艺术特点/毕谷云
为继承和发展荀派艺术尽力/毕谷云
荀慧生老师教戏(节选)/毕谷云
怀念梅师/毕谷云
毕谷云拜师二三事/口述:毕谷云采访:黄玉琼
附:梅兰芳先生弟子姓名一览表
第三章 氍毹风采
绿珠坠楼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徐碧云、毕谷云和《绿珠坠楼》/李万春刘雪涛周桓
毕谷云在京演出“坠楼”/郭长柏
“徐派戏”与毕谷云(节选)/周桓
《绿珠坠楼》拍成电视艺术片
我陪翁师看《坠楼》/田有亮
丹心一片“坠”玉楼
——访著名京剧艺术家毕谷云(节选)/刘晓波
徐碧云“坠楼”相亲/毕谷云
师徒合作传绝技
——话说《绿珠坠楼》之三/周承志
《绿珠坠楼》在北京
——著名男旦毕谷云同志赴京演出纪实(节选)/张臻心
红娘、续红娘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话说毕谷云(节选)/慕思(肖哲
功底·神韵·创造
——看毕谷云演出的《红娘》兼谈流派艺术的继承(节选)/史瓿
风采翩翩形象动人——喜看毕谷云主演的《红娘》/冠奇
艺术青春砺弥新——访著名男旦毕谷云(节选)/沙秀敏
毕谷云的《后红娘》(节选)/念生
(前后部)玉堂春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喜见徐派有传人(节选)/梦侨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看毕谷云的演出(节选)/李春元
毕谷云一新招,后部《玉堂春》/梁镇国
活捉三郎
一、剧情简介
二、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宝刀不老精华再现——看毕谷云、周承志的演出/刘治初
《活捉三郎》享誉京华——毕谷云、周承志赴京演出追记(节选)/肖哲
毕谷云的精品《活捉》(节选)/周 鼎
贵妃醉酒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
博学多艺的毕谷云(节选)/方世玉
熏风习习送花香——市京剧团在京演出侧记(节选)/普琴
天女散花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艺术青春永驻的毕谷云(节选)/冯宏来
太真外传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洛神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穆桂英挂帅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西施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翠屏山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博学多艺的毕谷云(节选)/方世玉
虞小翠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活捉王魁
一、剧情简介
二、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舞台生涯三十年——记京剧演员毕谷云(节选)/张作栋
坐楼杀惜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为毕谷云喝彩(节选)/白雪曼
大乔小乔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平贵别窑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艺高胆大——与毕谷云同台演出有感/李万春
遗翠花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70老汉演活17女娇娃(节选)/秦木
樊江关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钟灵毓秀转益多、师_记著名京剧艺术家毕谷云先生(节选)/周桓 钟苏洲
余赛花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红梅阁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芦荡火种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三、相关评介、报导、回忆文章等
外行看得懂/艾辉
其他剧目
一、剧情简介
二、剧目撷影
第四章 演出活动等
我市京剧团在上海演出受欢迎/赵家圭
回忆毕谷云
——1982年在津演出盛况(节选)/汪源
毕谷云在烟台/肖哲
轰动沈阳的《四五花洞》
——记沈阳的“徽班进京纪念”演出/周桓
幽云出岫谷艺术现奇葩
——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先生(节选)/刘晓波
舞台风采六十年
——毕谷云京城演出专场侧记(节选)/张天贺
毕谷云纪念演出志盛(节选)/张古愚
京剧乾旦大家——毕谷云/刘宇
京剧乾旦大家毕谷云先生晋京录制《名段欣赏》(节选)/刘宇
毕谷云先生来北京拍《名段欣赏》/休恋逝水
毕谷云万里献艺/赵进生
大陆京剧大师毕谷云秀魅力征服台北观众/苗女
毕谷云:80岁男旦和他失去的时代/唐骋华叶佳妮
附录
一、毕谷云合作过的琴师
二、毕谷云合作过的鼓师
三、毕谷云学生一览
四、毕谷云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张泓
上海这座城市与京剧有太多的联系——不只给予京剧更多的生存空间,影响了京剧的面貌、艺术质地,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种,还造就了一批有强烈个性色彩和观众号召力的好演员,比如毕谷云。
毕谷云先生,生在上海,从小受海派京剧不拘一格、海纳百川之氛围濡染,形成了他思路眼界开阔、善于学习吸纳、重视绝技含金量的特点。他灵活,多学多思,1949年拜“五大名伶”之一的徐碧云为师,技艺日进;1951年拜在荀慧生门下,1961年,梅兰芳收他为弟子,此外还向前辈旦角筱翠花和芙蓉草等名家求教。1950年,他在京组建民生京剧团(后改为“红星京剧团”)并担当主演,推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西施》、《太真外传》和徐碧云亲授的《绿珠坠楼》、前后部《玉堂春》、前后部《红娘》等十多部代表剧目,在京津地区和北方演出,并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巡演。当时正值“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组建剧团,名角荟萃,云集京华,毕谷云敢于与他们角逐,并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戏迷的追随,可见其水准之一斑。他又能从大局出发,于1958年率团支援东北,在辽宁本溪、阜新两地建立京剧团,任团长并领衔主演,他的《绿珠坠楼》、前后部《玉堂春》、《虞小翠》、《活捉王魁》、《大乔小乔》、《游西湖》等剧目,上座率极高,好评如潮。特别是《绿珠坠楼》,场场客满,甚而一票难求。著名戏剧家、书法家欧阳中石曾题诗赞日:“轻盈谁也夸绿珠,漫舞莺歌飞燕输。文章辞藻人难信,试看谷云知不虚。”他以精湛的技艺,在东北大地扩展着男旦表演的地图,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本溪市政府聘为“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1996年退休后,毕谷云先生落叶归根,回到上海,并受邀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和附属戏曲学校,执掌教鞭,课徒传艺。
为毕谷云先生出书,整理一代男旦名家的艺术与人生资料,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从整理和保护京剧史料的角度出发,为当代男旦艺术的发展现状积累和保存文献,为学界和相关人士深入的研究提供史料支持。
由于禁止女伶演戏,清代舞台上的女性角色长期由清一色的男伶扮演,“四大名旦”因此鼎足而立,驰骋剧坛,拓展并升华了旦行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异性扮演作为一门严谨的艺术,最终成为京剧艺术的特性,乃至被视为一代艺术范式的最高典范。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旦艺术渐渐成为一个非常边缘的行当。虽则很多学者对男旦艺术的发生、发展、壮大、鼎盛、衰落、式微的过程有了解和研究的巨大兴趣,但因为资料的匮乏与男旦演员的日渐稀少,求而不得、寻而不见成为普遍的困惑。除了每年的“重阳节老艺术家京剧演唱会”能够一睹毕谷云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风采外,其他新生代男旦如胡文阁、杨磊、牟元笛、尹俊的舞台演出次数极其有限——从学术研究层面讲,后者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已经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当毕谷云先生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参与学校教学之后,我们立即感受到,毕谷云先生的人生和艺术恰恰能够为我们探寻男旦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提供一个可以研究的样本。他解放前就学艺、登台,艺术准备非常扎实和过硬;解放后拜师,又都是各流派的宗师人物,具有高度的典范性;他在东北建团、扎根之后,艺术态度始终谨慎、严肃,保持了男旦表演技艺的精纯,在当地有相当强的艺术辨识度。因此,应该争取时间将他的表演技艺、艺术心得、舞台经验、人生历程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为京剧事业留下一份珍贵的家当。
二、从“学院派”人才培养与流派传承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有条件的青年教师、演员能够接触男旦表演艺术,发扬老一辈艺术家不择细流、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扩展眼界,夯实基础,锤炼技艺,丰富教学剧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并为学校打造“中华戏曲教育中心”扩展广度、积累厚度。
上海市戏曲学校作为一所有悠久和辉煌历史的职业教育机构,一直以培养戏曲人才为核心使命,2014年又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我们怀有一个梦想,要以戏校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为依托,打造“中华戏曲教育中心”,为在更广阔的层面普及、弘扬传统文化尽力。广延名师,栽培青年教师成为表演和教学能手,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京剧表演教师,应当既有精彩卓绝的“一招”,又有让人叹服的“多能”。我们邀请毕谷云老师来校授课,希望能为旦角表演老师增加“营养”,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说,学校唯一,也是上海唯一的青年男旦牟元笛以“尚派”立身并小有名气,近些年在各项赛事和教学、艺术活动中崭露头角,赢得一定的社会关注。但作为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来说,这些还不够,必须要有艺术上更大的吞吐量、更丰厚的流派积淀。考虑到流派气质的近似和身体条件的可能性,毕谷云老师擅长的“徐派”是适合牟元笛来学习的。因此,学校创造条件、申请经费、提供各项保障,由毕谷云先生一招一式亲自教授,又为牟元笛多方宣传、量体设计,使绝演舞台多年的“徐”派经典剧目《绿珠坠楼》、《后部玉堂春》、《虹霓关》、“筱”派剧目《翠屏山》等重新登上了逸夫舞台,向全社会汇报学习成果。实践证明,青年教师能够尽自己全力继承这份“家业”,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期待我们能从名剧中吸收宝贵经验,创造这个时代新的经典;从一代名伶的身上,挖掘出属于特殊时代的、值得被永远留存的珍贵记忆。
希望毕谷云先生的表演艺术在传承中永葆青春!
郭宇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
张泓编著的《毕谷云(艺术与人生)》不以常见的传记体演绎名角艺术人生,而以毕谷云先生本人和同事、朋友撰写的回忆文章及各类新闻报导、剧评、理论文章、采访录等为纲,以其舞台艺术代表作为抓手,囊括了一百五十余帧珍贵的剧照、戏单、海报和其他戏剧史料照片,注重历史感、现场感,力图折射出现当代乾旦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大致面貌。全书分为《毕谷云小传》《追忆恩师》《氍毹风采》《演出活动等》四部分。
张泓编著的《毕谷云(艺术与人生)》主人公毕谷云,一位被京剧“五大名伶”中的三位收为弟子的传奇人物,融梅派之雍容、荀派之妩媚、徐派之刚健于一身,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走向舞台,五十年代独自挑班,于名角红角济济一堂之北平获得声誉。六十年代率团远赴东北,从此扎根于黑山白水之间,顽强地坚守、扩展着男旦艺术的天地,以《绿珠坠楼》之“坠”而谱写让人难忘的舞台传奇。其艺术高古、典雅、严谨、绚烂,常有技惊四座、让人恍然不知置身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