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徒,是中国传统绘画传授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最好地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数人的师徒授受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业师端坐着,随手拿来一张纸,或者就在学生的画作上,圈点优劣,论衡高下。一拾手,已在学生的画迹旁留下笔墨的不范,学生们紧紧围拢着,不仅看到了“画”,而且看到了一点一划的由来。谈说中又将意思生发开去,由一水波而及一条江,由一棵树而及春树葱茏、寒林萧萧,由眼前的点划而及宋元名师的技法。一不范之下,文图并发,图不及处,书之;文不及处,绘之。如此方法,生徒澄怀虚心,随先生揖古远旅,探古人之幽微,领先圣之堂奥。言事轻轻,风谊洒洒,徜徉于技艺之道,并与天地精神遥相往来。在这里,某种仪式感,某种交心会意之所,正是绘画传承的千古秘籍。于是,课徒稿成了至为珍贵的文本。它不仅记录了某个授受场所兴发来的文思画意,生动地见证着这种个性化的历史现场,而且记述着这位业师独特的传授之道,最有说服力地展现了他的功力和修为,他的视野与襟抱。
许江、尉晓榕、高士明主编的《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学之路教师课徒集(精)》为中国画系教师课徒作品集,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