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之路的开辟
早在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开始航海活动,人们曾在台湾岛的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发现我国古代创造的器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的“有段石锛”,也在浙江、闽南、闽北等地区出土,甚至在菲律宾、南美洲等地也有发现。
在我国西周时期,航海活动已经不足为奇,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说:“越裳献雉,倭人贡畅。”到了战国末期,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发展迅速,沿海地区纷纷设立港口,岛屿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秦始皇对航海活动也相当重视,统一中国后,他曾五次出航到各地巡视,还在芝罘刻字立碑。
秦始皇在青年时期铁腕专政,统一中国,到了晚年,却迷恋长生不老之术,笃信命数。他广招贤能异士,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当时有群乌合之众,听闻秦王痴迷寻找仙药,便赶赴咸阳,投奔秦朝。
有个名叫卢生的方士劝谏始皇说:“臣等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恶鬼阻挡。您需要秘密出行,才能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仙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他人知晓,否则会妨害与仙人交往,如此一来,或许能够得到不老药。”始皇听了信以为真,下令将咸阳200里内的270座宫殿,都用亭台楼阁链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如果有人泄露他所在的地方,就会立即处死。
后来秦始皇命令一个叫徐福的方士,带领众人四处寻找仙药,但始终没有找到。徐福害怕遭受责罚,便谎称:“海中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岛,那是神仙住的地方,不老之药就仙岛上。”秦始皇信以为真,立即命他带领三干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徐福率领众人远航而去,自知没有仙山,只好东渡日本。
汉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朝代。汉朝时期,航海活动日渐兴起,古人不仅开拓了沿海航行,而且向远洋发展,开辟了与西方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活动,这也是“丝绸之路”的开始。
当时,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只能掌握最基本的航海技术,当船舶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大海时,古人只能以观察日月星辰来引航。北宋年间,中国古人将指南针应用到航海活动中,成为全天候的引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地文导航的不足。南宋诗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风雨晦冥时,维凭阵盘而行。”到了12世纪,船用指南针已经通过阿拉伯传人欧洲,间接带动了欧洲航海的发展。
15世纪时东西方航海事业蓬勃昌盛,亚欧海上贸易日渐密切。明朝永乐三年,皇帝授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领2万8千余人和68艘大船远赴西洋。当时,郑和船队满载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货物,从苏州起航,来到福建,再从福建航至杨帆,再辗转来到越南,随后朝爪哇方向南航。历时一年之久,郑和率领船队抵达爪哇大陆,进行贸易。
当时爪哇国正值内战,战火连天、狼烟四起。在西爪哇与东爪哇厮杀时,西爪哇杀死了郑和船队的170名士兵。眼看战事告捷,西王接到线报,得知战乱中杀死众多中国士兵,西王唯恐郑和等人反击,立即献上6万两黄金,以作补偿。后来郑和率领船队来到三佛齐旧港,当地海盗横行,搅得民不聊生。郑和见此,没有坐视不理,他率领士兵奔赴战场,剿灭贼寇5000多人,火烧贼船,生擒海盗头领陈祖义,当地百姓无不感谢郑和等人的善举。
离开港口后,郑和率领船队来到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并和众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永乐五年,郑和船队满载海外货物,押送陈祖义等人回国,回到后,陈祖义等人被斩首示众,朝廷厚赏擒贼有功的将士。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再次率领两万余人远航西洋。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已有62岁,当船队抵达印度时,郑和因操劳过度病逝。在七次远航西洋的26年间,郑和访问了占城、爪哇、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印度南端、锡兰、越南、印度西南岸、古里等36个国家,不仅促进了海外贸易往来,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明朝中后期,海疆动荡不安,倭寇时常侵犯沿海地区,为保江山稳定、防止奸民叛国,明政府下令“海运严禁”,不仅禁止远航的海外贸易,甚至不允许百姓打渔和沿海贸易。后来明朝覆灭,清朝兴起,由于常年战火不断,百姓生计无着,纷纷铤而走险,私自将瓷器、丝绸等货物销往海外,这让倭寇在沿海地区更加猖獗。另一方面,由于海禁中断了中西之间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虽然如此,但明清海禁却成为东南亚地区陶瓷业发展的契机。同时,明清的藩属国如琉球等国家,也因海禁的关系,透过朝贡贸易取得独占大陆贸易的利益。直到清朝中期,中国才再次打开国门,恢复海外贸易,为防倭寇横行霸世,清政府下令,船舶只能从广东港口出海,这也是中国古船大多都出自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原因。
P8-10
世界第一艘沉船在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不过,考古学家经历千难,解开了航海史的谜团。早在4000多年前,地中海就有船只航行了,考古学家又是怎么知道时隔千年的故事?他们根据船体的残骸、遗迹,以及沉没海底的宝贝,就知道这艘沉船在此长眠了多久。
13世纪下叶,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远赴东方国家游历。历时四年,他们来到东方富庶、盛强的国家——中国元朝,在这里游历了17年,并担任元朝官员,去过中国许多地方,了解、学习许多中国文化。
1289年,波斯国王的元妃过世,国王派遣三位使者远赴中国,向朝廷求婚。元朝皇帝封阔阔真为元室公主,命人护送她嫁与波斯国王。久居中国的马可·波罗十分想念故土,他趁机向皇上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顺路回国。三年后,马可·波罗一家跟随三位使者护送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国成亲,完成使命后顺利回到了家乡。
回国后,意大利发起了一场旷世持久的海战,马可·波罗不幸在一次海战中被俘虏。在昏暗、潮湿的监狱里,马可·波罗向其他人讲述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他的狱友鲁斯蒂谦还编纂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见闻。不久后,这本书就出现在意大利的大街小巷。虽然马可·波罗70岁时撒手人寰,但他的传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
时隔百年,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们带头掀起了海外远航的热潮。不少欧洲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远航中国,将中国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货物运回欧洲,获得巨额利益。在他们眼中,富庶的中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日益盛强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几乎垄断了亚欧市场。
不久后,一代航海家——哥伦布,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成为一个出色的航海家。年轻的哥伦布十分坚信地圆说,他开始游说各国,希望有人可以资助他完成远航东方国家的梦想。然而,迂腐的西班牙国王和葡萄牙国王,认为自己已经垄断了市场,没有开辟新航路必要,甚至认为哥伦布是个假借航海之行筹集经费的骗子。哥伦布百口莫辩,只得四处游说,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赤诚。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慧眼识英雄,她资助哥伦布完成了远航之旅。得到资助后,哥伦布组织船队,横渡大西洋希望找到通往东方香料产地的海上路线,更快地将香料运回欧洲。几年来,他先后四次远航,终于抵达一处大陆,他以为自己来到了香料和财富的产地——亚洲和印度,却不想来到了北美,也就是今天的美国。这误打误撞的航行之旅,使北美洲与欧洲开始贸易往来,为欧洲国家带来了新的财富。 此后,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海上贸易日益盛行。然而,碧波万顷的汪洋却埋藏着重重杀机,数以万计的船舶在航海途中遭遇不幸,有些船只久经磨难抵达中国,装载着能使他们富裕的宝物回国,却不想被海上的风浪吞没。更有些船只,还不曾远航,在“家门口”就被死神掳去。
千百年来,无数价值连城的珍贵宝物,沉没在汪洋深海,等待有缘人的寻访。20世纪以来,各国考古学家在不同海域,纷纷发现殒没多年的古船,尤其在南海海域,沉没的中国古船更是数不可数。20世纪,南海渔夫时常在打渔时,常会捞起精美的瓷器碎片或铜钱。很快,南海海底有宝藏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中、外寻宝者潜入海底,寻找、打捞沉没多年的宝物。为防止这些寻宝者破坏沉船遗址和文物,考古学家游弋四处海域,发掘、打捞沉船,探索、解开这些古代沉船的谜团。
千百年来,无数价值连城的珍贵宝物,沉没在汪洋深海,等待有缘人的寻访。20世纪以来,各国考古学家在不同海域,纷纷发现殒没多年的古船,尤其在南海海域,沉没的中国古船更是数不可数。20世纪,南海渔夫时常在打渔时,常会捞起精美的瓷器碎片或铜钱。很快,南海海底有宝藏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中、外寻宝者潜入海底,寻找、打捞沉没多年的宝物。为防止这些寻宝者破坏沉船遗址和文物,考古学家游弋四处海域,发掘、打捞沉船,探索、解开这些古代沉船的谜团。
陶红亮主编的这本《沉没的珍宝》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些闻名于世的世界各地的沉船故事。
历史和海洋,两者都给人深邃而神秘的感觉。历史以其悠久的长度,让人不自觉沉迷其中,进而让人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而海洋则以其深邃,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不断去深入其中。当历史沉没于海洋之中的时候,更加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浩瀚的海洋,曾带给人们机遇也带来挑战,提供便利也造成困难,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与广袤无垠、风云变幻的海洋共处,谱写出一幕幕或悲或喜的篇章。而沉在海底的那些珍宝又都诉说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描述了怎样的历史风云变迁。陶红亮主编的这本《沉没的珍宝》讲述了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海底沉船的故事,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著名沉船。这些海底宝藏不仅包括具有一定价值、古老的海盗船,藏宝船等,还包括外交贸易船等,这些沉没在海底的宝藏,向读者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