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作品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史铁生作品全编》收入史铁生的全部作品,约三百万字,估计编为十卷。以原《史铁生作品系列》七卷为基础,加入新整理的史铁生遗作重新编辑。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有深度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文字简洁优美,承载丰厚,极具思想和艺术价值。
《史铁生作品全编》收入史铁生的全部作品,约三百万字,估计编为十卷。第1卷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2卷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第3卷中短篇小说(1978--1984);第4卷中短篇小说(1985--1987);第5卷中短篇小说(1988--2000);第6卷散文随笔;第7卷创作谈、评论(序跋)、书信;第8卷《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第9卷《扶轮问路》《昼信基督夜信佛》;第10卷剧本、访谈与对话。
第一卷 务虚笔记
一 写作之夜
二 残疾与爱情
三 死亡序幕
四 童年之门
五 恋人
六 生曰
七 母亲
八 人群
九 夏天的墙
十 白色鸟
十一 白杨树
十二 欲望
十三 葵林故事(上)
十四 昨天
十五 小街
十六 葵林故事(下)
十七 害怕
十八 孤单与孤独
十九 差别
二十 无极之维
二十一 猜测
二十二 结束或开始
第二卷 我的丁一之旅
第三卷 中短篇小说1(1978-1984)
爱情的命运
兄弟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午餐半小时
"傻人"的希望
绿色的梦
树林里的上帝
绵绵的秋雨
神童
黑黑
小小说四篇
人间
巷口老树下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白色的纸帆
夏天的玫瑰
老人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白云
奶奶的星星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足球
山顶上的传说
第四卷 中短篇小说2(1985-1987)
来到人间
命若琴弦
插队的故事
毒药
我之舞
原罪·宿命
礼拜日
车神
第五卷 中短篇小说3(1988-2000)
草帽
小说三篇
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钟声
第一人称
中篇1或短篇4
别人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老屋小记
死国幻记
两个故事
往事
第六卷 散文随笔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合欢树
"忘了"与"别忘了"
我的梦想
"文革"记愧
好运设计
我二十一岁那年
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
散文三篇
她是一片绿叶
印象与理解
电脑,好东西!
归去来
悼路遥
相逢何必曾相识
黄土地情歌
一个人和一头牛
告别郿英
故乡的胡同
悼少诚
外国及其他
郭路生印象
康复本义断想
"安乐死"断想
对话四则
随笔十三
减灾四想
游戏、平等、墓地
三月留念
"嘎巴儿死"和"杂种"随笔三则
记忆迷宫
神位 官位 心位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
墙下短记
爱情问题
复杂的必要
足球内外
上帝的寓言
私人大事排行榜
说死说活
无病之病
在家者说
在友谊医院"友谊之友"座谈会上的发言"透析"经验谈第七卷 创作谈 / 评论(序跋)/ 书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杂感三则
交流·理解·信任·贴近
随想与反省
答自己问
自言自语
笔墨良心
没有生活
也说散文热
谢幕
写作四谈
《史铁生作品集》后记
获"庄重文文学奖"时的发言
熟练与陌生
宿命的写作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答谢词
在残疾人作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写作与越界
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获奖感言《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系列》自序洪峰《瀚海》序读洪峰小说有感
超越几近烧焦的局限
认真执着的林洪桐
何立伟的漫画
韩春旭散文集序
短评三篇
周忠陵小说集序
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
季节的律令
郑也夫《游戏人生》序
陕北知青影集序
湘月的写作
刘咏阁画集序
石默《故土的老房子》序
皮皮《儿歌》序
曾文寂《咀嚼人生》序
沉默的诉说
梁筠《焰火》序
潘萌散文集序
给王安忆(1)
给王安忆(2)
给杨晓敏
给《音乐爱好者》
给盲童朋友
给XL
给安妮(1)
给安妮(2)
给安妮(3)
给HDL
给LR兄
给柳青
给陈村吴斐
给王艾
给胡建
给ZLB
给LY
给曹平
给GZ
给李健鸣(1)
给李健鸣(2)
给李健鸣(3)
给苏叶
给栗山千香子
给傅晓红
给洪如冰(1)
给洪如冰(2)
给洪如冰(3)
给LLW
给苏炜
给严亭亭(1)
给严亭亭(2)
给严亭亭(3)
给严亭亭(4)
给严亭亭(5)
给《散文(海外版)》
给傅百龄
给谢渊泓
给Z兄
给伯父
给陆星儿
给田壮壮
给陈村
给南海一中
给S兄
给姚平
给肖瀚
给山口守
给章德宁
给米晓文
给北大附中
给立哲(1)
给立哲(2)
给阎阳生
给姚育明
给胡山林(1)
给胡山林(2)
给胡山林(3)
给CL
给FL(1)
给FL(2)
给冯小玉、邹卓凡
给谢菁
给雨後
第八卷 病隙碎笔 / 记忆与印象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1
病隙碎笔2
病隙碎笔3
病隙碎笔4
病隙碎笔5
病隙碎笔6
记忆与印象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消逝的钟声
我的幼儿园
二姥姥
一个人形空白
叛逆者
老家
庙的回忆
九层大楼
重病之时
八子
看电影
珊珊
小恒
老海棠树
孙姨和梅娘
M的故事
B老师
庄子
比如摇滚与写作
想念地坛
第九卷 扶轮问路 / 昼信基督夜信佛
扶轮问路
前言
太阳向上升起
花钱的事
智能设计
扶轮问路
老好人
放下与执着
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
许三多的循环论证
文明:人类集体记忆
从"身外之物"说起
原生态
《立春》感想:价值双刃剑
种子与果实
乐观的根据
人的价值或神的标准
身与心
回归自然
喜欢与爱
看不见而信
"自由平等"与"终极价值"欲在
门外有问
理想的危险
诚实与善思
地坛与往事
附:想电影
猎人
算命
为无名者传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何宅
历史
不治之症
今晚我想坐到天明
另外的地方
最后的练习
节日
遗物
希米,希米
永在
预言者
生辰
秋天的船
鸽子
不实之真
冬妮亚与尼采
葛里戈拉
我在
后记
昼信基督夜信佛
昼信基督夜信佛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
恋人
猴群逸事
借你一次午睡
给王安忆的信
给小水的三封信
孤独
恐惧
最有用的事
给王朔的信
第十卷 剧本 / 访谈 / 附录
剧本
突围
多梦时节
荆轲
访谈
先修个斜坡吧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
史铁生访谈录
与史铁生谈《务虚笔记》
爱的冥思与梦想
我并不关心我是不是小说家
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写作与超越时代的可能性
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
人的残缺证明神的完美
逃避灵魂是写作的致命缺陷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
与史铁生对谈文学
史铁生的日子
从残缺走向完美
在家的状态
史铁生:扶轮问路的哲人
附录
《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
一 写作之夜
1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画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撒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甚至现在他们就已忘记,那些事在他们记忆中已是不复存在,如同从未发生。
但也有可能记得。那个落叶飘零的夜晚,和那盏路灯下一个孤单的身影,说不定会使他们之中的一个牢记终生。
但那不再是我。无论那个夜晚在他的记忆里怎样保存,那都只是他自己的历史。说不定有一天他会设想那个人的孤单,设想那个人的来路和去处,他也可能把那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但那已与我无关,那仅仅是他自己的印象和设想,是他自己的生命之一部分了。
男孩儿大概有七岁。女孩儿我问过她,五岁半,她说,伸出五个指头,随后把所有的指头逐个看遍,却想不出半岁应该怎样表达。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纭纭的世界上,谁也再找不到谁。
我们也是。我和你,也是这样。我们是否曾经相遇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2
在一片杨柏杂陈的树林中,在一座古祭坛近旁。我是那儿的常客。那是个读书和享受清静的好地方。两个孩子从四周的幽暗里跑来,我不曾注意到他们确切是从哪儿跑来的。他们跑进灯光里,蹦跳着跑进那片明亮的圆区,冲着一棵大树喊:"老槐树爷爷!老槐树爷爷!"不知他们在玩什么游戏。我说:"错啦,那不是槐树,是柏树。:"噢,是柏树呀。"他们说,回头看看我,便又仰起脸来看那棵柏树。所有的树冠都密密地融在暗黑的夜空里,但他们还是看出来了,问我:"怎么这棵没有叶子?怎么别的树有叶子,怎么这棵树没有叶子呢?"我告诉他们那是棵死树:"对,死了,这棵树已经死了。:"噢,"他们想了一会儿,"可它什么时候死的呢?:"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看样子它早就死了。""它是怎么死的呢?"不等我回答,男孩儿就对女孩儿说:"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他端了一盆热水,他走到这儿,哗,得----"男孩儿看看我,看见我在笑,又连忙改El说:"不对不对,是,是有一个人走到这儿,他拿了一个东西,刨哇刨哇刨哇,咔!得----"女孩儿的眼睛一直盯着男孩儿,认真地期待着一个确定的答案:"后来它就怎么了呀?"男孩儿略一迟疑,紧跟着仰起脸来问我:"它到底怎么死的呢?"他的谦逊和自信都令我感动,他既不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也不为刚才的胡猜乱想而尴尬,仿佛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无知和猜想都是理所当然的。两个孩子依然以发问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可能是因为它生了病。"男孩儿说:"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我说:"也可能是因为它太老了。"男孩儿还是问:"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我说:"具体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男孩儿不问了,望着那棵老柏树意犹未尽。
现在我有点儿懂了,他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死是什么?什么状态,或者什么感觉?
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的多,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以及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3
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秋雨,下得细碎,又不连贯。早晨听收音机里说,北方今年旱情严重,从七月到现在,是历史上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头。水,正在到处引起恐慌。P1-3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后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1971年因病回京,后双腿瘫痪。1978年开始写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随笔《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2叭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在北京逝世。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8年9月出版六卷本《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2011年4月增编为七卷本《史铁生作品系列(纪念版)》。《史铁生作品全编》以以上两个版本为基础,又编入近年收集整理的史铁生遗作,以及他生前未曾发表或发表过而未曾收入文集的作品,并对所有文字进行了校订。
《史铁生作品全编》共十卷。
第1卷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第2卷 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
第3卷 中短篇小说(1978----1984):
第4卷 中短篇小说(1985一1987):
第5卷 中短篇小说(1988----2000):
第6卷 散文随笔:
第7卷 创作谈、评论(序跋)、书信;
第8卷 《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
第9卷 《扶轮问路》《昼信基督夜信佛》;
第10卷 剧本、访谈与对话(附《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
除长篇小说外,作品集《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昼信基督夜信佛》保持原书的编辑体例;其他作品按体裁分类编排,以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序。卷序的排定,长篇小说在前,其余以各体裁第一篇作品的发表时间及作品集的出版时间先后排序,剧本及访谈与对话编为末卷。文章篇末标注的时间,或为写作时间,或为发表时间,均从原稿,不做统一。
剧本写作是史铁生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他早年创作的电影剧本,一直以为佚失,这次有幸寻得;与友人和媒体的对话访谈,是了解史铁生思想、生活和创作的宝贵资料,一并收入,只在体例上做了必要的处理。附录《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虽未尽善尽美,毕竟可以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史铁生及其作品提供些许便利。为方便查阅,书末还附有全书的目录索引。
《史铁生作品全编》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因此命名为《全编>>。由于视野和水平所限,不全、不足在所难免。我们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收集整理,听取读者和专家的批评建议,使本书不断完善,以副《全编》之名。
谨向在史铁生作品搜集和相关资料整理过程中付出辛劳的同道致以谢意。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