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记忆中的碎片/中国童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葛翠琳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自强的姑娘

我最羡慕的女人是一名助产士香林姑娘。

我想长大做她那样的人,自己养活自己。她骑自行车到处跑,拿一个医疗箱给妇女接生。她的装束也与众不同,男孩子的发式,发梢够不到耳垂,身穿西式长裤,颇似运动装。她性格很开朗,动不动就哈哈大笑,人很热情、淳朴。但她不符合人们的传统眼光,虽然她帮助了许多人,为很多难产的产妇和婴儿挽回了生命,但多少代的社会习俗形成的强大势力难以容忍她的生活方式。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家虽然少不了找她效力,却又看不起她,背后蔑视地称她“假小子”。更多的人认为未出嫁的姑娘家千接生的活儿,羞于说出口。

我喜欢香林姑娘,叫她香林姐,因为她对小孩子特别亲热。我进城的时候就跑到教堂里去找她,只要她没出去接生,就会陪我玩儿。她会弹钢琴,常常弹《圣母颂》,我听得如醉如痴,竟至忘掉了周围的世界。

我问她:“你的妈妈是美国人,为什么你的头发是黑的?”

她说:“我的亲妈妈死了,爸爸娶了一名传教士,就成了我现在的妈妈。”

“你喜欢她吗?”

“她待我很好。她嫁到我家不久,父亲就死了,轮船沉海,无一人生还,父亲也在其中。奶奶认为是儿媳命硬克夫,就把她赶出家门。她一个美国人,不赶她走她也无法在中国的老式家庭里生活。她走了,我没有人管,女孩子在家中受气,还要缠足,我就从家中跑出去找她。她不但照料我,后来还送我去助产学校读书。毕业后,我没有进医院里工作,回到她身边陪伴她,日子很轻松的,她没有那么多老规矩。”

我问:“谁养活你呢?”

“我自己养活自己,不依赖任何人!”

我惊奇地说:“是吗?将来,你也不依靠别人?”

“当然!我能自立,为什么要依靠别人?靠墙墙会倒,靠门门会开,只有靠自己才不会落空。”

我很佩服香林姑娘。虽然她收入并不是很多,但吃穿花用是不成问题的。她接生一个婴儿,人家都会给她钱,如果救活一个难产的男孩,有钱人家会送她不少东西。贫苦人家,她就分文不收。这个热心肠的姑娘,挣钱花钱都显得随心如意,最重要的是,她不必伸手向家里要钱,自由自在,活得开心,我从心里羡慕她。再看看周围的亲戚、邻居和熟人,女人都活得很难很苦。

当地有位出名的美人,我叫她兰姐,画片上的美人也不如她漂亮,而且她在京城著名的教会学校读高中,家中富有,亲人齐全。我常常想:她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比香林姐还要好,谁能有她那样好的条件呢?  谁知,就在兰姐毕业的前夕,家中催她立刻回家,逼她嫁给了一个土财主的儿子。她有文化,长得也漂亮,却终归成了一名家庭妇女,伺候公婆和丈夫,生孩子,操持家务,除了购物几乎不再走出家门。她曾哭闹挣扎,但没有任何用处,她若不服从,身无分文,能去哪里呢?人们感叹她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自己也就认命了。

从此,我更崇拜香林姐。女人,只有自己养活自己,才有立足之地。

香林姐会做葡萄酱,酸甜,很好吃,还会做薄饼。圣诞节时,信徒们在教堂里聚餐,吃葡萄酱和薄饼,人称圣餐。我总是跑去看香林姐做薄饼,然后大吃一顿,吃得满脸满嘴葡萄酱。星期天,我也会跑进教堂里去唱圣诗,香林姐弹钢琴,那神情很感人。香林姐的母亲作为传教士,具有许多特殊的习惯,她的名字当然是英文的,人们听不懂也记不住,只按照她女儿的姓叫她常太太,这一称呼代替了她的名字,后来就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了。

奇闻怪事

这样不同国籍的母女二人,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从不争吵,当时也颇令人赞叹。香林姐的习惯也受后母的影响,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她,只由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免不了招惹非议。夏天,她光脚丫穿拖鞋跑到街头去买西瓜,这在当时的小镇成为奇闻。后来,她这样自由自在的态度,终于造成了悲剧。

香林姐和一名祖辈世世代代住在小镇的大学生相识。暑假期间大学生回到小镇上,两人坠入热恋中。他们不知社会习惯势力的强大,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记得有一天,小城的人都跑到大街上,为的是观看一件从未见过的怪事。香林姐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她的男友坐在车后座上,用双手搂着香林的腰。这辆锃亮的自行车是男友送香林的礼物,用它代替了订婚戒指。香林尽情地享受这份幸福,她认为自己有力量骑车驮着心爱的人上路,订婚仪式就变成了二人欢欢喜喜骑车旅行,轻松又快乐,无拘无束,简朴节约。香林的妈妈也认为这主意不错,还亲吻祝福了这对恋人。可光天化日之下,女人骑车带着男人,有说有笑地从大街上过,而且男人还搂着女人的腰,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损家庭的名望。

这一对青年美滋滋地跑到海边玩了一天。幸福驱散了劳累,他们顶着满天繁星回来,相约明天黎明再相会,香林回家就睡了,美梦延续到天明。未婚夫却没有那么幸运,走进家门就遭受一顿严厉的训斥,然后他就被逼接受家中决定的婚事,而且当晚就失去了自由。有两条路由他选择,要么逃出家门辍学失业成为乞丐,要么结婚娶一位名门闺秀。这名从小依赖家中供养的少爷,毫无自立能力,面对严酷的现实,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安逸。一夜之间,爱情结束了。P13-17

后记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我蹒跚学步时,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呼唤:“往前走,别害怕!”

从我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千活儿的大人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小小的筐篮有弯弯的提梁,我把小筐篮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遗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岗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那小筐篮仿佛一个宝盒儿,里面总是装满了喜悦和欢乐。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例如——

“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拣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寻宝拾遗,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儿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

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

秋天吃熟透了的红姑瓤儿、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搂树叶儿,割野草,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粮入仓,菜入窖,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

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

除夕夜祭祖,春节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舞龙舞狮耍大刀。

追着男孩们看抖空竹,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小姐妹们玩骨头子儿,争夺小小的羊膝盖骨,当成宝贝收藏。

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女孩儿用丝线缠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芦、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显摆又自豪。

中秋节供兔儿爷,吃月饼,高梁秆儿做成车、马、轿和船,烂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盘。

大自然给予一无所有的孩子们很多乐趣和智慧,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润着幼小的心灵。

从学习讲话开始,就听祖母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鸟的传说;

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

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

牛郎织女七月七银河相会,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谣小曲儿……儿时诸多的生活情景、游戏、民俗、方言、谚语,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中国人任由日本兵残害,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小小年纪内心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认识到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没有了个人。

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时的北京还称为“北平”。求学的艰难,磨砺了我的性格:认准目标,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败。

当我以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考取北京几个名牌中学时,我并没有感到惊奇。我在学习条件优越的中学里完成了学业,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当我由中学推荐被燕京大学录取后,面对学问渊博的教授、导师以及满口流利英语的同学们,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内心仍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孩子。在众多家境富贵、衣物讲究的同学中间,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的衣饰打扮,我最珍爱的还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线袜。奶奶一辈子只穿自己纺线自己织成粗布自己缝制的衣裤,这成为她一生从未改变过的习惯。而这传统融在我的血液里,积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风骨性格和欣赏趣味。

燕京大学的环境是优美的,湖光塔影、古树粉荷;条件是优越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讲究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条件优越的宿舍,然而众多的学子,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支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当解放全中国需要青年贡献自己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抛下优越的学习环境随解放大军南下,去参加生死难料的战场拼杀。我就是在那时毫无眷恋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会,成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此,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聚散、事业的挫折和发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时代的巨轮飞转中起伏翻滚。

我不幸被抛置在文化界,经历了波澜汹涌的狂风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过去了,雨雪风霜、荆棘泥泞,漫漫长路上抬脚容易落脚难……但我又是幸运的,那么多文学艺术界的前辈和长者为我指过路标,具体地教导我,鼓励我,冰心、老舍、吴作人、萧淑芳、叶君健、端木蕻良、萧军……他们一生远离虚荣,漠视名利,默默地贡献,一年又一年,没有书房画室,挤在卧室里放张小桌儿,写出译出画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有那么多遗愿没有完成。

吴作人老人曾拿着冰心奖参评书给我详细讲解:“画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学美国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表现手法,借鉴有益但不要模仿……”

叶君健老人为译《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阅资料考证细节,连一件器皿、一个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麦查访核对过。

冰心为译《世界史纲》,翻阅的参考书可以装满一套房子……

那一辈的文化巨人,从没为自己争过什么,他们无怨无悔,将一生的心血凝结成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人。

在我那记忆的筐篮里,储存了很多只属于我的精神珍宝——

有充满生命力的叶片,有坚实饱满的果核,有失去娇色依旧形态优美的花瓣儿,有干硬结实的根须……一件件深情温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觉地变成我的血液,融化渗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写的语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执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创作,写什么?怎样写?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这是我不断实践反复思考的问题。每写一个作品,都像面对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些。

八十五年的人生旅程举首回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恩,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从来不想伤害别人。不论成绩多少,我都已经尽心尽力了。我受惠于别人的太多,而欠债不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历次苦难中的幸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她一生只想着给予:给亲人,给邻居友人,给遇到难处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从不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

奶奶离开我六十多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毅的神态永远刻印在我心灵的深处。无论我走多远,身处何方,她总是守护着我,引领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实,聚集起来,装进筐篮里,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呈给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在你们迈向未来的路上,我与你们同行。

2010年秋于竹园

目录

做自立的女人

 不幸的婴儿

 女人的命运

 自强的姑娘

 奇闻怪事

 盛大的婚礼

 爱情的悲剧

 人生之路的选择

爷爷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琅琅读书声

 走向黑暗的世界

 渴望光明

 我是爷爷的眼睛

 不会淡忘的记忆

为奶奶捧上最好的糖

 万能的残手

 春节

 识字

 看戏

 亲情

 迷信

 天足

 糖的梦

 故乡行

 糖祭

期盼国旗在全世界受到尊敬

 国旗在哪里?

 小叔丧命

 五绿叶的梦

母校

 晨读

 心灵的摇篮

 光明赞·摇篮曲

告别校园

 革命的需要

 载入历史的演出

 十月里的春天

北方大港

 故乡的海

 北方大港的梦

 美梦成真

为孩子写书

 第一篇作品

 我和童话

追寻高山大海

采撷录(跋)

序言

心灵回声(代序)

我出生在渤海边乐亭县农村。那个时代乡下还是小油灯照明,没有钟表,听打更报时辰。小孩从没见过童书。

葛庄是大村,葛姓家族中的长辈葛毓芝曾任翰林,一生清廉俭朴,自办“尊经学社”教书育人,后人曾办私立中学。老人曾书写家训:“义理无穷活到老学到老,光阴有限过一年少一年。”对学生则写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我的曾祖父终生教书,我的祖父教私塾几十年直到双目失明。他们都把长辈留下的家训校训传给儿孙。这是小孩子从会讲话就要背诵牢记的,也成了后代的启蒙课本儿。

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祖父夜晚朗读古文,先读全文,再一句一句教孙儿背诵,全家人静静地倾听。记得爷爷读《前出师表》,神情庄严,语调或深沉或高亢,字字句甸充满激情。

灯光摇曳,寒风扑窗,古人爱国忧民的感情注入我们心中,那如诗词般的长短句,像战鼓般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臣本布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爷爷背诵了全文,再一句句地教哥哥朗读,一边读一边讲解,除了朗读声,屋中一片寂静。小小年纪的我,也能感受到文中那激励人心的力量。

我是女孩,不能入私塾,只能坐在家中炕上听奶奶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鸟的传说;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梁祝化蝶、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戏曲、民谣、儿歌、方言谚语,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口头文学都是我的教科书。

我很幸运,作为女孩能去县城上小学。更幸运的是一位外地来的女老师,每日晨读课上为我们朗读文学名著:《爱的教育》《万卡》《背影》《寄小读者》……教室里静悄悄的,老师饱含情感地朗读,同学们专心倾听,大家坐在破庙改建成的教室里,心却飞了很远。还知道了世界上有位作家叫安徒生,为孩子们写了那么多优美的童话。

有一天,老师朗读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我们听着满眼泪水。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们的国土,这篇作品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一次课间休息时,操场上几位大同学在读一本书,我跑了过去听,书中讲述一个东北孩子到处流亡,述说祖国的苦难,渴望抗日胜利能早日回到家乡……读书的同学哽咽着,听的同学们泪水滴洒。突然,有同学惊慌跑来说:“日本宪兵查学来了!”大家慌乱地把书埋在跳高栏旁的沙坑里,眼望着日本宪兵走进教室,校园里一片沉寂……

后来,我曾翻遍沙坑,再也没找到那本书。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也不知道书的作者是谁,但这本没有读完的书,终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也是我后来立志一生为孩子们写书的主要因素。

中学时,我随父亲来到北平读书。进步同学介绍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渐渐引导我参加了革命队伍。可以说:这些书,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路标。

1949年初,我脱下学生装,换上列宁服,进入文化机关工作。这时期阅读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

20世纪50年代,国家翻译出版了大量当年的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一块烫石头》《丘克和盖克》《一朵小红花》《宝石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

新中国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是读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我倾尽所有购买喜爱的书,把它们装满了书柜,成为我生活中亲密的伙伴儿。

1957年我被划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每月可以回家两天。这时期很难坚持阅读文学作品。

1958年大跃进,大家每天黎明出工,深夜方回。农村大嫂们只能把孩子带在田间地头。当地干部命我办个农村托儿所,几十个孩子哭哭啼啼,我只能讲故事哄他们。那些留在记忆中的童书,一一倾倒出来,儿歌童谣、谜语谚语、童话故事,成了我和孩子们共享的精神佳肴。《丑小鸭》《水孩子》……这些故事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的大小孩子都安静地坐了下来,一声不响地倾听。童书名著的文学魅力,久远的生命力,在这遥远乡村的孩子们心中,生动地显现出来。

划成右派以后,我生活艰难不再购书。只有一次例外。诗人张志民送我一张难得的内部购书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泰戈尔全集》,印数不多。我有冰心翻译赠我的单本诗集,全集却难寻。我怀着感激万分的心情从出版社资料室买了回来,珍惜地存放在书柜中。

“文革”开始横扫四旧,我属“牛鬼蛇神黑六类”。抄家时,藏书都拉到单位去了,用来每日烧锅炉。我挂着黑牌除了接受批判就打扫卫生,每天总寻找机会用力把那套《泰戈尔全集》往书堆深处推,一日几次溜过去查看书堆变化。后来红卫兵去外单位支持闹革命,我偷偷把书藏在后阳台破烂堆底下,直到“文革”结束才放回书柜中,这是我唯一幸存的珍爱藏书。其他书群大都葬身火海化为灰烬。胆战心惊地去偷自己的书,成为我一生中奇特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右派得以平反,我重回革命队伍,恢复写书、购书、藏书,书柜又逐渐装满。20世纪末,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我独自看书,却也心静。到了2l世纪,我已是满头白发,两眼昏花。从小孙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为他选读童书名著,他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优秀童书的文学魅力能打动所有孩子的心,任何时代的孩子听了都会感动。《拇指姑娘》《野天鹅》《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能为世世代代的孩子喜爱、传诵,这真是童书作家的幸运。

如今我已是85岁年纪,真的老了。久已不去书店,也不知有什么好的新书。

小孙儿有时来到身边,用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那么轻轻地点几下儿,就找出一些新童书的封面来,有的还有精美的插图,又那么点几下儿,第二天就有人把新书送到家门口,因为小孙儿从网上购书送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我和小孙儿一起读了《穿靴子的猫》,还有描写小兔母子情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感到分外喜悦。

小孙儿快到升中学的阶段了,时间越来越少,可我什么时候才学会电脑呢?手不听使唤,眼睛也差,但毕竟新世纪已经来临,众多新事物逼到眼前必须学习。

小孙儿作业多,学习任务重,哪里有很多时间陪我呢?我也不能占孩子太多时间呀,所以我要事先做好功课,从众多好书中选出最理想的篇目或片断,让小孙儿朗读给我听或者我读给他听。那感觉和自己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祖孙在心灵交流中享受到一种温馨的、幸福的、十分难得的亲情,成为我晚年最欣慰的事。

许德珩老人写有两条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烈士肝胆名士酒,美人颜色古人书。”

多年来,我反复默读铭记于心。

好的书,会在心灵深处发出久远的回声,伴你在人生路上前行。

我觉得: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文,都是书。

引领孩子从小爱书、读书,受益无穷。

内容推荐

《回望--记忆中的碎片/中国童年》是八旬老人葛翠琳回望自己的童年,追述了一个在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相融合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在这些充满情味的散文里,我们随着她的目光看到了她的童年、她的故乡;她以个人成长的历程为线索,记录了自己在河北乐亭县度过的童年时光以及在青少年时期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奋进的故事。这些篇章都像是一幅幅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图景。

编辑推荐

“中国童年”系列丛书,首选葛翠琳、肖定丽、管家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孙幼军5位海内外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年文学作品,组成第一系列,隆重推出。

本书是该系列之《回望——记忆中的碎片》,是八旬儿童文学老人葛翠琳回望自己的童年,追述一个在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相融合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眼中的世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