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再圆奥运梦,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全中国沸腾了,全世界沸腾了。这是中国的荣誉,这是世界的盛会。体育强则中国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印证了中国正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从平凡走向辉煌,从失败走向胜利,中国体育健儿的人生经历和他们敢于拼搏的精神,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鼓舞和激励。郝敬堂著的《中国冰雪梦》是一部回顾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弘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让体育精神激励国人奋发向上的图书,全面展示了中国冰雪健儿拼搏——奋斗——夺冠的英姿和风采。
当人们提到“冬奥会”的时候,自然会想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高山滑雪、短道速滑、空中技巧……在所有的竞技性体育比赛中,没有比冬季项目更具有观赏性的了。天地之间摆开战场,挑战自然,挑战人生,在没有刀光剑影、不见炮火硝烟的擂台上演绎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国冰雪运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了回顾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历程,为了弘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为了激励广大群众热爱冬季运动、参与冬季运动,全面打造体育强国、运动大国,郝敬堂将《中国冰雪梦》这部全景式的长篇报告文学奉献给读者,全面展示中国冰雪健儿拼搏—奋斗—夺冠的英姿和风采。他们是冰雪骄子,他们每个人都创造过辉煌的成绩,每个人都有一段成功成材的传奇经历。
他们精彩的故事,他们感人的事迹,适合每一位对冰雪运动感兴趣的人阅读。
王北星,这名字不但好听,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北国之星、北方之星、希望之星……星在天上,是被人们仰视的。
王北星,一个出现在北国的冰上之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进入冰迷们的视线,为人们所仰视。
王北星从小喜欢体育运动,这和妈妈的影响有关系。妈妈年轻时是短跑运动员,常带女儿到训练场看训练。有时,妈妈前面跑,她就跟在后面跑,队友们开玩笑说,指不定哪一天,你家北星真的要成为体育明星呢。
王北星7岁上学,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同学们集体赛跑,看谁跑得快。王北星并不怯阵,她平时比男孩子跑得还要快。果不其然,那次比赛王北星跑了第一名。体育老师把跑前10名的孩子们叫到一起动员说,市滑冰队的教练来我校选少年运动员,愿意滑冰的就让家长带你们来报名。
家长没有反对,带王北星第一个报了名。
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如何经受得了寒冬的摧残第一个冬训回到家,可谓伤痕累累。脸冻肿了,手脚冻裂了,每次换药她鬼哭狼嚎。妈妈心疼了,让女儿退出滑冰队。令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女儿态度坚决,说她喜欢滑冰,她不怕吃苦。
经历了3年的冰雪之苦,10岁的王北星在大庆市举行的冬运会上。取得了少年组速滑的金牌。
一个希望之星升起来了,父母为之感到骄傲。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条件,开拓更大的空间,父亲决定以女儿为中心,举家迁至齐齐哈尔,在那里又练了3年,拿了省少年队的冠军。15岁的王北星破格进入黑龙江省队冰上训练中心。当时的黑龙江队是全国的甲级队,人才济济,不但有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教练员,而且向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王北星如鱼得水,在省队训练了3年,崭露头角,被教练视为可造之材。
2003年,国家训练中心选送一批后起之秀到加拿大学习,王北星榜上有名。那年她18岁,和她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4名年轻运动员。王北星暗暗告诫自己: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练好本领,为国争光。
出国学习的日子令她难以忘怀:紧张、枯燥、艰难。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训练,一点也不敢偷懒。回到驻地,腰酸背痛。为了给队友们减轻训练疲劳,王北星学会了刮痧、拔罐、按摩,只要队友们有需求,她从来不拒绝。
在外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们每天的生活轨迹是“三点一线”:驻地一训练场一超市。菜要自己买,饭要自己做。买菜、做饭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这些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她们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有人过生日,也买上一块小蛋糕共享,买一个发卡之类的小礼物赠送,大家相处得情同手足。初到异国他乡,最不方便的是语言,语言不通,学习、生活、交往都有障碍。为了过语言关,王北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学英语。所有的衣服口袋里都装有英语单词。语言过关了,王北星从此尝到了甜头。过去上训练课,不懂教练的意图,也无法和教练沟通,只能盲目地服从。有了语言能力,王北星直接参与训练计划的制订,战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王北星脱颖而出,夺得500米短道速滑冠军。
一颗新星升起来了,发出耀眼的光芒。
初生牛犊不怕虎。2006年2月,王北星带着志在必得的自信出征都灵冬奥会,她知道这块金牌的重要,领队、教练和队友们对她寄予厚望。比赛结果让人意想不到,比预想的成绩相差甚远,总排名第7位。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就是竞技性体育的残酷。面对记者们的照相机镜头,王北星始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她不想让人们看到她流泪的脸。王北星失魂落魄地离开赛场,在回奥运村的路上,她还是偷偷地哭了一场,哭了个梨花带雨。泪水并不都是弱者的表现,从那一刻起,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P42-44
2015年7月31日,全世界媒体记者们的镜头都聚焦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将在这里举行,世人关注的第24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即将在这里宣布诞生。
17点30分,奥委会主席巴赫走上主席台,他接过装有奥委会投票结果的信封,当众打开并庄严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继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再圆奥运梦,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这一刻,全中国沸腾了,全世界沸腾了,这是中国的荣誉,这是世界的盛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办奥各项筹办任务,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祖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提到冬奥会,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星赶月的短道速滑、翩若惊鸿的花样滑冰、风驰电掣的速度滑冰、潇洒飘逸的空中技巧……冰雪运动难度大、要求高、观赏性强,很能点燃人的激情。天地之间摆开战场,挑战自然、挑战人生,在没有刀光剑影、不见炮火硝烟的擂台上演绎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汗水和血水在这里流淌,胜利和失败在这里交替,呐喊和欢呼在这里起伏,激情和热血在这里燃烧,这里是勇敢者演绎人生的舞台、走向胜利的战场。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过:“超越别人你可以成为冠军,超越自己你可以成为英雄。”这句闪耀着奥运精神的名言,像奥运火炬一样燃烧成一种力量,焕发出一种精神,成为励志经典、精神之源。“更高、更快、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既是所有体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奥林匹克对全人类的激励。看着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我们能感受到人类挑战极限成功的喜悦;看到运动员跌倒了又爬起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看到参赛运动员夺金后的泪水,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奥运带给我们的是坚强、努力、振奋、永不言败。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见证着中国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
在申冬奥成功两周年之际,在全面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阶段,为了回顾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为了弘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为了让体育精神成为励志的教科书,也为了激励广大群众热爱冬季运动、参与冬季运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我们将一部全景式的长篇报告文学奉献给读者,全面展示中国冰雪健儿拼搏一奋斗一夺冠的英姿和风采。《中国冰雪梦》所记录的几代冰雪人拼搏奋斗、不惧艰难的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备战的巨大精神动力,鼓舞、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做好各项备战工作,努力实现我国冬季运动成绩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与党中央和全国人民要求相对应,与总书记殷切期望相对应,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对应的,不负历史、不辱使命的冰雪运动成绩。
有人说,岁月无情,坚冰有痕。当岁月的刻刀在洁白的冰面上划过,留下的是中国冰雪健儿艰难曲折的划痕。
有人说,白雪无言,蓝天作证。当一片片雪花伴着喜讯从天而降,记下的是中国冰雪健儿为之奋斗拼搏的佳音。
从平凡走向辉煌,从失败走向胜利,中国冰雪健儿们的人生经历和他们敢于拼搏的精神,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多是鼓舞和激励。他们成功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最经典又最朴实的人生信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无数冰雪人追求卓越的个人冰雪梦,汇聚成生机勃勃的中国冰雪梦,并为实现体育强国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感谢郝敬堂先生,历时五载,跟踪采访,写成此书,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体育精神的瑰宝。
是为序。
圆梦
梦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愿望的达成。
我们为这本书取名《中国冰雪梦》,十分贴切,写的是中国冰雪运动体育健儿入梦——追梦——圆梦的全过程。
冰雪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宫廷风行的“冰嬉”,是谓“梦之初”,这是不争的事实;后来,我们的冰雪运动落后了,是谓“梦之魇”,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中国冰雪梦的发展历程。
从1952年举办首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到成功举办世界综合性冬季体育运动会;从1963年罗致焕取得第一个冬季项目世界冠军,到2010年中国队在温哥华冬奥会以5金2银4铜载誉而归;从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我国申办成功的冬奥会……新中国的冰雪运动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实现历史跨越,自立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这就是“追梦”的全过程。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一次,让世界瞩目的是:中国以5l金居奥运金牌榜首,成为奥运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继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我们又先后举办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这一系列体育盛会,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中国政府推动全民健身的政策,对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体育强,则中国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理念。作为一个大国领袖,他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依然格外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体育情怀点燃中华复兴的火炬,让国人和体育人格外感奋和敬佩。这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源。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匆忙的足迹重温一下他近两年来走过的“绿色草坪”,体会一下他对体育事业的关怀吧:
2014年2月,习近平前往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2014年3月,习近平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为刚成为中国男足主教练的法国人阿兰·佩兰送上祝福。
2014年3月,习近平前往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的足球场,看望在德国训练的陕西志丹县少年足球运动员。
2015年7月,在投票表决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前,习近平通过视频向国际奥委会委员致辞,表达了对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热切期盼和坚定支持。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出访英国期间,参观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与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曼城球星阿奎罗共同自拍留影。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共话北京冬奥会。
2017年4月5日,习近平和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在赫尔辛基共同会见参加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中、芬两国冰雪运动员。
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习近平总书记也不例外。
2014年,他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专访时,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我喜欢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游泳我学龄前就学会了。我还喜欢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武术等运动。冰雪运动,我爱看冰球、速滑、花样滑冰、雪地技巧……”。
运动员和热心体育事业的读者会发现,在全国运动会、南京青奥会、索契冬奥会等重大赛事期间,习近平总是到现场看望体育运动员,为他们鼓劲加油,表现出对体育人的亲切关怀。
……
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习近平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
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张家口,冒着严寒驱车来到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考察。
从张家口返京后,在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又到北京市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先后考察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和大运河森林公园。
在首都体育馆,习近平主席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13亿人,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所以冰雪运动一定要全面开展,恶补短板,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他对身边的年轻人寄语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靠你们为国争光,再创辉煌。我们的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之梦要在我们和你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因为我们第一个百年是2020年,第二个百年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你们正当其时,是从事这个伟大事业的天之骄子。
梦,是目标,是追求,是努力的方向。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全国人民都在为“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个人,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都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我们体育强国的梦想,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2022年冬奥会和冬奥残会筹备工作汇报时,做了重要讲话。他说:“要把推动冰雪运动普及贯穿始终,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加快冰雪产业发展。”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做好体育事业、办女子冬奥会的根本方针和基本遵循原则。
中国冰雪梦,圆梦的日子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