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查尔斯·汉迪自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查尔斯·汉迪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高于理论,去做才能成就自己!

全球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影响世界进程的管理学大师之一、“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毕生经验分享!

非常棒的导师,总是用平实的例子推动你思考:为什么别人的人生那么精彩?我又当如何工作?如何生活?

查尔斯·汉迪著,闾佳译的《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查尔斯·汉迪自传)(精)》文字幽默而睿智,精彩故事、闪光语句频出,春风化雨润无声,让读者笑着受益。以亲身经历做注解,真切地阐述自己的“组合式人生”、“甜甜圈理论”、“第二曲线”等核心管理概念。

内容推荐

在查尔斯·汉迪著,闾佳译的《你拿什么定义自己(查尔斯·汉迪自传)(精)》中,查尔斯·汉迪追溯了自己从爱尔兰牧师大院出生成长、在壳牌经历层层历练、转而专注开拓英式商学院、父亲过世后受震动去往有王室背景的非营利培训基金会工作,并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独立商管作家、管理大师的人生历程。其间也穿插了很多见闻事例,阐述了自己对于商学院教育模式、管理理论、家庭、子女教育、人生成就、自我认知等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笔法幽默而睿智,有很多闪光的语句,不仅值得商业管理人士研读,也适合其他想要借鉴成功经验,更好规划自己人生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第1章 到底由多少个查尔斯·汉迪?

第2章 爱尔兰人一定有办法

第3章 牛津古典学者汉迪

第4章 壳牌第一课

第5章 得到金种子的教授汉迪

第6章 英式商学院启航

第7章 安提歌尼的挑战

第8章 父亲的遗赠

第9章 家在温莎堡

第10章 特殊的传道士

第11章 组合人生

第12章 真正的所有者

第13章 厨房和书房

第14章 教育的“狗窝”

第15章 家务事

第16章 “大师”时期

第17章 带着麦克风去旅行

第18章 人生七十古来稀

新版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但恐怕没几个人能看到她一种以上的形象——甚至还有一些形象,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正如“乔哈里之窗”理论所说,无论对谁而言,我们都是陌生人——连对自己也不例外。

在英国,我们有一年一度的“带女儿上班日”,家长带着小女儿去工作,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有些什么感觉。小姑娘们还会看到父母的另外一面。“他在那儿可真是个大人物,妈咪。”我听见一个女孩回家之后这么说。至于这句话还有什么其他含义,一切尽在不言中。在工作上是狮子,回到家往往就变成了小猫,反之亦然。我们跟德里电话服务中心的接线员没什么区别——一人分饰两角。

这有什么要紧的吗?有的。为什么有人在商场上如鱼得水,可个人生活怎么也处理不好,老是麻烦不断呢?这一直是道德伦理上的一个不解之谜。很多人发现,跟朋友或亲戚一起工作非常棘手,因为关系太复杂。作为朋友,你不仅欣赏对方的技能和天赋,也能接受他们所有稀奇古怪的地方和缺点。朋友就是朋友,他们人就那样。可在很多工作场合,这么做就行不通了。作为他们的领导或同事,你会觉得必须改变他们,甚至会要求他们离开。

我有个经营慈善事业的朋友,请我帮他解决管理上的难题。管理层正式任命我为该组织的顾问,我花了四个星期跟所有高层员工谈了个遍。到了这个阶段的尾声,在我看来答案变得很明显,正是因为我朋友孤立疏远的管理风格,造成了该组织上下蔓延的不信任感,妨碍了它要做的事业。我私下请他吃饭,告诉他我认为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实际的补救措施。他不情愿地点点头,勉强同意了。我暗自庆幸自己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大麻烦。可是我庆幸得实在太早了。在下一周召开的理事会上,他辞职了——与此同时,他严厉控诉我挑拨离间、散布不和,使他无法继续开展工作。

我气得抓狂,赶紧请他和他妻子再来吃顿饭。可他挑明了说,他决不愿意再跟我“坐在同一张餐桌上”。

从那以后,我打定了主意,决不再为朋友工作,决不再和朋友共事,甚至决不再和朋友住在一起。友情弥足珍贵,经不起一点风险。工作和友谊要分得清清楚楚,别让它们重叠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对彼此的感觉才不会变得混乱。然而,要是大家从工作上的同事变成了朋友,也会出问题。也许你超过了他们,也可能他们超过了你。环境会变化。朋友兼同事升职了,现在成了上司兼朋友。如果非要批评你的话,新上司会坦诚以待吗?对组织的关心应该凌驾于对朋友的感情之上吗?毫不出奇,如果友情占了上风,所有要求你改变的批评或建议都会变得温和至极,最后消失无踪。

实际上,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待不同的人,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表现。认为自己从不这样做的人,要么是因为他们所遭遇的情况还不足以让他们发生变化,要么就是因为他们看待自己的眼光跟其他人不同。我常常想,要是碰到打仗,碰到什么紧急事故,我会怎么做呢?我会挺身而出迎接挑战,还是落荒而逃?(P6-7)

序言

我的书即将在中国这个历史古国和未来之邦出版,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回顾数十年的写作生涯,我认为,我的书记录了我所认识的西方经济体中发生的商业革命的历程。我感到,这场革命是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而革命的速度远超当时的西方。而我的书也从回答“是什么”,升级为“怎么做”,甚至最近的“为什么”,其中的答案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76年。我之所以将它命名为《组织的概念》(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是因为从当时到今天,我一直认为,在组织中工作的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应该如何工作。因此他们总是不快乐,工作效率低下,遭遇失败。通过我自己在组织中工作的经历,我发现,组织有可能成为人类灵魂的监狱。

截至今日,我的第一本书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100万册,它已经成为一本标准的教科书,在首次出版40年之后的今天,许多大学和企业所开设的多门课程仍然将它作为教材。由此可见,虽然国家发展有起有落,但无论人们身在何处,他们的希望、恐惧和动机基本上不会改变。世界可能会改变,但人不会,而我所写的就是关于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容。

另一方面,组织确实在变化,主要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作可以任意组合,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使距离遥远的人们互相协作,完全不需要让与某项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工作。这个显而易见的变化使管理者的所有工作都发生了变化。当管理者不能直接跟下属见面和交谈时,你必须更加努力地思考如何组织、控制和回报他们的工作。

我不禁深思,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思考组织的本质。首先购买员工的时间,然后将这些时间有效地填入工作——我们这样定义“雇用”正确吗?在技术的支持下,如果某项工作可以在远离公司总部的地方被分解为更小的单元来完成,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不再雇用员工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而是让他们自己把控工作时间?这样,在远离公司总部的地方,就无须再安排人来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监督,从而也就无须再租用办公场所,支付养老金和其他福利,并付出管理时间了。总之,我们可以把相当数量的人和小组从员工转化为供应商,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对当下而言,这样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时情况远非如此。所以,我开始写作第二本书《非理性的时代》(TheAge of Unreason),试图告诉那些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为什么需要“颠覆性思考”,以及在思考如何对工作加以组织时应该具有“非理性”或革命性。在书中,我谈到了三叶草型组织(Shamrock.Organization)——一个由核心人员、外包人员和兼职人员等三种人组成的组织。我认为,外包人员和兼职人员应自我定位为“组合式工作者”,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客户和项目进行汇总或组合,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再完全依赖于一个收入来源了。

如同我所著的每一本书,这本书在欧洲和美国都具有前瞻性。事实上,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独立工作,组织也不相信人们可以独立工作。但是,慢慢地,世界变了,让每一个人继续在组织里工作,组织就需要支付高昂的薪水。于是,我的观点和我发明的术语就变得时髦起来了。

但是现在,我开始为组织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担心,这些压力来自全球化竞争、更大更强的发展要求、全天整周的工作时长、对员工越来越多的要求。那么,组织中的员工们,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的核心成员是怎样做的呢?他们没有成为“空雨衣”的风险吗?我的下一本书以《空雨衣》(Empt~,Raincoat)作为书名,它借用了我在美国明尼阿波里斯市雕塑公园里看到的一个塑像的名字,那个塑像由一件雨衣构成,雨衣里并没有人。那天上午,我参观了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当我在办公桌旁边沿着办公室的长廊走下去时,我觉得坐在其中的人有可能牺牲了自己的个性来扮演某些角色,可能只是匿名的“角色扮演者”。

我觉得是时候将我的担忧公之于众了:组织对社会都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生活在一片黑暗的丛林里,被一系列悖论所迷惑。我们似乎越来越努力,越来越富有,但最后却越来越不快乐。生产效率是个好指标,但它通常意味着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于是,那些不再被需要的人和现在做两倍工作的人都无法高兴起来。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自由时间越来越充裕,但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度过人生,特别是在工作组织不再需要我们之后。世界已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地方。

在《饥饿的灵魂》(The Hungry Spirit)一书中,我尝试探索社会所面临的这样一种困境,那就是社会已经找到了有关经济增长的一些答案,但却不知该如何对待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非洲,我认为人们谈论的是两种饥饿,一种是浅层次的饥饿,一种是深层次的饥饿。一个人不太饿,另一个人比较饿。浅层次的饥饿需要的是维持生命的东西,包括必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支付给他们的钱,以上这些也是我们需要的。深层次的饥饿需要则追寻一个“为什么”层次的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其中我质疑的是,如果没有更多的道德约束,资本主义是否能够继续存在,以及市场是否有其局限性。在个人层面上,我深入思考了个人身份、宗教、社区和教育等问题。但我没有找到答案,只是一再地提问,有了一些零星的想法。我认为,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它需要深思自己的前进方向,还要思考一旦国民全部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个方向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我最近出版的《你拿什么定义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Important Matters)一书,记录了我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在写作时我意识到,我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曾是我读大学时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回顾我的生活,我还发现,我的学问大多来自亲身经历,而不是学校里的课程。亚里士多德教我问“为什么”,但答案必须来自我的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空间去思考。然而,要想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学到些什么,仅仅让它发生是不够的,你必须对它进行深刻反思。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自己从做错的事情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做对了的事情中要多。有时,把事情做对了,人反而会失去判断力。原本是因为好运,你却归功于你的智慧,然后你便再次如法炮制,却发现运气不再。我发现,你需要鼓起勇气承认错误。当然我很幸运,我早期的工作无人监督,只需自我管理。结果,当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经常可以在没人发现它之前就将其改正。而新技术使管理者对下属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我对此表示担忧。因为,受到过度的控制,意味着你并不被信任。

在回顾人生时,我还意识到,人与人总是不同的。让周围的人成为你能信任的人,你的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要信任他人,你必须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和当务之急。当我的工作出了状况,通常是因为我和我的老板对努力做的事情和如何衡量成功有不同的看法。确实,如何定义生活、工作和业务的成功,也许正是每一位领导者或管理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当董事和经理们确信他们所谓的“股东价值”非常重要,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会因此致富,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以及在组织里工作的人却所得甚少时,我确信西方资本主义已迷失了它的方向。

因此,毫不奇怪的是,80%的人只是为了工资而工作,一点也不在乎企业做了什么。他们只做不至于被解雇的少量工作,而把精力和创造力都投入到其他事情中去了。对我而言,我知道钱不是万能的,当你有足够的钱时,你也会这么想。我是通过一个惨痛的教训明白这一点的,当我被一个无法拒绝的录用通知所诱惑时,我就与一个糟糕的合同产生了关联,即将成为一个失去老朋友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父亲的去世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终点,职场上的成功远比不上你为他人所做的好事。可悲的是,在我懂得这个道理并且告诉他,他教了我很多之前,他已经去世了。所以,我的另一个教训是,千万不要推延与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的交谈。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只要故事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告诉你的就不仅仅是好的理论。我发现向生活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会鼓励更多的人写下他们一生所学的知识并分享出来。我们越是打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越多的人有可能相信我们。我希望我的新读者会喜欢我的想法、故事和反思,并发现它们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我希望他们从西方世界的组织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社会做更好的事情。

查尔斯·汉迪

2017年于英国伦敦

后记

2006年本书首次在国内出版的时候,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译者,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唔……这么说吧,第一本“商业味不那么重”的商业书。查尔斯·汉迪是个英国人,不像美国人那么直白,回忆自己人生的口吻,也带着十分的谦虚八九分的低调,颇对中国人的审美胃口。

这次为再版校对当日的译稿,我最为感叹的是,时间流逝之快,许多近在眼前的历史,已然恍如隔世。比如2006年的时候,看到书里提及北爱尔兰曾经是个战乱频仍的地方,是个保守的天主教地区,我一点也不觉得诧异,毕竟,当时距离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的签订还不到十年。可在2016年底校对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居然有点愣神,咦,北爱尔兰什么时候打过仗来着?

再比如,我还记得,2006年,中国正处在历史性跨越的起点,作为一个小小翻译的我,不曾正式迈出过国门。看到汉迪写自己在壳牌工作时常驻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婆罗洲,我心里想的是,“果然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才能享受的待遇啊!”然而,到了2016年,别说中国企业早已打入了这些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几乎已经成了中国旅客度假的优选目的地。甚至,连“亚洲四小龙”这个提法,都已经进入了旧书堆。

最后,2006年的时候,出版和媒体行业红红火火,而在2016年,固然有“自媒体”高歌猛进,可出版行业却挑战重重。诡异的地方也在这里:查尔斯·汉迪在本书中讨论的所有话题,竟然还是这么直抵人心——对自我的摸索,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探究,对家庭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十年前,这本书帮我肯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十年后,重温这部译稿,我似乎再次感受到了当时指尖敲打键盘的激动之情,也让我体会到了“书”这种载体的持久隽永。

一部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我也希望自己的译文配得上它。

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陈霞、黄慧、罗昊、马馨、帅琳琳、谭超、李佳和曾静,谢谢大家。

2017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比任何一本书都要深入商业的核心……阅读这本书是一场跌宕起伏、引人共鸣且充满启发的旅行。

——《观察家》

最棒的汉迪,充满人文关怀,思想深邃,洞见深刻。

——《金融时报》

津津有味……一本睿智的作品,所有人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星期日泰晤士报》

汉迪的书是天赐佳品……英国最棒的管理大师之作总是那么启迪人心、引人入胜、洞见深刻。你可能不会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他肯定能推动你思考。本书……利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社会将往什么方向前行?

——《每日电讯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