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女人(美绘版)》中,作者威尔基·柯林斯以人物作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颇具匠心地安排情节,烘托主题,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他们的言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社会印记,展示了18世纪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各个人物在叙述过程中逐渐丰满,读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证人回顾性的陈述拼凑出谋杀案的细枝末节,在夹杂着主观意识的叙述中读者逐步进入哥特式小说的阴暗氛围。就像是法庭上的陪审团和听众,通过聆听证人证言辞并控制案件发展,揭示事实真相。读者置于这样的隐喻场景,一如亲历了这场误杀案的始末,目睹了善与恶的对决和真与伪的较量,侦探小说的愉悦性和文学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威尔基·柯林斯著的《白衣女人(美绘版)》讲述了一个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一位青年画师,应聘去一个贵族人家做家庭教师。路上,他遇见一个从疯人院里逃出来的白衣女人,白衣女人在他的帮助下逃脱了追踪。随后男主人公发现,自己的学生劳拉与白衣女人长相非常相像,随即二人坠入爱河。可劳拉的父亲临终前却将她许配给了一个爵士……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男主人公和劳拉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一章 精神病人
这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耐心能够忍受什么,男人的决定能够成就什么的故事。现在大家将要看到的和法官所听到的一样。从头到尾,故事的每个重要情节都有着确切的证据。
将有许多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将这个故事陈述出来。就像法庭上审判犯罪案件需要许多证人一样,这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
先让沃尔特·哈特莱特开始讲吧。
(美术老师,于克莱蒙斯的宿舍)
时间是七月的最后一天,漫长炎热的夏日将要结束,我们伦敦人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象着田地上空的朵朵白云和秋天海边的微风。
对于我这个不幸的人来说,夏天即将过去,我的身体却非常虚弱,精神状况也不好。还有,手头也有些紧。在过去这一年里,我挥霍无度,所以现在我不是在母亲汉普斯特的小屋里,就是在小镇我自己的房间里,毫无希望地度过一个贫穷的秋天了。
当我准备去与母亲及妹妹同住的那天傍晚,故事发生了。每个星期我都会去她们那里一两次,这次当我来到母亲家时,给我开门的是我的意大利朋友皮斯卡教授。
我第一次见到皮斯卡是在一座楼里,他正在教意大利语,而我正在那里画画。那时候,我只知道皮斯卡在帕多瓦大学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意大利,然后在伦敦当了多年的老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在布莱顿海边洗澡的时候,看到落到水中的皮斯卡。我将他从水中救起,从那时候起,他就一直想着要报答我。而那天晚上在母亲家,皮斯卡认为终于等来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很开心。
大概说一下,便是他在坎伯兰郡的一个富有家庭——也就是在属于弗尔列家族的里蒙里基庄园里帮我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我将要给两位年轻女士上四个月的素描课,以及告诉房子主人如何为旧油画装框。上课期间我会住在那里。其实这件事并没有让我特别开心,但是为了不让皮斯卡失望,我接受了他的好意。三天之后,我寄去一封信表达我的兴趣,里面还有几封推荐信。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弗尔列先生的回信,他让我马上去工作。在那第二天,我就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那天傍晚的时候我去和母亲还有妹妹告别。从母亲家回来的路上,我遇到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时应该是半夜,我没有急着走回小镇。而是享受行走的乐趣,决定从那条比较远的路回去。
当我沿着宁静的公路慢慢散步时,正在想象着坎伯兰郡的两位女士的模样。突然,一只手从身后搭在了我的肩膀上。那一瞬间,我感觉身体里的血都凝固了。
我紧紧地抓住拐杖回了头,看到一个一身白衣的女子站在路中央。她手指着伦敦上空的黑云,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我。
“从那里可以到达伦敦吗?”她问。
我望着她,在月光下,她脸色尤为苍白,大大的眼睛布满了忧伤,双唇看起来是那么不安和紧张。她有一头浅棕黄色的头发,行为看起来一点都不鲁莽反而有些忧伤。她的声音带着几分好奇,语调有些僵硬,语速很快。她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会在半夜来到公路上?我无法理解。
“你听到了我的话吗?”她仍然平和而又快速地问,“我问从那里可以去伦敦吗?”
“听到了。”我说,“可以。抱歉,看到你突然出现我太惊讶了,所以一时忘了回答。”
“我遇到了一件事,你不会认为都是我的错,是吗?”
白衣女子往后退了几步,我肯定了她。
“我没有怀疑你。”我说,“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帮到你。”
“你真好。我不熟悉伦敦,你能告诉我,在哪里能够找到马车去伦敦吗?我在伦敦有个朋友,她肯定很高兴见到我。不过你要保证,你不能阻止我去。”
看着这个无助的陌生人,我能怎么做呢?
“你能保证吗?”她又问。
“可以。”
于是,我和这个陌生女子朝伦敦走去。这一切都像是在梦中进行。
“我能问你一件事吗?”她忽然说,“你认识许多准男爵吗?”
P1-3
威尔基·柯林斯于1824年1月8日生于伦敦,1889年9月23日死在伦敦。父亲是个风景画家。他12岁时随父母迁居意大利,三年后回国,就读于海伯里私立寄宿学校,曾在茶叶公司工作,后改学法律,在伦敦林肯法学协会当过律师。1847年,父亲死后,他才开始以写作为生。第一部作品是《威廉·柯林斯》传,不久就从事小说创作。一开始成绩平平,后来他结识了当代文豪狄更斯,成为莫逆之交,并为狄更斯主编的,当时最风行的杂志经常撰稿。他的长篇小说常常在这本杂志上先发表,然后出单行本。这期间他写了不少小说,大都以侦破犯罪事件为题材,柯林斯即以此种小说蜚声社会,享誉30余年,但他作品虽多,而得以流传后世并得到肯定的仅有《月亮宝石》和成名作《白衣女人》两部。
本书中,作者以人物作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颇具匠心地安排情节,烘托主题,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他们的言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社会印记,展示了18世纪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各个人物在叙述过程中逐渐丰满,读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证人回顾性的陈述拼凑出谋杀案的细枝末节,在夹杂着主观意识的叙述中读者逐步进入哥特式小说的阴暗氛围。就像是法庭上的陪审团和听众,通过聆听证人证言辞并控制案件发展,揭示事实真相。读者置于这样的隐喻场景,一如亲历了这场误杀案的始末,目睹了善与恶的对决和真与伪的较量,侦探小说的愉悦性和文学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