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在断了A弦的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陆启铿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主要介绍多复变函数领域的重要人物——陆启铿的传奇人生。
本书的写作首先注重“实证”,保证全书内容的真实和准确。由于陆启铿从事的学术研究、取得的成就相对专业,在写作过程中引用的文献、论据、数学公式,均标明出处,非可靠而不得用。对于口述资料,尽量做到多人相互印证,使其客观而不偏颇。其次是注意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家的成就有自身奋斗的原因,又离不开所处时代的影响。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研体制、学科建设、政治形势都有所涉及,结合陆启铿的学术成长,希望能够反映数学科学,尤其是多复变函数论领域发展的一个侧面。后是做到具有时代感。陆启铿取得辉煌成就的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他的思想仍闪烁着光辉。本书力求精炼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工作态度,以期对后人有所启迪。
杨静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在断了A弦的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陆启铿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讲述了陆启铿是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亲传弟子,是新中国培养的国际一流数学家,在多复变和数学物理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陆启铿淡泊名利,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一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通过在这部书中所展现的陆启铿的精彩人生,希望可以给世人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益,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有些问题很多人以为没有问题,放过去了。可是你只要认真思索,不放过疑点和难点,进而去多方面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会有所收获的,许多创新也常从中引发。我不是天才,做出一些工作完全是下苦功的结果。
因此,在陆启铿出生不久,父亲陆子骥把他过继给了二伯母。这样,二伯母就可以合法继承二伯父的遗产,而父亲陆子骥也希望陆启铿在将来能分得一部分财产,为家里多添一份收益。本是两方互有所图的一次过继,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变故,也因此对陆启铿童年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
过继之后,陆启铿时而和父母、时而和二伯母住在一起。在他大约三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以后,双脚便有点微跛,但不是很严重,仍能自如活动,和平常的小孩子没什么异样,只是不曾想这为以后的残疾埋下了祸根。
在五六岁的时候,陆启铿随二伯母去了广州,1934年开始在广州的培英小学就读。这时的陆启铿颇为顽皮,常常和同学打架,直到把同学打倒在地才罢手。到了二年级的时候,二伯母利用陆启铿螟蛉的关系,在法庭上争取到遗产以后,顺势把他交还给亲生父母,陆启铿又回到了佛山。
回佛山后,陆启铿的腿开始恶化,已经影响到正常活动。好在陆家当时住在佛山市的行仁里,离家二三十米就有一个元甲小学,是佛山人为了纪念霍元甲办的,在当地比较有名气,陆启铿就近转入了元甲小学。因为曾经就读的广州培英小学教学质量很高,而且在培英念书时他还得过奖,所以跳了一班直接上了元甲小学的三年级。但是这一跳,因为没上过二年级,所以陆启铿在元甲小学念的糊里糊涂,成绩很一般。
陆启铿一家人和大部分家族的人住在一起,后来六叔父、八叔父结婚了,地方不够住,于是陆子骥一家只好分家搬走独住。这样就离元甲小学远了,陆启铿便转到季华小学从四年级念起,成绩中等。季华小学在当地也是不错的学校,校长是个女先生,办学很有章法。在《刑场上的婚礼》中的烈士陈铁军就是毕业于此,季华小学后来也因此改名为铁军小学。后来查到陆启铿曾在那里念过书,学校还请他做了名誉校长。
父亲陆子骥饱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家庭和子女颇为严厉。在陆启铿的印象中,父亲大多时候是严肃的。由于过继的事情事与愿违,一份额外的收益泡了汤,父亲很有些怨气,只能迁怒到陆启铿身上,对他愈发严厉。在生活中,父母亲常给其他孩子添置玩具、新衣裳、新鞋子,而陆启铿很少得到平等的待遇,就是小朋友间的游戏也受到干涉。因此,陆启铿在家里,只有坐在屋角沉默和幻想,养成了他成年后不喜欢说话的孤僻个性。在家里,只有妹妹陆筠仪和一个叫亚四的老女仆,对陆启铿表示同情,并经常帮助他。
陆启铿幼年的经历并不愉快,学业也不出众。面对家庭的歧视和不公,陆启铿早早地尝到世间的酸甜冷暖,性格也颇为桀骜不驯。
苦闷与觉醒 国家的变故常常会左右着家庭的命运,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陆启铿一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人在大亚湾登陆,当月攻占广州,十几公里外的佛山随即陷落。在日寇大肆烧杀抢掠下,陆家的纸店不能幸免,也被日本人烧掉了。陆启铿一家和当地众多民众一样成为难民,在父亲陆子骥带领下仓促逃难到澳门。
到了澳门,一家人身上所带财物不多,只能住在贫民区里。(P10-11)
陆启铿先生是我多年朋友,时有过从。但文中所述很多事情,我都未曾听过。
早期在广州和澳门的经历,有些人和事,我都有一定认识,读来特别亲切,当年黄用诹先生在我读大学时就跟我谈起过华罗庚先生和启铿兄在典型域上的工作,计算的复杂,决非常人能够完成的。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中,仍能做出一流的工作,使我感动。
在“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的事情,学者所受的逼害,真是使人心酸。但是启铿兄仍然能做出一流的工作,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勇往直前,尊师重道,真是值得我们广东人骄傲的学者!
希望启铿兄这部学术传记广为流传,让年轻人知道学者的辛苦和傲人的成绩!
本书的写作,是从2013年10月份开始的,走到今天终于告一段落。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挖掘到更多尚未公开的宝贵资料,听闻到无数鲜活的故事情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科学家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里不凡的经历。在这次研究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勤奋工作、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获益良多。本传记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示,是我们采集小组全体成员的期望。
在项目进行中,我们得到了陆先生本人及其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的热情帮忙和大力支持。陆先生和夫人张木兰女士都腿有残疾,在我们采访时都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不仅配合我们进行了多次访谈、录像,并且提供了珍藏的资料;陆先生的女儿陆缨女士,远在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她儿时印象的点滴细节。作为陆先生的朋友、同事或学生,陆汝钤院士、邹振隆研究员、张历宁教授、殷慰萍教授、王世坤研究员、谭小江教授、周向宇研究员、杨小舟研究员都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先生的工作和为人。除此之外,有的受访者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素材,有的受访者指出我们忽略了的方向……在此特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由衷的感激!
从提笔到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请接受我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