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由指文烽火编委会著的《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修订版)》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讲述和再现最系统、最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与故事。
由指文烽火编委会著的《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修订版)》是指文烽火工作室倾力打造的专业战史、战术类MOOK读物,众多资深战史战术研究者加盟,通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跳出写意描写的局限,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的形式还原战场真实,还原古典军阵与兵略,透视战争中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所起到的综合作用,以求用客观研究来代替臆想和偏见,将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军事理论家们所渴求获得和梦想掌握的军学奥秘带给每位读者。
第一章龙与狼的死斗
从李陵直捣王庭解析汉匈战争背后的军政体系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东浚稽山山脚下(今蒙古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中段)出现了一支孤零零的汉朝军队。
这支军队的指挥官名叫李陵,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是他的祖父。当时李陵的官职是骑都尉,也就是汉帝国禁卫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可以说,他是当时汉帝国最具人望的青年骑兵指挥官,可现在他的麾下,却只有五千步兵。
李陵带领着这支军队已经出塞三十天了,总行程一千余里。
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之战起,汉帝国对匈奴的反击战已经进行了整整三十四年。期间,汉帝国军队对匈奴人已经发动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攻击作战。但像这样只派出五千步兵深入草原却是第一次。
本来,李陵一开始的作战任务是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三万骑兵提供后勤辎重保障。但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却决心不依托骑兵,以汉家儿男的传统作战方式来挑战匈奴帝国。李陵在汉武帝刘彻面前许下这样的宏愿:“我愿以少击众,率领五千步兵去直捣匈奴的单于王庭!”现在,李陵正在践行他的诺言,因为东浚稽山再往北,就是匈奴帝国单于王庭所在。
匈奴虽是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但自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单于时起,就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其后,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帝国,便有了单于王庭、茏城(亦作“龙城”)和蹛林之设。
《史记·匈奴列传》载,每到一年的开始,匈奴的各级首领们就会聚于单于王庭,召开会议。到了每年的五月,他们会大会茏城,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到了秋天马肥膘厚之时,匈奴人又将大会蹄林,检阅人马牲畜。可见单于王庭、茏城和蹄林分别是匈奴的政治、礼仪和经济中心。
《辽史·卷二·太祖纪下》记载,天贺三年(公元924年),“六月乙酉,(辽太祖)大举征吐浑、党项、鞑靼等部,诏皇太子监国,大元帅尧骨从行。秋七月辛亥。曷剌等击素昆那山东部族,破之。八月乙酉,至乌孤山,以鹅祭天;甲午,次古单于国,登阿里典压得斯山,以麋鹿祭。九月丙申朔,次古回鹘城,勒石纪功;庚子,拜日于蹄林。内午,……略地西南。”
契丹人所说的“古单于国”就是匈奴帝国单于王庭的故址。根据考证,匈奴王庭位于现在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市以北,燕然山(今杭爱山)与安侯河交汇处附近。
直捣王庭,意味着李陵和他的五千步兵已经深入匈奴帝国的心脏地带。不过,他们的行动虽然极其勇敢,却并非有勇无谋,因为这是一次一箭双雕式的远征。李陵和五干名步兵的任务,就是在规定期限里,以冒进的偏师,吸引匈奴的注意力。其战略目标是,牵制匈奴军队,令其无法集中兵力,以辅助西线汉军主力的作战。
李陵部队同时执行着战略侦查任务。他们既要观察匈奴的军势,又要将匈奴王庭附近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地图,为将来的战略打击做准备。因此,李陵带领着这支军队走走停停,用了三十天的时间,将沿途一千余里的山川地形绘制成了地图。
现在约定的期限已经到了。相关地图也已经被使者送回了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呈献给了汉武帝。于是,李陵命令部下开始班师回朝,向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受降城前进,以期休整部队。可远方莫名扬起的沙尘和大地突如其来的震动,却带来了不祥的预示。
李陵所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前出吸引匈奴军队注意力的时候,西线战局已经发生了巨变。
西线的三万汉军骑兵主力,在李广利的率领下,出酒泉,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北方向进军。汉军先在天山附近击败了匈奴的右贤王,斩杀俘虏了一万多敌人。得胜的西线汉军却遭遇了匈奴且鞮侯单于与左右贤王主力的合围。汉军被围数日,苦战不得脱困,粮草消耗殆尽。多亏勇将赵充国率领数百精锐,陷阵猛攻,突破了匈奴的包围圈,李广利又率军跟进,才突出重围,可是西路汉军已经损失了十之六七。
现在匈奴且鞮侯单于正率领着得胜的三万本部骑兵,从几千里外的天山返回王庭。五千名成长于汉地的农家子弟,即将直面三万名来自大漠草原,自称“夭之骄子”的游牧骑手的挑战。
这是匈奴赌上尊严和国运的一战,也是汉军彰显军威和豪气的一战。匈奴帝国先后投入且鞮侯单于部和左右贤王部的八万骑兵。战况之激烈,匈奴单于都为之胆寒夺气,以至于向来吝惜笔墨的中国史书,第一次非常详细地记述了李陵与匈奴大军十多天激战的详情。这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对外作战最早和最为详细的战例战术记载。P4-6
“当一队人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长时间地一致活动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原始有力的社会联系……各种人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甚至在显然生命处于危难的紧张时刻也能服从命令。”
——《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集体感、合作精神、标准化、等级制,这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普通人具备这些特质之前,古代军人早已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拥有了这些特质。他们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里的精英,成为专业的武士阶层,成为当时战争的核心与依靠。
“实际参加作战的是少数‘精英’,但他们的命运却决定着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剑桥战争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再现他们与敌人浴血搏杀的过程。
在那一场场生死对决中,勇士们是如何占据优势的?他们所拥有的哪些特质带来了优势,又是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利的?
古往今来,那些一线军人所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导致双方军人对决的几个决定性要素:动员体制,纪律和奖惩制度,武器装备的优劣,军事训练和兵员素质。以及作战指挥。
我们所要讲述和再现的。便是古往今来君王、将军、军事理论家们所渴求获得和梦想掌握的。也是普通读者很难领略和感受到的,最系统、最详细的知识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