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的三个基本认定
也许我们都听过富翁和乞丐关于“幸福”的对话。
一个富翁碰到一个在路边晒太阳的乞丐,突发善心,想帮助乞丐,就走过去问乞丐:“你想得到一笔钱吗?”谁知乞丐的回答很出乎富翁所料,说:“不想!”富翁惊讶地问道:“为什么不想?”乞丐回答:“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富翁说:“有了很多的钱,你就可以娶老婆,生儿子呀!”乞丐问:“娶老婆,生儿子又干什么?”富翁说:“那你就会幸福呀!你就可以吃饱后晒太阳啊!”乞丐问富翁:“那我现在在干什么呢?”
很有意思的对话。可是笑过之后,谁也不能确定富翁与乞丐的答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即便是与心理学家商榷,这两个答案都符合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幸福的考察,发现人们的幸福观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取向: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和自我价值感的认定。这三个方面虽有交叉,但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的定义进行了确定,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认知幸福到底是什么。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者,一般将幸福感界定为人们依据自己对生活物质的渴求标准来对幸福进行评定,这也就是富翁的幸福观。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幸福,关键在于他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受了经济学家关于生活质量考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在不断提高,人类曾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正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体验问题却凸现出来。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强调无形的精神生活水平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幸福感作为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由此而发展了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
与那个富翁相反,那个乞丐摆脱了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和膜拜,认为物质并非是幸福的来源,幸福来源于自己心灵上的感知,他是个典型的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代表者。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是幸福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取向,这个取向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熟知心理学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自诞生之日起,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的最重要方面,莫过于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这使得很多人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偏见,认为心理学所关注的重点是非正常人的心理与行为和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而对正常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关注不够。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正了名,或者说延伸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心理学能够在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与应对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的努力,被称之为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这项研究有一个重要假定: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在于其是否拥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因此,如果一个人所体验的正向情绪(比如快乐)比负向情绪(比如痛苦)多,那他就会感到更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体验到的正向情绪。
心理学对幸福研究的第三种取向是人们自我价值感的认定。这种研究取向的确立,有着极其浓重的哲学意味。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感有着较为完善的认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完善论述幸福观的先河。后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哲学成果,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认为,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
通过人们自我价值感的认定来研究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基础。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活动。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那些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因此,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P7-9
上篇 幸福是什么——还原幸福的真相
第一章 破解幸福的密码——关于幸福,你所不知道的
叩问幸福是什么
给幸福来个拆字游戏
幸福的本质和内涵
对幸福的三个基本认定
幸福的衡量标准
幸福的传递性
幸福的继承性
幸福的高遗传性
识破幸福的假象
第二章 幸福的悖论——关于幸福,你不想知道却已知道的
幸福的自我矛盾
追求幸福是有条件的
不幸中也会有幸福的体验
相对幸福,人们更喜欢不幸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幸福
为何最幸福的是铜牌
想得到幸福,先为别人带来幸福
爱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爱自己
灵魂是由思想来染色的
不要迷信吉祥物,它不会为你带来幸福
第三章 幸福的学问——关于幸福的研究和哲学思考
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幸福是所拥有的生活,而非所期望的
幸福没有排行榜
幸福是心灵的终极活动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幸福是“遵从理性正当的作为”
从“需要层次论”到“幸福层次论”
幸福是放弃与努力之间的一种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观
第四章 幸福的一千个答案——平凡人的平凡幸福
幸福是由一个个小幸福构成的
幸福就是一只猫
幸福就是童年的棉花糖
幸福就是暖暖的阳光
幸福就是读一本好书
幸福是因果循环
一个大学生眼中的幸福
幸福这样也好
一个小学生眼中的幸福
第五章 幸福不能缺席生命——为何人人都追求幸福
为何人人都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
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财富
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缺少幸福是感情上的最大破产
幸福是生存的必需品
与生俱来的幸福权利
幸福是生命的强心剂
中篇 如何获得幸福——推开遮蔽幸福的屏障,与幸福不期而遇
第一章 回归真实的自我——成为自己时最幸福
认识你自己,寻找幸福的可能性
成为自己时最幸福
幸福就是按自己的曲子跳舞
从幸福中看穿自己
爱自己,幸福才能开花结果
你的生命就是你的幸福画布
不要阻挡自己的幸福
幸福从听见自己的声音开始
第二章 爱,把现实与幸福的距离填上——幸福的重量是爱的力量
爱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
幸福的标志就是热情及辐射出的爱
幸福圈:释放爱的能量
爱的法则就是快乐地付出
幸福源自于爱的无私
爱,把现实与幸福的距离填上
幸福是爱的相互作用
幸福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第三章 心有多宽,幸福就有多长——幸福是心灵的自由度
幸福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内心
拥有一个感受幸福的心灵
放宽心里的预设
幸福,从心开始
修炼内心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心有多宽,幸福就有多长
吃点小亏,会成为幸福的催化剂
幸福就在懂得放手的那一刻
放开自己,不纠结于已失去的事物
第四章 立足当下,发现未知的幸福——生命是沙漏,别让幸福随它一起流逝
幸福就是现在进行时
善待每一天,才会幸福一生
让遗忘带给你幸福的阳光
别把幸福寄托在明天
预测未来,不如享受当下
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
珍惜身边每一个幸福感受
享受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第五章 幸福是沧海之后的桑田——人生低谷是幸福开始的地方
幸福与苦难都是对生命的强烈体验
痛苦是促成幸福的一种力量
认同了痛苦,便失去了幸福的根本
面对关口,寻找出口
幸福的极致是流泪
缺陷,也会成为幸福的敲门砖
从不幸中挖掘幸福
经历磨难也是一种幸福
下篇 如何保持幸福——用对方法,打一场幸福的持久战
第一章 幸福就是手中有事做——价值是幸福的伴侣
幸福是终极价值目的
幸福源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失去了价值便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寻找我们内心的使命
幸福与责任同行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是手中有事可做
为社会做点儿有益的事也是一种幸福
付出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抱怨让幸福离家出走
抱怨让你忽略身边的幸福
抱怨是谋杀幸福的病毒
不抱怨是一种智慧
没有一成不变,抱怨不如接受
抱怨是对自己的失责
抱怨就是蒙上了幸福的眼睛
摘掉抱怨的“愁帽”
用心生活,幸福在眼前
幸福的法则是心想事成
生活中阳光永远比乌云多
第三章 储备能量是积累幸福的资本——幸福要靠学来保持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今天学习,明天欢笑
幸福就是通过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
学习如何感知幸福
知识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中介
学习能力是人的终身财富
教育能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培养拥有幸福的好习惯
从“幸福守恒定律”中体会幸福
第四章 有家才有幸福——亲情是幸福人生的依托
亲情是最甜蜜的负荷
幸福就是同一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唠叨也是幸福
任何时候不要遗忘简单的问候
母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牺牲
幸福就是父母身体健康
慈善从父母开始
父母渴求的并不多,常回家看看
关爱家人,需要行动
来不及报答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五章 不要在爱的执著中迷失——爱情不是幸福的枷锁
爱情中的意义和快乐:幸福关系的保障
婚姻要坚持“半糖主义”才能幸福
培养,而不是寻找:让爱持久
爱与牺牲,并非并列关系
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
爱对方原本的样子
托付心态的爱是毒药
浪漫中的幸福,本色至纯
支持和理解是幸福婚姻的基石
幸福是什么?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或是平民百姓都试图给这一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主要是灵魂的善,但是应该有肉体的、外在的善来做补充。”譬如说高贵的出身、漂亮的外貌、众多的子孙这都是幸福的重要条件。德谟克利特认为:“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这是塔西伦的幸福观。而费尔巴哈却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
我国的儒家经典名著《尚书》将幸福总结为“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健平安、美德、善终正寝,但首推美德;而道家认为应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欲望是导致人类不幸的源泉,要“知足常乐”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佛教则将幸福寄托于来世,寄托于超越世俗的极乐世界。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释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幸福主要是内在精神的自我修行,而非外在物质条件的追求。虽然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却很少有人会大胆声称幸福对其无关紧要。有一项关于人们对于幸福重要性看法的调查数据表明:有69%的人认为幸福是最重要的,只有2%的人说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幸福有多重要。由此可见,幸福是绝大多数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人们急急奔走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但也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有些人不知不觉中走人了幸福的误区。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富甲天下是最大的幸福;有的人追求地位,认为权倾一方是最大的幸福;有的人追求名誉,认为“天下谁人不识”是最大的幸福……人们在热衷于追求这些的过程中,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即使他们最终达到了目的,也是到了最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有了比以往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不到幸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过分追求物质条件与欲望的满足是主要原因之一。是的,我们并不否认物质条件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条件之一,但是要确定的是,物质条件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认为:“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是的,幸福包括物质和精神满足两方面,但是后者更为重要。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的生活并非不幸福,而是缺少感知。幸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生命去体察。读懂幸福,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存在于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它平凡得招之即来,随手可拾。其实,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幸福只在我们的感知当中。它就好像一道门槛,其高低与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或许在他人眼里就是一种幸福。而在不同环境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也不一样。但对所有人而言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幸福只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因为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无关。
很多人苦于为生计而奔波,历经生活的磨难,活得很累,感受不到自己想象中的那种幸福,于是,抱怨、颓废,甚至中断自己的人生历程等种种行为便接踵而至。殊不知,没有苦难我们就感觉不到生活的甘美;没有挫折,就不会有成功的眷顾。就像大海,如果没有了巨浪的汹涌,就会失去其雄壮;就像维纳斯,如果没有断臂,世人就体会不到那种残缺的美;就像沙漠,如果不是飞沙的狂舞,就领略不到它的壮观。因此,在漫长而又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不要幻想生活的四季都是春天,而应保持一颗追求快乐的心灵去感悟幸福,保持一颗满足心、平常心和童心去体味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心灵的满足、幸福的眷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幸福的昧道,我们的每一天才能因此而美好。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触摸。幸福不是孜孜以求得来的,不是费尽心机夺来的,不是出手阔绰换来的,它在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中,它在无欲无求的生活观念中。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幸福在于心境。如果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只有事事都退一步想,才能为自己营造出宽松的心境,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潇洒,活得快乐。
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愉悦、知足、淡定的心境。有父母的守护是一种幸福;烦了,靠一靠恋人的臂膀是一种幸福;累了,有爱人端来的一杯清茶是一种幸福;苦了,听朋友一句温软的话语是一种幸福;看着孩子身心健康、快乐长大是一种幸福;看着儿孙绕膝是一种幸福……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放缓自己的脚步,卸下沉重的行囊,看朝阳东升、夕阳西下,听小鸟啾啾、蝉声阵阵,同时,保持内心宁静,用心体会平淡,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幸福,需要我们去发现;幸福,需要我们去认识;幸福,需要我们去创造;幸福,需要我们去拥抱。幸福是每个人永恒的梦想和追求。追求幸福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我们以一颗充实、乐观、积极、善意的心面对一切,那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快乐而幸福的。
文娟编著的这本《每天幸福一点点》是破解幸福密码、开启幸福之门的心灵读本,是一部相伴一生、启迪心灵、滋养性情的幸福圣典。它告诉我们: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什么奢侈品,它是人生的精神食粮。幸福是开在尘埃里的花,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幸福是平凡的、朴素的,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是一种日常的滋养和浸润。幸福其实从来都不在高处,幸福一直低调,当我们舍弃过盛的欲望,拨开眼前重重迷雾,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上,就会发现幸福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自已生活幸福、美满。那么,幸福在哪里呢?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去在意它、珍惜它,让它白白被自己浪费或挥霍掉了。当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开始埋怨自己福缘浅薄,做了苦命人。所以说,人的一生,家人团聚和睦,有稳定的工作,几个不错的朋友,一份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一缕旭阳,一滴露珠,都是人生的福缘,你只要用心去珍惜,这一生就会安详而幸福。
文娟编著的这本《每天幸福一点点》从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在幸福必须秉承的原则基础上,把较为抽象的”幸福”化整为零。本书主要对恋爱、婚姻、育儿、社交、职场等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做了深刻的解读,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幸福,怎么才能收获幸福,给我们人生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