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书业传/百科史学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童教英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童书业(1908年-1968年1月8日),字丕绳,号庸安。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出生于安徽芜湖。20世纪著名的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代表,曾任《禹贡》编辑,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童教英著的《童书业传》为童书业先生传记,全面介绍了他在古史和古籍考辨、古代地理研究、古代经济史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诸领域的学术成果。

内容推荐

童书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生于1908年5月,卒于1968年1月。《童书业传》为其女童教英教授所作童书业先生传记。

童书业作为官宦世家之嫡长子,自幼备受宠爱却因体弱多病未能入新式学堂受教,其学术根柢全由延师入教筑就。他历经家庭变故,于21岁从封闭生活中被抛入社会。本书以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析其人生中之种种遭遇,全面介绍了他在古史和古籍考辨、古代地理研究、古代经济史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诸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2001年曾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往事与沉思丛书”出版,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好评。

经过作者重新修订,此次新版主要补充了以下内容:(一)天一阁近年提供的大量童氏家族、家世资料;(二)吸纳了近年对童书业先生及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等学术成果的综述;(三)增补了其教育思想及教育经历的内容; (四)增补了其关于精神病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封闭的二十年

 家世

 获知历程

 复杂、矛盾的个性心理之形成

第二章 初涉世事

 南京供职

 初尝困顿

 杭州求职

 学术发轫

第三章 京华风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后期中坚

 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

 禹贡学会

 涉足明史

第四章 八年离乱

 避乱安徽

 含蓄之极的内心世界

 孤岛生涯

 画史研究

 注目宋史

 避居横林

第五章 复员上海

 任职上海博物馆

 沉重的生活压力

 精神病研究

 瓷器史研究

 关注理论

 迎接上海解放

第六章 教学科研的又一个高峰

 从未有过的推重

 教育家的风范

 在山东大学50年代的辉煌中

 思想改造运动

 拳拳赤子心绵绵师生情

 “肃反”运动

 知识分子的春天

 “反右”斗争

 颇具特色的古史分期研究

第七章 1958年后的困惑

 狂热的1958年

 对中国手工业商业史的研究

 在身心日渐受困的日子里

 风暴正在酝酿

 美术史研究的新高峰

 被迫做出来的学问

 重返考据

 在彷徨和孤独中远逝

试读章节

获知历程

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光宗耀祖,这原是封建时代所有人的理想。中国小说中、现实生活中所以会出现那么多苦读而登龙门的故事,所以会有范进中举的丑态,无不植根于此。故中国传统中往往将“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并称。父亲虽备受钟爱,于读书一道却绝不会被姑息。不过,他的求知历程却与同龄人绝然不同,当其同龄人沐被着20世纪新式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留学国外时,他仍困守于家,其间虽曾尝试过入新式学堂受教育,在其《简谱》中有:

1920年,上学期进环球小学。

1925年,进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

甚至到1936年在北平时,为一张文凭,还以28岁之大龄入京华美术学院就读,但终因体弱多病和社会纷乱而屡屡辍学。京华美术学院一张肄业证书成为父亲唯一的一张学历证明。父亲获知的方式是当时已颇稀少的纯旧式教育,即由长辈亲授和请先生人室授知。从《知非简谱》(下文皆称《简谱》)可知,父亲4岁(1911年)开始识字。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清廷倾覆,先曾祖失官而成遗老。因喜青岛海滨风光,携家迁青岛,在兰山路筑一座西式花园洋房居住。父亲5岁(1912年)在青岛时因患肺炎引起类似强迫观念症的精神病,经中医治疗,不久即愈,接着患呼吸困难症。强迫观念症是折磨父亲终身之疾,我不懂医,父亲曾对我作过讲解。他说,任何种类之精神病患者,皆不知或不承认自己患病,唯有患强迫观念症的人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怪癖行为是病态,尽力克制却无法克制,因此是一种最痛苦的精神疾病。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父亲为什么在5岁幼童时就会发此病,这与先祖父、母是嫡亲姑表兄妹结婚,血缘太近有无关系?最近细读父亲所著《精神病与心理卫生》一书,看到他自己说:

我最早的一场“怪病”就起于家庭问题:我的姑母送补品给我祖父吃,祖父让我吃,姑母很不高兴,因此祖父给我吃的时候,叫我不要给姑母看见;我常一面吃,一面提心吊胆,只要一听见脚步声,心中就惊慌起来了。如此经过一个时期,就引起了一种怪病,近午时面颊和双眼发红,心中异常烦躁不安,到处问人“要紧不要紧”;又要人在旁边报数目,从一到十,声音要不高不低不快不慢才行,否则心中就不得安定。如此者经过数月,才被中医用“羚羊角”剂治愈了。此后不久又续发呼吸困难症,经过数月,不药而愈(似是“神经性”的)。

我才明白,父亲的病看来不关血缘之事,而是环境造成的。父亲6岁(1913年)就由先曾祖亲授《诗经》,7岁(1914年)续读《诗经》,但欧战起,日本人将趁机进攻青岛,先曾祖携眷避居上海,这是我家常住上海之始。先曾祖于这一年故世。

先曾祖十分宠爱父亲,他的逝世又激起父亲发作神经过敏型的死亡恐惧症。

先曾祖逝世后,童家家政由先庶曾祖母张氏主持。先庶曾祖母是位精明能干的女人,对父亲亦异常宠爱,经常亲自给父亲洗澡,怕父亲夜间受寒,冬日里给他穿小棉袄睡觉,父亲在她的卵翼下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8岁(1915年)开始读新式童话,很喜欢。到这时父亲生活中才吹入一缕寓含现代知识的微风。同年,先庶曾祖母携全家迁居苏州,父亲受业于先祖父的先生俞穆卿,读完《诗经》。接着苏州兵乱,全家又迁回上海。9岁(1916年)时继续受业于俞穆卿,读《幼学》。这年起经常看京剧,遂成爱好。父亲看京剧爱看武打戏,而且会在家中与兄弟们仿效武打戏“舞枪弄棒”,对武打戏的钟爱伴其终身。记得在青岛时,父亲带我去看京戏,看的什么剧目已忘却,唯一深刻的印象是那震撼心魄的锣鼓声及在紧锣密鼓声中令人晕眩的跟斗和目不暇接的刀光剑影,实在令我受不了。此后,我坚决拒绝跟他去看戏,也从此对京剧极为反感,以至梅兰芳到济南,戏票送上门也拒绝去看。10岁(1917年),由王姓先生授《左传》,非常喜欢,常常模仿书中人行事。父亲1962年给我讲《左传》时,仍颇投入,尤其津津乐道战争场面。爱看武打戏,爱那热闹、震撼,欣赏《左传》中之争斗场景,与父亲平时在书斋中沉静潜心于学问的情景反差太大,也许这是他易激动甚而冲动的那部分内在心理因素的外现吧。P11-14

序言

1998年初,顾颉刚太先生之女顾潮先生来信告知《往事与沉思》丛书将《童书业传》列入计划且内定我写。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责编陈丽菲女士也来信,热情邀约我写。我怔怔地望着这两封信,心中一片茫然。学界众所周知,父亲具有超常的记忆力,故他从不写日记、笔记,一切皆在脑中。1958年他意识到要留个简谱,于是将出生至此50年时间一条条稀稀疏疏写了十页左右,无非是何年在何地做什么,至于所思所想,与何人来往皆无,至1967年他又续写了同样的几页。再有就是他生前油印的几十页过往所作的诗文集。由于文革,他在1968年1月未满六十周岁时猝亡,连视为生命的学术成果都未及收束。几近两手空空的我,如何写父亲的传记!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我认为在“文革”中人格受辱,家破人亡不是我们一家的遭遇,过去了就过去了。但作为随父学史的我,有责任、有义务将死不瞑目的父亲和他的学术清白地留在学术史上,我特别注重“清白”二字,文革结束以来,我一直做的事就是将父亲的学术成果分为七个领域从搜集父亲一生散在各报刊文章到整理再烦世交推荐出版一手落成,不让它沾染一丝非学术因素。但对传记,从不敢妄想,因为一部带有个人妄测的“传记”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父亲的亵渎。

一切接触过父亲的人的印象多为父亲一是聪明、学问好,二是“怪”。“怪”在哪里,为什么“怪”?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是我想理解的,更希望能使大家都理解。

读过一点历史心理学的书,就想从父亲成长过程使他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再用此去印证他的言谈行止人手,只是这一切都必须以了解他的行止及如何应对他遇到的事为前提。于是我走出了家门,第一站是父亲1949年以前长期生活、工作的上海,拜访了解父亲的世交、他们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第二站到三十年没进去过的山东大学。山大历史系为我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校长也接见了我,取得了一些父亲的档案材料、山大校史、过往校报上历次运动的现场报导及父亲在校报上的文字。但我做得更多的是逐位拜访与父亲共过事的知情人。第三站是北京,拜访北京的世交,但重点拜访的是原在山大工作,文革后到北京谋职的知情人。所有拜访都边录音边作笔记并恳请大家再记起什么或接触知道父亲的人,烦请写信给我补充。然后我就打扰顾潮先生近半月时间,从头到尾看顾太先生日记,不仅记录父亲生前和太先生的来往及信件,更多地是从太先生日记中感受不同时期的社会氛围。回杭后再仔细顺一遍父亲遗留的文字。再在身边放一本最新版的党史,寻出每次运动的中央文件,还有一本出版不久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它的作者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搜集了文革前中央和某些中央领导人针对文化界、学术界的文件和会议讲话。有了以上准备我才动笔写作。只是我对自己是否真把握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仍惶惶然,直到仔细地将我理解的父亲心路与父亲所著《精神病与心理卫生》一书中的自我剖析相对照,大致相合后,我才放心地写下去。

在写作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一生,尤其是被大家庭逼出以后,确实沉浸在炼狱中,这炼狱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失业、贫困、战乱、颠沛流离、历经运动,还有他的主观因素:自幼养成的软弱、依赖、不谙世情却又求全求好的个性,诚实无欺、崇尚侠义却怯于付诸行动的伦理观念,更有他特有的强迫观念病症。这矛盾的、有缺陷的心理素质与艰辛的客观环境遇合,才铸成父亲炼狱般的生存环境。将父亲一生所遭受的苦难,完全委之于客观是不真实的。同样的客观环境,不同心理素质的人会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判断,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处理。不过,父亲在面对自己时,自知力却极强,也极坚毅,一旦确定了在学术上建立名山大业的理想,他在炼狱般的生存环境中燃烧起那样旺盛的学术生命之火,铸就了古史和古籍考辨、古代地理研究、古代经济史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诸领域的学术成果。20世纪是中国史学界人才辈出的时代,父亲在某些领域称不上出类拔萃,但学术界中如父亲这般在如此多的各不相属的领域中皆成果累累的也为数不多;且父亲在春秋史、《左传》、瓷器史、绘画史四领域的研究当可跻身于一流学者的行列。故“从炼狱中升华”六字也许可算是对坎坷而有所成就的父亲一生的较真实而又形象的写照。按这思路写成父亲传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10月成册出版。传记出版后,责编和诸多读者给它的评价是“真实而有历史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却感到书中有缺憾所在:

一、对家世语焉不详且书出后发现一错误:童华非我高祖,而是叔高祖。至2008年中华书局将我搜集的父亲论著分12册出齐,又整合为7卷本《童书业著作集》后,我将父亲遗存的手稿和文件整理整齐,请宁波天一阁代为保管。天一阁告知童氏宁波祖居已辟为中、晚清官宅博物馆,名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内有童氏世系材料。同时,在浙江图书馆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内有先祖三位进士的题名,有学生网上购得先高高祖童槐、先叔高祖童华、先曾祖童祥熊遗著相赠。我认为更为真实、充实的家世资料有助于对父亲的成长环境更真切的理解,希望有机会补充。

二、1998年写传记时对父亲的每个领域的学术成果都以我的理解结合父亲当时处境作了尽可能的介绍,但毕竟当时只整理出版了两个领域,对父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缺乏整体的、综合的阐述,希望有机会补充。

三、近来精神病高发,这是一个客观现象。一般来说社会急剧变化,在彷徨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容易发作精神病。父亲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承受养活5口之家沉重经济压力时,于1946年就发作过严重的强迫观念症。在著名精神病医生粟宗华先生指导下,开始了精神病学的研究且出版了《精神病与心理卫生》一书,此后研究、治疗他人仍不断深入,甚至写就《精神病疹断学》一书,对七种轻型精神病的每一种的疹断、治疗及与他种精神病的区别都作了系统的阐述。故我想应更全面点介绍父亲的精神病学研究,亦甚想呼吁社会正确看待精神病和精神病患者,更希望精神病患者像父亲一样正确看待自己的病,用自己的毅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战胜疾病。

四、目前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注所在。独生子女的现实、应试教育的盛行使全社会在不同层面探讨教育问题。作为两代教师的我,虽也忧虑却也开不出什么秘方,况且每个个体的个性、受教育的环境、过程皆各各不同,不会有同一的历程。传记中写过父亲受教育的历程,想更具体地介绍父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也想介绍我受教过程中学校、家庭的作用,希望这种介绍能提供某种教育思路。更想呼吁的是社会、学校、家庭珍惜、尊重孩子良善的内心。因为作为教师,从教数十年,我感受过太多孩子的善良。

父亲曾说过:“修订一本书比重写一本书更困难。’’’我想,此言用在修订传记上更为贴切。写传记之初已竭尽全力搜集尽可能全的传主材料并以传主生平为体系了,若修订亦不可能跳出此体系。故父亲传记出版后,陆续有人建议我修订再版,我总犹豫,直至网上出售印得一踏糊涂的传记复印本时,才决心动笔,希望没辜负关心父亲和我的人的期望。

学界的辈份是很难理清的,为行文方便,在传记中只得很不恭敬地人人直书其名了。在传记中也写了一些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只是为了从某些方面说明父亲的处境和感情。也不得不涉及某些个人,能隐其名者,我尽量隐去,无法隐去者,只得直书,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是为了历史的真实而不得不为之举。

借修订本出版之际,再次感谢为我写作提供资料的世交、师友、学生。同时也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责编郭银星女士的辛劳,使我的心愿得以实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