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著的《亦真亦幻的午后/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故事清新感人,文字轻松纯净。作品融入了青春时代的记忆和感受,细心地体察了时下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状况,描绘和展现了青少年的思想与悸动、迷惘与幻想、激情与无助、失落与渴望。
管家琪认为,每个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觉得很困惑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心态。作家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成为青少年们的朋友。因此,在她的小说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在成长边缘挣扎的青少年,用真情赋予了最高的同情和关爱,书中没有一句教条的批评,也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颗对青少年理解和尊重的心。
管家琪著的《亦真亦幻的午后/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小萍从来就不喜欢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她总是尽可能地远离群体,能躲多远就多远。可是这一次是到育幼院献爱心,每个人都得参加。在育幼院里,她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孩,她觉得她们很像……
老照片
快要放学了,大家都显得有些浮躁。
而甜甜除了浮躁,还有些焦虑。
老师明明还在台上唾沫横飞,甜甜却已开始悄悄收拾东西。今天她不用打扫卫生,她希望待会儿能尽快、最好是第一个冲出学校。
她并不是要赶着去补习,而是——她不想让妈妈接她。
然而,妈妈今天似乎来得特别早。甜甜还没走出校门,大老远就已经看到妈妈了。唉,想看不到也实在很难,妈妈居然就站在车子旁边等!——其实以前妈妈就喜欢下车等,可是最近甜甜特别不希望妈妈这样,因为妈妈新烫染的金黄色卷发实在太显眼了!
甜甜不禁气闷地想,真奇怪,那个烫头发的和妈妈有仇吗?为什么会怂恿妈妈烫这么一个恐怖夸张的“金毛狮王”的发型呢?而妈妈又为什么会这么糊涂,接受了呢?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决定啊!
“甜甜!”
糟糕,妈妈竟然在叫她,还朝她这儿直挥手!
已经没办法装作没看见了,甜甜只好硬着头皮朝妈妈那儿走去。她走得很快,还下意识地低着头。
一来到车子旁边,妈妈好像还在说着什么,甜甜已经迅速系好安全带,探出头来催促着:“快走啦!”
妈妈以一种在甜甜眼中慢如蜗牛的速度坐进车子,看了甜甜一眼,说了一句:“急什么,你是要赶飞机还是赶火车?”
甜甜紧绷着脸不吭声。她在心里烦糟糟地嚷嚷着:“当然急,你不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你呀!”
谢天谢地,妈妈总算开动车子了。
离开学校好一会儿,甜甜还是不说话。
妈妈终于按捺不住,试着要打破僵局。
“我今天早上碰到何小梅的妈妈……”
何小梅?甜甜心头一震,完了!何小梅的妈妈很漂亮的,一定把妈妈笑死了,而且她一定会跟何小梅说,何小梅那个大嘴巴再跟全班广播,大概明天全班都会知道妈妈成了“金毛狮王”……唉,甜甜几乎可以想象得出同学们特别是那些女生们捂着嘴偷笑的样子……甜甜越想越觉得头皮发麻……
“你怎么不回答我?”妈妈问,音调有点儿高,也有点儿尖。这是不高兴的表现。
“回答什么?我没听到你在问什么。”
“我问你——昨天有家长会,你怎么不告诉我?”
“忘了。”
“忘了?这种事你怎么会忘了?是不是你在学校闯了什么祸?”
“没有。”
“那你为什么怕我去跟老师见面?”
这时,刚巧碰到红灯。在妈妈右手边那辆车子里的家伙,一开始可能只是东张西望,但一看到妈妈就停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的脑袋,眼神充满了惊奇。
不过,妈妈因为正转过头来瞪着甜甜,没注意到那个家伙如此不礼貌的举止。甜甜很想对妈妈说:“你看看你旁边的车子吧,想想人家为什么会这么盯着你看,这就是原因了,难道你还不知道你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老怪物啊!”
但是甜甜毕竟还是忍住没有说,她也知道这番话太恶毒了,于是,她还是选择沉默。
灯绿了。车子继续行驶。
妈妈真的生气了,大声说:“又不理人了,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奇怪,跟你说话就像是自说自话,总是没有反应……”
甜甜在心里不服气地想着:“哼,我奇隆,你也正常不到哪里去啊……”
咦——甜甜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妈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奇怪?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很正常啊……
她甚至还记得,在小时候不但她觉得妈妈很漂亮,大家都说妈妈很漂亮!那个时候,每当学校有什么活动妈妈来参加,她都是觉得很开心很骄傲的……
剩下的路途,妈妈一路念叨,但甜甜自然没怎么在听。
一到家,甜甜马上躲进自己的房间。(P8-11)
写不完的成长
管家琪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说会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在长大之后仍忍不住想要用文字来重温童年的美好;另一类则是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才会借由创作一方面重新审视童年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无缘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在物质生活上跟“悲惨”这个词儿完全沾不上边,但如果真要二选一,我想我应该还是属于后者,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否定和压抑,而一直要等到我长大,明白了很多事以后,我才会知道那些“苦难”其实还真不是我的错,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对年轻的马特·达蒙一再说的:“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
我想,无怪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成长一直是我最喜欢琢磨的主题,而且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或许因为小说的本质还是比较写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因此我心目中第一个读者往往是年少的自己,那个饱受挑剔和责难、脑门被牢牢贴上“没出息”“没人要”等等负面标签、一路挣扎着长大的小女生。如果可以让两个时空的自己对话,我真想抱抱那个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告诉她:撑着点儿,爸爸妈妈总算给了你一个好性格,凡事总能朝好的一面看,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愈来愈好的。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有一回在学校里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用字条跟我说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还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懂得反思?”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要多包容,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抚养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爸爸妈妈心怀感恩,尽量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至于如果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意见,不妨先保留,等将来长大,回头再想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如果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不认同,那至少你可以决定自己不要再照做。”我的意思是就算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应该有能力超脱出来,不要老是拿“都是以前怎样怎样”来作为对现状不满的借口。
回家后跟两个儿子谈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按那个小朋友所描述的情况,我也觉得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妥,可是我不能跟着一起大骂他的家长啊,这样对小朋友来说也没有什么益处,只好勉力鼓励他一番。听我说完以后,两个儿子的反应不大一样(他们都二十多岁了),小儿子说本来就不是每个大人都有反思的能力,小孩子对家长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大儿子则觉得我的回答废话太多,他说:“你只要跟他说,这个世界就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
哎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棒。是啊,反思确实是一种能力,还真不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而世界确实也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同时生活也是由我们自己来建设的。我觉得所谓的成长,就是既能够客观理性地接受现状,又能不断努力去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啊。
回头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随着年纪慢慢增加,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由衷庆幸自已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是天生的,就凭这一点,我也该好好感谢爸爸妈妈。而且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阳光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再糟糕的事,一旦把自己抽离出来,以看故事般来讲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居然还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喜剧效果,否则为什么明明是很要命的事,可是当我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哈哈大笑呢?
我也就是从这样的经验中,很早就学会了什么叫作苦中作乐。我也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感受竟然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些体会在我写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问,时代变化得这么快,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要怎么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会是问题,毕竟对作家而言,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每一个成年人又不是天生就是大人,都是从孩子慢慢长成的呀。我觉得只要我们心中那个孩子还在,就不会妨碍我们跟孩子们交流,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需求,比方说需要大人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陪伴,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小说里,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很多孩子们告诉我的成长故事,以及我从报纸杂志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中所体会到的成长的滋味。总之,成长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
管家琪
《影子大地》是一部二十年前的电影了,所讲述的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纳尼亚传奇”系列的作者刘易斯的故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片中有一句台词令我至今念念不忘。那是当刘易斯的朋友有些调侃地问他:“听说你的童话在美国很受欢迎?怎么可能呢,你又没有小孩!”结果,刘易斯就说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话,他说:“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小孩啊。”
当时我才刚离开报社,刚刚开始专职写作,而且一开始就是想写儿童文学,先是写童话,后来很快又觉得只写童话还不过瘾,我还很想写小说。不过,说实话,在刚刚开始从事少儿文学创作的时候我当然还不是很有信心,有些担心我已经都是两个小男孩的妈咪了,我的年龄早就已经脱离儿童了,我还能不能写儿童文学啊?可是这句台词让我顿时就有了底气,是啊,我也曾经是一个小孩,我也曾经是一个青少年,而且我对于一路成长过来所经历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仍然记忆犹新,我不怕,我一定可以写儿童文学。
我觉得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做一种代言的工作。因为我相信孩子们尽管看事情的角度比较单一,也比较容易流于表面,但是,他们是并不缺乏感受能力的,谁对他们好,谁关心他们,他们基本都有数;对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也同样都会有感受。他们并不缺感受,只是表达能力比较有限,思维也比较缺乏逻辑性,所以呢很多感觉就弄不清楚,而这种弄不清楚的感觉有时候又加重了青春期的焦躁。而我们儿童文学作家所要做的其实就是把成长阶段中的种种感觉写出来,让孩子们以及有童心的大人在看了以后会产生共鸣,产生一种“对呀,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或者“没错,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的想法。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时最可倚重的宝贵资产其实就是自己的成长经验啊。因为,不管时代是如何的变化,一个孩子、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需求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在《亦真亦幻的午后》里所收录的作品,多少都有着我年少时期的一些印记,只是再加以文学化的处理而已。比方说,在我少年时期,我就像《亦真亦幻的午后》中的小萍,幻想有一个隐形的朋友,而且我也从来就不大喜欢参加那种强调“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的团体活动;或者像《志雄的新衣》中的志雄,在出于美好心意的前提之下做了一些傻事,然而尽管明明自己都觉得有点傻了却还是硬扛着;或者像《谁来陪我扮家家》里的小洁,总是渴望身边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能够与自己交流的大人;或者像《小娟的眼泪》里的小娟,有时还弄不懂状况就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稍后就会后悔的事;或者像《疯狂纠察员》里的小胖,明明也会在意自己的外表,明明也希望自己能够苗条一点,却始终是一个“矿物”,不肯做“动物”,总是动也不肯动一下,就只会坐在那里幻想有没有什么可以不必动就能瘦的好办法;我更像《小莉的生日礼物》里的小莉和小莉的姐姐,对于大人的事情以及自身的处境总是感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对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能为力……哎呀呀,我觉得做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真好,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我就永远也长不大。
关于《神秘的表哥》这一篇,写作灵感倒是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那是报道几个年轻人在“鬼屋”打工的经验。我一看就觉得很有趣,因为我也去过不止一个游乐区的“鬼屋”参观过(那简直是一种自虐),可是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在“鬼屋”里装神弄鬼的人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和心态,于是我就以此为基础,发展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