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是歌德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代青年的苦闷。小说面世后即风行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亦带着这本小书。两百余年来,维特的命运感动了一代代青年。
本书是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一,主要供中小学生阅读。
|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德)歌德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是歌德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代青年的苦闷。小说面世后即风行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亦带着这本小书。两百余年来,维特的命运感动了一代代青年。 本书是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一,主要供中小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了主人公维特爱上了少女绿蒂,但绿蒂已与另一青年订婚,情感要求他爱,理智不允许他爱,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中,维特选择了自杀之路。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歌德的人生体验。 目录 导读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修订后记 知识链接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同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已离世的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留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同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呵!——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P1-3 序言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迈斯特》似的其他长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著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富深义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身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三十九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 十六岁时,歌德被送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很深,是德国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汇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莱比锡时一样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而是热心地研究雄伟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忙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交,经常与他们一起到风光如面的城郊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尔,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和“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这时译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高尔斯密的《威克菲特的乡村牧师》等小说,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通过歌德和赫尔德尔的共同努力,德国则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运动的纲领制定者,歌德后来通过包括《维特》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但没过多久,事务所就完全交给父亲经管,他自己却经常去附近一带的城乡漫游。第二年,经友人梅尔克介绍,他参加了达尔姆斯塔特城的一个感伤主义者团体,不时地和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耽读克洛卜施托克的诗歌以及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感伤旅行》之类的小说。 ……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我又怎能够欢欣鼓舞哟,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 画上了花瓶? 歌德这首收在《威尼斯警句》中的短诗,既道出了他因《维特》的成功所感到的得意心情,也表达了他对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向往和重视。关于中国古瓷上出现维特和绿蒂画像的说法有好多起,其真实可信程度如何这里不去说它。但我们知道,在《维特》问世后一个半世纪的一九二二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过热烈的反响;“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中国青年,在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维特》中找到了知音。“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首附于《维特》第二版(1775)前的短诗,一时在许多中国青年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对封建旧礼教的挑战和抗议。仅据一九三二年的一个不完全统计,十年间郭译《维特》就由不同书店重印达三十次之多。此外,我国解放前还出过罗牧、黄鲁不、傅绍先和古大秦等的译本,译名全叫《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我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维特》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一文中,谈到外国小说的翻译对我国“起于戊戌”的“义学的革新”的推动,具体举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说它“影响于青年的心理颇大”。 从郭沫若翻译出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到现在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在重译这部世界名著时,译者仍从前辈的劳作中获得不少启示,比如书名和主要人名,基本上就袭用了郭沫若的译法。应该说,翻译文学作品是个困难的工作,而泽《维特》尤其如此。主人公激情奔放的书简,“莪相”情调沉郁、意境诡奇的哀歌,“编者”冷静纪实的叙述,统统都要求译文追随再现,实在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为了不愧对原书作者和前辈译家,后学惟有兢兢业业,勉力为之。 翻译主要依据的是汉堡“克里斯蒂安·维格纳尔出版社”的《歌德选集》第六卷。对于译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在翻译此书过程中,诸多师友都曾给予译者帮助鼓励,特此附笔志谢。 杨武能 后记 自一九八一年初版以来,《少年维特的烦恼》这个译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差不多每年重印一次,到今天总印数早已逾百万册。在此期间,读者和翻译界的师友给了它热情的关注,给了译者殷切的鼓励。不知不觉地,“《维特》的译者”似乎成了我的别名,虽然我本人很不情愿,自以为还做过比译《维特》更有意义的事。这就跟歌德生前尽管很恼火,却一直被人称作“《维特》的作者”一样,都显示了这部“小书”的巨大威力。 诚如它的第一位中译者郭沫若所说,《维特》是一部“永远年青的书”,是一部“青春颂”。今天,爱好《维特》、与《维特》发生共鸣的多数仍是青年。在这里,我将歌德为它的第二版写的两节诗译出来,希望也能得到青年朋友们的理解—— 年青男子谁都渴望这么爱, 年青姑娘谁都渴望这么被爱。 这是我们最神圣的情感啊, 为什么竟有惨痛飞拼出来? 亲爱的读者,你哭他,你爱他, 你要从耻辱中救出他的声名; 看,他的灵魂正从泉下向你示意; 做个堂堂男子吧,请别步我后尘。 重订旧译,胸中不禁涌起对曾经鼓励和支持我翻译《维特》的师友们的感激之情,特别是孙绳武和绿原同志,他们当时一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一位是本书的责任编辑。诚如《读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的一则短评所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曾经是郭老翻译过的《维特》的新译本,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有胆有识”;至于在工作过程中绿原给予我的具体帮助,更使我难以忘怀。 我还要感谢接替绿原工作的其他同志。他们支持我修订十六年前的译文,除去一些已发现的疏漏和瑕疵,能将一个比较干净的本子呈献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样,我仍然不敢称它完美无缺,仍然期望得到读者和同行的批评,准备将来再作进一步的修订。 杨武能 一九八七年春节于重庆歌乐山舍 一九九八年五月改定于四川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浯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统编浯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 你可以凝视一口池塘,凭借其中的清澈和周围的宁静,欣赏一下自己的倒影; 你也可以涉足江湖,中流泛舟,观望明晦之间的风云,领悟一下大自然与人生的变幻; 你却简直无法面对大海,同它的浩淼和深邃,同它的腾涌和寂寥,进行平等的对语,除非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升华,你本来有气度同它保持形而上的精神交往…… 这三种游历经验未尝不可对应于结识不同层次的诗人,而大海就是歌德。 ——绿原:《歌德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这本书描写了一颗丰满的心(不管对还是不对)和日常生活习俗的矛盾,这颗心渴望广阔无垠的天地,渴望自由,这就使现实生活显得是一座监牢,社会上把人隔离开来的一堵堵墙,仿佛是牢房的墙。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