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19-1935)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张卫军//祖蕾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卫军、祖蕾著的这本《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19-1935)》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到长征这一段艰难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党在幼年时期为“寻路”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不懈奋斗,历史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的伟大、光荣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内容推荐

张卫军、祖蕾著的《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19-1935)》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本书主题鲜明,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很值得关心、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读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 大浪淘沙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二、鸦片战争失败激起的新探索

 三、辛亥革命失败引发的新思考

 四、新文化运动揭示的新主题

 五、十月革命带来的新视角

 六、五四运动唤起的新觉悟

第二章 开天辟地

 一、产业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初兴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三章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一、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

 二、党的三大关于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和实践

 三、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运动新局面的出现

 四、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深化

 五、北伐战争与大革命的高潮

第四章 分道扬镳

 一、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二、蒋介石夺取革命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的背叛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四、大革命的失败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 燎原星火

 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三、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四、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红军被迫长征和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先后攻陷天津、北京,清廷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狼狈逃往西安。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不平等条约体系完整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进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由此派生的社会矛盾、阶级关系、革命性质等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中国社会虽已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占绝对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由此生长起来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相继兴起,建立起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企业。其中,民族资本是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的经济成分。

然而,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使中国成为它们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永久性市场,以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大的利润。为此,它们竭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君主专制统治,勾结封建势力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农业为例,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虽然进一步商品化,但这主要是由西方列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引起的,因此,这种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不仅没有导致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相应发展,而且使广大农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更重的盘剥和压榨。同样,西方列强把大量资本输入中国,在中国经营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大量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又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残酷地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基本特点。

在政治上,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司法和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领事裁判权作为一种政治性的侵略,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法制的独立性,同时也是外国侵略者在华攫取各种经济特权和巩固各种既得利益的重要手段。享有治外法权的在华外国人,可以恣意妄为而不受中国行政法律的管辖和制裁。尤其是在这种治外法权庇护下的“租界”,更无异于“国中之国”。中国政府的内政、外交、财政、军事无一不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列强驻华公使馆事实上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在外国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方针的情势下,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政府,则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经济上,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但传统的农业经济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并把土地分为若干小块租佃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中国农村存在着海量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几乎完全用旧式的手工劳动从事个体生产,农业生产力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逐渐遭到破坏,但封建的土地关系即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明显的优势。外国在华资本和依附于它的官僚买办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日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多重压迫下,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P3-4

序言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新天新地,从革命到执政,从解放到复兴,整整90年的历史,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五彩斑斓,丰富厚重,书写着英勇,记录着艰辛,放射着光芒。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部最为惊心动魄的奋斗史诗!跨越90年,既有追寻、追思、追问,更是展示、揭示、昭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如果按基本线索展开,首先是一部奋斗史,即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一部探索史,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即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就是三条基本线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最辉煌之处,镌刻着“革命”两个大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两次革命,都是为了打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以更快速度实现更大程度的历史性变革和进步;两次革命都工程浩大、气势如虹,都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因此,两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在90年创建伟业中,中国共产党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l,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90年成长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飞跃,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创新,是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的两大成果。两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又是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灵魂。它们在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赋予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两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胜利的广阔前景。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显示出其他政治力量所不具备的优秀特质和强大政治优势,即:中国共产党既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能够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党内民主,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是一个能够吸引和凝聚民族精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敢于斗争又善于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能够为人民坚持真理,又能够为人民修正错误,是一个真正没有私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是一个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既仰望星空又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关注入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不仅夯实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基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主宰和灵魂,推进着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这些特质、优点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在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几次总结,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做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上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用“三个必须始终”总结了80年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五大总结了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用了“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经验。即: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打;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那便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她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研究是一个大题目,内容十分丰富,历史发展纵横交错,且现实性强。为此,我们组织了比较强的研究队伍,由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有关专家联合,实行主编负责与分卷作者撰写的方式,刘德军教授、张荣华教授为总主编,负责全书的总体设计、审核定稿;各卷作者独立负责撰稿,并分署著作者姓名。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90年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节点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文献、重大事件呈现,阐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全书设7卷:分段、专题立卷,章目体系论述。纵设6卷,各卷时间段为:1919~1935,1935~1949,1949~1976,1976~1989,1989~2002,2002~2011。各卷章内一级目的设置,体现历史发展概貌,统领纵向发展同质问题;横设“基本经验”1卷,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基本经验,体现经验的与时俱进性、启示的反思性。

撰著《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一书,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撰著者又均是在教学之余伏案撰文,加上水平所限与时间较紧,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恳切地期望学界同仁、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指正。

谨以此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刘德军

2011年6月19日

于济南西部大学城学校宅内

后记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到长征这一段艰难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党在幼年时期为“寻路”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不懈奋斗,历史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的伟大、光荣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尊敬的刘德军教授一直给予热情关注和指导,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参考和吸收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在此对原作者同样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缺点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卫军

2011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6: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