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先派睿亲王多尔衮为锦州前线总指挥,敕谕清军不得疏忽,堵死一切锦州外围道路。但在开始的时候,为了保证士兵轮休,多尔衮没有完全执行皇太极的方略,他下令每牛录甲兵三人可以还家一次,后来还允许每牛录甲兵五人、每旗章京一人还家一次。围困间隙,多尔衮还下令包围锦州的清兵后撤三十里驻营……凡此种种,使得明军乘机偷运大批粮草进入锦州城,加强了防卫能力。
得知消息后,皇太极大怒,下诏严厉斥责多尔衮,并且把多尔衮降为郡王,罚银一万两,夺两牛录户口,还免除了他前线总指挥的职务。而后,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
济尔哈朗很听话,他严格按照皇太极的作战意图行事,亲率四万余骑精兵,在距离锦州城只有六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为了达到包围的最佳效果,还在锦州城外每面设立八营,挖出长长的深壕,然后沿壕建筑垛口。
围城期间,济尔哈朗派人成功策反了锦州城内蒙古兵将诺木齐、吴巴什等多人,并在他们的带领下攻占了锦州外城。明军虽然失去外城,依旧死战多时,最终成功退守内城。
此时的清军,不仅从蒙古购入良马万匹,还派掠来的汉人工匠根据从明军那里缴获的红夷大炮仿制了六十门新炮,并招募了善架云梯登城的敢死队千余人,铁了心要拿下锦州城。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被包围近半年的明将祖大寿成功派出一名通信兵,告知总督洪承畴说,城内粮食尚可支持,但喂马豆料缺少,希望明朝援军能及时赶到,以车营在外围声援;并特别叮嘱说,援军千万不要轻易和清兵交战。
当时,明廷命蓟辽总督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总兵,步骑共十三万人马,前往锦州解围。
作为统帅,洪承畴不敢轻易冒进,一直在宁远按兵不动,窥伺锦州势态。而朝中,在兵部尚书陈新甲撺掇下,崇祯皇帝以兵多饷艰为由,决定速战速决,便死催洪承畴进军。
明廷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了加强监视前线将士执行命令的力度,命令职方郎中张若麒到洪承畴行营催战。张若麒乃一轻佻喜事之人,自认知兵,认为锦州之围可立刻解之。不久,陈新甲又荐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为职方主事,出关赞画军事。这位马主事也力赞边兵可战,致使崇祯皇帝心急火燎,日日催促洪承畴进兵。
洪承畴本来主张且战且守,但皇帝下死命令催战,便不得已提兵而前。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领全部明朝援军进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洪承畴命令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激战间,杨国柱中箭身亡。 虽然丧一总兵,但明军英武,在乳峰山大挫清军兵马,杀得清军几至溃败。
紧急关头,清兵坚壁不出,立刻向沈阳求援。皇太极当时重病在身,听到消息后忧愤呕血,在急派沈阳军马西赴锦州的同时,他自己先率三千骑兵赴援,不顾鼻子一直淌血,昼夜兼行五百余里,最终抵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今辽宁凌海市齐家堡)。
到达松山附近后,皇太极指挥清军赶挖三重深八尺、广丈余的长壕,把松山明军紧紧包围在内。
可见,皇太极整个作战部署,依旧是“围锦打援”战术,但过去的重点是围困锦州,现在的重点则是打击明朝援军。如此,清朝大军一到,立刻对明军形成了反包围,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这样一来,锦州、松山、宁远三城各自孤立,无法互相援救。P4-5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6年11月30日,我作为中国作协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话语入心,感受颇深!
联想到我本人的创作,从2003年到2015年,12年时间,正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找回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中国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坐着冷板凳,独立完成了11卷本、500多万字的《帝国真史》系列丛书。
抚今追昔,纵观历史,如今,我静下心来,俯首思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的民族!
回望中国历史数千年进程,特别是朝代更迭的那些铁血岁月,英雄鹰扬,豪杰虎跳,确确实实让后人无限神往!在每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中,各类英雄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纠葛、交结、争斗,无不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荡溢着历史的波谲云诡,迸发出惊人的感动力!即使在今天,无数中华历史英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肝肠寸断的瞬间,那些汗与泪倾泻而成的故事,依旧晶
莹闪耀……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我在“以人为本”“以人带史”的独特历史讲述中,总会给大家展示历史洪流中那些血肉英雄的一生传奇。大哉英雄,他们离奇跌宕的命运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义散场,连我这样冷静的写作者都每每为之流泪动容。我希望能够以客观的、现场感的讲述,消除流水账式干巴巴教科书的平铺直叙,一改宫廷史书荒诞不经的星宿下凡式的神化,一改旧时代民间叙事中英雄故事天命巧合的际遇铺陈,泯除昔日怪力乱神的“超现实”力量冲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重力突破传统中国通史写作那种老旧的格套,从崭新的、完全的、人性义理的角度,去描写、描摹历史中的“人”在乱世之中生存挣扎所遇到的矛盾、痛苦,从而进一步展示出那些伟大时代伟大英雄的反省、发愤、坚忍,展现乱世之中人性的恢宏壮美和平凡生命力的顽强不屈。 在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历史的宏大画幅中,我们面对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有时候,确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波澜壮阔之间,我总会发现那些欢乐或悲伤英雄身上的熠熠闪光,他们高尚的友情、撼天动地的义气、深沉的亲情,以及奋不顾身的勇气——所有这些,无不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价值观,体现出我们最原始、传统的道德。他们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侠义勇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无不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相契合,故而历久弥新!
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不容易。为此,如同入群山寻宝,我只能对史料细细爬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仔细挖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还原历史,润饰附会,撷取那些细微、深刻而又不经意处的细节,继而细细雕琢,默默推想,最终来张扬我们心目中的历史英雄楷模,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在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力避当下坊间最流行的群氓庸俗搞笑史观,扬沙弃砾,以历史守护者的角度,切入中华大历史活生生的血肉肌体之中,从中发现每个伟大时代各路英雄的英伟、自我突破,甚至是狂狷的人格状态,探究辉煌乱世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英雄”的挣扎过程。
看啊,这些人,有血有泪,有悲伤有欢乐,有飞扬有落魄。看啊,这些历史长河中伟大英雄们短暂而辉煌、悲伤的人生历程,真实而丰沛的情感。今天的人们,肯定能够在谛听和仰视中,深刻感受我们伟大历史嬗变无常的命运,沉浸于历史戏剧性的快感中,体悟那些英雄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成长。
在我们为泪水所溅湿的笑声中,在惊回首的历史探望中,那些具有冰山大漠魂魄的英雄雕像,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会越来越清晰而丰满!
2017年8月6日于深圳
梅毅著的《清》介绍:清朝的历史,黑暗与光明,专制与开拓,偏狭与雄壮,相依相存,是最让人迷惘、最令人感觉时空混乱的历史。
纵观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清朝上层统治者,长驱入关,四向开疆,革弊鼎新,精心运筹;屠杀百姓,施行苛政,吏治腐败,故步自封。特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构造的“多民族共同体”宏大疆域格局,独辟蹊径的“汉化”设计,雄才大略的“大一统”功绩,无比清晰的政治统治术……在千万平方公里的境域内,成功建立独特的政治新秩序。他们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鲜血和叹息,也有史诗般辉煌的荣耀和新思维!
梅毅著的《清》介绍: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