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40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歌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歌德著的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内容推荐

歌德著的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离开了,我是多么高兴!我的知友,人心是怎么回事!我那么爱你,曾和你形影不离,离开了你,偏偏会感到快活!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特别为我安排的其他瓜葛,难道不都是为了折磨我这样一颗心的?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我是无辜的。她妹妹非凡的妩媚给了我愉快的感受,她那可怜的心却孕育着对我的热恋,我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就完全没有过错吗?难道我不曾培育她的感情?不曾拿她取笑?她那种天性的真诚流露,本来没有什么可笑,却往往引得我们忍俊不禁。难道我不曾……唉!人是怎么回事,竟会这样自怨自艾!我要,亲爱的朋友,我答应你,我要改正自己,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给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的欢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的确,你说得对,我的知友,要是人类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对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人类为什么这样,只有上帝知道。

请告诉我的母亲,说我将竭力办好她的事情,会把有关消息尽早通知她。我已经和婶母谈过话,发现她根本不像家里人说的,是个恶妇。她心肠挺好,是个陕活的急性子女人。关于那份留着未分的遗产,我向她说明我母亲的忧虑;她向我说出了她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她准备交出一切,这就超过了我们的要求——一句话,关于这件事,我现在不写什么了,请告诉我母亲,一切都会顺利解决的。我亲爱的朋友,从这件小事,我又领导到,在这世界上,误解和怠惰也许比狡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后面两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

再说,我在这里十分称心如意。这个天堂般的地方,寂寞对我的心灵正是一帖珍贵的良药,这青春焕发的季节,将它全部温暖注入我时刻寒颤的心房。一棵棵树木,一排排树篱,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这芬芳的海洋中浮游,觅取全部养料。

市镇本身并不宜人,周围却有一片难以形容的自然美景。已故的冯·M伯爵为之动心,在一个小丘上建起了一座花园。那儿群丘交汇,形成一道道十分诱人的峡谷,气象万千,景色绝美。花园朴实无华,一进园门,马上感到它不是出自园艺专家的设计,而是由于一位慧心人的匠心独运,他要在这儿享受它的乐趣。那危亭颓榭,曾是他心爱的场所,也是我留恋之地,我在那儿为长逝者洒下了不少眼泪。不久,我将是这座花园的主人;我在这儿的几天里,园丁对我已很热诚,因此他会同我相处得不坏的。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无比的欢畅沁透我的整个灵魂,正如我全心全意欣赏的这甘美的春晨一样。我在这儿独享生命的欢乐,这个地方正是为我这样的灵魂创造的。我的知友,我真幸福,完全沉湎在幽静的情趣中,我的艺术也就无法施展。我现在没法画,一笔也画不出,然而,我从未比此时此刻体验到更伟大的画家生涯。当雾霭自秀丽的山峡冉冉升腾,太阳高悬在浓荫密布的森林上空,只有几缕阳光潜入林阴深处时,我便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我感到我的心更贴近草丛间熙熙攘攘的小天地,贴近无数形态各异的虫蚁蚊蚋,这时,我便感觉到全能的上帝的存在,他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感觉到博爱众生的上帝的气息,他支撑我们在永恒的欢乐中翱翔。我的朋友!当我眼前暮色弥漫,天地渗入了我的灵魂,犹如映人隋人的倩影时,我往往满怀渴望,潜心思忖:哦,在我心中活动的景物是如此丰满,如此温暖,但愿你能挥洒自如,使它重现在纸上,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永恒的上帝的镜子一样。我的朋友——但是我力不胜任,我慑服在这些景物的壮丽的神威之下了。

五月十二日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这一带出没,还是我心中热情的奇妙幻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成了天堂。城门外面便是一泓清泉,我像梅露茜和她的姐妹们一样,被这清泉迷住了。——你走下一座小山丘,来到一个穹隆前,往下再走二十级石阶,便有一股最清澈的泉水从大理石岩里喷涌而出。泉上有矮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阴如盖,凉爽宜人。一切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但又令人敬畏。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一个小时。年轻姑娘从镇上前来汲水,这种最必要的日常家务,从前连国王的女儿也要操劳。P5-7

序言

两百年前,德国一位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位作者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这部杰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土德》的第二部于一八三二年出版以前,在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维特》连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维特》的作者”,不必说明是谁,几乎人人皆知就是指歌德。

《维特》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它的情节是这样的:维特是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境并没有保持多久;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待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可是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了,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过后,他进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中的腐朽,虚伪,倾轧,妒忌,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后,他离开这腐败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维特》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溢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歌德自己说过:“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我经常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理。”歌德又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见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  《维特》一书的情节并非完全出自歌德的虚构,很多是实有其事,它是根据歌德本人在韦茨拉尔的一段生活经历以及一个名叫耶鲁撒冷的青年自杀身死的不幸遭遇糅合而成。女主人公绿蒂也实有其人,她的原型名叫夏绿蒂·布甫,歌德曾经热恋过她,为她苦痛过,她是歌德直到老年还始终不能忘怀的最伟大、最纯真的情人。夏绿蒂·布甫的丈夫克斯特纳对歌德在韦茨拉尔的一段生活十分熟悉,他在给友人亨宁斯的一封信上说:“在《维特》的第一篇中,维特就是歌德本人。至于绿蒂和阿尔贝特,他借用了我的妻子和我自己的特点。很多情景是相当真实的,然而有一部分改动了。为了第二篇,为了准备维特的死,他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我们的事写进了第一篇。此外,在维特身上,有着歌德本人盼很多性格和想法。绿蒂的形象完全是我妻子的形象。阿尔贝特可能塑造得有点儿太热隋。至于《维特》第二篇,那跟我们完全不相干……”

由此可以知道,《维特》第一篇中的维特就是歌德本人,绿蒂的形象也是夏绿蒂·布甫的形象。很多情节也是相当真实的,例如一七七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歌德在韦茨拉尔度过他的二十三岁生日那天,夏绿蒂.布甫和克斯特纳送给了他浅红色蝴蝶结和《荷马诗集》等生日礼物,这些隋节也如实地反映在《维特》的书信中,连日期也丝毫不错:八月二十八日!不过年份改为一七七一年罢了。类似的真情实事,在第一篇中随处可见,只是在歌德的生花妙笔的渲染之下,可能比当时的情景更显得动人。至于第二篇中的一些情节,特别是维特的死亡的结局,当然跟歌德无关,它是借用了耶鲁撒冷的恋爱悲剧,他为之情死的那位女主人公,当然也不是夏绿蒂·布甫,而是另有其人。耶鲁撒冷是歌德的朋友,他的恋爱悲剧也是发生在韦茨拉尔。

韦茨拉尔是个又脏又小的古城,但是当时在德国,这座小城却很有名,因为城中心耸立着一座巨大建筑物一神圣罗马帝国的上诉法院,自一六九三年起,它就建立在这里,它是全德国的最高法院,处理帝国内的重要案件,处理各个小邦之间的法律纠纷,歌德就是因为这个法院才来韦茨拉尔的。此外,韦茨拉尔又是德国外交官汇集的地方,德意志帝国的很多小邦和自由城邦在这里设立公使馆,派驻公使。与《维特》一书有关的耶鲁撒冷和夏绿蒂的未婚夫克斯特纳都是在公使馆里担任秘书。《维特》第二篇一开始描写的公使馆的情况正是这一类的公使馆。

……

耶鲁撒冷是驻韦茨拉尔的不伦瑞克公使馆的年轻秘书,和克斯特纳相识,他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曾和歌德同学。他父亲是位著名的神学家,一个古老的修道院的院长。耶鲁撒冷和莱辛很友好,莱辛很赞赏他的才华,常在自己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耶鲁撒冷的文章。他爱好文学和艺术,这方面和歌德的兴趣相似,歌德来韦茨拉尔后,和他偶尔相聚,克斯特纳第一次和歌德相遇时,站在歌德的周围默默听着的还有一位神色忧郁的青年,身穿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他正是这位耶鲁撒冷。与《维特》有关的三位男主人公就是在这个偶然的场合相遇在一起的,这两位公使馆里的年轻秘书根本没有想到躺在树底下草地上高谈阔论的法学博士将会使他们两人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耶鲁撒冷生性比较沉默抑郁,好幻想,他在公使馆里郁郁不得志,和官僚习气很重的上司们格格不入,在社交场合也屡遭挫折。这个受到压制的孤独的青年常常深夜独自在月光底下漫步,在一些悲剧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他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但这和歌德爱上绿蒂一样,是在追求一个没有希望的爱情。他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尤其受不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低沉的气压,他的性格忧郁懦弱,没有像歌德那样毅然从不幸的漩涡中脱身出来,而是采取了消极的手段,借了克斯特纳的手枪,用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歌德听到耶鲁撒冷的死讯后,立刻给克斯特纳写信,讯问真相,他从克斯特纳的回信中了解到耶鲁撒冷的自杀经过,他知道耶鲁撒冷的忧郁懦弱的性格,也知道他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并不得意,他体会到耶鲁撒冷的痛苦,在他弄明白耶鲁撒冷不幸的结局后,喟然叹道:“哦,耶鲁撒冷,我现在懂得你了,我现在能够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是的,表达出来!”

耶鲁撒冷的死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爆了歌德胸中炽烈的感情,他积极收集有关材料。一七七四年春,他心中酝酿成熟,就杜门谢客,搁下一切杂务,振笔疾书,只用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震惊世界文坛、拨动了多少青年心弦的杰作。《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维特和绿蒂这两个人物,也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郭沫若同志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把《维特》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一本薄薄的外国文学作品,再版次数如此之多,在中国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笔者的这个译本,于1982年出版以来,也是年年再版,还发行到大陆以外的港台各地,至今盛况不衰。

一部文学作品,从本国传到国外,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受到读者的喜爱,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正是世界经典名著的魅力。

侯浚吉

2006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