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伟和副班长侯宝森带领全班战士奋力扑救,水枪喷出的水柱在建筑物上结出了一米长的冰溜子。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战斗,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大街上积水和冰碴混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冰道,战士们踩着深深的冰水,拖着沉重的水袋,向火点靠近。冰水灌进鞋子里,冻得双脚麻木,身上的战斗服已冻成了冰坨子。靠近火点后,消防服前胸冰块被大火融化,化为蒸汽,后背则是冰水流淌,真是冰火两重天。
杨小伟抱着水枪始终冲在最前面,因为他知道,在消防战士的字典里只有一个字——冲。火,就是敌人,你不消灭它,它便会吞噬你。在火光面前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水火不留情啊!杨小伟手中的高压水枪始终没有停止过。由于天气非常寒冷,水枪通过消防水袋打出的水很快便会结冰。一旦停止喷水,水不流动了,水袋内的水在几秒钟内便会结冻凝固,不仅会堵塞枪口,还会加重水袋的重量,后果不堪设想。消防战士们踏着冰雪前进,迎着烈火而上,为了保卫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他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火光映红了青春的脸庞,浓烟中闪现着青春的身影。杨小伟这个22岁的年轻士兵,深知只要穿上这身战斗服,就意味着面对危险。对于一个消防战士来说,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是养兵千日、用兵干日。因为火灾和各种险情是不会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杨小伟和他的战友们随时随地都做好了准备,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人们常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的英雄气概——也许当你看到消防战士像金色的凤凰出入于火海之中时,你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便是消防战士的职责和担当。
下午4时,血红的晚霞映红了天边。此时,杨小伟和他的战友们已在大火中连续奋战了8个多小时,局部火势得到控制。在这个节点上,队长刘纲下令让战士们下来轮流吃饭,稍事休息,以便补充体能,恢复体力。
刘纲,这个36岁的钢铁汉子,算是消防战线上的老兵了,他从1999年入伍至今.经历了上千次灭火战斗。然而像今天这样的大火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看着一个个战士被烟火熏黑的脸庞,他十分心疼,因为他最了解消防战士的苦。战士们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体力消耗很大,他自己的胃病也犯了,肠胃像拧绳似的隐隐作痛。
这时杨小伟给他递过一杯热水来。他心里立刻涌起了一股暖流,心想:在这冰天雪地里,小伟从哪里弄来这杯热水呢?喝了几口后,感到胃里舒服多了。他将剩余的半杯水又递给小伟。小伟说:“我没胃病,你全喝了吧,不然马上就凉了。”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刘纲早已摸透了每个战士的脾气和秉性。杨小伟这个内蒙古籍战士,性格刚烈,意志顽强,在每次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把最困难的任务留给自己。而在平时生活中,他却非常细心,对班里每一个战士关怀备至,充满无限爱心。班里的战友病了,或者有个头疼脑热的,别人还没发现,杨小伟却觉察到了,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厨房,做病号饭,并亲手将病号饭送到战友面前。
有时,战友们的亲属来部队探亲,杨小伟总是跑前跑后,悉心照顾。一次有个南方籍战士的亲属来了,吃不惯北方的牛羊肉,他便亲自到饭馆订餐,让亲属吃上可口的饭菜。中队里的战士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口音不同,口味也不同,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椒,广东人爱吃甜食,山西人爱吃面条加醋,云南人爱吃米粉,这些细节问题,小伟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刘纲眼里,小伟是个胆大心细的好班长,执行任务英勇果断,对待同志和风细雨,颇有几分“侠骨柔情,琴心剑胆”的气质。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人间所有的友情中,最深莫过于战友之情了。他们在一个床铺上睡觉,在一个盘子里吃饭,在一个战壕里作战——这是一种血肉凝成的友情。
在短暂的休息中,战士们坐在雪地上,吃着冰冷的盒饭,喝着冰凉的矿泉水。瓶里的水喝完了,他们就直接喝水枪里灭火用的水。然而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这时附近的居民送来了烧好的姜糖水和热气腾腾的米饭。原来,火灾发生后,附近的商店和餐馆都关门停业了,有几家餐馆和居民看见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野餐,深受感动,他们主动将熬好的姜汤和热饭送了过来。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