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密林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嘉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密林中》这部小说饱含年轻人对梦想和自我价值的追索,书写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境。告诉你,一个敏感的人是如何直面挫败,突破自我,走出人生密林的。堪称一部丰沛而复杂的心灵成长史。这部作品是周嘉宁对青春写作的彻底超越。著名作家金宇澄、骆以军、孙甘露、阎连科 、张新颖 都给予了极大好评

内容推荐

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无法泅渡之河中遇见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

只有抛却失望的人,才能继续穿行在黑漆漆的密林中。

——周嘉宁

21世纪初的上海,二十岁的阳阳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学论坛、里弄咖啡馆与边缘音乐会里寻找着同类。十年过去,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被无益的幻觉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闷,也有少部分人获得了命运的垂青,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于阳阳而言更像是漫游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见另一位伙伴。

她曾深刻地爱过一个浑然天成的天才,也在最迷惘失落时陷入与一个已成名中年作家的关系。然而她并不想成为谁的女友,她想成为的是艺术家本人——单独地,直接地,以正面强攻的姿态,面对整个外部世界……

在这部小说中,周嘉宁以冷峻穿透的笔触,勾画出一幅21世纪初文学青年的精神流浪简史,独具一种忧郁气质。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那是寒潮来临前的一个夜晚,阳阳不知道浦东的风有多大。在之后记者阿禾长达万字的报道里,也提到了阳阳,不过没有写名字。“在让某个上海女孩重感冒的夜晚,大澍带我们去了他住的地方,南码头路。这条路的路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一块正躺在大澍的床头。”

于是阳阳从一开始就是没有名字的配角。

那个夜晚已经过去了起码十年,仔细算算,或许已经有十五六年之久。当时阳阳正要迎来她的二十岁生日。她住在城东的大学宿舍里,六人间,尽管已经脱离了逼仄的家庭,但依然丧失独立的生活空间。学校里的同学大部分都过分奋进,这是好事,但是她对学业再也提不起兴趣。她的整个青春期都在一所重点中学的白炽灯下度过,不值一提,却让她之后完全陷入触底反弹。

她从长相上来说看不出有二十岁。额头宽大,眼神清亮,虽然偶尔也做出些努力打扮自己,却似乎对自己这具日趋成熟的身体还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就像这个年纪的普通女孩一样,常常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她天生羞涩,性格里种种未成形的因素正在剧烈碰撞,反倒使她因为举止和神态的不和谐,对人产生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与美毫无关系。她骄傲,愤怒,冷漠,好奇,有她自己的一套。

起初她参加了一些大学社团,她喜欢把时间消耗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或者那些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玩意儿上。倒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有多吸引她,她从来没有真的喜欢过特吕弗,但是她在学校的放映厅里看过很多遍《四百击》。她只是喜欢和一小群人坐在黑漆漆的简易放映厅里。对她来说,她追求的是在他们中间找到同类的可能性。所谓的同类是什么,她一时说不清。但是她很清楚她受不了周围大部分人,他们的求知欲彻底破坏了艺术的无用性。她厌恶他们渴求的发亮的眼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这样的年纪就显得功利心十足,而他们单调重复的问题又完全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至于她自己,她一直为自己那颗无用的灵魂感到骄傲。

奇怪的是,照理说她本该维持这种骄傲感,或者在那堆她以为的同类人中找一个男朋友,她却早早地交往了一个“普通人”。她几乎没法对这位男朋友使用任何形容词,对她来说,他不过是隔壁学校大学四年级的理科生。这是她的初恋,原因只是出于高三暑假的无聊,以及对恋爱的好奇。

他家住在岛上,他很快就带她回家见了自己的父母,当然这对她来说,不过是一次出游。那段记忆其实非常美好,白天他们在家里睡觉,到了夜晚又在田野间游荡,他们走大段夜路去往某个地方,却忘记了目的地。一路上青蛙的叫声连绵起伏,低矮的树丛里有萤火虫的闪光。最后他们到了朋友家,躺在天井里吃西瓜,像所有恋爱的青少年一样讲傻话。整片天空黑漆漆的,星星压得很低,密密麻麻,看得见银河。

他们相处得很愉快,但是阳阳觉得他“不理解自己”。她每隔几天便给他写长长的邮件,他几乎从来不回,因为邮件里并没有具体的事情,只有通篇的情绪,他显得笨拙,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便搁置一边。她是渴求爱的,但是他给她的爱总好像是哪里出了问题。她觉得他们的感情有很严重的漏洞,而他浑然不觉。等到十几年过去以后,阳阳或许连他的样貌都记不清楚了,却偶尔会回忆起他的浑然不觉,他从来不把她脆弱的感情需求当回事儿。这种浑然不觉反而变得珍贵,因为它愚钝到摧枯拉朽,她所追求的难道不就是摧枯拉朽嘛。

见父母这件事情对她来说真是时机不对,太早了。他出生在一个算得上富裕的普通人家庭。母亲是岛上医疗站的医生,至于父亲,经营自己的生意,常年在岛上和上海两地跑。他们住在一幢自己盖的三层别墅里,底楼的客厅铺着大理石地砖,摆着红木家具。就像很多二线城市的富裕人家一样,房子太大,过分整洁,用什么东西都填不满。

……

P3-5

序言

张新颖

好多年以前,周嘉宁问过我对她小说的看法,我说,好。具体怎么说呢?没有下文。她大概觉得我这样回答太空洞,甚至是敷衍吧,至少很无趣。2008年,她送我《天空晴朗晴朗》,扉页上附了一句话:“真希望你看完以后,除了‘好’,还能说些别的!”

这次《密林中》要出书,她让我写篇短序,仿佛怕为难我似的,邮件里做了些解释。其实,她不知道,我很高兴写几句话,也趁机“能说些别的”。这些年我远远地看着她往前走,真是觉得,她比我当初说好的时候,写得更好了。

嘉宁当然不需要廉价的称赞,我也不必随口乱说。

说起来,周嘉宁写作的时间也不短了,似乎一直深陷在她这一代人的经验里面,这一代人的经验当然首先是个人的经验,想象和虚构也是基于这样的经验。读她的文字,会强烈地感受到文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才是写作发生、进行和持续的理由。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有大量的写作,我们看不到和写作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看不到写作的必要性和启动点。倒不是说作品里面要有“我”,而是说,写作者和写作之间,不能不有或显或隐的连接,哪怕你写的是外星球。

也正是从这里,我理解了周嘉宁的深陷,沉溺,滞重,她不可能轻松地打发——或者换成被认为是正面的词,克服,超越,突破,也一样。沈从文曾经说,我一生写作,不知道什么叫突破。周嘉宁明显不是沈从文类型的作家,这意思却是相通的;只是这意思不容易明白,很多的写作都在追求突破,突破倒是大家都明白的。文字、语言、叙述,和生命经验之间的关系越是深切,越是不能轻快地飞起来。

但是,什么是经验呢?什么是这一代人的经验呢?什么是成长和变化过程中的个人的经验呢?却不是想写就写得出来的,即便在意识里,也远未到清晰明确的程度。文字、语言、叙述的吃力,就在这样的地方。阻碍,吃力,摩擦系数大,反过来也使得文字、语言、叙述露出它的筋骨,显出它的质地,锻炼了它的弹性,写作者无须表明她的不苟且,她的诚恳,她的烦恼和折磨,却都包含在语言和叙述中了。要说周嘉宁与很多同龄写作者不一样的地方,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她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文学品质。也不是保持,似乎一开始是这样,就一直会这样,这样的一个写作者。

《密林中》这部长篇,在恋爱、成长、迷茫的生活等等这些经常出现在以往作品中的叙述之外,多出了一个年轻写作者的文学的自我意识和野心。这个叫阳阳的女性,置身于姑且称之为文艺生活的圈子,摄影师、作家、诗人、艺术家和艺术混混、热衷于艺术生活形式的男女,她与他们有或深或浅的交往和关系,问题是,她既置身/侧身其中,又神出其外。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够帮助逃离对庸常生活的厌恶,从窒息的气氛中抽身出来大口呼吸,在放肆中表达愤怒、激情、执着,自我满足于与众不同,可是她又分明犀利地感受到了这种生活方式和圈子的空洞、无趣、粗暴背后的自私、激情过后的疲惫、才华消耗之时的难以为继,诸如此类。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她自己——而不是她交往的那些男性艺术家——要成为她这一代人的表达者。她和共同起步写作的女性朋友讨论时说,她们要写出她们这未被写出的一代。她老是觉得自己这里那里有问题,可是不清楚自己的困境到底在哪。最后,才逐渐明白,她的巨大野心要求她直接面对世界,可是这个性别和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中介——当然就是男性这个中介。

跳出这个作品,我们自然容易有疑问,一个女性写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男性这个中介才能面对世界?不过阳阳是一步一步走到这里,一点一点明白到这一层的,也许当她清楚了这个困境,这个困境就不再是困境了;也许,还仍然是。重要的是,这个作品描述出这么一个女性写作者孤立、敏感、任性、又羞怯又勇敢、又脆弱又坚韧的精神历程。

我想起《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到阳阳最初萌生要写出未被写出的一代这种自我要求的时候,就想起乔伊斯小说的主人公在作品结束的地方,仿佛喷薄而出的渴望:“欢迎,哦,生活!我将百万次地去迎接现实的经验,在我的灵魂的作坊里去煅冶我这一类人尚未被创造出来的良知。”这是同一类型的野心,然而阳阳“灵魂的作坊”受困于“密林中”,“密林中”的生活当然也是生活,“密林中”的经验当然也是经验,不过“密林”也还是有走出来的通道,走出来之后也可能发现,“密林”之外更天宽地阔,“灵魂的作坊”可以敞开接受更天宽地阔的生活和经验,“锻冶”的资源更丰富而且源源不断。

周嘉宁送给我她新的短篇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我很喜欢这里面的小说,简洁,冷峻,有力,力量被压抑在里面;她又附上了一句话:“但是生活最伟大。”没有跟嘉宁交流过,不知道她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愿意认为,写出这句话的周嘉宁,已经不同于这个短篇集的作者,也不同于“密林中”的阳阳。这个变化艰难地发生在“密林中”左冲右突之后,“密林中”的困境经验也就有了意义,不是白费的。帕慕克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二十岁开始写作的时候,长辈作家会跟他谈生活,他反驳说,文学不是关于生活的,文学是关于文学的;四十年之后,他说,他们说的是对的,文学是关于生活的,好作家要经历很多——是的,生活最伟大。

2015年9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周嘉宁的小说,等于见证一种自我分析的过程,真诚,勇敢,从不猎奇或媚俗,是严谨的,形而上的。在缺失精神思考的当下,周嘉宁小说有直指内心的魅力。

——金宇澄

疯狂,晕眩,不知所之的晃走,发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有时候,像《跳房子》里奥利维拉那个不存在的“蛇社”,或波拉尼奥《荒野侦探》里的“内在写实主义”的废材年轻诗人。年轻男孩女孩,在文学的密林彷徨疾走,年轻的灵魂瑟瑟发抖,探索一切还没变丑、变固态之前的雏形与流动光膜。

遭遇这个,离开那个,好像细微的、手中攒的情感之牌,已被全标上了未来的哀歌。这个将起而未动的焦虑、骚乱,其实很可能是烧灼、照亮,一个尚无人探索的文学空旷夜空。

——骆以军

《密林中》是周嘉宁对青春写作彻底的告别。她更谨慎、更有技巧性地处理自身直接经验与小说虚构的映像关系,以节制精准的语言和敏感犀利的眼光观照成人世界的密林,早期的抒情性让位于冷静的观察及思考,而外部世界也如镜般呈现了自我同样复杂的内心密林。

——孙甘露

《密林中》与周嘉宁的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既是年轻一代作家成长的自画像,又超出文学范畴,描绘了历史中一代人的精神症候。“密林中”是一种隐喻,困难重重,障碍重重,然而文字在其中熠熠生辉。

——阎连科

这个作品描述出一个女性写作者孤立、敏感、任性、又羞怯又勇敢、又脆弱又坚韧的精神历程……想起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主人公在作品结束的地方,仿佛喷薄而出的渴望:“欢迎,哦,生活!我将百万次地去迎接现实的经验,在我的灵魂的作坊里去煅冶我这一类人尚未被创造出来的良知。”这是同一类型的野心。

——张新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