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玲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精选丁玲代表作《仍然是烦恼着》《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风雨中忆萧红》等。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不仅仅因为她开手写作就给当时“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的作品,以后也不断有引人注目的作品问世,是五四以后少有的几位持续创作半个多世纪的女作家之一,还因为她是中国文学界深深卷入激烈变动的社会历史旋流中的人物,她的命运起落沉浮,都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紧纠结在一起,她的坎坷命运,典型地缩写着现代中国知识女性的命运。

内容推荐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由于深受时代的影响,丁玲的创作深深地打上了“五四”的烙印。其代表作从20世纪20年代写起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接近80年代的《杜晚香》都为人称道。她的小说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刻画人物心理见长。《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辑录了丁玲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新旧时候交接之际的女性的关注。

目录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仍然是烦恼着

五月

我的自白

秋收的一天

战斗是享受

“三八节”有感

中国的春天

“牛棚”小品

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

鲁迅先生于我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

风雨中忆萧红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魍魉世界

试读章节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卜点好处没有。好容易我母亲冲到了社会上来而且成为一个小学校长。我也完全由我母亲的教育而做一个女子师范学校的预科生。但我的母亲由于环境和时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也不过要使得我将来有谋取职业的本领,不至于在家里受气,和一个人应该为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我自己呢,完完全全是一个糊涂的小孩子,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思想,顶满意自己的环境,觉得自己很聪明,校长、教员、同学都喜欢我。可是这时忽然来了“五四”,“五四”的思想在那时因为我的年龄和知识都够不上接受什么,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我的前途却有了很大的关系,我之所以有今天,实在不能不说是“五四”的功劳。

“五四”那年,我正在桃源女师预科读书。这个学校以前没有过什么社会活动。但“五四”的浪潮,也冲击到这小城市了。尤其是里面的一小部分同学。她们立刻成立了学生会,常常带领我们去游街、讲演、喊口号。我们开始觉得很茫然,她们为什么这样激动呢?却也跟在她们后边,慢慢我有了一个思想:“不能当亡国奴。”她们那时在学校里举行辩论会,讨论很多妇女问题、社会问题。教员很少同情她们,同学们大多数赞成她们。我很佩服其中的两个同学:杨代诚和王剑虹。可惜由于我那时班次低,年龄小,没有同她们在一起,然而只要有机会我就表示了我的态度。譬如有一次她们讲到女子剪发,同教员们做了很激烈的论争,教员讲话时,我们不鼓掌;王剑虹一讲话,我们就鼓掌。会后许多人都把辫子剪了,我也不假思索地跟着做。现在剪发是太平凡了,而且成为当然的现象,但那时却是件大事。我们因为没有辫子,四处遭受冷嘲或责骂。后来她们又办了一个贫民夜校,看见我喜欢活动,叫我去教珠算,学生们看见我比讲台的桌子高不了多少,都叫我“崽崽先生”。

这一群同学当时是我的指路明灯,她们唤起我对社会的不满,灌输给我许多问号,她们本身虽没有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却使我有追求真理的萌芽。后来我又随着王剑虹、杨代诚到了上海,她们把我领到广大的领域里。我们做了很好的朋友,茅盾先生在《丁玲传》里说到她们。现在让我纪念早死的剑虹,和致意活在南方的一知吧(一知即杨代诚)。

我的母亲是在常德,当时她如何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不大清楚。总之,当我暑假回到家时,我的母亲便同我谈到转学问题,她觉得一个人要为社会做事首先得改革这个社会,如何改革这个社会是今天必求的学问。一般的师范中学的课程,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说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要进步得多,那里面有新思想。于是母亲自己把我送到长沙,把我托付给她的一个旧同学陶斯咏先生了。一年半以后,我母亲又放手让我随王剑虹到上海去,也基于这种思想,她要使我找着一条改革中国社会的路。后来她自己也找到了这条路,她完全同意我,我们不只是母女关系,我们是同志,是知己。从那时离开她二十多年,我都在外奔波,她从没有后悔,而且向往着我的事业,支持我。我的母亲呵!你现在生活怎样?我们被反动者们封锁了,隔绝了,你无依无靠,但是你会挣扎的,你的生命力是强盛的。中国今天已经有了和平民主的曙光,中国的道路和我的道路都已经很明白的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了,这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多少先烈在前面牺牲了,他们的血,和我们的奋斗不是白费的。母亲呵!你愉快吧!祝福你健康地活在人间,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见的。母亲!

进了周南之后,幸运的是我那一班的国文教员陈启明先生是全校最进步的人物。我们那时把他看成一个神圣的人物。他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学生,同当时即在湖南有名的毛泽东同志是同学。他订了许多的外边的杂志报纸,他在那些文章上用朱笔画上圈交给我们读,读不懂他便讲解。很多《新青年》上的文章成了教材。我们同学大部分都不大注意别的功课,喜欢谈论问题,反对封建的一切制度成为那时主要的课题。我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也就变得多所思虑了,而且也有勇气和一切的旧礼教去搏斗。当我再回到家里的时候,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的频繁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跟着也得着我母亲的帮助把婚约解除了。大家都认为我是大逆不道,都责备我母亲对我的放任,可是我是多么骄傲。陈启明不只在思想上替我种下某些社会革命的种子,而且是多么鼓励我从事文学。在进周南以前,当我还在小学的时候,我便读过很多的小说,可是我的作文总不十分好。因为是用文言作文,有时还要我作四六文呢。陈启明介绍我读了许多新小说,新诗,我那时即读胡适的文章、诗和他的翻译小说,读康白情的诗,读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翻译小说《最后一课》、《二渔夫》等是我最喜欢的。当然那故事的情调,写普法战争,法国感到快要亡国的痛苦,是深合于那时我们的情绪的。于是我便学着写,写诗,写散文,还写过一篇小说,有两首小诗刊载在陈启明等编辑的《湘江日报》上。这些东西当然是非常幼稚,算不得什么写作,不过却培养了我的文学兴趣,使后来我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会想起用一支笔来写出我的不平,和对于中国社会的反抗,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一直到现在,使我有这支笔为中国人民服务,陈启明先生给我的鼓励是有作用的。

陈启明因他的思想“过激”,而被解聘,我们感到很大的难受,我随着几个年长的同学又跑到一个男子中学去读书。这时这几个同学因为年龄和知识都比我较大较高,大家都感觉到在这个学校里也学不到什么,她们便离开了学校,准备自修。我呢,总感觉得要向一个更遥远的更光明的地方去追求。恰巧王剑虹从上海回来了。她向我宣传陈独秀、李达他们在上海要办一个平民女子学校,她邀我一起去。我又得着我母亲的赞助,抱着满腔幻想到上海去了。自然,我并没有一下便找着光明大道,我打过几个圈子,碰了许多壁才走上正确的路的。但从这时我却飞到了一个较广阔,较自由的天地。我是放任过我自己,勇敢翱翔过,飞向天,被撞下地来,又展翅飞去,风浪又把我卷回来。我尽力回旋,寻找真理,慢慢才肯定方向,落到实际。我虽没有参加“五四”,没赶得上,但“五四”运动却影响了我。我在“五四”浪潮极后边,它震动了我,把我带向前边。

1946年5月为《时代青年》写P1-4

序言

不简单,“丁玲这个人”

丁玲(1904—1986),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除丁玲外,还使用过彬芷、丛喧、T.L、晓菡等笔名,湖南临澧人。幼年时,父亲病逝,随母亲辗转就读于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岳云中学等。1922年到上海,进入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受茅盾(沈雁冰)、田汉、瞿秋白等文学家和革命家影响较深。1925年到北京,结识胡也频、沈从文等。1927年,在《小说月报》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成名作,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从事左翼革命文学运动,主编《北斗》等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等职。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囚禁在南京。1936年,她经多方营救获得自由,奔赴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曾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军队从事战地文化宣传工作,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创作了《“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等一批引起争议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后期,参加史无前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并以这段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等职务。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遭到粗暴批判和迫害。20世纪80年代后,有关部门逐步为她恢复了名誉和政治待遇,撤销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笼罩在她身上的种种诬蔑和不实之词。

丁玲的一生,是坎坷曲折、充满磨难的一生,也是多姿多彩、丰富复杂的一生。她的散文,反映了她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表现了她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索,在抒情、记人、叙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可以看作丁玲的生命宣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青春的现代精灵,如何在反抗陈旧、僵死的生活秩序中,挣脱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飞向她理想中的“自由天地”,开始了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历程。而《仍然是烦恼着》《五月》,则可以看作她进入了“自由天地”之后的苦恼和迷惘。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的全景和总体性质,事实上完全超出了个人直接的感性经验所能把握的范围,《五月》用报纸拼贴式的写法,对此作了鸟瞰式的透析,写法大胆、别致而新颖,创造了一种把握现代大都市生活全景的认知方式。

从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看,丁玲延安时期的散文创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最初阶段,是对延安“新生活”的充满了激情的歌颂和赞美。《秋收的一天》以叙事为主,却有着阳光下的热闹、喧嚷,以及色彩斑斓的画面感,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战斗是享受》一气呵成,完整、饱满、结实,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和富于时代特色的人生哲理,在雄浑的大自然力量里,领悟人的崇高,人的伟大。这两篇作品中的丁玲,仍然是早年那个凭借着理想主义信念和青春的生命激情,不顾一切向“自由天地”奔跑着、飞翔着的丁玲。相形之下,《“三八节”有感》则多了些历史的复杂性,把青春的生命激情,转化成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识,作者对延安“新生活”的认识更丰富,也更深邃了。这篇作品发表后,很快受到了粗暴的大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再次被抛出来,接受更粗暴、更具侮辱性的“再批判”,给丁玲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但是,粗暴的大批判并没有改变丁玲,没有动摇她对“自由天地”一如既往的追求,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中国的春天》,就是她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新生活”充满激情的赞美。写法上,和早年的《五月》一脉相承,情感基调,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划时代的巨大变化,重新在丁玲的散文创作中,投下了自己的影子。随后的《“牛棚”小品》等,则当然是另一种“新生活”,另一个“新时代”的记录,一种特殊的当代“中国经验”。到这里,丁玲完成了她“追求——挫折”的第三次人生循环。

丁玲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光明,义无反顾地向着“自由天地”飞翔,而后跌进黑暗,而后又开始一轮新追求、新飞翔的一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信念,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她的散文,因此总是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青春的生命激情,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阳光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向警予、鲁迅等人的影响,与瞿秋白、萧红等人的交往,既影响甚至形成了丁玲的人生道路,又是她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丁玲的一生。因此而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部现代女性的生活史,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史,甚至革命史。她的怀人系列散文,和叙述个人生命最隐秘一段经历的《魍魉世界》,就是“丁玲这个人”坎坷、复杂、丰富,以及因此而那样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的记录和反思。

在这个意义上,丁玲散文的魅力,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魅力,是“丁玲这个人”的魅力。

书评(媒体评论)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23:42